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度的理论

态度的理论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心理学家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如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学习理论、沟通改变理论等。平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海德研究创立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如联结说、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主要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研究的。

二、态度的理论

关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心理学家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如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学习理论、沟通改变理论等。

1.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海德研究创立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某人或事形成的,即一个认知主体(用P表示)和两个态度对象。两个态度对象中,一个往往是另一个人(用O表示);另一个可以是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观点或一个人等(用X表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感情关系。

海德根据三者的感情关系研究出以下8种模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4种是不平衡的,如图2-11所示。

img35

图2-11 平衡理论模式图

海德认为P-O-X之间的关系符号相乘结果为正时,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三者关系符号相乘结果为负时,三者处于不平衡状态。

例如,两个人(P、O)和旅游(X)的关系。如果P和O都喜欢旅游(X),两个人容易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关系符号均为+)。所以P的心理状态是平衡的,参见图2-11(1)。

如果P和O是好友,P主张技术革新的观点(X),O反对革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两正一负。所以P的心理状态是不平衡的,容易产生不安和紧张,参见图2-11(6)。为了恢复心理状态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矛盾,P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劝说O改变态度,赞成革新;另一种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即放弃原有的主张,反对革新。

如果P和O行同陌路,P喜爱旅游(X),而O不喜欢,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两负一正。所以P的心理状态是平衡的,参见图2-11(3)。

如果P和O相互之间在感情上不相容,但两个人都支持革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负两正。所以P的心理状态是不平衡的,参见图2-11(7)。

实验表明,人们愿意改变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改变较多的是P和O的关系,两个人对X的态度较难改变。

平衡理论简明、易掌握,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忽视了O和X对P的影响作用等。

随后,心理学家纽卡姆发展了平衡理论,提出了ABX模型(用A、B分别替代了P、O)。他认为,A-B-X三者之间的关系、态度变化的方向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由一个人决定的。例如,A和B是好友,A喜爱打篮球(X),而B不喜欢,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不平衡。为了使关系平衡,可以发挥各人的主动性:A降低对X的喜爱程度;A降低与B的友好关系;B逐渐喜欢X等。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主要成分是认知,认知包括对人和事物的意见、思想、信念、知觉和态度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如元素A“员工应按时上下班”、元素B“我准时上下班”、元素C“他经常迟到、早退”。元素A与元素B是协调关系,元素A和元素C是不协调关系,元素B和元素C则不相关。

费斯廷格认为,如果认知元素失调,人的内心就会焦虑和不安,会主动使自己解除或减轻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结构平衡。其主要的方法如下。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认知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例如,元素A“员工应按时上下班”和元素C“他经常迟到、早退”是不协调的,如果改为“员工不必按时上下班”或“他不迟到、早退”,那么元素间的关系就变得协调了。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如“应实行弹性时间工作制”、“应推行在家办公制度”等。这样就避免了元素A和元素C之间的矛盾,使其关系协调。

(3)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或降低某一元素的强度。如“员工必须按时上下班,否则会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他很少迟到、早退”。

3.学习理论

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学习的发生,学习是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如联结说、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1)联结说

联结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力量的变化;另一种是新反应的获得。所以该学说用“问题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的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并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联结说的局限性:桑代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盲目的过程,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主要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研究的。他的研究主要是教会狗听到铃声后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

实验:当给狗一片肉(无条件刺激物)时,狗的唾液分泌量增加,当把肉藏起来而只是摇铃铛时,狗不分泌唾液。随后,将肉(无条件刺激物)和铃声(条件刺激物)结合起来。每次狗得到食物之前都听到铃声,如此反复。最后狗听到铃声后,即使不给食物,也会立即开始分泌唾液。

由此,巴甫洛夫提出了两个关键概念:无条件反应(物出现,狗分泌唾液)和条件反应(只有铃声出现,狗分泌唾液)。运用在现实的组织情境中,如每当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组织中的管理者总是要求员工把办公区打扫干净。这种做法持续多次后,只要管理者要求大扫除,员工就会立刻想到要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即使有时大扫除和检查工作没有关系。

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条件反射是被动的,把人的态度和行为看做是被诱导出来的。实际上,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复杂的,大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反射的。如员工遇到困难时总会主动去向上司或同事寻求帮助等。

(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斯金纳对照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进行研究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并不是由反射或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他指出,在具体的行为之后会得到相应满意的结果,并会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如组织中员工取得了优异的工作绩效,马上得到组织的奖励,就会激励他继续努力工作,这时的奖励最有效。如果得不到奖励,则努力工作的行为就不太可能重复出现。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学习获得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得到的东西,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及态度行为受到强化后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该理论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强化作用,而忽视了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等。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该理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扩展,认为行为产生相应的结果的同时,还承认了观察学习的存在,以及在学习中知觉的重要性。

该理论的观点是: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示范者的态度和行为而学习。例如,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而提出学习有两种途径:观察示范和直接经验。班杜拉所关心研究的是观察示范行为的习得过程。

该理论的核心:示范的影响,并提出了示范对个体影响的4个过程及影响各过程的因素(参见表2-17)。

表2-17 观察学习过程

img36

①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只有当观察者对示范者产生注意才引起学习。在此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如示范者行为本身的特征、观察者的认知特征、示范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等。

②保持过程

示范的影响取决于当示范不再出现时,个体对示范行为的记忆程度。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

③动作复现过程

个体通过观察示范而看到一种新行为之后,观察必须要转化成行为。这一过程表明个体能够执行示范行为。

④强化过程

观察者能否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如行为受到外界的奖赏和鼓励,个体对自己满意的行为付诸实践等。一般来说,人们对强化的行为将会给予更多的注意,行为习得更好,表现得更频繁。

就态度而言,学习理论认为:态度不是先天的,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获得知识、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技能等是通过学习,同样态度也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一名员工,了解、认识自己工作的特点及重要性后,工作态度从原有的不喜欢转变为热爱本职工作。

根据学习理论,影响态度的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道德观念、群体规范、组织制度、榜样的力量、新知识和经验的获得等。如各行业中,常树立榜样,宣传其优秀的工作业绩、高尚的品德,供人们效仿,以形成或改变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个体是通过强化、模仿、联想和行为等过程而习得态度的。

4.沟通改变理论

沟通改变理论是心理学家墨菲提出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并提出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1)沟通者

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他本人所具有的能力、风度、可信性和人格魅力等特点可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2)沟通过程

在沟通的过程中,组织工作的特点、信息表达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3)沟通对象

沟通对象的特点,如独立性、智力水平、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原有的态度等,对他们态度的变化都会有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