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熹(宋)

朱熹(宋)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其“二十四字诀读书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朱熹认为读书治学“欲速则不达”,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由前及后,由此及彼,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所以朱熹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熹认为“大凡读书处事,正当虚心博采,以求至当”。朱熹认为读书要下苦功夫,要振奋精神,不能松懈。朱熹的读书法是后人提及最多、研究最多的读书法,其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为学界所重视。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朱子,官至宝文阁待制。朱熹的读书方法可以总结为“二十四字诀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其“二十四字诀读书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治学“欲速则不达”,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由前及后,由此及彼,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他举例说,如果有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就一本书而言,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读书要如同按照课程一样,“字守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读书之要》)谈到读某一章时说“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先看先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份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朱子语类》)。

二、熟读精思。是反复诵读与深入思考的结合,朱熹认为读得多了,自然熟知;思考透彻了,自然有所得。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而”(《读书之要》)。所以朱熹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朱熹认为读得多与读得少有很大不同,“书须熟读……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朱子语类》),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沧州精舍又论学者》)。同时朱熹注意到“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认为只读得熟而不深入思考,也是无济于事,因此他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诵读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朱子语类》),也就是说,“读”与“思”是相互促进的,因此他说“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训学斋记》)。他还提出了熟读精思的方法,即“三到”之法,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童蒙须知》)只要做到“心到”,口、眼自然也就到了。

三、虚心涵泳。意指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要仔细认真,反复琢磨,深入体会,如果只是走马观花,自然不会有什么收获。朱熹认为“大凡读书处事,正当虚心博采,以求至当”(《答陆子寿书》)。他说“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朱子语类》),又说“读书著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文字中迸出”(黄宗羲《宋元学案》),因此他认为“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而”(张伯行《学规类编》)。

四、切己体察。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朱熹认为读书也是如此,要重视书外的功夫,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意味。朱熹认为“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做文字看”(《朱子语类》),因此他说:“(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甚事?”(《同上》)言下之意是说如果只是死读书,结果是只懂其文,不懂其理,如此只能是望文生义,贻害无穷。朱熹认为读书要和实践相结合,书中的义理也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他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同上)

五、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下苦功夫,要振奋精神,不能松懈。他认为读书要有所收获,必须要“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饭忘食,渴忘饮”(同上),如果“有丝毫气在,必须进力,除非无了此气,只口不会说话,方可休也”(同上),甚至说“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真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真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同上)。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没有一种拼杀的精神,读书是不会有得益的,因此他说“为学不进,只是不勇”(同上)。

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说要集中精神和注意力;所谓“持志”,是说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认为“敬”是读书的根本,“大凡学者须先理会敬字”,“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同上)。要做到“敬”,就“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同上)。关于“持志”,朱熹认为是“为学”的首要问题,认为“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沧州精舍又论学者》)。朱熹列举了孔子的“志学”,孟子的“尚志”,进一步说明读书就是立志为学的过程,“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朱子语类辑略》)朱熹总结说:“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循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其俯仰顾盼之间,盖已不自觉其身之所在,而况能反覆圣贤,参考事物,以求义理至当之归乎?……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终日俨然,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观理,将无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矣。此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上皇帝疏》)朱熹的读书法是后人提及最多、研究最多的读书法,其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为学界所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