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昆明市新设立小微企业生存状况研究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昆明市新设立小微企业生存状况研究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事制度改革后,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对全市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504家开展跟踪调查,从中精确把握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变化趋势。其中增幅最大是盘龙区,全区一年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同比增长12.04%。改革前,在公司筹备设立时必须筹备公司注册资本,这笔钱是存放于银行,且不得动用的。截至9月底,共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392份,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昆明市新设立小微企业生存状况研究_昆明调查报告2016

娄永红

昆明市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自2014年3月开始实施,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改革原则,通过实施“先照后证”、放宽注册登记条件、抓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优化窗口服务、创新工作机制、拓展服务方式等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创业和投资的宏观环境,促进了社会创业和就业,助推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了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入2015年,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商事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强,从政策层面先后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云办发〔2015〕22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53号),昆明市抓住机遇,全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政府激励创业创新、社会支持创业创新、劳动者勇于创业创新的生动局面,特别是新设立小微企业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一、商事制度改革后昆明市新设立小微企业的基本状况

商事制度改革后,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对全市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504家开展跟踪调查,从中精确把握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变化趋势。504家企业中从企业规模看:企业378户,个体户126户;从行业分类看:共涉及制造业43个小类行业,其中占比最多的为批发业占20.2%,零售业16.2%,商务服务业11.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3.7%,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3.3%。

(一)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小微企业成为新的增长极

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除了按照云南省的统一部署抓好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住所登记条件等“规定动作”外,5月22日,昆明市也颁出了首张“一证三号”营业执照,工商、质监部门取消垂直管理后,涉县(区)市场监管相关部门也迎来机构改革。随后,食药局、工商局、质监局三个部门率先在呈贡区实现整合,6月24日,呈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合一”的整合阶段已基本完成。简单地说,过去需要跑三个局办的事,今后将变为跑一个;以前三支执法力量解决的事,现在一个就行。

创业的“零门槛”带来了全市市场主体的“井喷式”增长,从2014年3月1日到2015年2月28日的一年时间内,全市新登记企业36440户,注册资本(金)1466929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106%,其中小微企业27704户,占所有新登记企业的76%以上。其中增幅最大是盘龙区,全区一年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同比增长12.04%。我们再以官渡区为例,截至2015年5月,该区共有市场主体13.38万户,相比改革前增加了2.04万户,增长率为18%。其中,个体工商户10.34万户,相比改革前增加了1.04万户,增长率为11.2%;私营企业2.92万户,相比改革前增加了0.98万户,增长率为50.3%;内资企业1135户,相比改革前增加了169户,增长率为17.5%;外资企业2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1户,较改革前增加了12户,增长率为41.4%。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大批创业者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并带动了社会就业。据官渡区工商局提供的数据,一年来全区新增市场主体共登记从业人员29131人,全区市场主体登记从业人员累计达476174人。

(二)商事制度改革呈现“过去企业跑、现在政府跑”的新格局,小微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

昆明市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进行清理,除国家明确限制的特殊行业和需要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以外的企业,严格执行“先照后证”;同时努力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昆明的“三证合一”“一照三号”试点工作,并且优化登记程序,放松经营范围登记管制,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

我们走访了昆明悦膳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女士,她是5月19日带着公司资料来到盘龙区政务服务大厅的工商窗口办理证件的。21日下午,朱女士便接到工作人员电话,告知所有证件都已办齐,整个过程不到3个工作日。22日上午,朱女士来到盘龙区政务服务中心,领到了这张同时印有企业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税务登记证号这三个证号的“新款”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也是昆明市首张“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

许多办证的小微企业负责人都反映,商事制度改革前,要准备好相关资料,到工商、质监、国税、地税4个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整个过程要10多天。现在,实现“三证合一”之后,办理营业执照只需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只跑工商一个窗口就能办齐企业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税务登记证号这三个证号了。“我们会把材料推送给质监局和税局,他们办理完成后返给我们一个号码,我们就直接打印在营业执照上,通知企业过来取证就可以了,解决了企业办证需要来回奔波在各个部门间的问题。”以呈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他们实现了证照办理“一个窗口、一次咨询、一套材料”的流程。7月6日,呈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颁发了云南省铁路建设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营业执照。而核名发照仅仅只用了一天时间。

(三)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明显,小微企业“小账可以细算”

昆明市通过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投资创业新活力。第一,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实行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不再设定最低限额,这一利好被普遍解读为“零门槛”办公司。改革前,在公司筹备设立时必须筹备公司注册资本,这笔钱是存放于银行,且不得动用的。“这无形中提高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降低了资本利用率。”改革后,除法律法规设定需要实行实缴的公司外,实行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度,对注册资本不设最低限额,也就是常提到的“零首付”和“1元公司”的概念。由股东(发起人)自主确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记载于公司章程,并承担缴纳出资不全的法律责任,注册公司不占用资金,不需验资费用,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反映“本来打算再上几年班,把注册资金攒够再创业的,现在好了,今年就可以自己创业啦”。第二,小微企业创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呈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该局从2015年7月1日起,对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免收组织机构代码证办证费用,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工本费18元/套、技术服务费90元/家和电子副本40元/张。截至9月底,共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392份,减免办证费用4.2万元,预计全年能为全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减免办证费用35.7万元。

二、影响昆明市新设立小微企业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影响昆明市新设立小微企业生存质量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行政审批和资质要求成为小微企业合法经营的“拦路虎”

小微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经营领域单一,往往一项行政审批通不过,就不能合法经营。商事制度实施后,昆明市率先将多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但是,多数审批部门在同步放宽行政审批条件方面还存在滞后问题,各种许可证或审批手续的办理仍然复杂而费时,尤其是环境、消防、卫生许可等证件,办理过程耗时费力。餐饮行业是新设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领域,“先照后证”改革将卫生、餐饮等许可改为后置,但办理卫生证还是要凭环保、消防许可,环保、消防仍然是前置,不仅存在“后置套前置”现象,而且不少事项重复审查,困扰企业。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颇具“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始终未能打通最后一公里

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几年从中央到云南省,各级都密集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好政策难落地。一是政策知晓率低。调查显示,25%的小微企业不了解扶持政策的内容;40%的企业模糊知道国家出台正在扶持小微企业,但不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仅10%的企业表示了解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在知晓政策的企业中,有70%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了解到政策,通过政府部门、个私协会了解到政策的仅占25%。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有些企业主对政策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互动仍不够。二是申请扶持资金难。中央、省市许多部门都掌握了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或者特定行业、产业的发展。但是,获得支持的前提条件多,申报成本高,有15%的小微企业表示不清楚如何申请;6%的小微企业表示政策吸引力低;10%的小微企业认为手续烦琐,周围企业申报成功率低。

(三)小微企业自身薄弱环节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协作配套差、创新能力弱等自身弱点问题较为突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一是管理能力较弱。调查显示,昆明市新设小微企业中,首次创业的比例较高,从业人员低于5人的超过了一半。尽管小微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高度统一,决策、执行效率高,但缺少管理经验、财务知识的矛盾比较突出。有10%的创业者表示自身管理能力不强、管理不规范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的困扰;还有10%的创业者认为缺乏长期战略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部分创业者对市场缺少必要的研究,对自身能力和实力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盲目投资上项目,最终导致创业失败。三是现金流匮乏。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各地虽然出台了帮助小微企业融资的财政贴息政策,也落实了一定的贷款额度,但是由于缺少有效抵押,小微企业从银行贷款困难重重。从社会上融资的成本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加之企业间拖欠账款,货款回笼慢制约着小微企业发展。

三、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状况的对策建议

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远远低于欧洲、日本12.5年,美国8.2年的平均水平。国际经验表明,企业成立的前五年是最困难的时期,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50%的企业活不过5年。如何让新成立的小微企业不仅“生出来”,还能“活下去”“活得好”,是昆明市新常态下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措施实施成败的关键。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帮扶企业的工作力度。

(一)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小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但是,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法治经济,而不能靠“丛林法则”,无序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大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要牢牢把握商事制度改革的内涵要求,着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当务之急是发挥好现有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作用,落实好“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等信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后续监管制度。使针对失信违反企业的各项信用约束措施能够收到实效。小微企业自身也要切实强化规则意识,真正做到按法律和市场规则办事,靠信用取胜,靠质量竞争。

(二)对接企业需求,确保帮扶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收到实效

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在“放开、减负、解难、引导”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扩宽市商改办的职能职责,负责小微企业发展工作,并牵头抓好政策归类、资金整合工作,全面梳理中央和地方现行有效的针对小微企业的各类扶持政策、扶持资金,通过政务网站、新闻媒体及时公布各类政策、资金的覆盖范围、补助标准和申报办法,努力使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整合起来,能够在推动小微企业发展上形成合力。同时还要简化手续,进一步改革小微企业申报扶持资金、引导资金的审批办法,切实把审核的重点从文书、表格等文字材料转向项目的执行情况,通过跟踪了解资金使用效果决定资金拨付的规模和进度。对于不是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也要坚持在同等条件下向小微企业倾斜。当前,尤其是要执行好对新设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同时,针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的特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力推动企业住所去功能化改革,积极探索电商集群登记等新的改革举措,继续为小微企业进入市场清除障碍

(三)坚决简政放权,加快推动政府管理部门的配套改革

商事制度改革的成效与政府其他部门的配套改革息息相关,如果“先照后证”改变的仅仅是许可证、营业执照发放的先后次序,相关部门不能在同步放宽审批上做出改进,那么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玻璃门、旋转门”就始终难以打破。针对小微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相关部门的配套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强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推动相关审批部门同步放宽审批条件,促其扭转以审批代替监管的惯性思维,真正将工作的着力点从企业设立的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依法清理、取消各类不必要的资质、资格要求。二是大力推进单一窗口和网上办理,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落实好“先照后证”改革的各项要求。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诸如盈利性教育、融资租赁等社会需求大、现行规定不完善的特定行业的准入与监管要求,依法依规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既避免交叉错位,又杜绝监管真空。

(四)勇于攻坚克难,加快构建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

坚持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商业服务为补充,大力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培育私营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指导各类企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组织,建立促进新设企业发展的中介服务平台,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项目开发、研发设计、风险评估、检验检测、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政府职能部门着重从政策解读、科技指导、信息引导、统计分析等方面入手,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服务,切实帮助小微企业提高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融资难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一项“顽疾”,当前,要着力加强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担保机构提高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对其担保收费。积极发展再担保机构,强化分散风险、增加信用功能。改善信用保险服务,定制符合小型微型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