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的旅游

近代的旅游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的旅游文化具有如下4个特点。(三)新中国的旅游新中国的旅游业是随着国家的成长、壮大而向前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重要产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就被提到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上,从而揭开了新中国旅游业的新篇章。这个通知推动了自费旅游接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国旅业务向接待自费旅游者的转变。
近代的旅游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一)晚清的旅游

自道光以后,以至清末,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国内政治腐朽而黑暗,经济破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尖锐;另一方面,中国叠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如此内外交困、满目疮痍的封建社会末世,哪里还有游山玩水的兴致!这一时期国人的旅游,由于时代的改变和时局所迫,较为突出的就是国外旅行。国人到外国旅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一些穷苦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为洋人打工,也有的出国以谋生计。他们大都生活窘迫,毫无游览兴致。不过,其中也有极少的人在为生活奔波之余,浏览异国风情,并为西洋的许多新鲜事物和工业文明地进步而兴奋。

二是清王朝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后,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他们受命出使,游历西洋,考察西方文明,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他们的观感对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有郭嵩焘、黄遵宪等人。

三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迫使一些贫寒的家庭让孩子就读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有些青少年因此还得到了教会的接济,得以游学欧美。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容闳。

四是一些爱国志士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被迫出走海外,他们结交志同道合之人,组织革命团体,开展推翻清廷建立共和的斗争。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民国时期的旅游

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此后军阀割据,战乱连绵,直至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局势才渐趋稳定,旅游也因此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国内的旅游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内旅游的重心主要在东南和华北地区。苏、浙、皖等省的秀丽山水、人文名胜,古都北平、洛阳、开封、西安等历史名城,泰山、华山等五岳名山,北戴河、青岛、庐山、莫干山等避暑胜地,游人纷至,一时成为旅游热点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传统的旅游景点遭到极大的破坏,或因地处军事要地而使游人禁足。之前最发达的东南及华北等地一片萧条,但此前较少问津的西南、西北等地的旅游却有了很大的起色。抗战中,大批机关、学校、企业内迁,大后方人口骤然增加,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地,其周围的风景名胜很快为人们所认识、流连,如重庆的南北温泉、缙云山,成都的武侯祠、望江楼及附近的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昆明的滇池、西山、翠湖、黑龙潭,桂林的阳朔山水等成为热门的旅游地。

抗战结束后,人们在举国欢庆之余,一场新的、大规模的旅行也拉开了序幕。各类机构、团体纷纷回迁,背井离乡多年的人们期盼着重回家乡,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还乡”成为战后几年中旅行的主题。

民国时期的旅游文化具有如下4个特点。

第一,旅游活动较以往更加普及。中国的旅游活动起源虽然很早,但在漫长的岁月中,旅游者大都是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商人僧侣等少数人群,难与广大平民大众结缘。进入民国后,旧有的阶级、等级观念被打破,特别是团体旅游的兴起,使得参与旅游活动的人群大大拓展,一般的教师、学生等平民阶层成为旅游的新主体,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渐成风习。

第二,伴随着旅游活动的普及以及平民阶层的加入,旅游的方式与内容日趋丰富,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科学考察旅游乃至以旅行宣传抗日救国等新的方式和内容层出不穷。参加形形色色的展览会、学术会议是旅游的一种新形式。不少学术会议安排在风景名胜地召开,会议期间大都有旅游活动的安排。以服务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为目的的科学考察之旅,不仅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大大开拓了旅游的内涵。

第三,团体旅游的兴起是民国时期旅游的又一特征。民国时期的团体旅游主要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团体组织的、旅行社组织的和学生组织的几种形式。团体旅游既可以增进友谊、交流知识、表现合作精神,又省钱、舒适,因此很快被人们接纳。

第四,旅游活动的普及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对旅游理论的研究。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旅游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内容涉及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意义、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建设、旅馆饭店经营管理、旅游审美等许多方面。

(三)新中国的旅游

新中国的旅游业是随着国家的成长、壮大而向前发展的。几十年来,中国旅游业从白手起家,有序发展,停滞徘徊,逐步恢复,到如今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旅游业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发展旅游业不仅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促进对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而且在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增加就业、积累资金(创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重要产业。

1.新中国旅游业的起步与初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与日俱增。这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和各国有识之士来华看看中国的新面貌,而且也吸引着广大海外侨胞、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也想入境探亲访友、参观旅行。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就被提到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上,从而揭开了新中国旅游业的新篇章。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简称“国旅”)成立。它是新中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总社设在北京,地方设分、支社。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并发售国际联运客票。后来,随着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国旅的业务逐步扩大。1956年,国旅开始同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的旅游机构签订旅游合同、同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旅行社也建立起业务联系,接待自费旅游者,为国家创汇。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向全国各地发出了《关于发展国外自费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各有关部门支持国旅组织自费旅游工作,国旅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扩大招徕外国自费旅游者访华,为国家吸收外汇、积累建设资金。这个通知推动了自费旅游接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国旅业务向接待自费旅游者的转变。1958年,国旅接待自费旅游者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国旅的分支社也由创建时的12家增至35家,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接待网络。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成功地访问了亚、非、欧的14个国家之后,中法建交,中国与巴基斯坦通航,架起了通往西方的桥梁。于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旅游者不断增多。1965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比上一年翻了近两番,达1.2877万人。其中日本旅游者1656人,占总数的12.9%,日本成为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统一管理,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1964年3月17日经党中央批准,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简称“旅游局”)。旅游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旅游局负责管理外国自费旅游者的旅游业务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旅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负责对外联络和对外宣传。同时,指出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任务:宣传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经济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旅游局的成立及发展旅游事业方针政策的制定,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在正常轨道上迈开了步伐。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旅游业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让国家与人民遭到了最严重的挫折及损失,也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旅游业受到干扰和破坏。一些文物古迹和游览胜地被封闭,不少地方的旅游机构被撤销,一时难以开展旅游接待工作,来华旅游者急剧下降。进入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力主重新开展外事旅游活动,让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转机。1971年,中国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一些国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旅游业务往来,接待了30 名美国自费旅游者,实现了中美旅游交往零的突破。这一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比上一年增长253.7%,达1599人。同时,入境探亲旅行的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也显著增加(仅广东就接待了近万人)。此后,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来华旅游的人数持续回升。

为了适应旅游工作开展的需要,在这期间逐步恢复和加强了地方旅游机构。1972年5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强地方旅游机构的请示报告》,南京、西安、武汉、杭州等26个开放城市的国旅分支社运转得到了恢复,配备了翻译等接待人员。针对当时不大重视发挥旅游经济效能的问题,1973年5月5日,周总理在旅游局的一份工作报告上批示:“旅游事业的收支应该略有盈余,对旅游者应按旅游原则收费(开支外加手续费),对优惠也要从严掌握。”他还格外关心和重视旅游职工的思想和业务建设,多次指出:旅游部门的翻译、导游人员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才能完成所肩负的光荣任务。

因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对外关系中,我国希望可以有增加外汇收入的途径与手段,所以选择了首先发展入境国际旅游的特殊途径。它是增加外汇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对产品结构调整的一种政策相和安排,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途径也遭遇了许多曲折、困难,不时受到各种相关行业落后现状的瓶颈制约,而且副作用不断出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一途径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日趋严重,因此,1991年,国家族游局提出了国际、国内旅游一起上的方针,使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国内旅游,从有统计的1994年算起,旅游人数由5.24亿人次增加到7.44亿人次,年均增长6.6%;旅游收入由1 023.5亿元增加到3 175.5亿元,年均增长20.8%。2009年,我国的旅游接待人次超过20亿,旅游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旅游经济体系中率先走出衰退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率先复苏的行业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旅游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时期。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旅游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意见》把旅游定位为民生的需要,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配置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和服务质量作为立业之本等发展观念的转变,同时指出休闲度假、旅游装备制造、产业融合等将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指出,中国旅游发展正在迎来新时期。中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了较为稳固的基础。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总结,中国国内旅游已经回归到了它应有的旅游业的主体位置,具体的衡量标准有以下几点。

第一,旅游需求的来势迅猛,而且一直持续。从境外来华旅游需求的形势看,有许多迅猛增长的新因素:①我国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并成功举办奥运会,因奥运的吸引和工作而来华旅游的人数,年年增多;②我国加入WTO后,来华的投资和商务活动急剧增加,因而来华旅游的人数持续猛增;③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交往不断增多,在我国召开的国际性与区域性的各种会议、访问、洽谈、协商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规格提高,规模扩大,因而吸引和带动的来华旅游的人数将迅速增多;④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增多,台湾到大陆投资、经商、访问、探亲、访友等各种活动带动旅游大幅度快速增长;⑤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为密切,到内地旅游的人数大增;⑥同不少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经济衰退相比,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引人瞩目,吸引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是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它将大大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我国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极其丰富,早已闻名于世。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开发和发展,更加丰富和完善,不仅旅游景观更加壮丽辉煌,而且修复和开发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新景观,可以充分满足国内外更多新老游客的需要。

第三,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接待条件已有很大提高。无论是交通设施和宾馆饭店,或是旅游接待机构和中转机构,还是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都能基本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第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工作实践,我们已积累了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的经验。不仅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为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且摸索、创造和积累了适应加快旅游发展和搞好管理的经验。

第五,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是世界各国旅游中最安全、最能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休闲的最好去处。

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按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 000~5 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2011年,我同人均GDP已达5 432美元。

另外,随着居民收入与休闲时间不断地增加,居民消费由实物为主向实物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

近几年,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机场和铁路的修建,也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快发展旅游业,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近年来建设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加快国民经济从出口与投资拉动型向内需型转变。当今世界,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日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业近年快速发展的态势,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世界重要的旅游中心。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