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产业链结构图高清图

旅游产业链结构图高清图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工业旅游发展相对较晚。随后,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出现的大量工业衰退区域、传统产业地段与工业建筑和物品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推动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日益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供给扩大、文化重塑弘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工业旅游,由于其产业融合内涵和空间集约等特征,必将在旅游资源、产业、空间、治理、效应协同的“全域”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大机遇。
研究背景_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研究

1.1.1.1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进程中工业旅游资源作用的再认知

发达国家的工业旅游发展比较早,由早期工厂观光活动派生发展而来。19世纪末,美国就有工业企业吸引大众参观工厂,从而进行企业宣传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1]。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类工业旅游活动开始迅速发展,齐全的工业门类资源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工业旅游产品,而且并不局限于单一产业,而是从能源业、汽车制造业、到日用消费品制造业、传统手工业等无所不包[2]。政府部门也逐渐开始积极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3],1990年代后期工业旅游首次被作为旅游的亚类[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经济发展从福特制(Fordism)向后福特制(postFordism)的弹性生产系统转变,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也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使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5],导致传统工厂企业破产倒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6]。同时,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矿山遗址、工业旧址、车站码头等工业遗产资源是人类工业历史文明的重要见证[7],旧的工业地段与建筑如何进行“空间再生产”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率先提出并实践工业衰退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开发,从而带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8]

我国的工业旅游发展相对较晚。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旅游资源观和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转变以及旅游者对于知识与体验需求的不断增加,从最早期的工厂考察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著名企业向团队游客开放参观,工业旅游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以上海宝钢、青岛海尔、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相继出现。随后,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出现的大量工业衰退区域、传统产业地段与工业建筑和物品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推动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日益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供给扩大、文化重塑弘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规模型粗放式的快速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受到资源、空间、环境的挑战和制约,效率型集约式的经济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转向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并存,高能耗产业转向绿色低碳和环境友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作用凸显,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民生服务、公共服务成为城市重要功能。这一过程中,旅游产业成为“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发展工业旅游,2002年发布施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2004年7月,国家旅游局命名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03家单位,其后, 2005—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陆续命名了第二批77家,第三批91家,第四批74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这标志着工业旅游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尤其是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今后“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增加旅游休闲产业的供给,也是中国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重要途径之一。工业旅游作为二、三产业融合的产物,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潜力。

1.1.1.2 旅游产业发展的全域转向下工业旅游业态的新拓展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中,旅游业始终稳定增长,据世界旅行与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2015年世界范围的游客数量增至近12亿人次,旅游业通过直接、间接和派生方式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综合贡献为7.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0%(见图1-1);旅游业直接间接就业岗位约2.8亿人,占就业总量的9.5%[2];2025年,旅游业全球GDP综合贡献预计接近1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是2015年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另据中国国家旅游数据中心统计,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40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3]。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与中国产业版图的重要支撑。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旅游”到21世纪以来“大旅游”的转变,其发展效用和能级不断提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日渐显现。但在当前,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旅游业态和旅游者体验碎片化等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有待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和战略亟待变革。

图1-1 全球旅行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趋势(2005—2015年

资料来源:世界旅行与旅游业理事会(WTTC)2015年度报告[4]

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和流动的管控,需要通过顶层政策设计和全域开发加以统筹解决。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提出“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5],随后在《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中提出了“全域旅游”创建考核指标,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战略。全域旅游的核心:①在资源上,落实旅游资源的公共服务属性,实行整合式开放性开发和管理;②在产业上,发挥“旅游+”的优势,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可持续性的旅游业态、产品与服务创新;③在空间利用上,探索对其他产业门类的用地进行旅游增值复合利用,充分盘活土地资源;④在治理上,要共治、共安,谋求多规融合与部门协作;⑤在发展效应上,要共建、共享,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促使社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可见,工业旅游,由于其产业融合内涵和空间集约等特征,必将在旅游资源、产业、空间、治理、效应协同的“全域”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大机遇。

1.1.1.3 城市空间战略与旅游休闲产业的协同发展

城市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城市功能及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规划则从单纯的空间规划发展为综合策略规划,逐渐体现出对“都市生活意义”“社区与邻里”“人本主义”“多样性选择”“城市利便”“公众参与”“空间资源管治”等维度的重视[9]。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的城市和部分地区出现衰败迹象,然后,着眼于产业空间置换、优化城市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复兴”在欧洲全面展开。美国也在《21世纪的宜居新议程(New Livability Agendaforthe21th Century)》中提出了“精明增长(Smart Growth)”发展模式,以应对城市无序蔓延,通过混合土地功能、紧凑设计、保护开放空间、创造步行街坊、特色社区、鼓励社区与利益相关者联合等,促进城市空间的集约和高效利用[6]

公共旅游休闲产业和空间规划不断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使城市旅游从独立生长向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协同发展演进。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巴尔的摩、墨尔本新加坡、东京等8个大都市在2030年城市规划中,都将旅游休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推进措施: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鼓励衰退社区和产业旧址的改造,用于商务办公场所或城市旅游空间的建设;提倡将商务办公、旅游休闲、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功能融入同一区块,强化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重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推进公共休闲空间的共享;着重公共交通的完善,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城市[10]

在2015年底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年)概要》中,上海提出在建设全球城市的过程中,要在“经济文化环境”三个维度提升城市实力,建设繁荣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尤其强调要推动城市更新,转向存量规划,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探索产业园区与周边居住、服务空间实现产城融合;塑造城市精神,提高市民幸福感,创造多元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休闲空间;完善区域协同政策,促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建立规划弹性适应机制,战略留白、动态调整[7]。工业旅游作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新一轮发展规划和实践中,也将出现转向: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集约化和复合化、凸显地方性与城市文化精神;业态构成和组织一体化联动化、治理理念和机制动态化协同化。工业旅游的发展将进一步体现为以人为本、内生增长、过程控制。

1.1.1.4 工业旅游发展在“资源—业态—治理”方面的内涵深化

在经济社会结构、旅游产业和城市规划理念与实践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业发展的集约转向、融合转向、生态转向、人本转向、文化转向,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体系也持续演变和进化;工业旅游业态组织形式更为丰富多元、更加具有弹性和空间延展性;工业旅游的治理理念和策略更加综合化和多向度。

(1)工业旅游资源的拓展

一是资源认知观念的更新,新兴产业的涌现、产业融合的深入促使工业旅游资源边界不断拓展和模糊,资源日趋广泛和丰富;二是资源分布从分散到遍在,经济社会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使得日渐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得以出现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之内;资源分布上的拓展,促进城市空间的集约与复合使用,成为实现“产城融合”“城旅融合”的有效途径。

(2)工业旅游业态的多元化

一是工业旅游业态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混合模式发展,从早期具有城市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大型工厂企业观光为主,到后期新兴产业、生活消费产业等产业内部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博物馆、工业园区的出现,以及工业遗产改造再生并与文化创意产业、商业等融合开发形成的旅游。同时,工业遗产旅游业态在与旅游休闲产业、商业、会展业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保护、展示、参观功能,逐渐向混合功能转变。二是工业旅游业态空间组织由割裂转向联动,随着日渐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向产品的转化,形成工业旅游线路、一体化开发区域等。三是工业旅游业态的服务群体由特定范围转向城市民众,早期工业旅游业态,特别是工厂观光业态主要服务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参观旅游群体。随着工业旅游业态的开发,它逐渐开始服务周边社区和民生需求,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公共休闲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工业旅游业态反映着城市整体形象。早期的工业旅游业态开发往往象征着个体工业企业的历史或当前形象。随着工业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和内涵的不断深化,工业旅游业态彼此补充,既映射出城市工业的辉煌过往,也反映着近阶段城市的产业优势或发展方向,从整体上反映了城市的工业文明与精神。

(3)工业旅游的综合治理

一是工业旅游治理主体向多主体转变。工业旅游发展由企业或政府的单向扶持推进,逐渐转变为引入更多优势互补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形成利益均衡的共同体,推动工业旅游更快发展;二是工业旅游发展显现出过程式治理、参与式规划和动态化推进相结合的特征。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文脉深远,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上海工业旅游的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优化、文化精神传承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产城融合、城旅融合、公共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产业规模继续壮大,空间布局日臻完善(见图1- 2),工业旅游发展质量也持续提升,资源有机整合,产品创新开发,整体形成“163”空间格局,由200余家工业企业、3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110多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60家行业博物馆,以及60余处工业园区共同构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版图。2005年5月成立的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在上海市经信委和旅游局指导下,在市区相关部门、工业企业、旅行社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也逐步探索出一条新的工业旅游发展路径,即由民办非企业组织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工业旅游发展[11]。在“十三五”上海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产业边界渐趋消融,旅游空间与其他产业空间复合交叠,旅游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有机整合,上海工业旅游以打造“制造+服务”全产业链和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为目标,将逐步推进“两岛、两带、六组团”工业旅游“城旅融合”示范发展格局[8]

[1] 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

[2] 世界旅行与旅游业理事会(WTTC)2015年度报告。

[3] 中国国家旅游数据中心(http://www.ctaweb.org/),由国家旅游局授权中国旅游研究院组建。中心的核心职能是负责旅游行业统计和经济核算工作。

[4] 世界旅行和旅游业理事会(World Travel&Tourism Council)是全球领先的旅游业组织。这一组织每年发布旅游“经济影响力”(Economic Impact)报告,内容包括:全球旅行旅游业规模状况、对依靠旅游拉动国内经济的国家的影响、全球旅行旅游人数流动状况、旅行旅游带动的就业人数状况、旅行旅游业在全球不同国家贡献GDP的情况。

[5]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安徽黄山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提出。

[6] ICMASmart Growth Network.Getting to Smart Growth:100 POLICIES FOR IMPLEMENTATION.[EB/OL].[2016310].http://www.smartgrowth.org

[7]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http://2040.shgtj.net/web/

[8] 参见: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