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及对策

宁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及对策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一个体现宁波特色的文化资源空间格局。“点”主要是以建筑单体或某一遗址为载体、重要的点状的文化资源,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列入的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资源。宁波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培育与发展,应成为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重点。
宁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及对策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三节 宁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及对策

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充分利用宁波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供给,创造更多的文化消费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可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可以增强城市居民对历史的理解和文化的热爱,树立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和软实力。

一、保护与利用文化资源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源的完整性、历史的原真性,更要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提供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

(二)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保护传承原则。要在充分调研、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照完整性、原真性和可读性的原则,对重要文化遗产和文化遗存予以严格保护,这是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空间、发展优势文化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前提。否则,城市文化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是坚持发掘利用原则。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重视文化积累和传承、强调文明成果的展示和利用、追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完善城市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全面和全过程地反映城市创造的文明成果。让城市文化传下来、活起来,让人民群众享有、享用文明成果,体现文化发展的真正价值。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原则。要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创造新文化,盘活文化遗产,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提升品质生活环境。

二、保护与利用文化资源的主要思路及对策

(一)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要深刻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对宁波城市发展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必要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一个体现宁波特色的文化资源空间格局。历史文化资源是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的根本依据和条件,特色城市文化空间则是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的承载空间。

1.编制宁波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划

在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名城”被确定为宁波的城市性质,有必要对宁波全市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挖掘和科学评价,尤其是史前文化、明清浙东学术文化、近现代“宁波帮”文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文化;建立全面系统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数据库,构建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保护利用框架,使得对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保护和延续更加有依据、有实效。

2.打造“点、区、面”相结合的文化资源空间格局

“点”主要是以建筑单体或某一遗址为载体、重要的点状的文化资源,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列入的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资源。“区”主要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除宁波现存的6处历史文化保护区外,还应将有一定规模、集中成片、有突出历史文化主题或山水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和环境风貌地段,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或环境风貌保护区。“面”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延绵范围长、呈线状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或体现城市整体格局和山水形胜的某些断面,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整体性概念和城市意象。它包括了城墙遗址、城市河流水系骨架、历史轴线及某些山水形胜等空间地标体系,如姚江“母亲河”、中心城区的环城河、历史文化名镇等。为此,一方面,在大的空间尺度上,根据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由“地标、边界、节点、区域、通道”五大要素组成的思想,[7]结合宁波实际,整合城市文化资源,设计和建构能被强烈感知、具有宁波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系统。另一方面,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修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游憩性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特色文化消费场所等方式,重新发掘宁波历史文化内涵,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宁波文化资源的空间格局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存、延续和发展的目标,促进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

(二)促进文化资源转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家软实力的代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要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人民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优势,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资本化为重点,促进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充分利用。

1.发展文化产业,调整存量、扩大增量

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价值,集聚和整合相关要素,形成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社会财富—新文化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承、延续、增值和发展。根据国家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宁波文化资源的实际,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宁波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一是发挥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从河姆渡文化、海洋文化、学术文化、“宁波帮”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等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发展宁波的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影视动漫为主体的文化内容产业,打造宁波文化品牌,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二是要发挥宁波纺织、电子、机械等重点优势产业和会议会展业加快发展的优势,加速发展以工业创意设计、产品推广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创意服务业。三是发挥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文化内涵丰富和依托长三角地区大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宁波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培育与发展,应成为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重点。四是发挥宁波加工制造业发达、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和对外贸易口岸的优势,继续扶持和发展文化用品的生产及销售业。

2.积累文化资本,提高附加值、提升品质

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讲的“文化资本”主要存在于知识与文化生产领域,包括了主体化的特征,如容貌、气质;客体化的要素,如享有知识产权的种种精神产品;以及制度化的要素,如文凭、荣誉学衔、所在研究机构或大学的名望,等等。文化资本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能对自己未来和他人未来进行施加控制、支配和统治的权力。[8]在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有浙东学术文化“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打造出的宁波人的文化自觉,有“诚信、务实”的“宁波帮”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有宁波区域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独特城市精神与气质,这些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宁波城市和居民可以永续利用的无价之宝。在当代,宁波人的“心无旁骛”、致力于实业发展,发展不受姓“社”姓“资”困扰;居民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打造“爱心城市”,更营造了一个极为可贵的社会人文环境。为此,要重视宁波精神文化资源的梳理和转化,使之成为宁波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

(三)构建文化资源集聚的载体平台

文化资源的被激活与效用发挥,需要通过文化资源的物化、设施化和场景化的空间和经常化的活动来体现。从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看,主要是通过演绎重大文化事件、建设文化资源集聚区的方式,使文化资源具有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因此,构建一批既能体现和展示文化资源存在,又能发挥其功能作用的载体平台十分重要。

1.组织举办各类文化节事

组织各类文化节事活动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意义在于,展示、发掘、传承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转化,促进文化持续发展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其核心是通过文化节事活动的演绎和再现,让文化资源有一个时间存在。

近年来,宁波的文化节事活动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市级层面的有国际服装节、浙洽会、消博会、海洽会,各县(市)区也都有特色节事活动(象山开渔节、宁海开游节、奉化弥勒节、余姚河姆渡文化节、慈溪大桥经贸节、北仑国际港口节、江北慈孝节、海曙购物节、江东美食节等),还有众多农事、民俗节事。但是宁波的文化节事活动在文化内涵挖掘、运作主体社会化、节事活动实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要在充分认识和梳理宁波文化资源类型的基础上,对各类文化节事进行分类、分层和目标定位,通过整体性的文化节事策划,有重点、有计划地发掘、展示、传承宁波特色文化资源。

2.集中建设重大文化项目

重大文化节事活动的时间特性,决定了事件发生、文化再现具有时段性,也决定了人们对文化体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此,文化资源还应该有一个空间的存在,让文化资源能通过一个特定空间来体现其整体性、原真性和可读性,而这一空间或平台就是文化集聚区。刘合林将文化集聚区分为三种:文化基础设施集聚区、文化休闲消费集聚区(商业化)、文化产业集聚区。[9]这些文化集聚区是各种文化资源、生产要素、创新因素的高度集聚和有机整合的空间。文化集聚区形成的意义在于,使各类文化节事活动的时段性、人们文化体验的偶然性,能够落地到一个可感知、持续发展、综合性的城市文化空间。最终让文化资源有一个完美的“时空存在”。

从宁波实际来看,要选择文化资源丰度较高、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块,以重大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建设大型文化项目,以整体性地保护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是要建设三大文化项目平台:一是安排一批公益性的中大型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为整合和承载的介质,打造体现城市整体风貌和文化空间格局。重点是宁波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以及慈城古县城、前童古镇等历史城镇的风貌等,要继续深化实施三江六岸滨水核心区整治提升、慈城古县城整体保护、重点古村落保护等项目。二是安排一批保护利用性质的、城市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品质生活空间和创意文化生产空间。在加速城市化背景下,针对老城区衰败、传统工业衰落等问题,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提升环境品质,以置换功能为主要手段,有计划地安排一批建设项目,既能有效地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及环境风貌空间,又能形成一批多功能叠加的城市文化新空间和新的文化资源,如以休闲、消费、旅游为主体功能的品质生活空间和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文化生产空间。三是安排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对有一定规模、集中成片、有突出历史文化主题或山水文化内涵的文化资源进行重点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休闲体验区。如河姆渡、上林湖、它山堰等历史文化旅游区,南宋文化遗存丰富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海洋文化发达的环石浦海洋休闲旅游区域等,以进一步整合提升资源品质和社会价值。

(四)促进文化资源的要素整合和制度创新

1.推动文化资源与其他发展要素的有机结合

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必须注入新要素,一是注重创意与资源的结合。创意具有裂变效应。通过给文化资源赋予特定的创意,可以创造具有新的价值、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新的文化产业。为此,要发展体现宁波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二是注重资本与资源的结合。优秀的资源与优质的资本相结合,能够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选择了一条大投入、大产出、高回报的成功道路。宁波要发挥民间资本雄厚、经济发达的优势,科学选择发展重点,以大投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考虑选择影视动漫业和以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业,集中社会资金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文化产业。三是注重产业与资源的结合。产业是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机集合形式。文化资源融入其他产业,增加产业的文化内涵,形成新业态和现实生产力。如利用宁波的美食传统、技艺和文化,形成以海产品为主体的美食产业链,打造“美食之都”文化品牌。

2.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现代科技不仅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实现文化产品最大效益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数字化和多媒体等技术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形式,传统文化符号有了新展现,赋予了新价值,顺应了时代变化和当代人的需求。美国电影产业取得巨大市场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因此,要加快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开发、升级改造文化资源,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为此,要继续加强宁波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尝试建设文化科技园区,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向文化产品的转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不竭动力。从宁波目前发展实际来看,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重点是,掌握主要文化资源单位改革的内在动力机制、文化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制度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条块分割、线型发展状况,形成政府主导、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整合发展的大文化格局;形成人才辈出、精品纷呈的文化发展大氛围。为此,可以考虑采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示范区,或者文化资源综合保护利用试验区等制度安排,推进宁波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傅璇宗主编.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著.宁波通史・史前至唐五代卷.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2]许勤彪.宁波历史文化二十六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3]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宁波文化丛书).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4]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苏勇军.浙东海洋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0]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城市主题文化研究丛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黄义务.关于宁波特色文化的若干思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12]蔡罕.试析宁波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5).

[13]梁一群,潘起造.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高扬浙东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对宁波区域文化在推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考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1).

[14]徐建成.数列家珍,发现品质——解读名城宁波文化遗产.宁波通讯,2011(11).

[15]史小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战略重点.宁波通讯,2003(7).

[16]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历史与人文:传承・创新・软实力(宁波市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文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17]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8]刘士林,刘新静.江南文化资源的类型及其阐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5).

[19]黄庆.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刍议.理论探索,2011(4).

[20]刘新静.文化资源与文化都市建设研究.学习与实践,2012(4).

[21]马海霞.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2]檀文茹,徐静珍.论文化资源及其功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23]安玉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评价探析.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12).

【注释】

[1]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3]刘新静:《文化资源与文化都市建设研究》,《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第130页。

[4]樊小林:《关于保护和利用南京文化资源研究报告》,http://www.ccmedu.com/bbs2_24494.html。

[5]吕挺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中州学刊》2007年第11期,第98—100页。

[6]傅璇宗主编,张如安、刘恒武、唐燮军著:《宁波通史・史前至唐五代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8—14页。

[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