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与道教

老子与道教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号称儒、道、释三家鼎足而立,其中的“道”,既包含了道家,也包含了道教。道家之所以能够演变为宗教,与黄帝这一概念的掺入有很大关系。按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远在先秦,人们已经黄老并提: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老子》与神仙方术相去本来很远,但由于黄帝是学道成仙的典型,那么习惯与黄帝并称的老子也就慢慢被染上了神仙的色彩。老子被神化是受“黄帝”的感染,

中国传统文化号称儒、道、释三家鼎足而立,其中的“道”,既包含了道家,也包含了道教。因此人们一提到道家,就不可避免地要想到道教,因为二者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但它们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有关道教产生的时间,一般学者都认为,应从东汉末年张陵传道和黄巾起兵算起。这固然不错,但道教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忽从地出,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与道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理清从先秦道家到汉代道教的演变过程,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说明我们把道家道教视为一体的原因。

 

先秦的道家属于哲学流派,其著作中虽然也有一些神话故事,但并不足以使它发展为宗教,因为先秦时代有许多学派,如阴阳家、墨家等,甚至包括儒家,也宣扬神秘文化,但这些学派为什么就不能演变为宗教呢?特别是墨家,它不仅宣扬天志、明鬼,而且还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还有类似于后世宗教教主的“巨子”。应该说,墨家更容易演变为宗教。但墨家没有,而从道家那里却延伸出了中国最大的一个本土宗教——道教。道家之所以能够演变为宗教,与黄帝这一概念的掺入有很大关系。

 

先秦时期,同其他各家相比,道家就比较推崇黄帝。可能是由于黄、老二人都提倡清静无为,也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人们便把他们相提并论了,从而形成了一个黄老学派。按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远在先秦,人们已经黄老并提: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史记·乐毅列传》)

 

申子和乐臣公都是战国时期的人,他们已经把黄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了。然而在先秦的著作中,这种黄老并提的现象还不多见。黄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应该是汉代初年的事情。

 

汉代初年,人们对黄帝的重视,主要在于他政治上的清静无为思想。如《史记》记载:“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曹参)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相国世家》)“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陈丞相世家》)曹参、盖公、陈平都信奉黄老,但他们主要吸取黄老思想中治国安民的部分,没有看到他们运用黄老思想去修道求仙的记载。只有张良是个例外,他崇信道家,功成名就之后,又去从赤松子游,养生求仙去了。但张良的养生求仙活动是在他功成身退之后,属于个人行为,对当时的政治没有太大影响。后来的文帝、景帝、窦太后等最高统治者也崇尚黄老,崇尚的主要内容仍然是黄老的清静无为政治思想,也未见到这些人求仙的记录。

 

从重黄老的清静无为政治思想转变为重黄老求仙思想,是汉朝廷统治思想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个转变发生在汉武帝的时候。

 

在汉武帝之前,另一个神仙迷秦始皇没有把黄帝、更没有把老子与自己的求仙活动联系在一起,方士们在劝诱秦始皇求仙时,也没有搬出黄帝去做榜样。但有关黄帝成仙的传说早已存在,不然,武帝时的方士也不敢自己凭空捏造出许多故事去糊弄朝廷君臣。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只是从政治上讲的。在他把黄老思想赶出政坛的同时,又将“黄帝”挽留在身边,只是不再让他担任自己的政治参谋,而是让他当了自己的养生顾问,“黄帝”由朝堂转入了内廷,由政治家变成一介求仙方士。

 

远在先秦,就有关于黄帝成仙的传说。但在先秦,视名人、特别是建立丰功伟绩的名人死后成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庄子》把他与伏戏、冯夷等人相提并论,并没有赋予黄帝成仙这件事以特殊的意义。

 

武帝即位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关于日理万机的天子能否成仙,人们是有不同看法的。深受武帝宠信的司马相如就认为神仙身体癯瘦,生活在深山旷野之中,讲究清静无欲,这种生活不是天子所应该、或所能够追求的生活,并为此写了《大人赋》。如果天子不相信身居深宫、政务繁忙的自己能够成仙,方仙道士们就无法兜售其术以换取富贵,于是他们就搬出同为天子的黄帝以说服武帝:

 

(方士)申功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史记·孝武本纪》)

 

仅《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先后以黄帝为榜样劝说武帝学仙的方士就有齐人公孙卿、丁公、公王带等数人。《史记·封禅书》中也有数条类似记载。对黄帝成仙的说法,武帝开始时不是全无怀疑,但这些方士能够及时地为皇上解疑释难,消除他的顾虑。《史记·孝武本纪》记载:

 

(武帝)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既然说黄帝未死,却又留下了一座坟墓,这是武帝祭祀黄帝陵时不能不产生的疑问,而方士的巧妙回答很快就消除了这一疑问。在方士们的蛊惑下,武帝讲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孝武本纪》)武帝对成仙的渴望程度,我们可以用“垂涎三尺”来形容。

 

黄帝是天子,自己也是天子;黄帝日理万机,且战且学仙,自己也日理万机,也可以且战且学仙;黄帝有成仙的极度欲望,自己也有成仙的极度欲望。既然有这么多相同点,那么黄帝能够学仙成功,自己也可以学仙成功。方士们抬出黄帝,对于自售其术来说,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找到了一位能使汉武帝最为信服的榜样。

 

由于黄帝既是道家人物,又是神仙,所以在汉代人那里,黄帝就身兼“二职”,如在《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四经》等四部书被视为“道三十七家”中的四家,而《黄帝杂子步引》等四部书则作为“神仙十家”中的四家。也就是说,黄帝既是人,又是神。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感染义”一说。意思是,某一个字经常与另外一个字搭配使用,那么这个字就会慢慢被染上另外一个字的含义。如“窗户”,本指窗与门,但随着时间推移,“户”的本义慢慢融入“窗”字,“窗”和“户”都指窗而言了。思想史的发展也是如此。《老子》与神仙方术相去本来很远,但由于黄帝是学道成仙的典型,那么习惯与黄帝并称的老子也就慢慢被染上了神仙的色彩。在武帝时,这一色彩还非常淡薄,因为多方求仙的汉武帝,还从来没有求到老子的头上。

 

老子被神化是受“黄帝”的感染,因而他被神化的时间自然是在黄帝被神化之后。正史记载有关老子被神化的时间是在东汉初年,《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就记载楚王刘英喜欢并祭祀黄老、浮屠。按照常理推断,老子被神化的时间应该早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但究竟在何时,恐怕很难考证清楚了。我们把武帝至东汉初年这150年左右看作是老子被神化的时间,大致上是不会错的。被神化的老子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标志是朝廷正式祭祀老子),已经是东汉末年汉桓帝时的事了。牟钟鉴先生认为,“从东汉后期起,《老子》渐被神学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把老子渐被神化的起始时间说得太晚了一点,老子从开始被神化到正式被尊为教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是事实,也符合情理。

 

我们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老子被神化之后,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并没有被作为神仙的老子消融掉。也就是说,从此以后,老子是以两种、甚至是以三种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第一种是哲学家的身份,这一身份保持了先秦老子的本色,是人而不是神。第二种身份是神仙的身份,这是方士们改造的结果,老子是神而不是人。第三种身份是人仙结合的身份,包括道士在内的不少人既把他视为哲学家,也把他视为神仙家,老子是一位亦人亦仙的身份。

 

老子被神仙“染色”之后,接下来被神仙“染色”的自然是经常与老子相提并论的庄子。庄子被染上神仙色彩的时间更晚,大概是魏晋以后的事情。南朝人陶弘景在《真诰》卷十四中说庄子师从长桑公子,于抱犊山中隐居学道,最后白日升天。而被神化的庄子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则已是唐玄宗时的事了。

 

由此可见,黄帝最先“成仙”,然后把老子也“感染”为神仙,再由老子把庄子也“拉”入神仙的行列。再接着,顺理成章地轮到列子、文子“成仙”了。随着道家人物的“成仙”,他们的思想就自然成为道教的主要指导思想。

 

被视为道教兴起标志的黄巾道和天师道都是尊崇老子的。《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记载:

 

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正是因为张角事奉黄老道,所以最初不少官员把张角的行为视为“善道”,以至于黄巾的势力得以迅猛发展。

 

三张一系创立的天师道把老子视为教主,把《老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一个信道的人都要学习,并且写作了《老子想尔注》一书。此时的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已经慢慢超过了黄帝。

 

尊崇老子是此后道教的一贯主张。一直到明代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仍然反复强调老子之道就是仙道,老子的学说是各种道教修炼方术之本,认为学仙道者,必须以老子之道为本,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源求流,如果“舍渊求流,姑好为神怪谲诞以夸世眩俗,皆方技怪迂之言,少君、栾大、文成、五利、公孙之流是也。”(《岘泉集》卷一)理清道家道教这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也就明白了古人道家、道教不分的原因。

 

现在的学术界一般认为,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道教则属于宗教。这本没有错,但问题是,有一些学者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共同处,从而形成了道家研究与道教研究各不相干的两大学科,少数学者甚至认为道教认老子为始祖是强攀亲戚葛兆光先生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说:“道教与道家——老庄哲学——虽有关系却并不是一码事,尽管道教也曾拼命地和老子套近乎、攀亲戚,但明眼人可不承认这种厚着脸皮认干爹的关系。”。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同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不利的。我们认为,应把道家与道教视作一体,对它们作综合研究。具体理由如下:

 

学术界认为,道家于先秦就已经出现,而道教则于东汉末年形成。这是事实。但道教并非无源无因地一下子就能从地下冒出来,它必须有自己的形式基础和内容基础,而这些基础除了一部分是来自儒、墨、传统方术之外,更主要的是来自道家。

 

从形式上看,道教是尊崇道家、特别是尊崇老子的。这种尊崇表现在:

 

首先,道教效仿老子,把“道”视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的主宰者,道教持同样的观点。我们对比一下老庄与道教理论家葛洪的几条有关“道”的描述: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玄者(即道),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抱朴子内篇》)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

 

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抱朴子内篇》)

 

3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道者,函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犹为无焉。隶首不能计其多少;离朱不能察其仿佛;吴札、晋野竭聪,不能寻其音声乎窈冥之内……。(《抱朴子内篇》)

 

很明显,道教的“道”是从道家那里发展而来,虽然彼此在一些描述词句上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特征是一致的,他们终是一家。

 

其次,道教一开始就以老子为始祖,后来又把庄子、列子等道家人物视为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也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太平道“奉事黄老道”,只因太平道起兵失败,无论教内教外,大都视之为叛贼,后来的道教干脆把张角等人排斥在正统道教之外。与此基本同时的天师道也推崇老子,《云笈七签》卷六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出,名异实同。”道教甚至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认为老子就是道,道就是老子,老子成为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尊神。后来的情况稍有变化,但老子作为道教尊神的地位一直都是较为牢固的。在道教建立的初期,庄子的地位似乎不是太高,但从隋唐开始,庄子逐渐受到道教的重视,后被封为南华真人,人们又呼为南华老仙。

 

第三个理由就是道教奉《老子》、《庄子》等道家书籍为自己的主要经典。道教刚一出现,就以《老子》为自己的主要经书,据一些学者研究,《老子想尔注》就是张陵等人的作品,而且后来的天师道又把《老子》作为道民的必读书,甚至有道士把《老子》当作驱邪镇恶的咒语。唐朝时,玄宗亲自注释《老子》,又尊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可以说,道家著作自始至终都是道教的重要经典。

 

从内容上看,老子与道教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远在古代,就有人试图把道教同老子从内容上分离开来,如僧绍《正二教论》说:“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敷玄之妙,备乎庄子七章。而得一尽灵,无闻形变之奇;彭殇均寿,未睹无死之唱。”认为老庄不讲长生不死,所以老庄与道教不是一回事。对此,唐代道士吴筠回答说:

 

老子日:“深根蒂固,长生久视之道。”又说:“谷神不死。”庄子日:“千载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又曰:“乘云气,驭飞龙,以游四海之外。”又日:“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又曰:“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斯则老庄之言长生不死神仙明矣。(《玄纲论》下篇)

 

吴筠所提到的老庄的话,分别见于《老子》第五十九章、第六章和《庄子》的《天地》、《逍遥游》、《在宥》等篇。《老子》主要讲政治,也讲全身养生之道。至于庄子,讲养生的文字就更多了,他甚至提出了生命大于一切的观点,而且《庄子》的确涉及到了成仙不死的问题,至少从文字表述上看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界线并不像今天这样清楚,那时的宗教相信鬼神,哲学家同样相信鬼神,如老子、庄子,虽然他们把道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但他们都没有否认上帝、鬼神的存在。信仰神仙是道教的本质所在,而在这一点上,道家与道教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另外,道教中的重要术语,如道、德、玄、一、仙、天师、道人、真人、全真、导引、吐故纳新、守一、西王母等,均来自《老》、《庄》关于道教与庄子的关系,我在《庄子考辨》(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中曾专列一节“庄子与道教”予以讨论,此不赘述。。可以说,老庄在总的思想体系方面,特别是在哲学、养生思想方面,已为道教创建了大致的规模。后来,道教又吸收了一些传统方术,使人们在养生、求仙方面有了更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法,这是对道家重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道教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并不完全相同,但这种差异,是一个学派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变化时形成的差异。任何一个有生命的学派,都会随着时光的流动和社会环境的改换而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孔孟都不大谈鬼神,但董仲舒却把神学性的天人感应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主干,后来还发展成谶纬之学。宋明的儒生更以道、释思想为框架,以孔孟伦理为内容,建立了新道学。董仲舒、谶纬、道学的思想与孔孟思想有很大差异,甚至连孔、孟二人的思想也并不完全相同,但人们对于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这一事实并未提出任何异议。同样的道理,先秦道家发展到西汉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再发展到东汉末年的道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道教出现后,本身也是发展的,唐宋的道教不同于魏晋的道教,元明清的道教又不同于唐宋的道教,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非常清楚。我们不能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把它们截然划分为两家、甚至数家,人为地使一个整体的东西变得支离破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