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化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案例

信息化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案例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确保对生产流通质量管控和生产经营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效益,公司以内生需求为动力,实施全面信息化管理。同年,天安农业成为北京奥运会蔬菜指定供应商。奥运会结束后,该系统应用于超市、终端消费者的物流中。天安农业已经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配送、追溯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案例_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一)以内生需求为动力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北京天安农业管控水平

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多年努力,天安农业已发展成为集产、销、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综合企业,主要从事蔬菜的生产销售。“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天安农业永久不变的经营理念,供应安全蔬菜,带动农民致富是天安农业永远的职责。公司承担863等国家及市级科技项目20余项,研发了有机豆芽、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多项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精确的蔬菜全程质量追溯管理(追溯到地块);全国首批专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核心区(运动员、媒体、官员);全国第一个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的蔬菜企业;北京市第一批蔬菜安全生产追溯示范企业;北京市第一批被授予著名商标的蔬菜品牌。天安农业获得了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称号等多项荣誉。为了确保对生产流通质量管控和生产经营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效益,公司以内生需求为动力,实施全面信息化管理。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批示:“天安模式为城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了新路,值得借鉴,要不断总结、完善,使‘天安’成为安全食品的代名词。”

1.公司生产销售情况

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除小汤山基地外,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的平谷、顺义、昌平、密云、延庆,外埠的河北、山东、云南、内蒙古、重庆等地区以公司加农户、协会的多种方式建立蔬菜生产基地7600亩,到2012年为止,合作时间最长的合作社(顺义绿奥合作社)已达到13年,多数合作基地(合作社)合作时间都在5年以上,带动农户2152户;公司收购农户蔬菜价格平均较当地市场价格高26%,累计实现农民增收7800万元。

公司组织当地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组织,或扶持农民经纪人,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给予合作社(经纪人)收货额14%的运营经费,保证合作社(经纪人)正常运行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农户和合作社,根据贡献大小、生产供应的执行情况给予奖励;在生产基地(合作社)派驻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安排生产计划,对环境及投入品进行监控,组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56期,培训农民3640余人次。

公司“小汤山”商标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年生产销售蔬菜750万公斤。公司对所有基地的温室、地块统一编号建立田间生产档案,记载投入品、农事工作,产品分别达到无公害、GAP、有机标准。销售渠道主要有:(1)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政法委、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国家机关蔬菜供应。2008年承担了奥运会核心区运动员蔬菜供应。(2)商场超市直销。在北京家乐福、华堂等135家,重庆华润、永辉等20家商场超市建立了“小汤山”牌蔬菜销售专柜,蔬菜零售良好。(3)产地直销包括礼品箱装蔬菜,会员配送。

2.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

(1)发展历程

2001年公司开始寻求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ERP管理系统,开发工作持续3年,由于合作公司研发能力不足,最终夭折。2005年,为探索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质量安全服务,天安农业参与研发,并实施了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追溯系统将农作物的田间履历记录到计算机中并呈献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通过条码扫描、手工输入等方式在线查询所购买产品的生产履历,如施肥信息,耕种信息、大棚信息等。系统很好地为顾客搭建了一个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平台,顾客反应很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2008年,天安农业引进德国SAP公司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了生产、供应、加工、销售、财务、人事同步协调管理,实现了物流、财物流、信息流的融合。ERP系统是企业的核心,不仅是企业各个环节的核心系统,同时也是各分支系统的数据汇总机构。由于农业企业和农产品的非标准性和特殊性,实现ERP管理要比一般标准行业困难得多,公司克服了各种障碍,最终将ERP系统搭建成功。ERP系统的搭建和成功应用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在企业高效管理和高效运转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增强了信心。

同年,天安农业成为北京奥运会蔬菜指定供应商。为了给全世界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安全、新鲜的蔬菜,企业加强了物流管理,实施了车辆物流监控系统。物流配送监控是在车辆上安装基于GPS模块的定位设备,通过对车辆的定位,实现对车辆的监控、调度和远程管理。通过对车辆历史轨迹的查询,可以看到车辆行驶路程是否合理。车载装置中带有温控模块,可以远程监控车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奥运会结束后,该系统应用于超市、终端消费者的物流中。

2009年,天安农业实现了蔬菜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搭建了生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是一套集生产计划、田间档案、采收管理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它能够将生产数据通过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实时记录在数据库中,如产品信息、地块信息、耕种信息、施肥信息等等。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可以对每一批次的商品建立履历,增强对产品的细节化管理,提高生产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引入移动技术,技术员通过手持PDA或智能手机实时记录田间档案和数据,告别了手工记录和电脑录入,最真实、最快捷地将数据反馈至数据中心,实现实时管理和精准管理。

为解决超市促销员远程订货困难的问题,企业实施了销售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是根据商超的需求量远程下单的一套订单管理系统。通过销售管理系统,商超促销员可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量,通过手机、PDA等移动设备在客户端直接下单,单据通过GPRS传输到中心控制平台,中心控制平台与ERP做好数据接口,可将单据直接导入到ERP系统当中,这样大大节省了电话订货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设内容与应用效果

天安农业已经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配送、追溯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①追溯系统

A.天安公司在本市顺义、平谷、密云、延庆的生产基地以及内蒙古武川、云南普洱等外埠基地,采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进行生产追溯管理。公司对生产地块、温室进行统一编号,建立生产档案,对播种、定植、打药、浇水、施肥、采收等都进行详细记载,全程监控基地生产过程;对采收蔬菜周转箱实行编号管理,粘贴对应采收地块(温室)编号,到车间根据生产编号生成安全追溯码,粘贴在每个小包装产品上,实现蔬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可以通过查询追溯码了解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生产投入品的使用情况。

B. 公司制定了“生产技术手册”“包装手册”“基地管理程序”“农药使用目录”等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所有生产温室(地块)内悬挂“农药使用目录”和“农药使用案全间隔期”,并在每个基地派驻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指导。生产档案回传到公司并上传到信息平台进行信息更新。

C. 与当地植保站合作实行农药统一配送,使农药质量得以保证。

D. 对基地生产的蔬菜实行两次检测,在打药后第一次采收前对需采收样品实行全检,检测合格后方可采收,检测不合格的禁止采收,待残留期过后,经检测合格方可采收;对已经进入库房的产品进行3%—8%的抽检,检测不合格的退货处理;药检室每天检测样品50个,快速检测,每一批次40分钟,检测项目为甲胺磷和氨基甲酸酯,从2002年开始检测蔬菜残留。

②ERP管理系统

2008年天安农业投入200万元引进实施德国SAP公司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做到生产、供应、加工、库房、销售同步协调管理,为企业及时提供生产销售数据及其分析。

③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安全追溯系统针对蔬菜产地生产过程中的播种、育苗、定植、灌溉、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和田间电子档案管理,通过GPRS传递到终端,与追溯系统对接。

A. 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实现企业、农民协会等管理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不同蔬菜品种生产计划,安排种植生产,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即时统计预测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块的蔬菜产量。

B. 环境监控。为实现对大棚环境的精准管理,生产出品质更好的作物,企业实施了温室管家系统。温室管家是由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天安农业实施的一套温室环境监测和管理系统。它通过在温室安装温湿度传感器记录温室的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度等,并将这些数据发送到管理平台。技术员可以登录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棚内的环境,以此指导技术员对温室环境的处理。温室管家系统提供专家模板,为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建立模型。当温室实时状况不符合模型数据时,系统会为技术员发送短信预警,提示技术员进行相关操作。除此以外,温室管家和天安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将温室温湿度参数发送到生产管理系统中,并通过追溯系统将温室环境展现给消费者。

C. 采收管理。通过采收管理及时了解各农户、协会的生产合同完成情况。

D. 质量安全管理。通过对田间档案数据的及时采集,了解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品种、数量、浓度、时间、安全间隔期等。

该系统与追溯系统结合使用,数据反馈周期由平均10天缩短为即时传输更新,有效地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减少了原有生产记录传输过程中的重复工作,预计成本可降低15%;增加了原有追溯系统所不具备的生产计划管理和采收管理功能,提高了生产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④监控系统

天安农业的配送车辆为保障蔬菜运输安全,及时有效使用调度车辆,安装了安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GPS实时监控车辆运行轨迹,货箱体内温度状况以及车门开启次数。

⑤销售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是根据商超的需求量远程下单的一套订单管理系统。通过销售管理系统,商超促销员可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量,通过手机、PDA等移动设备在客户端直接下单,单据通过GPRS传输到中心控制平台,中心控制平台与ERP做好数据接口,可将单据直接导入到ERP系统当中,这样大大节省了电话订货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⑥网上商城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和更加便捷的配送方式,天安农业与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智能配送柜系统,并且与365tianan电子商城进行了对接,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商城购买产品,并通过选择智能配送柜送货,将产品配送至小区的配送柜中,消费者自行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提货,实现了销售、配送全程网上操作。

3.经验体会

(1)农业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定要借助公司“一把手”推动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要重视和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

(2)农业企业信息化是一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拓展销售渠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的一种手段。

(3)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经营模式、产品不同定位有着不同的需求,农业企业信息化是自身化、个性化的需求,要做好中短期规划。

(4)信息化需要不断的整合、提升,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投入,但发展速度和投入规模要合理。

执笔人:林 源(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二)全面提升统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2012年,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北京市农业局全面提升统筹推进农业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着力完善农业信息化长效发展机制,农业信息化取得了新的成绩。

1.基本情况

2012年,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市农业局20多家局属单位全部实现光纤接入政务专网和局办公网。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机制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模式。开展了“菜篮子”主要产品的生产信息监测,建立形成了13个区县近100家生产企业、基地的农产品产地信息监测体系。强化12316热线服务品牌,建立了市区两级共150人的热线专家队伍,形成了稳定的郊区信息服务工作队伍。

2.成果与经验

(1)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加强信息化统筹管理

2012年,市农业局提出了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业务框架、数据资源框架、业务监管和系统集成应用框架、基础设施框架以及运维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制度体系,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在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虚拟化机房建设继续推进,作用更加明显;在软件开发平台方面,推进“软件开发通用技术平台”由试点应用转向全面应用,完成了“GIS通用开发平台”试点应用,实现了全局信息系统开发统一平台和统一标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开发完成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与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促进了全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信息化运维方面,推进综合运行支撑平台的应用,为全局重要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机房服务,促进了信息化集约建设。

(2)以“221信息平台”为统领,推进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一是开展“菜篮子”工程信息系统建设。利用3S技术推进全市基本菜田、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属性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有序采集、上网上图和共享应用,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的直观展示、动态更新和网络化管理,为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和供应的监督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支撑。

二是开展农资生产经营追溯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家左右的农资连锁试点门店,将两大类农资产品——种子和农药纳入连锁和追溯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完善和建立农资产品编码规范,建设农资连锁系统、农资追溯系统、农资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农资统计分析系统、北京市现代农资服务网等。

三是开展种植业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主要是借助遥感监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分布的动态监测,准确获取种植业各类资源的现状分布和数据,形成种植业资源监测本底数据库。

四是开展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主要实现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并开展水产资源和水环境信息发布及休闲渔业的信息服务建设。

五是开展种畜禽遗传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种畜禽场管理信息系统、种畜禽生产监测信息系统、奶牛DHI管理信息系统、良种补贴信息系统、种猪联合育种信息系统等内容。同时建立了北京地区种畜禽数据管理中心(完整的个体谱系档案库、动态畜群结构、生产性能、品种改良等),为北京市农业主管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一个种畜禽综合管控信息平台。

六是开展农机监理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该平台结合北京市农机监理业务发展需要,推进农机牌证管理、农机事故处理、农机行政处罚案件案卷管理、农机驾驶员考试管理、农机政策性保险数据管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

(3)以先进技术应用为依托,推进农业信息化领域科技创新

一是积极探索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以都市型现代农业顺义万亩示范区为示范点,推进智能节水灌溉、农机智能调度两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并且在全市农业领域率先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开展农机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实践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二是推进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结合3G技术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探索推进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开发建设了移动终端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开发建设了基于智能终端的农业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开发了智能终端的基本菜田管理信息系统。

(4)以12316热线为主线,加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广热线大兴分中心的建设模式,启动12316区县分中心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完善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继续推广应用12316农业投诉举报系统,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农业投诉举报受理平台。12316热线全年共提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58623次,比上年同期上升20.3%。开展了全科农技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5)以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绩效管理。根据全市信息化绩效考核要求完善绩效管理工作,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各局属单位按照要求也开展了信息化绩效自查工作。

突出抓好信息化项目管理。以信息化项目管理为抓手,从源头上确保信息化建设符合职能要求和业务发展需求,符合全局信息化建设协同共享的框架标准,严格落实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申报、审核、开发建设、验收等各环节的工作,提升了信息化建设能力。

3.思路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首都北京在“世界城市”的建设框架下提出了“智慧北京”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探索实践“智慧农业”,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用“智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

(1)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与二三产融合

依靠先进的信息理念和信息技术装备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成为多功能、高端化的现代产业。推进智能农业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建设。广泛利用信息网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建立首都农业的网上展厅,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等带动创意农业,不断丰富首都农业的功能内涵。

(2)引领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与调控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电子交易建设。二是搭建农产品产销区域协同平台。三是建立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中心。

(3)引领现代农业宏观决策与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金农工程”二期建设,建成完善的省级农业数据中心,深入推广完善一期建设形成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二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等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三是深入推广应用“221信息平台”,全面整合粮经、蔬菜、畜牧、水产、农机等行业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基于综合信息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宏观决策与管理体系。

(4)引领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221信息平台”为统筹,以“12316热线”为延伸,建设“一网一线”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12316现代农业综合呼叫服务中心。促进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城市优势资源的流动下乡。

(5)引领现代农业人员队伍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化作为城乡沟通桥梁、融合纽带的作用,把现代知识和现代意识输送到农业人员队伍体系中,引领农业现代化的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农民。推进现代化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执笔人:肖金科 王晓东(北京市农业局)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保障首都“菜篮子”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北京市农业局在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了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信息系统为支撑、分析应用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在保障首都北京“菜篮子”安全供给和价格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本情况

(1)开拓了一个全链条的信息监测格局

以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联网为先导,逐步建立形成了农产品生产—产地—批发—农贸—零售全链条、以及农产品来源流向、国内行情、国外行情等全方位的信息监测工作格局,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其中,批发市场采集蔬菜、水果、粮油、肉蛋、水产五大类共700多个品种的上市量及价格信息,至今已有5000多万条数据,并以每年500多万条的数量递增。

(2)开发了一套高端化的信息分析系统

研究开发了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警情分析系统、农产品来源与流向分析系统四大应用系统,实现了海量数据资源加工处理的自动化,趋势预测和异常情况报警的模型化、高效化。

(3)探索出一种跨区域的信息合作模式

针对北京农产品主要依靠外埠的现实状况,积极推动北京市场与主供地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合作。2009年启动北京市与张家口市蔬菜产销信息合作项目,2011年推进北京与承德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合作,每月共享张家口、承德农产品生产及市场信息万余条,形成全市认可的农产品区域信息合作模式。

(4)强化了一个决策支撑核心

围绕全市“菜篮子”产品安全供给和价格稳定这个核心,及时、高效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定期开展以周、旬、月等时间节点的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分析,搭建了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信息参考的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2012年年初蔬菜价格大涨、7月21日强降雨天气、11月3日强降雪天气等重要时点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大量应急性监测预警报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2.经验做法

(1)建立互惠机制,形成紧密工作关系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离不开市场的信息支持和工作配合。农业局不仅仅是简单地从批发市场拿数,而是注重互惠互利机制建设,与批发市场共同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主体。一是给予市场物质基础支持,为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掌上PDA、传真机、台式机电脑等硬件设备,并为批发市场开展信息采集、上报提供一定经费;二是给予市场信息支持,为批发市场信息员开发了农产品市场行情子系统,市场信息员可以利用该系统完成数据上报和统计分析,并能够及时获得全市行情信息,提高了各市场把握信息、指导经营的水平;三是为市场信息员提供定期培训,每年年中和年末集中组织开展市场信息采集及监测预警知识的培训,并邀请中国农大、农科院的专家教授为市场信息员进行农产品市场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市场信息员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建立会商交流机制,每季度组织生产企业和市场开展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会商,并针对市场热点不定期组织市场会商和信息沟通。在多年的建设中,市农业局与批发市场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2)建立标准规范,确保市场信息质量

针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分析、预警的复杂性,市农业局着力加强各环节信息监测标准及工作规范建设,从而保证数据采得准,用得好。一是制定了一套科学易行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对蔬菜、水果、肉蛋、水产、粮油五大类农产品市场信息什么时间采、采什么、怎样采都做了明确规定,市农业局的信息采集表被列入市统计局统计定表;二是建立了农产品商品标准数据库,内容包括常见农产品品种的照片,品种特性和来源、质量分级、安全标准、包装标准等,为开展北京市与国内、国外农产品市场信息对比分析提供了标准参考;三是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规范,确定重点监测品种和分析指标,明确日、周、旬、月、季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等;如蔬菜行情信息分析及对外发布时选用八大农产品批发市场54种主要蔬菜品种的数据,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进行警情分析等。

(3)深入分析研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依托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深入开展市场信息分析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创新成果,为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积累了实力、提高了能力。一是提出蔬菜价格波动规律,掌握了“一峰一谷型”“两峰两谷型”“量价趋同型”“价格平稳型”等典型的蔬菜价格变化规律,并与蔬菜生产部门相结合,研究提出了18套市场信息调控蔬菜产销高效模式;二是研究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指数,采用定基的方式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粮油五大类产品及农产品综合价格指数,并基于价格指数研究设定了报警指标;三是开展农产品价格传导、波动因素、预测模型等方面的定量研究,目前开展了26个主要蔬菜品种和肉蛋水产等10多个品种的中短期价格预测,准确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并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果蔬价格短期预测系统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研究相关论文10余篇,承担的“北京市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课题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并取得多项软件开发著作权。

(4)立足信息服务,推动信息广泛应用

市农业局利用多渠道发布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并根据需求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一是面向领导决策服务,建成面向领导决策服务的“农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整合了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建设成果,为领导了解宏观、把握重点提供了高效服务。二是面向社会公众服务,通过农产品市场网、12316热线电话、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平台等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行情信息;三是对外开展信息共享服务,与相关单位通过市级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粮经、蔬菜、畜牧、水产等行业生产数据及农产品市场行情数据。

3.下一步重点工作

当前,农产品市场波动形势趋于复杂,确保城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提到了新的高度。国家和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出了农产品监测预警中心的建设目标,北京市农业局将紧密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着力构建新型农产品产销信息分析框架,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进一步丰富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内容

巩固并完善从生产到市场的信息监测链条,在生产环节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成本、生产效益的信息监测分析,在流通环节开展流通成本、渠道差价、利润分配等方面的信息监测分析,在消费环节开展人均消费量、消费结构方面的信息监测分析,针对农产品供需平稳建立预警指标,为领导决策和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服务。

(2)进一步提升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水平

重点开展农产品产销价格传导关系、批发零售价格传导关系、市场价格影响因素、价格预测模型、生产和市场供应预警等方面的深度分析研究。通过深度分析研究培养并练就一支监测预警队伍,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能力。

(3)进一步拓展区域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平台

借鉴京张、京承农产品产销信息合作模式,推进北京与河北24个蔬菜主产县、北京与山东等“菜篮子”主供地的信息合作,搭建农产品区域产销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主供地的生产进度、进京情况、市场行情的监测,从而构建形成大区域、综合性的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4)进一步深化产销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紧密结合领导决策、农业生产经营对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需求的新特点,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信息终端创新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模式。面向领导决策服务,在打造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移动智能终端农业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通过移动终端为相关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综合信息手机服务平台;尤其是做好特殊时期的应急保障服务。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利用12316短信平台、触摸屏信息系统、移动终端等渠道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并通过“农业信息自助式分发系统”引导社会公众自主选择、订制农产品产销信息,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服务。

执笔人:肖金科 王晓东(北京市农业局)

(四)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2013年,市农业局立足全市“智慧北京”信息化发展大局,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核心任务,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1.加强基础调研和制度建设,电子政务管理取得新成效

一是在分析市农业局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全局《2013年信息化工作要点》(京农发〔2013〕79号),统筹部署全局信息化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了全局电子政务建设要上新水平、信息资源整合要有新突破、农业智能化装备要有新面貌、全局信息安全保障要有新成效的发展目标,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在与市经信委的工作交流中,市经信委领导认为市农业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一致、工作重点一致。

二是针对市农业局信息化项目申报、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印发了《北京市农业局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京农发〔2013〕77号),服务全局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重点强化了对信息化项目验收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市农业局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规范性,提升了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市农业局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实现我局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根据《办法》组织完成了2013年信息化项目申报,共审核信息化项目16个;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管理,终验信息化项目9个。

三是根据市农业局网站信息维护及时性低、数量少的现状,研究制定印发了《北京市农业局信息维护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进一步明确信息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特别是建立起了信息维护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办法》施行以来,市农业局的网站维护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月维护总量提升近70%。信息质量也有了明显改观,市农业局网站访问量、信息被各大媒体网站的转载量分别提升了20%和30%。此项工作对市农业局政务公开、网站考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为摸清信息化工作的家底,组织开展了全局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此次调查采取现场调研、集中座谈和填写调查表格报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23家局属单位和16家业务处室信息化建设情况,包括硬件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运维、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信息化人员队伍、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全局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等。调研摸清了市农业局信息化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协同共享机制建设,推进市农业局信息化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是做好信息网络安全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全局信息网络安全。一方面,根据全市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工作部署,重点做好门户网站、政务邮件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和推进信息等级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完成重要时期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在春节、两会等重要活动期间,重点开展全局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尤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技术保障,并组织人员进行了为期七天的7×24小时无缝值守。实现全局信息网络安全“零事故”。

2.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农业智能装备水平实现新跨越

一是开展北斗服务、遥感监测技术、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一方面是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在农机上的应用。市农业局参与了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开展基于北斗的农机高效作业和精确调度项目建设。根据北京农机作业、调度指挥实际需求和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基于北斗(BDS),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研制开发监控型、调度型等多种农机北斗终端,构建面向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的作业和调度系统。另一方面是遥感监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市农业局已被纳入市“面向政府的遥感小卫星星座即时服务系统与示范工程”项目中,能够获取“北京二号”小卫星星座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1米全色和4米多光谱数据)。规划在市农业局大田种植、水产、畜禽行业逐步开展遥感监测,建立农业遥感数据库,为市农业局构建数据资源中心填补空白。第三是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支持产业发展的精神,通过与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物联网示范项目——北京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的申报。

二是推进顺义万亩示范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农业”核心示范区。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顺义万亩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协同市农科院、顺义区农委、水务局、农机局等部门推进“节水灌溉智能控制”“农机智能作业”两项智能应用,着力打造一个“顺义万亩示范区综合信息平台”。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协调的部门多,通过一年来的攻坚,市农业局组织完成了顺义万亩示范区基础信息的采集,田间气象传感终端、农机作业计量、工况监测终端的研发和部署,搭建了顺义万亩示范区综合信息平台。另外积极协调市经信委、在顺义万亩示范区率先开展北斗技术、4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3.加强核心业务系统整合和资源集成,全局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新突破

一是建成“菜篮子”工程信息系统,实现了“菜篮子”工程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相关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北京市“菜篮子”工程信息系统建设了4个子系统,并集成了原有的3个已有“菜篮子”相关系统,是一个综合性、集大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功能。(1)为提高“菜篮子”产品自给率提供决策参考。将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基本菜田地块的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上网上图,为提高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提供了决策参考。(2)为提高“菜篮子”产品控制率提供决策参考。系统与已经建成的“农产品进京路线图”“农产品来源流向”系统实现了整合对接,共享河北省环北京蔬菜主产县的蔬菜产地及生产信息,农产品来源地分布信息,为北京市开展农业区域合作,提高“菜篮子”产品控制率提供信息参考。(3)为保证“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决策参考。系统与已经建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对接,为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控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提供信息参考。(4)为提高“菜篮子”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提供决策参考。系统整合全市蔬菜、水产和畜牧行业生产数据,并与已建成的农产品信息综合平台实现对接,为全面、深入分析“菜篮子”产品供需形势,开展全市“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

二是开展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建设,集成整合农业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该项目立足农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首都农业的生态功能,着力凝聚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多部门的合力,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监管的统筹管理。一是实现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各行业监测数据规范和现有评价标准整合统一,建立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展示门户。有效融合农业可再生能源建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大气污染减排、农业环境监测、畜禽环境监测与评价、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渔业环境治理监测与评价、面源污染控制等业务和相关资源,有效对接农业各行业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依托“一张图”的展示形式,为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及社会公众了解农业生态环境的全面信息提供综合信息展示服务。

三是开展北京市畜牧兽医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推进畜牧兽医行业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全面整合。“北京市畜牧兽医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近年来动物疫病防控压力不断加大,畜牧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不断突出、社会公众对安全畜牧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的形势要求,着力通过信息及时性和信息系统提高市畜牧兽医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该系统是我局2013年行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典范,以现有的“北京市畜牧生产防疫检疫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并将通过数据交换技术提取“首都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网络智能指挥系统”“北京市畜牧兽医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北京市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信息系统”和正在建设的“北京市兽药饲料生鲜乳动物性产品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相关业务数据,实现北京市畜牧兽医工作数据流进行梳理与重组,对业务流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做到行业所有管理对象和管理工作项目的底数清、情况明、处理好。

4.加强1231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展现新面貌

2013年,市农业局以“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为品牌,强化12316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全年共提供农业信息咨询41548次;北京12316综合信息服务网点击率近660万次;到一线服务各类人员过万人。有效地帮助农(市)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完善专家队伍和专家管理机制,提高热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热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12316热线从立足农业向涉农服务延伸。根据服务需求,2013年热线专家队伍增加了北京油鸡、蜜蜂、养生菜、温室水果栽培等方面的专家,完善专家队伍结构,提高热线服务能力。同时,热线根据区县分中心项目建设、系统升级改造和专家队伍的变化,对《专家管理制度》给予完善,调整专家聘期,明确专家职责,逐步建立专家服务标准。2013年,专家参与热线值班626人次,到场率达到83.1%以上,现场解答各类技术问题1870次,咨询服务满意率100%。

二是联合局属有关业务单位的行业专家,组织开展热线“五进”活动。全年共组织“五进”新农村活动20多次。其中,热线进基地、进合作社、进大户、进协会开展服务活动12次,分别到房山区残联、昌平区御汤山、通州永乐店、密云新城子等地提供一线服务。服务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下乡专家29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00多个。热线进城市活动共开展8次,结合社区需求,在丰台西罗园、西长安社区、西坝河社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阳台蔬菜等服务。另外与《老年博览》杂志的长寿俱乐部合作,举行12316农业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参与专家3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1万多份,解决问题460余个,直接和间接受益上万人。

三是与局执法单位密切配合、协作,实现了涉农投诉举报12316一号受理,投诉举报平台案件分转率达到100%。统一的全市假劣农资投诉举报受理平台方便了涉农人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维护农资市场安全,为农业高效执法奠定了基础。2013年,北京12316热线与局属执法单位通力合作,严格遵守热线受理流程的规定,通过热线分转受理假劣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投诉举报案件193起。其中属于市农业局职能范围的案件167例,全部实现案件分转并依法处理完毕。

四是开展北京12316热线区县分中心建设,形成市、区两级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结合大兴、昌平、延庆三个试点区县实际情况,以服务场所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为依托,并配备相关办公设备,最终形成每个区县分中心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分中心坐席人员队伍、区县特色专家队伍,并依照市级热线中心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基础,形成统一的热线分中心管理和运行制度,形成对市级热线中心有效补充,同时兼具区县特色服务的12316农业服务热线市区两级联动服务新格局。

五是组织开展12316助力蔬菜提质增效“三百”工程活动。利用12316专家队伍和服务渠道,继续推进“百名专家进菜园、百项技术到地头”活动。整合了蔬菜优良品种信息、蔬菜市场行情信息、蔬菜“百项技术”等内容,开发了农业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集成了双向视频服务功能,并为25家设施蔬菜标准园安装部署了55寸的触摸屏查询一体机。为设施蔬菜标准园提供内容可选、操作简便、可视直观的信息服务,提升设施蔬菜标准园现代技术装备,为服务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

六是提升农业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网站建设工作居于全市前列。市农业局的网站改版工作不仅解决了往年专家评比报告中提出的信息公开不全面、办事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还加强资源整合,发挥集成引领作用,实现了实用、易用、智能的目标。通过实施政务网上服务平台项目,搭建了网上服务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公众互动平台、发布平台、手机应用和监测平台,提高网站先进性、易用性和便捷性,提升网上办事服务能力。特别是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出了移动终端应用——北京智慧农业APP。该应用提供农业资源查询、信息发布、休闲农业推广等功能;汇集了北京市农业资源机构的相关信息,便于查询使用。

七是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全局行政许可受理工作。

2013年,行政受理室共提供行政许可服务1996次。其中行政许可受理1746件,涉及肥料、兽药、水产、饲料、农药、农机、种畜禽、转基因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一次性告知250件,涉及兽药、饲料、农药和转基因等方面。以上行政许可受理事项参照管理规定均按时办理完毕,并及时公示办理结果。针对个别提供手续、材料不齐备或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用户,采用一次性告知的形式给予耐心指导,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争取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市农业局积极推进行政许可受理网上申报。2013年通过网络提交的申请量为1086件。目前,除了饲料、农药、肥料和(除生猪以外的)定点屠宰行政许可事项以外,市农业局机关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全部实现网上申报。2013年网络提交比例高达96%。

5.积极开展创新创优,信息化工作成果获多项表彰

(1)“农产品产销信息集成分析技术及综合服务系统”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在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果蔬价格短期预测系统研究与示范”的基础上,深化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预警工作,强化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并集成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技术、分析技术、信息推送服务技术,积极组织开展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此次获奖,是对市农业局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的高度肯定。

(2)“北京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示范与推广”申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已通过初审。市农业局针对农业信息服务存在着“最初一公里”即信息资源建设不足和“最后一公里”即农业信息服务落地不足的问题,依托北京12316农业服务公益短号码,着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顶层设计,综合多部门、多类型的信息服务资源、信息服务技术和信息服务渠道,建设形成了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推广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建设与应用”入围第二届智慧北京大赛20项优秀示范应用成果。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应用现代化服务热线建设模式,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构建了一体化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创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其建设和发展与大赛“用智慧点亮北京,用科技服务民生”的使命趋同,因此入围20强。

执笔人:王晓东(北京市农业局)

(五)东升高新技术产业园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都市农业品牌

1.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背景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坚持贯彻“四化同步”和“智慧北京”的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建设智慧园区,推动服务创新型基地建设,丰富对园区客户的服务创新,为乡镇科技园产业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为打造一流高科技企业服务商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建成覆盖园区办公区的局域网络、集团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一卡通收费系统的VPN专线等,其中: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东升博展移动(远程)办公、资源共享、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办公模式;远程视频传输系统,该系统将外围的12个项目部的主要监控点的图像传输到集团总部,集团总部可实时观察到各项目部的整体情况;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软件是一套全新的交互式桌面会晤系统,依托云计算技术提供的saas(软件即服务),实现公司内部不受地域限制的沟通交流、远程会议、实时会议;东升博展合同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从合同的录入登记、审批、查询、统计、监控执行、履约管理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模式;建设“一卡通”系统,实现园区出入口管理、停车场管理、餐饮消费、商品交易、门禁等服务的电子化社区消费一卡通。

2.主要做法

依托园区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及科技园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实施“智慧农业”农业产业化信息平台(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远程监测农业环境、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控制水肥投入,以及农业设施风光调控作业,进行未来农业管理方式的前沿性探索,为精准农业发展积累技术经验。同时增加农业生产过程的公开性、趣味性,为示范农业、可溯源农业探索实现途径。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农产品质量速检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期智慧农业体验中心项目于2013年9月建设竣工投入使用,占地3500平方米,馆内设有农业新技术展示区、科研实验区、DIY家庭农场区、雨水综合利用区等。其中,科研种植区为驻区企业提供农业科研试验场所,不仅推动驻区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还能采集最新农产品数据。新技术展示区展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旅游,讲解农耕文化、植物、技术科普展览,带动客户对农产种植的兴趣。DIY家庭农场是消费者体验农业劳动快乐的场所,顾客可以在这里租赁到土地和农耕用品,购买专业筛选培育的植物种子,或者租赁生产基地田地种植。最后雨水综合利用区展示经过高科技处理的雨水返回到温室再利用的良好效果,达到了绿化环保节能的目的。

3.今后的发展思路

计划2014年将建成智慧农庄项目,占地面积540亩,努力成为集种植、采摘、观光、餐饮、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未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是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耕远程化、可视化等技术。通过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农业环境、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水肥的控制投入以及农业设施、风光调控等,实现可视化智能化决策、电子商务模式运营的功能。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库的数据,真正做到把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将农业链条以点对点的形式集中起来,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执笔人:方汉森 史秋杰(海滨区农委)

(六)依靠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

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公司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为农业种植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实用的生产管理、销售、物流、配送等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专注于环境友好的农产品生产方法,秉承“生态、品质、专业、共赢”的经营理念,依靠信息化技术为现代化农业提供智能化管理工具,高效地管理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品质、获得消费者信任。经过几年努力,北京奥科美公司在农业智能化管理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荣获北京市经信委“物联网创新应用”奖、第一届“智慧北京”优秀示范应用项目奖;并成为北京通信信息协会成员、TD产业联盟会员成员、中日物联网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拥有多项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获得设施农业专家系统软件著作专利证书、绿色履历服务平台软件著作专利证书、奥科美智能配送平台软件著作专利证书、网上商城软件著作权专利证书、实现远程监测与控制的终端配送柜、配送柜系统与通信方法应用专利、电子配送系统、电子配送专利网系统及电子配送计费系统发明专利等多项发明专利,为公司服务信息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条件和应用情况

(1)智能化农业生产环境监控系统

智能化农业生产环境监控系统,利用现代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对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环境参数进行定量化实时监控,同时与系统中的农作物最适生长模型、病虫害发生模型进行比较,智能化管理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环境参数,并控制这些参数的变化,从而为生产过程提供最优的环境管理手段;通过系统平台也可进行自动化农事管理,预测农作物成熟时间,帮助生产管理人员科学、精准地管理生产过程,从而得到最好的产品质量。

智能化农业生产环境监控系统分为种植业、养殖业、观光休闲三个部分,现已实现对全国200多个基地,3000个温室同时在线管理。2011年与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合作开发的“北京221物联网监控平台”,是该系统在北京区域应用的典型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北京众多知名农业企业、生态农业园,如北京金福艺农农业园、北京海舟慧霖葡萄观光园、北京北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顺义北郎中、怀柔绿神鹿业等实现了全数字化的农业生产管理。通过物理的方法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通过环境控制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降低了企业管理费用,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帮助高水平的环境管理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北京奥科美公司还承接了北京市植保站设施农业病虫害远程监控及防控平台项目、北京市城乡信息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升级改造项目、贵州省农经网农业物联网项目等多个农业物联网建设项目。

(2)生鲜生产全程追溯系统

奥科美生鲜生产全程追溯系统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设置的传感器和物联网控制终端自动记录生鲜生产,采收,加工和包装过程,实现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系统自动产生的二维码标签,采用国际标准,符合统一的物联网标识体系。追溯码对应的信息包含:生产企业信息、种植者信息、产品信息、环境信息、种植信息、投入品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采收信息、加工信息、包装信息、仓储信息、运输信息、农残检测信息、销售信息等,既能帮助管理者提高生产管理效能,又能帮助消费者识别农产品真伪,从而建立高信任度的产、消关系。

北京奥科美公司为平谷区创建了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质量全程监管和追溯平台,连接了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并与国检业务系统和农委业务系统对接,提供全天候运营服务;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多利农庄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全程履历系统,消费者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农产品的全程履历与评价信息。目前,多数对自己的生产环境有信心并且管理良好的农产品供应商是奥科美生鲜生产全程追溯系统的忠实用户。

(3)生鲜智能化配送系统

生鲜农产品的配送问题一直是影响到农产品直供和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奥科美公司从2010年开始研发生鲜智能配送网络管理技术和保鲜智能配送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关键技术,解决农产品直供的最后100米问题。目前,奥科美公司提供国内最高档的生鲜配送网络管理技术和智能配送柜产品。

生鲜智能配送网是通过远程无线管理技术,控制智能保鲜配送柜的存取,温度环境和服务等级,提供全程冷链配送,利用科学的手段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由于减少了流通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以最高的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捷、优惠、优质的服务。

北京奥科美公司生鲜智能化配送系统为国内山西本草、大连九良谷品等农业企业提供智能化配送服务,并与万通地产、远洋地产、龙湖地产等多家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使配送网络覆盖北京50多个高档社区。通过智能化社区配送网,可将鲜活农产品直接配送至市民手中,实现高品质农产品的安全、便捷、新鲜购买,得到了政府和小区物业及业主的一致好评。

(4)生鲜电子商务系统

奥科美生鲜电子商务平台是一款专为生鲜运营商与生产商网上交易洽谈而开发的商务平台,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它具有广告宣传、在线展会、虚拟展会、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

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奥科美生鲜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具有周菜箱、保鲜期计算、礼品套餐、多商户商城等特点;并支持多种营销手段,包括:商城APP、微信商城、二维码营销等。奥科美生鲜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还可和公司生鲜生产全程追溯系统、生鲜智能化配送系统等产品进行无缝对接,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化参与者安全保障服务,可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获取农场实时视频,展示农场管理水平、农场运作状况及农产品健康程度。

北京奥科美公司与多家大型农业企业合作,建立了特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城,包括:天安农业、顺鑫农业、北郎中、康谱园、哈斯农场等等;与首农集团、北京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总工会合作建设了“社社对接”京合农品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生鲜农产品直供服务,惠及北京320万工会会员;与北京市农委合作建立了“美丽乡村”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北京市30多个大型农场的生鲜农产品,为北京社区用户提供直供服务;与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合作,建设了中、英文外交人员绿色食品网,为驻京的百余个国家使馆人员提供绿色食品购物平台。

2.经验做法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北京奥科美公司为现代农业提供专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化农场管理服务、社区直供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三个部分。

(1)智能化农场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环境监控,由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水分等)、摄像机、智能通讯终端、智能化农业生产环境监控平台组成,用户可实时了解并远程控制农业生产的各项环境参数。并通过直观的图表、短信展现给终端农户或农业专家,使农产品处于适宜的、安全的生长环境中,避免病虫害侵害;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农产品的生长情况,根据农作物生长积温与发育关系预测成熟度及成熟时间,提供适时采摘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作物生长模型提供农事管理:包括种植方法、种植过程注意事项、各阶段病虫害防治等等。通过智能化农场管理可以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给农业园区带来经济效益。

(2)社区直供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社区直供体系是北京奥科美公司打造的农产品直销直供平台,将智能配送柜安置在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用户可提前一天在网上订购所需的农产品,直供农场于次日采摘新鲜的农产品,通过公司配送团队配送至社区安装的配送柜中,用户可自动获取短信通知,通过短信中的密码取货。社区直供服务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流通损耗,直接把农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使得农民不受中间商的盘剥,帮助农民增收30%;由于没有中间环节,消费者可以以低于超市30%的价格买到优质安全的农副食品;通过农产品直供体系,农民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订单有针对性地生产优质农产品,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民种植的“好菜”可以卖“好价”,从而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问题。

(3)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

为农产品供应商建立特有的电子商城,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提供新型的农产品购物环境,消费者可通过网络购买生鲜农产品,并实现网上支付。使得中间通路逐渐消失,仓库、卖场虚拟化,降低了销售、管理、宣传,同时也为直接了解客户反馈需求提供了平台,逐步打破原有农产品流通秩序。奥科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农产品搜索引擎、农场搜索与展示、农场网上租赁等增值服务,通过电商平台也可了解农场环境、特色、服务等信息,消费者还可通过远程监控视频看到农场的种植及运作情况。利用不断扩展的增值服务可提高客户粘性,帮助企业建立独特的竞争力。

3.成效分析

(1)经济效益

据统计,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通过科学监管实现精细化种植,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各环节成本,使农民增收30%;通过预定采收,使农产品流通损耗降低90%;通过社区直供服务,使物流配送成本降低50%;由于降低了交易成本,可使消费者节约30%消费成本。

(2)社会效益

第一,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管理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农产品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了资源浪费、改善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

第二,提供便民服务,拉近农田和餐桌的距离,解决农产品供应民生问题,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第三,产业效益:缩短农产品供应链、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既保障农民利益,也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通过预订购买、直接配送供应方式,使得农场生产和消费者需求相对接,计划性生产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

执笔人:安 娜(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七)信息化支撑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1.概念及研究思路

(1)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有各种不同描述,本研究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执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流程,从而将农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规模经营人)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及深加工商、物流服务经销商、分销零售商、消费者连成一体的组织形式或功能网链。[1]

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农产品供应链就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采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集成和共享的过程,保障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流畅,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的信息化系统通常包括农产品生产管理信息子系统、加工运输子系统、信息获取子系统、销售子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

(2)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着重于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供应链整合、供应链风险管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提议搭建涉农各方的良好合作平台,将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主动、多向的交流与深层次开发,同时注重各环节的协调以及供应链整体的动态、多维结构发展。以国外农产品安全事后追溯研究为例,法国、荷兰等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体系,英国的家畜质量跟踪系统,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市场追溯系统,澳大利亚的牲畜追溯识别计划,加拿大的牛肉制品标识制度等[2],都体现着高效发达且日益成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机制。

当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模式与整合、供应链协调、供应链风险管理等方面。基于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主体分散、小规模性以及技术水平落后,供应链整合不足制约农产品电商发展等现状,本研究专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作用,为本市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革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天安农业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研究

(1)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天安农业坚持未来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工厂化、多元化”并重的发展方向,引入了ERP系统,在蔬菜生产、配送领域率先实践了信息化管理,探索和实现了蔬菜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01年开始进行ERP系统的开发尝试工作;2005年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2007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意识到信息化管理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建立ERP管理系统和配送监控系统;2009年建立蔬菜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上线使用之后,能够明显感觉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如可进行即时分析,哪个产品的销售量最大、毛利率最高、净利率最高,哪个客户销售量、利润最大,劳动损耗率、工人每小时加工量、加工效率,公司财产管理、公司人、组、部门开支的管理等等。2010年又上线生产基地管理系统、安全配送管理系统。2013年建立365tianan电子商城,实现网上在线销售,引进智能配送柜,实现远程配送管理,引入SAP的最新数据库HANA,将终端系统改为Android操作系统,对原有平台、终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整合,提升系统管理功能水平。2014年9月微软系统升级为安卓系统,实现移动终端实时统计、互联互通。

(2)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整个蔬菜供应链中,天安农业位于中游,供应链上游是农户,下游是超市等销售商,天安的全程信息化管理通过五个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企业内部ERP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物流安全监控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成功实现了对企业内部蔬菜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见图7-1。

图7-1 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系统架构

①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一套完全按照蔬菜生产流程而定制的生产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此系统主要包含生产计划管理、田间档案管理、采收管理等功能,见图7-2。

图7-2 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系统流程

A. 生产计划管理

主要是净菜和毛菜的需求计划,区域、协会和农户的种植计划,最后还要对计划进行落实监督和统计;可以实现企业、农民协会等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不同蔬菜品种生产计划,安排种植生产,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即时预测不同时段、不同地块的蔬菜产量。生产计划制定流程见图7-3:

图7-3 生产计划制定流程

B. 田间档案管理

目前,生产管理系统引入了移动技术,技术员通过移动终端实时记录产品信息、地块信息、耕种信息、施肥信息等田间档案和数据,最真实、最快捷地将数据反馈至数据中心,实现实时和精准管理;对每一批次的商品建立履历,增强对产品的细节化管理,提高生产质量和安全。

田间档案管理包括温室环境监测功能、远程预警功能。通过在大棚内安装温度、湿度等传感器设备,实现了对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传感器数据通过传输终端远程传输至设施农业远程智能专家系统,系统自动存储全部的由传感器采集的温室环境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实时显示,以供技术人员分析之用。技术员可以根据系统自带的温室环境分析模型及自定义模型对温室环境进行监测,如可以根据实时传送数据绘制病害环境危险度趋势图,当环境不符合模型值时,系统可以自动通过手机或其他方式报警,实现了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预警。

C. 采收管理

主要做协会和农户采收管理、农户采收的价格采集的工作。采收管理流程见图7-4。

图7-4 采收管理流程

②企业内部ERP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利用模块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企业内部从物流、信息流到现金流的结合,系统从整体出发,不再局限单个业务运作。ERP系统可将生产管理系统、网上商城系统、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等分块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多系统、多维度分析。ERP系统包括生产控制、人力资源、财务等管理模块。

A.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天安农业根据当期订单数、上期客户订单的输入来安排下期的各周期中提供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它是结合了原材料供应能力的,以生产计划、实际订单和对历史销售分析得来的预测产生的。简单说来,企业可以通过对环境、基地种植能力、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的产值等参数建立一个经验值数据库,再根据实际生产计划、订单数量的调整,完成对生产量的指导,ERP系统的应用使得这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生成订单的方式成为可能,公司通过这种由需求指导生产的运作方式,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订单信息,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和分析对市场前景和产品需求做出预测,再把产品需求结果反馈给生产部门。简单地说,天安公司依据上期订单数预测当期的原材料量,汇总实际需求量后将数据传递给加工部门,统计后做出调整以制定实际生产计划,再依据生产计划制定采收量。采收大致是一天一次,对于荷兰豆、黄瓜等生长旺盛蔬菜一天采收两次。这种整合整条生产链数据的方式,有利于实现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目前,天安农业的叶菜类农产品已经实现了零库存管理,土豆、山药等农产品维持在半个月的库存,公司表明,当期订单不能超过原材料采购量的20%,从而满足公司的正常运作。

ERP系统对于产品定价方面也有显著贡献,天安农业的产品定价主要是基于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加工损耗成本、拟定利润额三者按照一定的公式合成计算得来,对于企业而言,原材料成本、辅料成本、加工损耗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等共同构成了制造费用,天安农业对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主要是参照批发市场价格再加上农户的手工加工费制定,采购部对于采购价格按天询价,按周核价,基本上一周进行2次计算核查,销售价格通常是按季节调整。ERP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产品价格的合成计算过程,再由企业的定价小组对ERP系统得出的价格进行人工核算及微调,则可形成天安农产品的价格。这种依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定制的价格满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

天安农业十分重视技术的应用,外埠地区按生产周期派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每个自行生产的基地都会配备一个技术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协调及正确引导,技术人员都接受过公司组织的相关技术指导培训,天安农业对于农药残余量等指标的控制均严于国家标准。

B.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该模块存储了公司在编员工的全部信息,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分级、绩效考核实现员工的工资自动结算,这种流程化的管理,有效地避免了一些常见错误,使得数据记录更为详细,便于查询、统计、分析。

ERP系统的应用使得公司对数据的管控更为精准,一方面降低了公司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损耗。据天安农业不完全统计数据,损耗效率方面,纯加工损耗现已控制在9%—9.5%,库房自然损耗0.01%(标准值为0.04%),销售损耗为18%—20%;工作效率方面,员工数量比系统应用前减少70%左右,生产计划及作业计划的时间由原来的3—4小时缩短为现在的20分钟。天安农业表示,对于销售损耗额的控制是效率提高的有效保证,ERP系统通过大量的数据量为公司的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如,通过比对不同小组、不同职工的工作效率数据,加强对存在不足之处的个人及小组的管控,对于企业管理监督工作的完成有很大帮助;通过比对不同货源的产品质量数据,可以在下一次该货源入库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核查工作,有效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通过比对应售额和实售额的数据,完成对促销员工作能力的考核。

C.财务管理模块

公司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模块体系下,可以依据前期财务分析做出下期财务计划、预算等,庞大的数据支持使得公司对财务流的把控更为精准。

目前,财务管理模块系统具有较快的报表查询速度,较强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可利用业务运行的海量数据,实现交互式复杂业务的预测、模拟与计划。

③销售管理系统

销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完成各超市订货、退货及价格等的采集和电子档案管理,实现对销售人员的精准管理。在各个终端销售点都有自己专有的销售员,每个销售员都配有手持的PDA,通过PDA数据采集系统完成各超市订货、退货及价格等的采集和电子档案管理,建立公司销售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移动端实现远程实时订货、接货、退货、销售额上报、价格采集等功能,保证服务端实时、准确获得数据,有效指导采收、安排生产等工作,从而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器端主要为天安农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订货管理、接货管理、退货管理、销售额统计和价格采集等功能,并实现了移动端的全部功能,以便没有配备移动设备的营销人员通过电话提交数据。

销售管理系统从产品的销售计划开始,对企业的销售产品、销售地区、销售客户等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对销售数量、金额、利润等作出全面的分析。客户信息的存档管理有助于对客户进行分类,如大型商超、政府机关、快餐业、零散客户等,并建立一套价格清单体系,对不同的供应商客户实施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对于公司利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均有较大帮助。

图7-5 销售管理系统架构

④物流安全监控系统

物流安全监控系统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集成一体,能够实时查询车辆的位置、箱体内温度信息,保障产品质量,提高配送效率。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应用主要通过车辆定位和人员定位来完成。天安农业采用的车辆定位系统在运输车中安装了GPRS定位系统,保证随时知晓车辆的运输路径,此外还在冷藏车中安装了一系列温控、开关门次数监测设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随时调控车厢内的温度,使商品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中,这样的措施实现了全程温度监控,使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大大提高,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愈来愈高的要求。人员定位系统主要通过员工手机中的GPRS定位系统实现,可以对员工进行电子考勤。

天安农业表示,全冷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密云基地已有全冷库式结构,原材料进入冷库、产成品运出冷库,全封闭式的加工空间减少了对产品的污染,延长了产品运输至大型卖场后的货架期,产品品质得到保证,对销售损耗的下降有很大帮助。

⑤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以“批次”为主线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的跟踪。具体来说,消费者在菜市场和超市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扫描产品包装上二维码查询到该产品的生产批次,追溯到产品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以及蔬菜施肥、农药残留等信息,从而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蔬菜生产基地的档案化管理,从定苗、生产、加工等环节均记入档案,并对大棚统一编号,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根据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等供应链流程的特点,满足企业对蔬菜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的控制、信息跟踪和追溯的总体需求;此外,有助于企业动态掌握产品质量信息,提升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标准化工作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者的放心程度和信任度。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达到了管理与追溯的双重目标。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天安农业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取得诸多成效,成为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有利条件。

3.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对开展电子商务的启示

(1)北京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制约

北京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制约,一方面体现在电子商务平台自身发展的瓶颈、冷链物流等,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三农”对接电子商务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①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待完善

农产品电子商务要解决的一大任务就是建立消费者信任。在网页上,无论描述得有多好,还是没有办法解决人们获得直接感受的问题。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产品一般为有机、无公害或者绿色农产品。对于这样的产品品质,仅仅通过网络展示、描述,消费者很难产生信任感。也有一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曾经明确表示过,他们在收购有机农场的农产品时,发现不同日期收购的产品品质有差异。仔细调查下,发现是由于农场当日没有出产该货品,而直接以批发市场的普通农产品代替。

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总体看来,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运用率不高、运用效果不明显。

②本地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规模不足

农产品零售业务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生鲜品类对时效的要求很高,周转快、库存低,缩短产地和顾客之间的距离,确保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黄金生存法则。

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全产业链式经营,如沱沱工社投资7000余万元在京郊自建农场,但不足以满足日渐扩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很多平台都只好舍近求远。如1号店采取的是直达果园、农场的直采方式,也就是在各大水果的重点产区采购,采摘后的产品直接进入1号店仓库。

③“三农”与电商企业对接不畅

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难于找到合适的京郊农场和农产品供应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原因,一些偏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很难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接。

“三农”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主要源于京郊农业生产本身规模不大,产品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同时,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另外,京郊农产品相对其他地区的生产成本较高。

(2)天安农业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①以销定产

天安农业的信息化系统使得其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是基本脱节的,农民的种植完全根据经验,“供不应求”或者“菜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发生。天安打破了这一模式,按照“以销定产”,由公司搜集市场需求,继而指导农户种植。可以根据这个销售量指标换算成具体每个种植单元的种植面积,然后与农户签订合约,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来管控农户生产全程,保证食品安全。

②质量安全可追溯

天安农业的供应链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以源头质量管理为基础,建立完备的田间档案、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质量信息全程追溯。既能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

③精准定价

农业生产企业往往不能很好地计算产品成本。根据信息化系统的成本数据、市场需求数据,天安农业可以精准确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使企业利润空间得到保障。目前,天安的高端农产品定价可以说是北京市场的标杆,很多其他企业都是参照他们的价格。

从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生产端和市场端的对接,助力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重视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一方面可以资金扶持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具有带动效应、连接生产和市场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培育和培训力度。面向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壮年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农产品信息化、电子商务实操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化观念和操作水平。

执笔人:陈丹梅(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

(八)北斗技术在北京农机高效作业和精确调度中显身手

随着全国农机及农机服务组织的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农户与农机服务之间的供需信息高效匹配手段不足,渠道不畅;农机服务组织在农机高效作业及精确调度方面欠缺有效的技术手段;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在行业宏观决策与应急指挥管理等方面也需要科学、真实高效的数据、技术及平台的支撑。为满足农机行业市场各级用户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服务水平的提升,北京市农业局以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北京市北斗导航区域应用示范工作为契机,结合本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实际业务需求,开展了北斗导航技术在农机领域中的应用。

1.打造北斗农机终端和业务应用软件

该项目以北斗导航、RS、GIS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为支撑,结合北京农机行业实际需求打造了两款北斗农机终端与三类业务应用软件。一是监控型终端,用于农机位置和作业状态的实时监测。二是导航型终端,除了具有监控型终端的各种功能外,还可以中心导航、路径规划、任务接收及显示,完成调度任务。门户网站主要针对农忙时节,尤其是三夏三秋抢种抢收,供需信息匹配难的问题,面向农民、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供需对接;农机作业调度与监控管理系统针对农机服务组织农机资源管理、调配手段落后等问题,提供信息化运营管理手段;农机作业辅助决策系统面向农机管理部门,快速掌握全市农机情况、获取行业数据,并为应急指挥等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套符合农机作业流程的业务体系和业务模式,在满足农户、农机服务组织、政府农机管理部门三个层面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农机作业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2.在行业和区域进行试验示范

2014年,项目成果在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河南寨镇平头机务队等7家农机服务组织进行了试验示范,同时在怀柔、通州、房山、大兴等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目前已完成147台农机作业终端的安装与部署,覆盖了约翰迪尔、雷沃、东方红等十多种品牌近30种型号农用机械,提取解译北京市2014年第二、三季度玉米、小麦地块信息,全方位进行了系统功能验证与完善。系统使用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实用价值,受到广大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好评,并被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宣传。

3.体现价值,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经过实际应用,项目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北斗导航技术在农机作业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提升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和效率、提升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区域农机资源合理配置、辅助政府农机化发展宏观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构建了从供需发布、匹配、调度、监控到决策、应急、管理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形成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系列产品,可以为农机作业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着力打造了面向农户提供农机作业供需服务、面向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社会化管理与运营服务,以及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三是具有作业任务实时调度、作业路径规划、作业面积计算、作业轨迹查询等专业化业务功能,作业面积计算误差约在6%—9%之间,有效提高了农机作业监督管理力度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通过北斗位置数据与自主高分遥感数据相融合,不仅使农机作业位置精准到地块,而且定位精度更高,精度可达到2米,可以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

执笔人:肖金科(北京市农业局)

(九)北京“菜篮子”实现数字化管理

按照北京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2014年北京市农业局实施了“菜篮子”供应应急保障支撑体系建设项目,深入推进“菜篮子”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对“菜篮子”供应的支撑。

1.完善“菜篮子”工程信息系统,服务领导决策和产业管理

该系统包含畜禽养殖场信息管理、水产养殖场信息管理、“菜篮子”生产数据分析、基本菜田信息管理四个子系统,是一个综合性、集大成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全市200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000多个水产养殖场、7000多个菜田地块的上网上图,使全市“菜篮子”生产空间分布和规模一目了然,为实现“存菜于田”“存肉于栏”“存鱼于塘”,提高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提供了决策参考。系统整合了全市蔬菜、水产和畜牧行业生产数据,实现了全市“菜篮子”产品生产信息灵活的统计分析和农产品产销信息的集成分析和深度挖掘,为全面、深入分析“菜篮子”产品供需形势,开展全市“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决策提供了决策参考。另外,系统还集成了“农产品来源流向”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为服务“菜篮子”控制率和质量安全合格率提供了决策参考。

2.开发“菜篮子”APP,服务蔬菜园区的生产经营管理

针对当前移动终端广泛应用的发展形势,组织开发了服务蔬菜园区的“菜篮子”APP,包括产销档案、市场行情、我的菜园、友情链接四个模块。其中,产销档案可以对不同蔬菜的定植时间、播种面积、产量销量及生产成本进行记录、查询和数据管理,使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做到心中有数、安排有序;市场行情共享了北京市农业局监测的21家批发市场的蔬菜日价格数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订制、关注不同的蔬菜品种,及时获取该品种的价格动态,了解、分析该品种的价格波动趋势,为合理安排蔬菜生产、上市,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有效参考;我的菜园能够显示菜园地块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蔬菜生长环境信息以及园区气象情况、视频情况等(项目中已部署物联网传感终端的园区和地块),使生产者通过移动终端就能随时了解自己园区及地块的情况,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及时应对,有效规避风险。

3.集中打造设施蔬菜物联网技术示范园,探索信息技术与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实施“菜篮子”供应应急保障支撑体系建设项目,为25家设施蔬菜标准园安装部署园区视频监测终端和气象监测终端,实现对重点园区气象灾害情况的远程监控。与此同时,结合新品种、农机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集中打造设施蔬菜物联网技术示范园。为该园区25个温室大棚安装部署了视频监测终端,为40个温室大棚安装部署了温室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和土壤温湿度物联网传感终端,并开展节水灌溉、温室通风、遮阳等智能控制示范,大幅度提升了该园区先进信息技术的装备水平,为该园区开展蔬菜生产管理、病虫害预警防控、新品种选择等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工具。这是全市蔬菜集约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先行先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实践。

执笔人:肖金科(北京市农业局)

(十)信息技术提升园林绿化综合管理水平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工作为牵引,加快发展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新两化”融合工作,通过调控增量、加强创新、完善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信息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整合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1)积极推进资源动态监管系统建设

为加强全市园林绿化资源动态监管,2013年申报了《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动态监管系统项目》,2014年广泛开展了核心业务需求调研和业务需求确认,明确了各单位的业务需求范围、系统使用流程;完成了项目基本设备的购置及部署;完成了重要系统的原型设计工作,搭建了系统的测试、生产环境。9月份,《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动态监管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市发改委项目评审,目前,项目已进入编码等中期开发阶段。

(2)优化配置园林绿化信息资源

开展了网格系统数据检查、整理、更新等工作。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区绿地、城市绿线、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平原造林等数据的矢量化、整理入库、较正、发布成面图层等工作,共新增15088条记录;在现有资源目录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完成网格系统空间数据的梳理,方案的设计、修改与完善。为规范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编制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管理办法。

(3)加强国有林场苗圃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2014年信息化工作计划,国有林场苗圃在2013年场圃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苗圃的信息化应用。根据前期试点情况,通过调研市级相关部门及场圃应用现状、应用需求及存在问题,增加了八达岭林场、温泉苗圃等试点的应用推广工作,在使用中不断调整完善,不断总结。截至目前,完成了项目公开招投标工作,经过多次调研与确认,完成了场圃二期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方案、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以及系统原型、系统开发部署等工作。

(4)智慧林业顶层设计

紧密围绕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采用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编制了智慧林业发展规划,设计了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理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在林业信息化规划和总体建设思路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提出了适应林业工作需要、与管理业务紧密融合的信息化总体布局,形成了指导今后林业信息化建设实践的总体设计,并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智慧林业顶层设计部署、实施。

2.发挥网络作用,信息化办公效能有效提高

(1)建设局视频会议系统

局视频会议系统依托现有专业网络,与即时通信系统进行整合,支撑工作会议、应急指挥调度等各种视频会议,系统覆盖23个处室、36个直属单位以及16个区县。系统的建成,节约了时间空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了28次会议,涉及局规划处、信息中心、项目办和14个区县园林绿化局等机构;年内,成功地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对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办的“森林文化推进研讨会”和 “第五届北京森林论坛”、“首届生态文化北京论坛”进行了视频直播,系统运行稳定良好,受到领导及用户的好评。

(2)整合服务器资源

应用虚拟化云平台,对现有服务器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平台基于VMware的vSphere虚拟化技术,整合了12台高性能服务器与32T容量的冗余数据磁盘阵列,搭建了稳定、动态、坚固、安全的虚拟服务器集群,最多可虚拟10台虚拟服务器,积极有效地解决了服务器的增长需要。

(3)完善数据采集机制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报表系统于2006年正式上线,实现了对财务、果树产业、造林营林等大量上报数据指标的实时汇总、实时查询和实时分析功能,该系统在局系统各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系统建设时间较早,技术落后,不支持与其他业务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经调研分析,采用久其公司报表平台对该系统进行了升级,以实现与国家林业局系统的对接,扩充完善了局各项业务报表数据的采集方式,形成具有统一标准、多种手段、科学扩展等特性的长效数据采集机制。

3.拓宽渠道和电子政务水平逐步提升

(1)开发资源移动监管小助手系统

为实现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空间分布、面积等信息的实时查询与调阅,提供数据支撑和形象地图形表达服务于业务管理与决策分析,开发建设了绿化资源监管小助手系统。目前,完成了园林绿化资源管理核心指标、数据、图件、政策等信息在小助手上进行的高效安全管理和发布,实现了11类空间数据、政策法规的快速查询与定位,并增加了GPS定位、经纬度查询功能,有效为领导和业务人员间的政务交流、业务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了便捷安全的信息服务。

(2)全面推行信息公开

围绕市民关注热点,在政务外网陆续发布“2014春季踏青赏花”、“园林交响诗——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专题、“科技创新——引领首都园林绿化科学发展”、“北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行动——全面解读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等6个特色专题,重点展示了北京园博园尤其是北京园的建设成果;全面介绍了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示范区及科普教育基地情况;向公众介绍了城市绿道规划、推进“北京绿道”建设的过程以及建设成果;解读了北京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截至目前,年内网站更新信息2897条。

(3)开展政务网访问行为检测与分析

按照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政务网站(首都园林绿化政务网)服务运行效能和管理水平,促进网站建设运维向智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经过多方调研,全面启动了首都园林绿化政务网访问行为监测与分析项目,重点收集了访问政务网站的海量用户数据,分析全站用户群体访问需求、用户点击行为、本地用户访问特征、站内外搜索行为数据、网站可见性问题短板、网站用户需求热点、移动终端用户访问习惯等,对比近几年全国林业系统及全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要求,制定了网站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规划。

(4)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拓宽全民绿化宣传渠道,通过新媒体宣传途径加强园林绿化信息发布、政务公开、政策解读力度,提高政府社会影响力。自2014年6月初,从园林绿化政务动态、建设工程、活动信息、生活知识等多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78条,累计用户2122人,提升了信息即时服务水平。

执笔人:赵立君 陶文华(北京市园林经化局)

(十一)统筹协调、部门联动,深入开展气象信息为农服务

2010年,昌平区被国家和北京市气象局确定为北京第一个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近年来,昌平区气象信息为农服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需求引领、试点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区农委与区气象局、各相关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建立起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起到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1.建立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1)成立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区农委与区气象局合作开展气象信息为农服务。气象信息服务作为公共信息服务的一部分,受到了昌平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9月,昌平区成立了以副区长苏卫东为组长,区农委主任、区气象局局长、区财政局领导为副组长,区农委、区科委、区财政局、区科协、区草莓办、区园林绿化局、区水务局、区农业服务中心等农口单位为成员的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由区农委统筹协调,全程参与,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昌平区农委在原有镇、村两级农业信息员队伍的基础上,将农口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员列入气象信息员队伍,与区气象局合作开展气象信息为农服务。

(2)制度先行,政策配套,资金保障。2011年,昌平区政府转发了《昌平区气象局2011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计划》。2012年,昌平区政府出台了《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的意见》,各镇(街道)均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2010年8月,昌平区气象局制订了《昌平区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职责》和《昌平区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流程》。2011年,与《2011年昌平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意见》配套出台了《昌平区气象为农服务考核办法》,并制定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标准》。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为气象信息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2012年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53万元,2013年将继续投入资金100万元支持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为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3)建立考核,培训到位,提升能力。2010年3月18日,昌平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启动暨培训大会召开,326名气象信息员受聘上岗。昌平区气象局每年都邀请国家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的专家为信息员授课,2010—2012年举办了6期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培训率达100%,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信息员服务意识的树立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区农委、区气象局每年对气象信息员进行考核评比,对优秀信息员进行表彰奖励。2010—2012年度奖励优秀信息员45人次,2012年4名气象信息员获得市级表彰。2012年,昌平区气象局根据昌政发〔2012〕15号文件对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进行督查考核,2013年区政府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2.建立全方位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

昌平区农委与区气象局合作,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建立起了一套有组织、有规范、有服务、有成效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一花三果”(即百合花、苹果、草莓、传统果品)分布区的农合组织以及山洪泥石流易发区建立了全方位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模式,深入开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1)建立“点对点”“键对键”“地面到空中”全方位信息覆盖。

“点对点”即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平台,针对种植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镇、村、农合组织信息员提供气象信息手机短信专报,手机短信用户已达1174户。农业信息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展了气象为农服务功能。

“键对键”即建立了草莓、百合两个区级特色品种设施基地的气象监控系统,同时建立了草莓和百合生长所需气象条件的指标体系,全方位监测植物生长及生长环境气象条件,形成生产指导性意见,实现了种植户“键对键”完成室内温度等气象要素的调控。

“地面到空中”即在昌平17个镇街、昌盛园小学、山洪泥石流易发区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在行政村安装气象预警信息机,利用广播播放天气预报及宣传相关气象知识,实现山区、半山区以及灾害易发区信息覆盖率100%,共建立222个气象综合服务站,全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3%。村级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通过气象预警信息机、显示屏等硬件设备和镇、村气象信息员,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和科普知识的发布服务。目前,全区共建有气象信息显示屏41块,气象预警信息机209部。

(2)建立气象信息员服务队伍,实现信息及时发布与获取。昌平区在镇(街道)设1名气象协管员,行政村(社区)设1名气象信息员,全区气象信息员队伍达到525名,覆盖所有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和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北京市率先将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覆盖到所有行政村。通过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对气象信息员工作进行定期考核,通过移动短信服务和气象信息员网站实现了区气象局与镇、村气象信息员的“键对键”“点对点”的直通式联系,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发布与获取。

(3)整合“八大平台”,提升信息综合服务水平。通过整合“八大平台”即人影指挥平台、决策服务平台、气象为农服务支撑平台、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区县暴雨监测预警信息制作和服务平台、信息员工作平台、多功能信息发布平台、气象探测与服务设施分布平台,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效率。

(4)利用互联网开展特色气象服务。“昌平三农信息网”建立了气象信息员网站的链接,气象信息员和普通用户可通过网站及时报送气象灾害信息和查询天气情况。气象信息员网站还提供灾害性天气预警、农业气象条件评估等多项农业特色气象信息服务。

3.应用成效

(1)气象信息服务于产业发展

2010年,昌平区将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与原有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数字家园)有机地结合,在主导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选取了6个镇、8个村和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首批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同时还建设了3个科普示范村和2个特色精品设施农业探测站。2012年建成草莓、百合两个特色设施基地的气象监控系统,在草莓、百合花及百合种球种植基地安装气象探测设备,全方位监测植物生长环境气象条件。

目前,昌平区气象局已建立了设施草莓和百合生长所需气象条件的指标体系,可以做到设施农业大棚的实时监测,形成生产指导性意见,并通过种植、养殖大户信息库将气象信息发送至种植大户手机,实现了种植户“键对键”完成室内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调控。这两个气象监控系统的建立,使农业信息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展了气象为农服务功能。

(2)气象信息服务于防灾减灾

2012年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应对自然灾害、发布预报、预警和提示信息,组织群众防灾避险、抢险自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1月3日暴雪期间,昌平区农委、区气象局充分利用“移动农网”短信平台向各级信息员、种植养殖从业人员发送预报、预警、提示短信,提示和督促相关人员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发生。11月2日—4日,区农委、区气象局共发送气象预报、预警、提示短信1.2万余条,区气象局还通过气象信息显示屏和气象预警信息机将信息发布到全部山区镇、村,有效提高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应急减灾的速度和效果,全区无人员伤亡、无重特大损失。

(3)气象信息服务于百姓生活

2011年,北郝庄、辛立庄两村气象信息员报告,6月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其所在行政村区域发生小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营坊、官高两村气象信息员报告,7月7日夜间其所在行政村区域发生小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这些信息反馈为开具气象证明提供了依据,方便了农业保险定损理赔工作的顺利进行。

执笔人:王春艳(昌平区农委)

(十二)安定镇“一站式”服务打造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安定镇位于大兴区东南部,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万亩,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89%,2011年农业总产值3.9亿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为提高全镇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安定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工作,并探索出一套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新型模式。

1.基本情况

2007年底,安定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三个信息化服务区:一是农业信息服务大厅,共236平方米,内设有触摸屏、信息大屏幕、双向视频诊断系统、语音电话咨询系统、移动农网信息机等多种农业信息服务终端设备及专家咨询系统,主要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查询、农业技术咨询诊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二是远程教室,共236平方米,主要用于农业技术远程教育课件的播放和组织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教室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参加培训。三是电脑教室,共196平方米,共有30台计算机,可容纳60人,主要用于组织农民开展电脑应用技术及网上获取农业信息的相关培训等。

2.主要做法及成效

(1)建立一套农业信息化工作服务机制

为做好全镇信息化建设工作,安定镇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镇长任组长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农办牵头协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确定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同时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制度,制定了信息工作计划,确保做到“信息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建立了良好的镇级信息化服务机制。

(2)充分利用农服中心内设的信息平台

①决策服务平台

在服务中心信息大厅安装、应用电子触摸屏2台,分别部署市、区两级“211信息平台”系统并挂牌,为领导提供数据支持和辅助决策。一是市级“221信息平台”。通过市级平台可查询全市农业生产情况,结合市、区农业工作部署,准确把握镇级农业工作方向。应用比较多的是资源底牌模块的培肥地力、农用地综合咨询、农村经济等,为领导把握种养殖业、林业及农村经济等涉农数据提供平台支持。二是大兴区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已在安定镇应用5年,农民使用开放模块,通过区级平台,按任意条件查询、了解目前农业种植情况及农业基础资源数据,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②查询服务平台

建设了四个查询平台。一是农技查询平台。分别建设“农博士”种植、养殖两个触摸屏,存储关于种植、养殖技术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农户可以应用触摸屏查询,自行解决简单的种植、养殖方面的问题。二是图书查询平台。中心与农研信息所合作,为农户开发了图书查询平台,包含农业、物理、历史等8大类电子图书,可供农民在电脑上浏览、下载和学习,拓宽了农民的知识面。三是网站查询平台。为方便农户查询网上信息,中心设立了网站查询触摸屏。提供了10个农业相关网站供农户查阅农业概况、政务公开、特色产业、农业科技、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农业数据库等信息。四是档案查询平台。分别在触摸屏及计算机上配备了农户档案查询系统,记载了安定镇7000余户农民的种植信息还有相应农产品的上市情况,农户在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可查询本人或本镇其他农户相关种植信息。

③交流服务平台

提供信息交流的服务模式。一是双向视频。双向视频诊断系统是一个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户种植、养殖技术方面问题的交流服务平台。它通过网络视频让农户与专家进行对话,从而使农户得到专家的指导,每天在线专家2—3人,解决相应的生产技术问题。2012年,该系统帮助安定及周边的礼贤、青云店、魏善庄等镇的农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60余例。二是移动农网。农服中心通过移动农网信息机,将农业技术、天气预警、产品供求等信息直接发送到农民手机上,将供应信息发送到客户手机上,农户或客户可以回复短信。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农服中心与农户、农服中心与农产品客户、农民与客户之间的交流。2012年中心利用信息机共为农户发送天气预警信息、科技培训信息等共计50余万条。三是电话语音咨询。整合12316、12396和技服务热线等信息,并将热线功能简介粘贴上墙,方便农民快速掌握使用方法。在中心配备专门的热线电话供农民免费拨打。2012年安定镇农户有近800余人,利用固定电话拨打语音服务号码,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四是土地流转。指导农民运用好区农委、区经管站开发的土地流转平台,农民有土地流转需求时,及时帮助农民在网络上发布流转信息或查询所需土地流转信息。

④辅助服务平台

一是在服务大厅安装了2.6米×1.8米的LED显示屏,每日滚动播放当日的天气情况、当日蔬菜价格信息、近期新籽种产品介绍以及新型农业种植科学技术或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定期进行更新,辅助农民了解当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二是开发了“快乐农夫”软件,通过游戏、动画的方式展示农业种植、养殖过程及技术,使农户在娱乐过程中对种植、养殖的知识和技巧有所了解,辅助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利用3G网络通信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平台。为农服中心2名技术人员及安定镇10个种养大户及科技带头人配备3G无线上网笔记本,运用笔记本系统中专家会诊、市场行情、农情报送等模块,技术人员可随时随地下到田间地头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⑤农技培训服务平台

安定镇通过农技培训服务平台,利用农服中心现代化远程网络培训中心、网络电脑教室,为农民开展素质提升、农业种养殖技术、电脑应用等培训。

农技培训室根据安定镇农业现状,以种植、养殖业为侧重点,以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色”主导产业作为培训方向;培训对象主要是结合镇农村实用人才、科技示范户、农民骨干、全科农技员等进行,目的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达到“传帮带”的作用,最终整体提升安定镇农民运用农业技术的水平。

为了保证各类培训的质量,安定镇聘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农业大学、区蔬菜办和植保站等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截止到2012年,全镇共计开展各类培训220余次,培训农户1.1万余人次。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户的种养殖技术和电脑网络应用水平。

(3)建设两个村级信息化示范点

区农委信息中心在安定镇建立了徐柏、后安定村两个村级信息化示范点。村内装有大屏幕、触摸屏等,可为村民提供农技知识、村务查询、网络信息查询等服务。通过村级信息化示范点的建立,使村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

(4 )组建信息员队伍

2013年,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安定镇组建了30人的全科农技员队伍。为发挥全科农技员作用,把所有全科农技员都纳入了信息员队伍。在区农委信息中心的支持下,给每个信息员配发一部3G手机。手机安装有“农技通”应用软件。全科农技员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利用手机软件查询或上网查询种植、养殖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给农民现场指导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发挥手机信息指导的作用,镇里联合区农委信息中心一起给全科农技员举办专题培训班,讲解手机和软件操作使用知识。同时为加强“农技通”手机的监督管理,下发了“农技通”手机应用管理办法,对农技通手机管理及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确保手机得到了正常使用并发挥了效果。

3.未来发展

在安定镇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覆盖面及信息收集方法不够科学、部分信息化硬件设备有待于更新、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化、信息化人才有待于进一步增加等诸多问题,在下一步发展中要继续发扬优势,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立市区镇村四级农技服务网。通过与市区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合作,组建由市、区级部门专家和安定镇镇级技术人员、村级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这样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避免农技服务过程中出现的脱节现象。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培训。

三是建立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通过入户下乡了解农户信息需求,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以手机短信、材料发放等方式向全科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实用人才、农民骨干等发布所定制的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得到所自己需要的信息。

执笔人:李凤才(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十三)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果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现有农户260户,800口人。村里果树种植面积1000亩,其中桃树700亩。2010年以来,西营村委会依托村级合作社——金果丰产销专业合作社创新经营机制和特色管理模式,创新果品有机富硒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二维码可追溯制度,保证果品质量,提高果品综合效益。2013年预计果品总收入1000万元,果农人均增收8000元。

1.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

北京金果丰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6月,登记社员201名,注册资金300万元,其中理事长货币出资100万元,社员以土地、果树出资200万元,注册地址为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为了使村民增收,合作社以有机、富硒桃为主导产品,秉承“创造健康优质生活”的理念,加大果品产业发展,2010年创新了果品有机富硒技术,建立了“党支部+专业合作社+果农”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党支部作为机制的核心,全程服务于果品产销的各个环节;合作社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以订单的方式组织果农生产,统一包装销售、打造品牌和市场开拓,实现有机富硒果品的高端价值;果农严格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有机果品生产,产出符合标准的果品。“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使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做到了“统一实施技术培训、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采取植保措施、统一落实各项集成技术、统一基地认证和品牌打造、统一订单销售”的有机富硒果品产销“六统一”模式。“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六统一”的管理模式,高度统一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和果农的思想,增强了走有机富硒提升果品产业致富的信心,消除了以往单户果农分散经营盲目性的弊端,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

2.信息化建设内容

2012年始,为进一步提高合作社果品品质,提高效益,在平谷区农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开始在果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应用生产过程实时监控、二维码可追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使全村果品品质、效益明显高于周边村,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1)果品主产区安装空气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温度、空气、光照、水分、风对果树的影响,因为果园内的湿度会受土壤湿度、果树大小、树种蒸腾能力和天气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民以往人工目测气象信息的工作方式,通过安装的传感器自动获取农产品生长环境等信息,在增加精准度的同时大大节省了农民的工作时间。

(2)加强果树监管和虫情监测。桃园内安装了果园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配备了多个高清晰摄像头以及管理软件,应用先进开发平台,结合数据采集模块和各种传感器,实现果园有机生产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该系统可24小时不间断监控果园的果树生长状况、病虫害发展趋势及果园农户操作情况,并利用系统自带的远程面板技术让客户远程监控服务器端,记录准确的科学数据,便于远程管理,无须亲临现场就可以通过视频信息管理果园。消费者也可实时看到果品的生产情况,确保自己购买果品的安全性。

(3)全面应用二维码技术。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将相关农事信息如施肥、施药、产品、地块、检测等信息进行录入和整合,为农产品安全追溯提供相关信息,通过在每件果品上放置二维码,市民在超市购物时,通过查询大桃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得知该农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全方位信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让市民买着安心,吃着放心。

(4)积极探索网络销售。2013年金果丰合作社和大美田园网站合作,开展网上销售,利用大美田园网的销售渠道和会员,推动大桃的网上营销,客户上网下订单,通过快递直接把果品送到客户家中,不仅有效提高了西营村大桃的品牌效益,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果品销售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应用效果

(1)实现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产地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桃园的小气候环境特征、土壤水质与空气标准;分析园区各项环境指标,指导农事生产。

(2)实现生产过程视频监测。远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摄像机、传输线缆、网络硬盘录像机、显示设备、流媒体网络视频服务器等组成。实现合作社管理层、政府监管部门可远程监测生产过程视频情况,同时为客户提供视频监控,实现对桃园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监督。

(3)实现农事过程记录管理。合作社管理员事先在管理软件上发布每天的生产工作计划与标准流程,系统自动发送计划和标准到农户手机上。农户完成相应的农事操作后,填写农事记录,技术员定期将记录录入到平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

(4)实现病虫害防控和农残监测记录。农业管理部门对种植地进行病害检测,同时对病虫害防治做出指导建议与实施措施,农户根据指导措施做出对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农事操作,并将具体农事操作记录填写到农事表格中,技术员定期将记录录入到平谷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满足对农产品的履历追溯、质量监控、统计分析等多种需求。

(5)实现包装和冷链管理。使用信息化手段,精准农产品的包装流程,使农产品履历信息能精确到每一个包装。同时利用RFID温度标签,通过远程实时获取仓储物流如冷库、货运仓库、冷藏车的环境因子数据,结合专家知识库,指导用户进行正确的货物仓储、物流配送的环境管理;提供全流程的环境监控,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

(6)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查询。超市和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对二维码进行扫描,获取匹配手机屏幕的履历页面,从而查看大桃全程履历信息。

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金果丰产销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有机食品和富硒果品基地的认证,注册了“甜那溪”商标。实现了统一管理、收购,统一分级包装,统一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的特色品牌战略,建立了以合作社与果农签订订单面向商超销售为主,单位礼品、团体采摘和网络销售为辅的全方位市场销售体系。合作社已把有机富硒桃打入北京、深圳、成都、广州、厦门等城市的95家商超连锁超市,并与30多个单位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关系。2013年,合作社继续承诺收购价格比同期市场普通桃每斤高1元的价格,采摘价格每斤10元以上,网络销售价格每斤10—15元。同时,合作社继续加强与去年“三百对接”的企业当代集团等单位的密切联系,达成了礼品桃订购和团体采摘的意向,基本实现全村桃园实现平均亩效益2万元,果品总收入1000万元,果农人均增收8000元的目标。

4.几点启示

一是要勇于尝试新技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勇于尝试新的技术,通过新技术对传统的生产、管理、销售模式进行提升,打破固有模式,才能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为合作社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是要舍得投入、持续投入。农业生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对信息化持续的投入,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才能逐步见到效益。

三是要抓住人才、培养人才。合作社物联网、农产品追溯技术的应用,除了区、镇相关部门的指导,更得益于村里的大学生助理帮助。同时,也要注重合作社自己人才的培养,为信息化技术持续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动力。

执笔人:张士良(平谷区农委)

(十四)信息化建设助推顺鑫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化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具有“绿色国际港”美誉的北京市顺义区,1998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司经营领域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拥有牛栏山酒厂、鹏程食品、石门市场、创新食品、宁城老窖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大龙头食品企业”“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中国信息化建设500强”等荣誉称号。公司始终遵循“诚信、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秉承做中国现代农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始终坚持产业化、信息化两手抓两手硬,积极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主要做法与成效

顺鑫农业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战略规划中,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项目规划、组织推动、管理执行等工作。

公司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并形成应用管理和生产环节管理两大板块,五大体系的信息化运营模式:

(1)完善应用管理板块,加强企业联动效应

顺鑫农业自2002年开始着力于信息化的建设,已逐步构成公司内部局域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①门户网站及OA系统的建设使用。公司门户网站通过完善与整合分子公司信息,实现内部无纸化办公;并且具备“一站式”数字企业应用系统,包括文档管理、企业数据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网上培训等,提高了企业办公效率及大幅降低营业成本。

②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建设。顺鑫农业牛栏山酒厂较早使用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通过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内部“人力、财务、资源、生产”等各方面信息,保证生产供应有效衔接。并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公司产品在历年国家开展各种质量监督活动中合格率为100%,在国内同行业中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2)构建生产环节管理板块,保障安全农产品供应

多年来,顺鑫农业在生产环节管理中累计投入数亿元,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四大体系:

①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胡锦涛同志2012年除夕视察顺鑫农业时,对企业提出的工作要求。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食品安全也是顺鑫农业发展的基石。公司运用信息化现代技术,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食品安全供应体系,承担国家历年两会和2008年奥运会核心区猪肉制品100%供应任务。

公司通过构建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先进的RFID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给予可追溯码统一编码规范,并借助条码、RFID识读、激光灼刻赋码、IC卡识别技术、POS等技术,实现了肉品在养殖、屠宰、流通各个环节中的“一物一码”。

在“放心肉”追溯过程中,采用数字化视频录制及储存方式,在生猪入场、待宰静养、同步检验检疫、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自动收集统计屠宰厂、批发市场、零售终端上传的数据,全程记载肉品流通信息。

在产品流通环节,公司配备的专业冷藏车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使生产运输全程冷链,全程监控,真正做到了源头可追溯、信息可储存、流向可追查、产品可召回。

在终端销售环节,鹏程食品在北京市共有近4000个销售网点,实现了厂店信息无障碍对接、网点监控、大数据收集分类处理分析等能力,确保“产—供—销”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

②电子商务体系

公司通过对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资源和品牌的整合,在实现集团产业纵深发展的同时,推进整个农产品体系的产业升级,深化和提升了顺鑫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旗下“我鲜吃”电子商务网站(www.woxianchi.com),是行业内较早成立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将旗下品牌产品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零售终端、采购大客户、社区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与中国移动合作共同开发的“社区冷鲜配送柜”项目,具有显著地行业领先性,真正做到了农产品直销入户,为客户提供最快捷、最安全、最满意的服务。

旗下“易种网”(www.ieseed.com)是国内首家籽种行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化为一体的商务网站,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信息化促进籽种流通的新模式,更是国内第一家籽种行业的公共开放信息平台。“易种网”带动籽种行业内信息化应用提升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平台内直接发生和间接带动发生的种子交易量达6000万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成效。

③农产品流通体系

顺鑫创新食品国内首创提出“后厨食品加工服务商”,专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物流建设,依托绿色种植基地,依靠全程冷链生产工艺和机械化加工技术,建立以农产品加工、物流、电子商务及快餐连锁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为餐饮、零售、都市家庭提供新鲜、营养、便捷的放心食品,保证了产品的高端品质,有效探索中国农产品消费、流通市场的新模式。目前创新食品成为爱玛客、百盛、呷哺呷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的后厨专业供应商,年可全程冷链配送各类加工农产品10万吨,并圆满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切分蔬菜的供应任务。

顺鑫石门市场是北京市东北地区第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积极引导农产品大流通模式,通过拍卖管理信息系统、批发市场办公自动化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车辆信息化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对市场进行有序管理,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产销信息整合,促进农产品流通和产销对接,将传统农批市场经营服务模式进行革命性升级。截至2013年底,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已超过90亿元,农产品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区,有力保障了首都安全农产品市场供应。

④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体系

顺鑫农业鹏程食品自动化生猪屠宰线,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自动开胸、自动劈半、全自动喷码、同步检验等新工艺新技术,运用智能化屠宰系统促进了食品安全保障防线全面升级,建成了国内最先进、达到欧盟标准的自动化生猪屠宰线,使公司成本下降了5个百分点。

顺鑫农业牛栏山酒厂是北京市酿酒行业的重点企业,销售收入位列我国白酒制造业前十强。企业在保持现有产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工艺改革,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现有产品的品质,使产品的品种不断更新,档次不断提高,使产品结构、种类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效益,更好地传承牛栏山的传统酿造工艺,弘扬老字号的品牌和文化内涵。

2.发展启示

(1)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动,从原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顺鑫农业正是抓住了变化机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使得企业稳步快速的发展。运用信息化建设辅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集团战略层面

“信息化建设”若想得到快速发展与良好成效,就一定要从企业顶层构架设计,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之中。顺鑫农业以“科技信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由集团领导和各分子公司一把手组建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长期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公司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搭建现代化信息平台,做好农民产前引导服务

顺鑫农业石门市场通过建设农产品信息终端数据库,搭建现代信息化平台,为客户提供农产品从产地、供给和销售三大方面的市场动态信息,为农民做好产前引导服务。这不仅为大力发展“南菜北运”“西果东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为企业自身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信息数据基础,为下一步拓展提供支撑。

3.未来展望

(1)有效推广与复制ERP系统,实现集团内各产业板块信息化协作

2013年顺鑫农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与1998年相比,分别增长900%和246%,这也得益于多年来信息化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随着顺鑫农业向“投资控股型”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各企业间资源信息的有效对接显得尤为重要。下一步,顺鑫农业将大力推广与复制ERP管理系统,通过对资源信息的集约化、统一化管理,实现各分子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源协同共享。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未来,顺鑫农业将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企业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实现企业食品安全网络化,通过牛栏山酒厂国家级实验室、石门国家级检测中心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搭建可供社会使用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3)积极推广信息化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顺鑫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与创新信息化发展模式,努力加强企业引领与带动作用。未来,将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化项目投入,逐步加强农业资源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国家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农户产前引导,进一步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切实起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执笔人:任少婷(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