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生产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4]马克思这里的“设定”不是主体,不是自我意识,而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第五节 生产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马克思在经过早期《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活动的批判性理解,《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稍后对黑格尔哲学和作为市民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生产概念存在论境域逐渐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取得的功绩是巨大的,它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酝酿和创立,虽然其中许多用语还不是很成熟,但毕竟有马克思新思想的表达,是马克思开始对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脱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意义也是重大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盛赞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即黑格尔的劳动的积极方面是看到了对象性的人的真实诞生,表达了人的自我诞生的过程,但他的劳动仅仅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创立的只是抽象的物,只是思想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精神劳动和国民经济学抽象劳动的分析与批判,打开了一个新的存在论境域,使马克思得出了自己的生产概念,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基础乃是马克思发动存在论变革之基础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一感性对象性活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生产,就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从而在这里可以再次明显地看到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生产概念做了怎样的误读。

马克思指出:“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94]

马克思这里的“设定”不是主体,不是自我意识,而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思辨唯心主义把设定当主体,即理性设定对象。黑格尔的主体就是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马克思这里的“设定”活动不是以主体作前提的活动,不是主体创造对象的活动,黑格尔自我意识虽也是“活动”,但它是“纯粹的活动”,是在意识内在性中的活动。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就是在意识内在性中讨论纯粹的主体怎样克服对象,因为外在的对象是纯粹主体自我活动的障碍,这个纯粹的主体应具备怎样的先天性,才能把意识自身的规定展现出来创造对象世界。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秘密,“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95]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一刻也离不开对象性,它们不是分开的两个东西,而是“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96]

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纯粹活动”的区别在于这种设定活动并不是自我意识的设定活动,它没有预设主体,也不是从意识出发,不是意识的对象化,而是感性活动的对象化,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它不是从“纯粹的活动”来创造对象,而是对象性的产物表现和确证了它的对象性活动。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存在不是两个实体,而同时是感性对象性活动,从而表明现实的创造活动乃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是“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97]

任何一种存在物在它之外都有其对象,同时它也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98]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人一方面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99]马克思在另一处写道:“如果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100]这里马克思用“激情、热情”等生命哲学语言来表征人的感性存在,消解抽象的与人对立的物。费尔巴哈在建立自己感性本体论时也曾把爱、激情等来对抗思辨哲学的思辨理性,确证人的感性存在。人不是黑格尔所抽象化了的唯灵论的存在物,而是一个有着激情的存在物,是具有生命表现的真实存在,具有天赋、才能、欲望等自然力、生命力,人的需要、欲望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是人对对象的需要。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反过来,植物也是太阳的生命表现的对象。食物的真实性证明了人的饥饿的真实性,我对对象的需要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只有凭借感性对象才能表现和确证自己生命的存在。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这一递进式的语言同时也是他思想进展的表达,从这一递进式语言中可看出,马克思显然强调的是这后一部分。这说明人既不是黑格尔所主张的“自我意识”,也不是生物性的存在物,不是仅仅追求肉体生存的存在物,而是领会着存在的存在物,他在自己生命活动中领会、确证并表现自身。在人之外的客观的自然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自然界必须通过生产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才成为人的对象。人的感觉也必须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才成为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

这样,马克思突破了黑格尔自我意识外化及其扬弃的生产逻辑,揭示了生产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生产不是以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这一存在论基础既揭示了生产的内在的活动性,而且肯定了活动的感性生命性。生产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1]人的本质力量必然使自身对象化,生产不是意识的对象化,意识反过来支配人的本质力量,成为对人统治的力量,是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产物,是对异化劳动的哲学表达。

马克思以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对生产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是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意识内在性的突破,黑格尔自我意识活动要求扬弃对象性返回自身,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因此,自我意识活动一刻也未曾跨出它自身封闭的领域。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自我意识创立的只是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马克思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未曾设立意识的先在性,不是从意识出发创立对象,而是对象性的产物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没有对象性的东西,就不能对象性的活动。其次,马克思以生产突破了主体和客体、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物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有力地摒弃抽象的劳动、抽象的生产,从黑格尔那解救出被遮蔽尘封了的现实的自然界和人。人同整个自然界发生全面的感性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它是逻辑前、概念前的,而不是通过逻辑设定的。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其现实性就是生产、劳动。生产作为感性对象性活动,本身就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性对象性关系。

没有什么现成的自然界与现成的人,可靠的感性也是生产提供的,与可靠感性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其实是无,超感性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它不是人生存其中的自然界。抽象的自然界不是在生命活动中与人打交道的自然界,不是历史的自然界,所以生产不是抽象的主体对抽象的客体的生产。马克思生产扬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自然和历史成为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从而摒弃了抽象地谈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的高深莫测的哲学问题。

人的存在本身就包含了自然界。自然界不是在于人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不是与人无关的东西,抽象的与人无关的自然界不是人的对象,它是超感性的自我意识的产物;直接呈现出来的现成的自然对象也不是人的对象,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只有在人被看作某种唯灵论存在物的时候才是可能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的感性活动创造出来的,不是在人之外的与人对立的实体。马克思指出,“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102]因此,通过工业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彼此分离的东西,这恰恰是近代形而上学的理解,是在理性形而上学弘扬主体性前提下,把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抽象出来,成为独立的主体,成为世界的创造者,把自然界抽象地看做材料,从而才有了主体和客体。近代形而上学设定的主体、客体是对人与自然原初关联的遮蔽,在理性形而上学下,人等于自我意识,理性主体,自然界等同于抽象的物性,是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物。马克思指出,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上,人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人,这是同一个过程。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正应该从感性对象性活动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重新陷入近代理性形而上学下的抽象的主体和客体的对峙中。

生产作为执行着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是否游离于社会之外?生产是否是纯粹自然非社会性的?如果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理解,容易把生产的社会维度遗忘掉。生产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恰恰把自然和社会勾连起来。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3]

人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不仅生成着人,同时也生成着自然界。执行着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的活动就是感性对象性生产活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是以感性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只有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才是现实的、表现和确证生命的存在。“被抽象的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104]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和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得出了生产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这一存在论根基,这一根基的确立无疑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把被近代哲学所抽象化同时所遮蔽和遗忘了的感性生命活动重新释放出来,关注人的感性存在,揭穿了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虚假的和解,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是在生产中、在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现实地得到统一的,而不是在自我意识内统一的。同样,这一根基的确立使我们可体会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并没有预设一个“本真”的劳动作为判定异化了的比较标准,也不是对劳动的价值悬设,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不是伦理道德上的谴责,更不是像有些哲学家所误解的那样把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等同于马克思劳动本身。

如果马克思没有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批判性剥离及其对包括黑格尔在内的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基础的变革,没有对生产、劳动的存在论基础的变革,即确立感性对象性活动,确立生产的存在论根基,马克思是不能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的批判的,只会是像黑格尔那样是对异化了的世界的抽象的哲学表达和实证的肯定。随着马克思存在论境域的达成,马克思所使用的许多术语都已脱离了他之前的哲学含义,他的“人的”、“类存在”等术语已获得了不同于近代哲学的新的内涵。生产如果在意识里,就是黑格尔抽象的作为自我意识的外化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根据还是自为的意识。马克思给予存在先于意识的优先地位不是像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对黑格尔观念论的颠倒,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同尼采一样只是完成了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倒转,因为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倒转过来还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由此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还是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还是以意识的优先性为前提来讨论存在。从我们以上讨论可知,马克思的存在是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马克思通过对感性对象性活动的阐述揭示了生产的本质根据,用生产说明意识之为意识的本质根据及确立生产的存在论基础。

【注释】

[1]王德峰.在存在论革命的本质渊源中洞察历史唯物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3.

[4]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

[5]唐正东.作为历史本体的物质生产: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深化[J].南京社会科学,1999,(2).

[6]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48.

[7](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李小兵,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05.

[8](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李小兵,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29.

[9]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0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7.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3.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7-158.

[2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2.

[2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9-150.

[2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8.

[2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4.

[2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5.

[2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0.

[26]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625-626.

[2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4.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0.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8.

[3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4.

[3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1.

[3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2.

[3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

[3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67-169.

[3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2.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3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容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2.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50.

[44]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384.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9.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1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1.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5.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1.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6.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6-167.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9.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6.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2.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56.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3.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3.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5.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3.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4.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0.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6.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2.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9.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0.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3.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84]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8.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0.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0.

[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1.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6.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8.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0.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1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