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熹为什么阻碍历史发展

朱熹为什么阻碍历史发展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以“理欲之辩”解说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历史现象,提出了“王霸之辩”的历史观。关于“王霸之辩”,朱熹在《孟子或问》中的一段论述十分详备。朱熹的上述历史观,可以归结为两点:历史的进退,社会的盛衰取决于当权者——帝王心术的好坏。朱熹的社会地位步步上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地位。

朱熹以“理欲之辩”解说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历史现象,提出了“王霸之辩”的历史观。

“王”指“王道”政治,它是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的代称。在王道时期,天理流行于社会之中,人心至善至美,社会也充满光明,呈现出昌盛的局面。“霸”指“霸道”政治,即三代以后以功利为目的的政治,这一时期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唐,社会上人欲横流,人心不古,充满黑暗和混乱。

关于“王霸之辩”,朱熹在《孟子或问》中的一段论述十分详备。他说:

古之圣人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后之君子能行其道,则不必有其位,而固已有其德矣。故用之则为王者之佐,伊尹太公是也;不用则为王者之学,孔孟是也。若夫齐桓晋文,则假仁义以济私欲而已。设使侥幸于一时,遂得王者之位而居之,然其所由则固霸者之道也。(《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王者之道是诚心以顺天理,内具其德、外施仁义的君主,或不在王位的贤者和圣人所推行的政治原则;霸者之道则是追名逐利、讲求功利的君主所推行的政治原则。他认为三代圣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而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商鞅、吴起、李悝之徒,之所以“亡人之国而自灭其身”(《朱子大全》卷七十五),就是因为他们追逐功利,不讲仁义。他对秦始皇大加挞伐,对汉高祖、唐太宗这些公认的明君也颇有微词,认为他们心中也有私意。

朱熹的上述历史观,可以归结为两点:

(1)历史的进退,社会的盛衰取决于当权者——帝王心术的好坏。帝王心术纯正,即心中充满仁义,没有私欲,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反之,则社会混乱,人欲横流。总之,帝王的心术决定着社会盛衰的一切。“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朱子大全》卷十二)显然,在朱熹眼里,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个人,也就是政治决策者的个人素质,这些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个人,其思想言行都在促进或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2)历史是逐渐退化的。王道政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衰落的,而霸道政治则越来越兴盛。历史的演进,一代不如一代,社会的变化,使天理逐渐被人欲侵蚀,人们的道德品性也越来越低下。但这种退化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循环往复的。到一定时期,像三代那样的王道政治又会重新出现。他借用邵雍的“元、会、运、世”说阐明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在一元的129 600年中,有五六万年是“好”的,即王道兴盛、仁义普照的时代;有五六万年是不好的,即王道衰微、人欲横流的时代。这好与不好的时代相互更替,就像昼夜的变换一样,周而往复,从不间断。

总之,朱熹对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的思想都作了总结和改造,从他们的体系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养料,又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朱熹是理学的一个集大成者。其思想代表了理学的典型和成熟形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著作《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开科取士的必读书,具有与《五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观点成为知识界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朱熹的社会地位步步上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