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于载玻片上,用解剖刀取菌丝,在50%乙醇中浸泡一下,然后置于染液中,用解剖刀和回形针小心将菌丝分开,去掉培养基,盖上盖玻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可。加培养基:用无菌细口滴管吸取少许融化并冷却至45℃的培养基,滴加到载玻片的接种处,培养基应滴得圆而薄,直径约为0.5cm,注意无菌操作。制成载玻片湿室,28℃培养。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_现代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七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3)学习掌握霉菌染色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的直径达到3~10μm),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霉菌菌丝细胞容易收缩变形,孢子容易飞扬,在制备霉菌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溶液作为介质,具有防止孢子飞散、保持细胞形态、可杀菌防腐、不易干燥的作用,能保持较长时间等优点。同时棉蓝又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曲霉(Aspergillus sp.)3天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青霉(Penicilliumsp.)5天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2)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50%酒精、乙醇乙醚(3∶7,V/V)混合液等。

(3)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解剖针、解剖刀、回形针、酒精灯、火柴、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

(一)直接制片观察法

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于载玻片上,用解剖刀取菌丝,在50%乙醇中浸泡一下,然后置于染液中,用解剖刀和回形针小心将菌丝分开,去掉培养基,盖上盖玻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

(二)透明胶带法

(1)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于载玻片上。

(2)用食指与拇指粘在一段透明胶带两端,使透明胶带呈U形,胶面朝下。

(3)将透明胶带胶面轻轻触及霉菌菌落表面。

(4)将粘在透明胶带上的菌体浸入载玻片上的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中并将透明胶带两端固定在载玻片两端,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

(三)载玻片湿室培养观察法

(1)准备湿室:在培养皿底部铺一张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上依次放上U形载玻片搁架、载玻片、盖玻片(两片),盖上皿盖,外用纸包扎,高压灭菌(9.8×104 Pa)20min后,60℃烘箱干燥,备用。

(2)取菌接种: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孢子,置于湿室的载玻片上,每张载玻片可接同一菌种的孢子两处。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可。

注意:接种量要少,以免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而影响观察。

(3)加培养基:用无菌细口滴管吸取少许融化并冷却至45℃的培养基,滴加到载玻片的接种处,培养基应滴得圆而薄,直径约为0.5cm(滴加量一般以1/2小滴为宜),注意无菌操作。

(4)加盖玻片:在培养基未彻底凝固前,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的盖玻片盖在琼脂薄层上,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使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距离相当接近,但不能压扁。

注意:盖玻片不能紧贴载玻片,要彼此留有小缝隙,一是为了通气,二是使各部分结构平行排列,易于观察。

(5)倒保湿剂:每皿倒入约3mL 20%的无菌甘油,使皿内滤纸完全湿润,以保持皿内湿度,盖上皿盖。制成载玻片湿室,28℃培养。

(6)观察:将培养好的载玻片取出,置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五、实验记录

绘图表示黑曲霉、根霉、青霉、毛霉的形态特征,并准确标准菌体的各部分名称。

(1)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2)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3)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4)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

六、思考题

(1)为何要用乳酸石炭酸棉兰染液对霉菌进行染色?

(2)你主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来区分上述四种霉菌?

参考文献

[1]唐丽杰.微生物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