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深度上突破

在深度上突破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砭时弊,批评某一损(伤)害百姓利益的不良现象,着眼点是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把握住几个原则:舆论监督报道有疑问的不报,传达传述的信息不用,没有经过调查的不用,调查不缜密的不用,有人证无物证的不用。要使民生新闻真正找到最贴近百姓的“点”,首先要拓宽民生新闻报道的空间。
在深度上突破_对如何进一步搞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_报海启悟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民生问题成为执政党十分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高度关注民生,热情心系民生,努力搞好民生新闻报道,既是党报的社会责任,更是党报“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的根本所在。

近几年来,各类报纸上的民生报道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报纸还把民生新闻当成了增强报纸竞争力、提升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的有力手段,因此对民生新闻越来越重视。但是,有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并没有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出现了“版面大、篇幅多、不吸引人、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为何关乎民生利益的民生新闻不吸引人、报道量与读者量不相称?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民生新闻面窄、枯燥、乏味。怎样把民生新闻搞得喜闻乐见,让读者欢迎呢?这是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想法。

一、充分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不断扩大民生新闻报道面

到目前为止,民生新闻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传统上把新闻划为分: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科教新闻、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民生新闻是近些年才在媒体上出现的,它与社会新闻在题材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先后继承关系,也与社会新闻存在着一定不同:社会新闻主要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而民生新闻则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以人为本。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武说:“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这种对民生新闻的解释,是比较准确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民生有小民生亦有大民生,民生新闻不仅要反映“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百姓起居饮食、生存生活的事,而且民生新闻还要把社会发展、党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的举措,站在民生的角度去打量,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

过去一些媒体上刊发的有些民生新闻为何不被读者所喜爱?就是因为民生新闻报道面比较窄,内容雷同,关注的只是“家长里短”,大多没有脱离“琐闻”,所报道的民生新闻没有站在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没有从百姓易于理解的角度去写。因此,民生新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地深刻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在解决报道广度和深度上有突破,使民生新闻除了提供生活诉求、家长里短、实用生活讯息外,还更多地涵盖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等多方面内容。这样的民生新闻,才会受到广大百姓的关注和欢迎。

二、深刻揭示、剖析民生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深度思考

民生新闻要想让读者关注,就不能像过去那样简简单单地一事一报,要有大的突破,要在揭示、剖析问题上下功夫。对关乎民生中的一些比较重要或有意义的事件或问题进行揭示和剖析,让人们全方位、更本质地认识民生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深度的思考。

要深度揭示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以理性与人性关怀的态度,直面社会问题,如:违法拆迁侵犯百姓利益、工人再就业难、欠薪欠债、农民工、留守儿童、艾滋病、环保,等等,所有事关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揭示和剖析,既让百姓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难度,又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为解决问题提供指导。

三、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切实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舆论监督在党报新闻宣传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民生新闻报道上,更应注重舆论监督。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很难得到解决,一旦新闻媒体介入,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这就说明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所以,百姓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和问题的越来越多。但是,过去党委机关报由于受到的限制较多,“带着镣铐跳舞”,一些舆论监督稿子上边盯得紧,所以有的新闻单位怕摸到政府宣传部门的底线、怕担责任,宁伤百姓心,也不伤领导的面子,因此,不愿发舆论监督稿子。许多读者都说:“现在的新闻媒体,大都是为领导唱赞歌,哪有几个愿为百姓说话的!”

随着报道环境的日益宽松,一些制约因素在逐渐减弱和消失,因此,党报应在民生新闻宣传上加强舆论监督,并且有所突破。民生新闻要想得民心,一定要乐于和敢于为百姓说话。因此,党报要在民生新闻宣传上多搞一些“善意”和建设性的舆论监督。

开展舆论监督贵在正确,重在建设性。对于民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影响和损害百姓生活或利益的问题,需要揭露和鞭挞,需要加强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批评某一损(伤)害百姓利益的不良现象,着眼点是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当然,批评报道绝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而无视政治考虑,不从社会和政府的大局考虑问题,否则就容易走进死胡同。

我们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把握舆论监督的主动权,对监督报道做到问题有提出、有反馈、有解决,不将自己置于“悬崖”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把握住几个原则:舆论监督报道有疑问的不报,传达传述的信息不用,没有经过调查的不用,调查不缜密的不用,有人证无物证的不用。在开展舆论监督上,我们要像《城市晚报》学习。2007年9月,城市晚报几名记者根据读者反映长春“黑车”猖獗的情况,兵分四路,亲自坐黑车开展调查,写出了《连蒙带吓两次“卖”客》《洋洋自得自曝黑招》《强索车费吓哭乘客》《不是在跑简直是飞》《前排坐俩拉过11人》系列稿件,用4个整版篇幅在9月18日刊发。新闻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使长春市掀起了“黑车”歼灭战。我们各级党委机关报都应组织采写、编发一些这样深受百姓欢迎的好稿来。

四、寻找最贴近群众的“点”让民生新闻更靠近百姓

任何新闻都要找到最贴近群众的那个“点”,就是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来报道。民生新闻的阅读对象非常确定,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这就使民生新闻在距离群众上占有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如何寻找到最贴近的角度上却容易忽视。

要使民生新闻真正找到最贴近百姓的“点”,首先要拓宽民生新闻报道的空间。要树立“小民生”与“大民生”兼顾的思想。小民生就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诸如看病就医、上学就业、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等,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我们要通过报道普通人、普通事,反映当今老百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思想、新风貌、新追求,展现普通百姓的真善美。

其次,要在关注百姓身边事的同时,民生新闻要强化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功能,这也就是大民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站高看远,做到“胸中有全局、笔下有民情”,从而使民生新闻一改过去报道中对政策法规和当地政府举措直截了当的硬性灌输,用形象生动感染,引导阅读和学习。

三是要学会转变角度,把涉及百姓生活的政务新闻写成民生新闻。如,2005年6月,广州要休渔半年,广州市政府下发了一个通知,通知规定:“从即日起休渔半年,期间不许任何人下海捕鱼,违反规定者将处以罚款,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广州一家党报记者获知信息后,照本宣科写了出来,稿子发表后,引起渔民反感,渔民们认为政府只说休渔好的一面,却不管渔民的生计。同样得到这个信息的香港一家报纸的记者,却是从渔民的角度进行了采写,新闻中说:“渔民说,休渔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这个决定好,我们拥护。但是我们是靠鱼为生的,休渔后我们的生计没了出路,政府应该考虑这件事。在休渔期间,或是帮助我们寻找赚钱的门路,或是在资金上给予特殊照顾,让我们有事做有钱赚”。这样的写法,老百姓很愿意看。再如,2007年8月8日,长春市出台了《长春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城市晚报记者没有简单地对这个《实施意见》进行摘录报道,而是从农民工最想知道什么的角度,采访了长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写出了《符合两条件农民工可落户》的新闻。该新闻通俗易懂,农民工一看就明白。今后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学会巧妙地转换角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去写,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民生新闻来。

五、创新民生新闻写作方法使民生新闻“活”而“新”

民生新闻,就是为百姓服务的,因此在写作上要富于人情味,讲究趣味性,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方法,应该多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叙述,注重新闻的故事性和新奇性。在评论方面,也不要太执着于高高在上的点评,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而应力求风趣幽默,点到为止,寓庄于谐,让百姓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感受到某种启迪。比如,200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组民生新闻:《关爱民生:保障网密密织》《就业:解困行动春风化雨》《住房:棚户区有了新气象》《求助:低保暖了我全家》。这组民生新闻,内容直接涉及百姓生活,写法新颖活泼,稿子短小精悍,广大读者很喜爱看这样的民生新闻。

六、努力克服“浮萍式”报道强化新闻服务意识

过去读者之所以不喜欢看民生新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一些民生新闻内容琐碎、多为“浮萍式”报道,有的是单纯地还原事实,有的是片面地还原事实,只把浮在面上的东西残缺不全地呈现在报纸上,导致百姓认为新闻“报道不实”“虚假骗人”。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新闻采编人员只关注即发新闻事实,而不关注新闻的来龙去脉、背景、意义、社会反响、群众反馈意见等,使本来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素材被浪费。二是有的新闻采编人员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事实,违背新闻规律,在采写中对新闻事实进行“裁剪”,按“需”所“用”,导致新闻失实。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要求的提高,人们不仅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迫切要求了解事情发生的缘由、背景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党报要进行准确、全面的解释和回答。因此,民生新闻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关注新闻传播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要在改进报道理念,强化信息环境上下功夫,找准看点、卖点和兴奋点,对重大新闻精心解读,对个性化信息进行贴身式服务,努力提高稿件质量和报纸质量。

总之,民生新闻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在题材选择和报道内容定位上下功夫。不管是简短的生活资讯、奇闻轶事,还是国家政策、地方举措,都应该突出反映百姓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吁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不管报道何种题材,都应公正、公平、公益,在沟通信息、化解矛盾、反映百姓心态,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获第十七届吉林新闻奖一等奖,刊于2010年第11期《中国地市报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