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俗旅游内涵剖析及其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民俗旅游内涵剖析及其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俗旅游主要是指以民俗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有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既有自身的必然性,又对促进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民俗旅游能使不少地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获得质的提升。近年来龙脊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之所以开展得如火如荼,旅游开发企业与景区居民的彼此认同与支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俗旅游内涵剖析及其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影响_基于区域扶贫开发视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民俗旅游主要是指以民俗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有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总体上看,这并非一个关于学科发展方面的定义,而是我国在旅游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旅游类型;其既可以指一种旅游实践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种旅游产业或旅游社会现象。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民俗学的最初研究都是从对旅游的观察和思考开始的。正如民俗旅游问题研究专家董晓萍所说的那样,民俗学与旅游是有缘的,而且旅游行为伴随着比较眼光,催生出了民俗学的学理意识。董晓萍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旅游业与民俗是一份共同支撑的家业”,旅游既可以成为民俗的职业杀手,也完全有可能扮演弘扬民俗文化的有功之臣。民俗学与旅游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关键原因是民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这样的文化多样性导致的文化差异性使得民俗往往无形中成了旅游的重要内容和吸引物之一。

民俗的内容早已存在,但其能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之一,并非无缘无故。更进一步地说,并非是国家权力和制度的力量促进了民俗与旅游的结合,而是民俗本身的文化内涵、神秘色彩及现代化的演进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使民俗成了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

作为对现代性生存条件好恶交织的反映和体现,旅游在传统社会虽早已存在,却并不普遍。进入现代化阶段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及对生活享受要求的不断提升,旅游开始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日益彰显出自身的重要地位。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等一系列的“副作用”,又使人们在迷茫中开始对发展和生活质量进行反思,从而引起人们对能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相关环境的追求。就这样,民俗文化及民俗风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借助旅游的方式迎合人们的精神选择。

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在现代化的环境下使自己成为旅游拓展的支撑和重要吸引物,关键原因在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能弥补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多种缺失。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人们不但面临着“人际与友谊的缺乏、气候与环境的缺乏、运动与行动的缺乏、户外休闲的缺乏”,而且精神上的压力也始终难以有效地舒缓;而民俗旅游以自己热情且令人耳目一新的内涵使人们能有效地化解生活与工作上的压力。二是民俗旅游能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知识了解的愿望。民俗旅游不但能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而且由于旅游过程始终伴随着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因此往往能使人们在旅游愉悦的同时实现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感受。三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变化使得人们需要通过对过去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来透彻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极易导致两方面的态势: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为代表的向前走的趋势和对民族的过往充满向往和珍爱的情感。

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既有自身的必然性,又对促进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首先,民俗旅游能使不少地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获得质的提升。尽管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旅游产业发展比,不但在资金投入上缺乏高门槛,而且在对景点的内涵挖掘上也缺乏上水平的打造,导致不少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具有“昙花一现”的特点。但实践中只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运行过程中能融入对特色民俗资源的深入诠释,就必然会使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云南丽江的山水风光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然而丽江旅游真正火爆和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却是其独具特色的民俗和民族文化得到深层次挖掘、打造和宣传的结果。广西巴马的自然风光严格来说在广西没有多少优势和特色可言,然而一旦其将“长寿文化”融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情况就发生了巨变。同样,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如果没有在民俗与宗教文化上进行挖掘、宣传、整合、推广,其在旅游方面的号召力也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再如广西桂林的龙胜县,不能说其龙脊梯田没有自己的特点,但龙胜的旅游知名度与其民俗文化内涵密切相关[4]

其次,由于民俗旅游能促使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因此其又可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拓展动力和源泉。与其他的旅游活动一样,民俗旅游也是一种高度互动的实践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景点地区的居民、政府、企业会在交往过程中形成诸多的互动。就乡村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政府而言,尽管作为一种弱势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并不大,但由于其在使落后地区脱贫致富、提升地方政府的民众拥护率和地方知名度方面具有的巨大作用,因此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便将发展民俗旅游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并采取了许多促进其发展的措施。

以广西龙胜县龙脊景区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充分挖掘其乡村旅游方面的潜力,各级政府部门在民俗文化整理和挖掘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并取得了不少成绩[5]。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打造自己的民族乡村旅游品牌,龙胜县政府还组织地方力量挖掘编写了详细反映龙脊地区民族民俗风情文化的著作《精彩龙脊》并广为宣传。就乡村旅游企业而言,作为资本拥有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少旅游开发企业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需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顾忌景区居民的感受和利益,结果缺少了当地居民配合和理解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运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其实,真正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既需企业的资本做支持,同时又需要景区居民的认同理解和愿意提供能反映民俗文化内涵的现实生活。更进一步地讲,景区居民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劳动力和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景区居民和他们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再多的投资也是“竹篮打水”。不仅如此,随着居民对自身文化价值认识程度的加深,现阶段不少景区居民还开始对景区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甚至是景区的经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近年来龙脊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之所以开展得如火如荼,旅游开发企业与景区居民的彼此认同与支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景区当地的居民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民俗文化的拥有者大都是一些既闭塞又比较落后的山区或交通不便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不但文化和生活水平比较低,而且自卑意识好似“与生俱来”,尤其在与外界打交道时这种自卑意识更强。随着乡村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及与外界接触的增加和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不但在思想意识上逐渐跟上了时代步伐,而且自豪与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些自豪与自主意识基本上来自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因此人们就更有积极性来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本就属于他们的一系列旅游资源;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业无形中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发展[6]

不仅如此,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居民男女的角色地位也无形中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旅游活动的承担者基本是女性[7],加之她们能在旅游服务中得到旅游者更多的尊重以及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改观[8],这种情况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就旅游者而言,其对民俗文化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者尤其是部分有影响力的旅游者对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和旅游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9];另一方面,旅游者对古朴、宁静、自然、和谐、友好的民族和民俗文化的赞美既有利于提升景区的影响力与品牌价值,又能够通过彰显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景区居民和所在地政府投入更多的物力、人力、财力去保护和科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最终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民俗旅游通过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然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却并非轻而易举。实践中由于民俗旅游能比传统的农业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加之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有效地利用各类现有资源和实现第一、第三产业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因而最终又能借助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旅游地区社会经济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旅游地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改善,最终实现良性互动,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10]。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使以前在农业劳动生产中不能发挥自己作用的许多女性和老年人的劳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就更为明显。这样的一种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促进就业方面的优势外,民俗旅游对传统产业和产品开发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民俗旅游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对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展示,在此展示过程中,旅游者不仅会对民俗和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还极有可能对带有民俗和民族文化的某些产品产生需求,于是原本仅是原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产品和产物便无形中进入旅游商品的行列并产生远远超过产品本身价值的市场价值[11]。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了不少经济收入,而且无形中也为扩大景区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并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由于民俗文化的拥有者大多为交通和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均不太理想的偏远与落后地区,因此,为使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大力加强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而这样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化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内在动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能空洞无物,否则即便有一时之兴,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如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源泉意义重大。由于通常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复制上并不存在太大障碍,因此如果不能形成自身的难以被其他地区复制的旅游竞争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照样难以持续。由于民俗文化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即便他人想复制和模仿,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民俗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毋庸置疑,然而这种内在价值能否转变为现实中的真正物化价值,还得看其是否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民俗文化旅游化的挖掘事实上就是将这种文化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由他们来检查这种文化受接受的程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俗文化的价值化过程。在民俗旅游中,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作为相对稀有的文化资源而被市场所需求并进而成为一种被开发、能带来市场价值的资源[12]。这种资源不但为地区居民创造诸多价值,而且使得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了自己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和竞争手段。这样,基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坚实动力。

当然,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及利用也不可避免地含有不少不利于民俗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保护的成分。一方面,对民俗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与过滥开发会严重破坏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真正的内在价值并导致基于此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不可持续;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也会导致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理念的扭曲及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世俗化利用,而失去了内在吸引力的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必将因自身魅力和价值的丧失而趋于没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