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论自信的教学态度

理论自信的教学态度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自信不仅来自外部的高度赞赏,更来自马克思主义自身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彻底性。调查发现,许多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拒斥往往来自感性因素,这种感性因素包括对重复内容和空泛理论的心理厌倦,对宣讲者自身对理论的不自信态度的觉察等,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正厌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对于专业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珍珠和人类思想宝库的理论精华来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也是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否则就会在讲台上立足不稳,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尤其如此。在价值多元、思潮泛滥的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时时都面临着来自敌对意识形态攻击的危险,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高度自信的态度才会赢得学生和社会对思政课教师群体的尊重和信赖,否则就缺乏说服他人的底气。思想政治理论的力量源泉除了来自理论本身的彻底性之外还需要理论宣讲者高度的理论自信,而理论自信又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专注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是其思维和理论的开放性,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且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既然是开放的理论就不能套用封闭的模式,从书本到书本,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陆游有云:“功夫在诗外。”[9]要拓宽视野打破一些陈旧观念,将视域延伸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之中,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他山之石去打磨马克思主义这块宝玉。马克思及以其名字命名的理论的先进性是被世界公认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了的真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自信不仅来自外部的高度赞赏,更来自马克思主义自身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因此,思政课教师不需要用“堵”或“防”的办法去诓服、压服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也不用惧怕与任何来自西方的思潮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调查发现,许多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拒斥往往来自感性因素,这种感性因素包括对重复内容和空泛理论的心理厌倦,对宣讲者自身对理论的不自信态度的觉察等,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正厌恶。因此,对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而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是获得高度理论自信的前提,也是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