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存在着两个明显不同的理论模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都源于韦伯的理论。韦伯的理论则是为了改良社会运行机制,防止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_现代社会学

二、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存在着两个明显不同的理论模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

在马克思以前,已经有许多思想家研究过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国哲学家J.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等都对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研究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但是,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真正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入地研究社会的制度化不平等问题的是马克思。西方社会学家也承认,在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家无不受益于马克思在这一领域里的历史性理论建树,并且都没有超出马克思所达到的成就。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涉及许多方面,但集中体现在他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并为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不平等是阶级社会里最根本的不平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分层类型归根到底都要受到阶级分层的制约与影响。忽视阶级分层就不可能真正从本质上把握阶级社会的社会分层现象。

第二,社会分层并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分层的复杂性。由于三大差别的存在以及其他社会差别的存在,社会不平等的具体形式也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使社会分层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无论是阶级分层还是非阶级分层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且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层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必须对社会分层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这种冲突的强度和烈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的程度;低层群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程度;社会成员对现存社会结构的接受与拒绝程度;低层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在政治上的组织程度,等等。

第五,消除社会分层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为人类消除社会分层现象,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消除贫困,消除社会的两极分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只有当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到不再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时,社会分层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2.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1)M.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韦伯是西方分层研究的开拓者。他认为,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政治和社会因素。因此,他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问题。

韦伯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认为阶级是指在经济状态及其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市场上的机会,即“市场购买力”,或按马克思的话说是“钱袋的鼓瘪”。显然,韦伯所说的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而不是所有制关系的不同。

韦伯所说的权力地位是由人们拥有权力的大小决定的,这里的权力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无视他人的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分层反映了人们在政治领域里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在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都是存在的。

声望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方式确定的,社会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一个高低有序的阶梯,声望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人们声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知识修养、生活样式等。

韦伯认为,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还认为,这三者是相对独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者把某一方面推到突出地位。

韦伯的分层模式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都源于韦伯的理论。表现在:第一,多元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等。第二,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财富的多少,声望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等等,都不涉及质的差别。第三,注重主观评价,普遍运用了自我评价法和声誉法。

韦伯分层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根本区别。首先,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抓住社会分层现象中各种垂直分化的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正是这种占有关系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在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差别。马克思认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不同占有关系为标准划分的阶级差别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是一元的定性的分层标准。韦伯的分层理论回避私有制这个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的根源,只看到社会现象的表面差异,不分主次地把那些表面的派生的差异作为分层标准。其次是研究目的不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露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罪恶,并通过“武器的批判”,以公有制代替它。韦伯的理论则是为了改良社会运行机制,防止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秩序。第三是最终结论不同。阶级理论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来从总体上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韦伯的理论则否认废除私有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断言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不平等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因而是永恒的。

除了以上基本区别外,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在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如何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量化研究等等方面,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是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他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和永恒的,但它内部的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并非凝固不变。封闭稳定的等级结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的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根源于人们生而俱来的自然差别(先赋条件),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阶层,主要取决于人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帕累托提出了他的精英理论。所谓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高分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在工业化社会里,由于社会充满着变动性,加上能力和才干本身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变异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严密封闭的阶级壁垒和人们世代终身固守某一社会地位的凝固化格局。因此,在工业化社会里,阶级的稳定性被一种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稳定性不平等被暂时性不平等所替代。精英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父子两代在才能上的差异可能非常之大。那些天赋很高的人,即使初始地位很低,但凭借个人的努力仍然可以晋升到社会阶梯的最上层,反之亦然。

帕累托试图用精英循环理论来说明社会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见图8-1)。

img24

(A:执政精英;B:不执政精英;C:执政庸才;D:芸芸众生、平常之辈。箭头所指方向则是精英循环路线。)

图8-1 帕累托精英循环图

帕累托认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没有向下流动,上层就会聚集一批腐化分子,使执政阶层的能力和才干平均值下降,从而不能确保其统治;没有向上流动,即向上循环通道受阻,非执政层的能力平均值就可能上升,一旦非执政层中精英人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联合起来革命,夺取政权。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更新上层成员,补充和提高执政阶层必备的管理能力。

显然,精英循环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上它忽视人们在社会所有制中的地位,过分强调个人之间的天赋才能差异;其次,在个人流动能否改变社会分层结构问题上,过分强调个人流动对改变社会分层结构的作用,忽视了个人的流动只能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而无法改变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事实;第三,在社会冲突的根源问题上,认为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不是阶级对立,而是精英循环条件和机制的缺乏。显然,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相比,精英循环理论显得比较肤浅。但精英理论开创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角度,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以及社会分层的变动与社会稳定机制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