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理州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实践报告

大理州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实践报告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郑家庄2006年被列为全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2014年10月,省委书记李纪恒给予了“依法治村一面旗”的高度评价;2015年2月,郑家庄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大理州唯一一家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大理州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实践报告_2015~2016云南政治文明建设报告

张 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村社区这样的基础单元,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云南大理州洱源县郑家庄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村民共同遵守村规民约,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同享受发展硕果,共同推进民族团结,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宗教和顺,为云南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实现全省各族人民的全面小康,奋力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一、“郑家庄样本”的起源和发展

郑家庄是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西南部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25户525人,居住着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各民族之间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不同,但各族群众在50多年的时间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20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连纠纷和上访也与郑家庄“绝缘”。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民宗部门的关心帮助下,通过抓党建带队伍、抓法治重民主、抓产业强基础、抓团结促和谐,有力推动了七个民族和睦共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目前郑家庄生态环境优美、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形成了“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歌。

郑家庄2006年被列为全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2014年10月,省委书记李纪恒给予了“依法治村一面旗”的高度评价;2015年2月,郑家庄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大理州唯一一家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郑家庄如今已经成为了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和法治之村。

二、“郑家庄样本”的实践做法

郑家庄在多年的实践中,通过抓经济发展突中心、抓组织建设强核心、抓民主法治聚民心、抓生态建设显重心、抓民族团结结同心、抓民族文化润人心,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增强了民族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一)抓经济发展突中心

郑家庄始终树牢“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帮扶,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以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为主的三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水稻、蚕豆、大麦、大蒜等农作物,逐步形成“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农时为民、闲时为商”的良性发展格局,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绿色化,组织农户参加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生产,开展生态种植试验示范,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种植。2014年,全村种植烤烟130亩,农民烟叶交售收入75万元,乳牛存栏198头,乳畜业收入125万元。全村125户,每户都有人长期从事中草药材营销,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广西、新疆等地。中草药材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全村中草药材营销收入达29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年增幅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50元。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先富带动后富,富的帮助穷的,自己富还得大家富”,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帮扶,全村一举摆脱贫困,成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繁荣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抓组织建设强核心

郑家庄结合多民族杂居的实际,以建强班子、建强阵地、提升素质、激发活力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核心领导作用。一是建强班子。推选致富能人担任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并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中都有各民族党员代表,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班子。采取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促进民族团结。二是建强阵地。积极筹建起了集党员活动和科技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配置了电脑、电视机、影碟机、影像资料、图书等,为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平台,确保了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等制度有效落实,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丰富了党员群众的业余生活。三是提升素质。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每月开展一次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典型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党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每年邀请县委党校、县委政法委、统战部、民宗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就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民族宗教、实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维护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带头致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激发活力。党支部采取日常考评与年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责任承诺和“五星”党员评选活动,年终根据党员履诺尽责情况,对照评选标准,通过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的程序,给党员评星定级,结果进行张榜公布。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郑家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相处,群众团结互助,人人安居乐业,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处处呈现出“平安巷道花满路,小康人家喜盈门”的新景象。

(三)抓民主法治聚民心

郑家庄在发展过程中,在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指导下,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多民族弘扬法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基层治理创新。一是多民族议事决策。成立了由7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坚持小事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原则,村内重大事项先由党支部研究提出方案,再提交村民议事小组、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在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下组织实施,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二是多民族当家理财。始终坚持村里项目建设、集体支出村民说了算的原则,由理财小组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每季度向村民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三是多民族约定村规。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研究,围绕遵纪守法、团结和睦、勤俭致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制定出了村规民约,通过展板、上墙等方式张贴于村民活动中心和村内主要活动场所,加强宣传教育,聘请7个民族代表作为监督员,确保村规民约有效执行。四是多民族群防群治。开展群防群治,由每户出一名劳动力,组建了一支治安巡防队,分组轮回对全村的治安进行巡防,严格治安管理,清除治安隐患。由村里有威望的村民组成调解小组,宣传法律法规、了解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为民排忧解难。同时,充分发挥文艺队、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五是多民族弘扬法治。为防止联防队工作偏离法律轨道,村党支部积极联系上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定期为联防队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结合洱源县每年开展的“送法下乡”活动,以召开会议、入户宣传、播放广播、印发传单等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联防队员手里和群众家中,联防队伍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多、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确保了村治安联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同时,更加强化了群众的法治观念,营造了知法、懂法、守法、敬法的浓厚氛围。

(四)抓生态建设显重心

郑家庄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推进村庄庭院生态化。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植树活动,主要入村道路种植行道树,村内宅边、村庄周围、道路旁边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植树、种花(草)率达98%,农户庭院内绿化率达98%,绿化面积占村落总面积的17%。全面实行“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分类收集,及时清运”的新型农村垃圾管理模式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群众参与率达100%,垃圾及时处理率达100%。“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共同美化家园形成自觉,村内公共场所几乎没有生活垃圾。二是推进道路房屋整洁化。通过积极争取、整合项目资金,把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水源地保护、湿地建设、村落污水处理等项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互联网的“六通”目标。投入69.58万元,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3076个工日,共修建水泥路3300平方米,修缮墙壁2100平方米。村内外道路全面实现水泥硬化,小桥流水景观、村民议事中心、文娱广场、公园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村庄房屋建设布局合理,道路两侧建有排水沟,村落墙体有民族特色的彩绘,村容村貌进一步亮化、美化,呈现出一派青瓦、白墙、绿树相互掩映的田园风光。

(五)抓民族团结结同心

“七个民族一家亲,只有团结才能发展。”多年来,郑家庄紧紧围绕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生活在一起的七个民族,无论春节、藏历新年,还是火把节、三月街,都不分民族一起过节。一是宗教信仰互尊共融,每年的春节、火把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全村各族群众都要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团团围坐,共进团圆餐、共饮团圆酒。节日祭祀时本主庙里白族的大婶和藏族的阿妈都会同时拜祭,藏族祈福的经幡、傣家的宝葫芦、彝家的牛头装饰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等一个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将你带进一个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大家园。二是组建中青年联谊协会。由群众自发组建了一个集文化、娱乐、互助等功能为一体的中青年联谊协会,闲时组织联谊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共享喜乐,忙时组织互助活动,会员之间互相帮助,分担困难。三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习惯,有困难大家帮,有致富路大家一起走,擅长经商的藏族村民带领大家经商卖药材,喜欢清洁的傣族村民带领大家美化村庄,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亲得像一家人,民族之间从未发生过矛盾,多年保持“零上访”,20多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7个民族在生活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的理念已经深入大家内心,全村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喜人景象。

(六)抓民族文化润人心

郑家庄属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村内多民族杂居,各民族之间有不同宗教信仰,存在风俗习惯差异的实际,郑家庄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了解,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一是民族文化共存共荣,“汉藏傣白彝团结进步一家亲,农工商教文繁荣发展满园春”的民族团结牌坊立在村口,牌坊上有白族纹饰、藏族欢迎词、青瓦白墙上勾画着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刀耕火种等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彩绘。二是建起民族文化长廊。在村中心建起了一条民族文化长廊,宣传7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及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取得的发展进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互相了解。三是建立民族文艺队。积极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动群众成立民族文艺队,利用民族节日和农闲时节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四是建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筹资建成了集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场地,建立了多民族文化汇集的村图书馆,不断满足了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三、“郑家庄样本”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发展迈入新台阶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郑家庄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郑家庄全体村民抓住本地资源优势,甩开膀子搞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以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为主的三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水稻、蚕豆、大麦、大蒜等农作物,使得郑家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才3800元,但是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437.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50元。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

(二)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

郑家庄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绿化社区和美化村庄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有效治理农村卫生环境,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实现了环境洁净、有序、文明,增强了农民爱护环境的自觉性,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质量。同时不断改善水、电、路等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如今的郑家庄有着宽敞整洁的村道和整齐排列的特色民居,同时绿树环绕、蓝天碧水、湖中荡舟、白鹭嬉戏,给世人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三)乡风文明取得新呈现

郑家庄在注重村容村貌等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还大力开展守法之家、道德之家、友好之家、高尚之家、节约之家、和谐之家等文明乡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立红、白事理事会,主持办理村里的婚丧嫁娶事宜。村民们信奉“家和万事兴”,坚持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宴席上头一桌饭菜一定由老年人“开席”。通过阅览室建设等,有效解决了村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民群众心中扎根。

(四)依法治村展现新进展

郑家庄早在2000年就开始制定村规民约,由全村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通过村民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共有数十条,并不断完善。还聘请7个民族代表监督,确保有效执行。村规民约解决了日常村务管理问题,对村内具体事务,该村也形成一套自己的决策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普法工作,依托洱源县每年开展的“送法下乡”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和规矩为每个村民划定了权利和义务的界限,提供了行为底线,也由此奠定了包容合作的基础。如今在郑家庄村,“法”字随处可听可见,法治化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营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村居环境。村民们说:“只有人人守法律、懂规矩,我们才能把村子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幸福。”

(五)民族团结增添新动力

团结就是力量,在郑家庄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牢固树立了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全体干部村民一起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长久以来的民族包容、相融相帮等优良传统,使得郑家庄内一家有难,全村支援,为郑家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内涵,收获了很多荣誉,为郑家庄的民族团结进步指明了新方向,增添了新动力。

(六)基层党建构建新格局

在发展过程中,郑家庄党支部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找准党建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结合点,不断完善措施,提高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成了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树起了多民族地区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2011年,郑家庄党支部被大理州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确定为州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多次被评为州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四、充分认识“郑家庄样本”的重要意义

(一)“郑家庄样本”是云南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范本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就是要更好地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地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地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世界形势、周边形势、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安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50个民族乡,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汇的特点。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事关全省跨越式发展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大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根基在无数个村庄、社区。“郑家庄样本”作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先进典型,具有普遍的示范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就能在各省各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树立起一面面旗帜,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一花唤醒百花艳”的效应,使全省各地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二)“郑家庄样本”是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范本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领导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车头”,是联系党与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一战斗堡垒能否发挥作用,不仅影响着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确保党对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区域自治,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做到在情感上“亲民”,在行动上“为民”,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惠及群众、深入发动群众,筑牢基层、夯实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原因,云南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者素质低、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2011年底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云南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省份,既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云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相对薄弱。在“郑家庄样本”里,村党支部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用发展的思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促进农村产业调整,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郑家庄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全面发展。“郑家庄样本”通过密切党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探索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条路子,是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范本。

(三)“郑家庄样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本

古人云“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提出了“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云南“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基本省情,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是富民强滇的首要任务。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云南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程度低,城乡差距更大,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因此,云南迫切需要跨越发展,尤其是农村的跨越发展,来缩短与其他省(市、区)的差距。“郑家庄样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改善了农民生活,还提高了农民素质。郑家庄的发展,为全省其他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对全省实现“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预期目标,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郑家庄样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本。

五、“郑家庄样本”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一)必须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要着力加快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云南的跨越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集中在全省的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小康。而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必须要解决农民的出行、用电、喝水、通信等最现实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郑家庄在发展过程中,全面推进水、电、路、村民活动场地、卫生公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全省其他各地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借鉴郑家庄的成功经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必须要大力培植主导产业

对于云南省广大农村的党员干部来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发展是重点,产业是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通过培植主导产业,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使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避免农民向大中城市的盲目流动,对农村的和谐稳定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郑家庄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紧跟市场导向,大力培植和发展以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为主的三大产业,逐步形成“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农时为民、闲时为商”的良性发展格局,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同时在培植和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广大村民的眼界得到了开阔,市场经济观念逐步增强,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全省其他各地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借鉴郑家庄的成功经验,努力发展、壮大农村主导产业,从而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增加农村财力和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带动农村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必须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广大农村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郑家庄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依法治村这个根本,注重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在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指导下,紧紧依靠全村群众,充分发扬民主管理,保证全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并不断完善,逐步约定俗成,形成村民的一种共识,共同遵守,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夯实了基层治理的基础,促进了全村社会和谐。全省其他各地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借鉴郑家庄的成功经验,紧紧依靠广大群众,依托民主与法治,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途径,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能力,巩固和发展全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四)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坚持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把握、聚焦聚力,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在郑家庄的发展过程中,郑家庄党支部切合各族群众的心愿,理思路、夯基础、促发展、保民生、共和谐,使全村在经济、文化、卫生、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进步,党支部是和谐发展的推动者、实践者,社会矛盾的化解者,社会组织的协调者,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村风文明的塑造者,社会文化的激发者。正是因为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郑家庄的各项事业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全省其他各地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借鉴郑家庄的成功经验,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研判,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为各地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六、推动郑家庄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一)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目前,郑家庄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三大产业,下一步要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借助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等积极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增收空间,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依托农业、旅游等资源优势,用资源优势培育起优势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特色经济。充分利用传统产业基础和市场,吸收现代先进技术,把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同时可以依靠恬静的田园风光、自然的生产方式、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的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以民族风情游、山水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和开发相关配套的旅游纪念品。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积极发展与旅游关系紧密的餐饮、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村产业范围,提高农业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郑家庄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的方式,加强了民主建设,使得广大村民都能参与到集体的发展过程中。郑家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民意表达机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的合理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情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农民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都要允许农民去试、去干、去闯,并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并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还要积极通过相关部门专题培训,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和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广大村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实现“输血”与“造血”功能的协同发展,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抢干”。

(三)筑牢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郑家庄要继续发扬“七个民族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从思想上坚决清除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充分激发各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自觉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结合起来,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想深处形成和固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引领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进行。

(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郑家庄在下一步工作中要有创新思路,寻找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新台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扎扎实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筑牢民族团结群众基础,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坚持不懈地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完善党员联户等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工作制度,着力推进网上为民服务站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索构建电子党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位一体”和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三屏合一”的基层网络党建新模式,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