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沉香与佛教

沉香与佛教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沉香也随同佛教进入中原,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原崭露头角,推动了沉香文化的发展。沉香是佛教中重要的供养,而以沉香油涂香则为更为殊胜的供养,在《金刚界法》及《护摩法》中均详载有供养的仪轨、方法、真言、手印等。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被称为“众香国”或者“众香界”。

由于香料,特别是用于焚烧的香,与人的精神活动有格外密切的关系,所以古往今来的许多宗教,无论其规模是大是小,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以佛教尤甚。

在佛教刚刚兴起,释迦牟尼还住世之时,就对香十分推崇;其后两千多年里,佛家用香的风习不改,而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一叶一菩提》——树心油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沉香也随同佛教进入中原,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原崭露头角,推动了沉香文化的发展。佛教在唐代的兴盛对香文化起了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佛教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当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传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王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可想而知了。

佛教认为香与人的智慧、德行有着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散发特殊的香气。佛教把香引为修行的法门,借香来讲述心法和佛理,佛教认为“香乃佛使,香为信心所使”,上香是佛事中必有的内容,并且香也是佛殊胜的供养,如《法华经·法师品》所列的“十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其中有四种是香品。

佛家认为香对人的身心有直接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宁静、空灵、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中达于正定。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受益无穷,所以佛家把香看作修道的助缘。居士、僧人在打坐、诵经等日常功课中用香,寺院内外也处处熏香,以营造一个好的修行环境。

香是净土中常见的庄严,是人生命的向往,是人身心舒畅的世界。《悲华经》中就将香阐述为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也有记载香的净土,如《维摩诘经》中的“香积国土”,《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

《南海观音》——斗笠

沉香以香、气、味能使人忆念佛陀的慈悲、智慧等种种而生欢喜,心向往之,祈愿成就与佛陀同去圆满的生命境界。《楞严经》中即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缘故,熏染如来的功德;《中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十喻经中,以及《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也有详述沉香对于修学一切善法的重要性。沉香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沉香树本身并不惧虫蚁,只对虫蚁驱之而不杀之,是最慈悲的树种,也是修行最好的环境,反映出佛法的智慧。

《佛说戒香经》之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不受风向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香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另外,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应对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其中鼻根所对应的是香。《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就是以闻沉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另孙陀罗难陀,也以鼻根入道而证得阿罗汉之圣果,世尊授记其未来当得无上菩提。《苏悉地经》中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大月经》中把香列为六种重要供养之一。

密宗的种种修法中,也经常看到供香的记载,而依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天龙八部等一切护世圣众,则用种种不同的香与其相应来供养,沉香用于供养佛部。《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讲述,供养经典也应以种种妙香清净庄严;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则有清静忏悔鼻根的方法; 《慈悲道场忏法》中详载有关于鼻根与香的发愿; 《行法肝叶钞》中,以涂香代表戒波罗蜜,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中,就有广大不可思议的香供养:“百万亿黑沉水香,普熏十方,百万亿不可思议众杂妙香,普熏十方。”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中说:“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金刚顶瑜珈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也有相同的说法。

香塔

沉香是佛教中重要的供养,而以沉香油涂香则为更为殊胜的供养,在《金刚界法》及《护摩法》中均详载有供养的仪轨、方法、真言、手印等。

有关佛教中记载香的经典甚多,如《六祖法宝坛经》中的忏悔第六,《苏悉地经》中的涂香药品、分别烧香品,以及《蕤呬耶经》《金光明经》中的大辩才天女品,《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二,《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出曜经》等。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对香做出区分:好香——使人闻起来心情愉悦、增长身心;恶香——闻起来令人厌恶、伤害身心;平等香——没有特别影响的香。

《达摩祖师悟性论》有一段关于佛心与香的论述:“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腐朽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禅宗经常有“香象渡河”这样的话头,此出于佛经上说:“兔子、马和香象三种动物一起渡河。兔子渡河是浮在水面上,比喻那些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马渡河半个身子在水里,半个身子漂在水上,比喻那些半吊子的学法人;而香象渡河因为体积大,一下就堵住了河流,这比喻那些深悟佛法的人。”为什么是香象呢?在印度,香象是正处在发情期的象,它力大无比,充满吸引力,禅宗用它来比喻悟禅的道理,其有三条:一是截断众流,当下直接;二是比喻信心,深深的影响力,一个悟者对他者具有熏染的能力,香风四溢;三是精进之力,能有此悟,无所不能。

沉香香粉

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被称为“众香国”或者“众香界”。这是一个充满香的世界,在那高高的须弥山顶,有国名众香,有佛名香积,他所散发的香气传遍了宇宙。《维摩诘所说经》的《香积佛品》称这个众香国一切都散发出浓浓的香气,以香做楼阁、步道、庭园等一切建筑,甚至连食物也是以香制成;诸天中下着香花雨,天女在散着花,须弥山充满了香味,花园的物品都用沉香熏染,殿堂里香烟缭绕,而其中的佛就叫香积佛。他们所吃的食物的香气,同流十方无量世界。所谓香积佛的意思取的就是积聚天下众香的功德,而来修行的人,要染香水、吃香饭,并谈着香的语言,呼吸着香的气息,每个修行者的毛孔中都散发出香气,他们简直就是一批香人。维摩诘化作菩萨,到众香界,礼拜香积佛,香积佛以众香钵盛满香饭,给化作菩萨的维摩诘用,这香饭普熏毗耶离城,其影响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的人感受它的香气。

佛教的天国就是这样的香世界,佛所传的道理就是香气四溢的大道理,对佛的信仰者就是香客,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等等,都在强调一种理想的境界,强调人类应秉持一种纯净之心,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那样清净微妙,在禅宗中到处洋溢着这香气。

禅宗牛头派法融大师修行之时,传百鸟衔香来供养他,有位禅师上堂说法道:“千般说,万般喻,只要教君早回去,去何处?”法融大师答曰:“夜来风起满庭香,吹落桃花三五树。”意思就是这去处就是要回到生命的本然,回到那散发生命香味的地方。

无论是佛国天香,还是宫廷花院,无不充满着香气。唐末五代高僧文益禅师诗云:“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禅就是一个香世界。

沉香煮水

佛教中用于供养的香品种类十分丰富,除了用于熏烧的“烧香”、香料制作的香水、涂在身上的涂香、研磨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还用于浴佛,是一种很高等级的供养。香不仅供在佛像前,还用于供奉经书。也常把香料掺入涂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门窗,在重要的场所还会泼洒香水。

用香和上香都有恭敬郑重的礼仪。特别是在重大法会上,上香之前,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烧香偈语才能上香,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据《礼佛仪式》记载:“礼敬赞德,先须至于香台,端身息虑,思念圣德,目睹尊容,双膝着地,手擎香炉,而举偈言: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闻香普熏证寂灭。”

佛教以香来象征最高信仰世界,因为香在这里代表的是人的精神追求,是渴望,是在水一方的期许,悟入香的世界的主要意思,就是远离污秽。因为在佛教看来,尘世间充满了污秽,人的排泄物、人的离去、人的气味污浊得令人窒息,污秽更是污染了人的精神。而佛提供了远离污秽的道路。同时,佛教中香的象征还在于香是一种信心,一种发自心底的力量,那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力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种力量,佛要将这种力量引出,必然要用天地万物间最神圣的众香之首——沉香来作为护持正道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