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论的实在论

经验论的实在论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鲍恩是苏格兰实在论的忠实教徒,他强调这种实在论的经验论倾向,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洛克的经验论的复兴。他认为苏格兰的实在论者纠正了这一错误。鲍恩认为,康德不仅没有克服休谟的怀疑论,反而把哲学引向一种更加怀疑论的波浪主义。可是,鲍恩赞同休谟的一个论点,即自然界中事件发生的连续性并没有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尽管鲍恩当时的思想与早期思想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尚未完全抛弃苏格兰实在论的立场。

二、经验论的实在论

鲍恩是苏格兰实在论的忠实教徒,他强调这种实在论的经验论倾向,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洛克的经验论的复兴。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洛克是他最崇拜的哲学家,他对洛克主张的经验论哲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与洛克一样,他也重视使用归纳方法,重视感性经验的证据,他也承认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用常识经验来证明这种存在。不过,他不赞同洛克的“表象论”(representationalism),并把这种理论看作18世纪英国哲学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因为这种理论会导致怀疑论。他认为苏格兰的实在论者纠正了这一错误。与这些实在论者相似,他也主张直观推论,认为我们的心灵中有一些命题,它们直截了当地是真实的,并为一切经验所必需,对这些命题的否定是不可想象的。其中有些命题使我们确信,呈现于我们日常经验之中的那个世界的确存在着,就像它呈现于我们的日常经验中那样。

在鲍恩看来,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批驳是正确的,笛卡尔认为心灵本身就能确定某些关于外部世界的命题的真理性;与此相反,洛克则强调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鲍恩认为,洛克在强调经验是知识的泉源时,并没有主张知识仅仅来自经验。洛克并不是一个怀疑论的经验论者,他也承认心灵是知识的通道,心灵的能动的构造本性赋予经验以一定形式,从而给我们提供了知识。洛克首先正确地指出一切知识开始于经验,尽管知识并非仅仅来自经验。康德后来也持与此类似的观点。鲍恩认为,心灵为我们提供了我们用以思考外部世界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只不过为我们再现了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直观知识保证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它通过我们的概念而呈现于我们面前的那个样子这两者之间是一致的[13]

鲍恩很看重康德的学识,但他不赞同康德关于物自体不可知的观点,认为康德关于我们的知识局限于现象世界而不能达到物自体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康德声称,物自体是绝对不可知的,它的真实存在独立于我们的经验,我们必须把物自体或本体(noumena)与现象区别开。鲍恩反问道:既然本体是不可知的,那么康德如何知道本体不同于现象呢?[14]在他看来,只有像康德那样性格古怪的哲学家,才能从我们不能想象空间、时间和因果性的存在中推出它们不存在,才能从我们不能想象它们会毁灭中推出它们属于心灵。鲍恩认为,康德不仅没有克服休谟的怀疑论,反而把哲学引向一种更加怀疑论的波浪主义。因为,康德扩大了休谟的论证范围,使之包罗整个知识领域,关于世界的真理不是尚未获得,而是根本无法获得的。

对于康德哲学在其死后的发展,鲍恩既不赞同黑格尔等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观点,也不赞同美国先验论者的观点。他把康德的后继者所主张的那种先验的思辨哲学称为“唯我论”,认为这些唯心主义者或者把宗教归结为良知问题,或者采用一些易于引起争论的先验论据来为宗教作辩护。他特别批驳了爱默生等人的先验论,认为他们在拒绝把经验观察看作正确的哲学研究的基础时,鼓励初学者愚蠢地和轻率地空读一些他们既不掌握也不理解的问题[15]。他承认爱默生在《自然界》一书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洞见,但这本书的主要特征是它难于理解,因为它用神谕式的语言取代理性的语言。先验论者仅仅依据先验的推理,这种推理纯属文字上的推理,仅仅考察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对外部世界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他认为克服这个缺陷的唯一办法是抛弃先验的推理,把思考建立在经验推理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感觉和观察到的证据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人们应当返回到洛克的经验论。

可是,鲍恩赞同休谟的一个论点,即自然界中事件发生的连续性并没有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也认为当某些事件始终与其他某些事件相伴发生时,我们以为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却没有观察到物体本身中含有任何因果力量。既然经验没有显示出因果关系,因此因果关系必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的一部分。与此相关,鲍恩也强调“自我”这个概念,认为我们具有关于自我的实在性的直观概念,即关于我们的个人存在的直观概念。自我是经验所必需的,如果没有自我,我们就不能设想有任何经验。自我是不可分割的,它具有一种能动的意识,意志或意愿对自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鲍恩还认为,与自然界中的原因相关的语言,也是从与心灵相关的那种语言中引出的,例如力、能量、规律等等。我们并不认为物质粒子具有力或能量,因为物质粒子是被动的。通常说物质粒子具有力或能量,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为了说明物体之间的因果关系,鲍恩假设整个宇宙的自我具有一种直接的因果力量,这个无所不在的自我就是上帝,上帝是宇宙中一切事物或一切物质粒子的运动的最终原因。宇宙中事件之间的连续性只不过是上帝的意志的表现,上帝按照某种固定不变的齐一方式产生了某些后果。自然界中因果联系的存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上帝提供了这种因果联系,才使我们有可能对自然界进行研究。

在鲍恩的活动后期,即在19世纪60~70年代,他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向唯心主义靠拢。在与达尔文进化论的论争中,他甚至认为一旦承认物质对象的独立存在就会导致否认心灵在宇宙中的地位,使达尔文的唯物主义取得胜利。在此时期,洛克在他的心目中退居次要地位,康德上升到首要地位,对贝克莱学说也转而持比较同情的态度。他此时认为,我们只能推论出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相反,心灵却是直接显示给我们的,上帝是我们心灵中的一切观念的原因。他认为贝克莱是一个唯灵论者(Spiritualist),因为他把物质归结为上帝在我们心灵中引起的观念。但他认为贝克莱不是唯我论者,因为贝克莱承认除了个人的自我之外还有其他精神。鲍恩此时的观点接近于贝克莱的观点,但他认为自己还不是一个贝克莱主义者,因为他与贝克莱一致之处仅仅在于他承认物质不外是力,而力不外是意志,意志只有在神灵的伴随和指导下才能存在。具有才智和意识的意志不仅产生了秩序、和谐与规律,同时也产生了无限、杂多和变化。但鲍恩不满足于这种看法,他还认为关于外在的力的性质问题是一个为人的有限才智所不能解决的深奥问题,我们不能确定作为本体的外在宇宙是怎样的,尽管我们知道唯一的实在不可能是那个独立于关于它的任何思考的物质世界。

尽管鲍恩当时的思想与早期思想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尚未完全抛弃苏格兰实在论的立场。在J.S.密尔与W.汉密尔顿的论争中,他维护汉密尔顿的观点,反对密尔对汉密尔顿观点的批驳。密尔指责说,汉密尔顿不可能既坚持直观论的实在论立场,又赞同知识的相对性理论,因为如果我们能够直接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知识就不可能是相对于人的心灵而言的。鲍恩对此反驳说,对象是作为存在于外界之物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这是直观的实在论或自然的实在论的观点。可是,我们并未涉及这些现象是否真正存在于外界的问题,而仅仅涉及这些现象由此呈现给我们心灵的那种方式。外界对象可能并不是像它们呈现给我们的那样存在于外界,它们被我们直接地感知,而不是“绝对地”认知,因此直观论的实在论与知识的相对性理论这两者是相容的,汉密尔顿的观点并未含有内在矛盾[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