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力量形而上学的本质

力量形而上学的本质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仍需进一步论证说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唯名论的主要指责就是形而上学不是自然的,它只是人类意向和筹划的结果,所以形而上学不能获得自然的实在性。[3]力量的形而上学史中显示了本质的伟大回归。这样我们就跳过了是否可能存在力量形而上学的证明,跳过了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证明,以及力量形而上学是不是形而上学的证明。

前两章节对力量的形而上学史作了一番简要的回顾,还有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带有对力量的思考,例如马基雅维利的权术和霍布斯的利维坦等等。由于篇幅原因,我们只选择其中比较典型而又有连续性的思想加以说明。形而上学的历史并不能完全说明形而上学的性质,因为形而上学的本质的绝对性,它就不可能内在于时间而存在。时间本身独立于形而上学,“时间不是存在物,它永恒地处在它的流逝中”。[1]因此形而上学与时间存在着交互规定的关系。形而上学的历史只是形而上学的本质内容与时间的本质内容的交集部分。关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仍需进一步论证说明。

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普遍范畴的学说。形而上学总是力图分析和联结最一般的范畴,并建立其他较小普遍性的范畴和最大普遍性范畴的联系。这样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形而上学是某种关于名义的定义,而无法涉及实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已久,三世纪就提出的波菲利问题到现在仍没有解决。本书不指望通过像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一样来一劳永逸地明确坚持实在论立场。唯名论的主要指责就是形而上学不是自然的,它只是人类意向和筹划的结果,所以形而上学不能获得自然的实在性。其实,人类的意向活动并不等同于筹划,意向活动后所获得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远远超出筹划。我们承认形而上学不是自然的,这并不妨碍它具有实在的定义。因为实在定义和名义定义之间的区分,并不是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即实在定义只能运用于自然的东西,而名义定义只能运用于人为事物。真正的区别在于:“定义所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某类事物的条件,还是语言语词的正确用法的条件。”[2]唯名论总是将语词的有效用法混淆于事物的条件,从而使形而上学概念的实在性消失。康德论证过观念的货币无法等同于口袋里的货币,黑格尔针锋相对地认为这些具体的概念与形而上学概念没有可比性。总之,形而上学的完满概念中应当包含实在性。这样一来,具有实在性的力量的形而上学就是可能的了。

但是对形而上学本身的质疑,尽管出自各种不同的动机:怀疑论、神学、逻辑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直至形而上学完成自身的明确的合理性证明。这是一个漫长的理想目标,形而上学在种种攻击下仍能够重建自身并恢复活力,并成为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形而上学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我们从中实际获取的要比预期的少,但不能因此全面拒斥形而上学。“人类精神任何时候放弃形而上学的沉思,就像为了避免肮脏的空气而宁愿放弃呼吸一样而毫无指望。”[3]

力量的形而上学史中显示了本质的伟大回归。马克思和古希腊哲学思索共同的东西。伟大的东西从开端起就伟大,因为本质性的东西完满无缺,无可添赋所以伟大。只有非本质的东西,有所欠缺才需不断完善。非本质性的学说,通过后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会逐渐变得丰富和充实。从上述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伟大的本质性的学说。这样我们就跳过了是否可能存在力量形而上学的证明,跳过了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证明,以及力量形而上学是不是形而上学的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被解释成理智欲望、意向或是意欲等等,意志一般被认为是理性的,到了尼采那里意志则成为强力的本质。为何尼采能够如此坚持这一判断?以下首先分析意志如何进入力量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