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时代的潜能发展阻碍

网络时代的潜能发展阻碍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网络游戏类型中,最受欢迎的是“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其次是“竞速游戏”,“棋牌游戏”和“音乐游戏”分别占28.5%和27.8%。“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以其紧张的游戏作战气氛、暴力杀戮的场面,容易使人在数字感受中全情投入,长时间沉溺其中容易造成游戏者脱离现实,总是活在虚拟的角色扮演中,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网络时代的潜能发展阻碍_智慧信息

一、“网瘾”

网络时代的潜能阻碍主要来自“网络病”,即“网瘾”。网络成瘾儿童和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方面的比例大大高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经方差分析发现,网络成瘾儿童和青少年和非网络成瘾在“玩网络游戏”、“学习和工作”及“获取信息”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是否把“玩网络游戏”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也许可以考虑作为判断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标准之一,即,以“玩网络游戏”为上网主要目的青少年网民,就更有可能是网络成瘾青少年。

图9-9 青少年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分布

在3323名把“玩网络游戏”作为上网主要目的之一的青少年网民中,有3113名青少年网民(其中网络成瘾青少年613名,非网络成瘾青少年2500名)继续回答了他们所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网络游戏类型中,最受欢迎的是“角色扮演”类(34.3%)网络游戏,其次是“竞速游戏”(34.2%),“棋牌游戏”和“音乐游戏”分别占28.5%和27.8%。由此可见,“角色扮演”是青少年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以其紧张的游戏作战气氛、暴力杀戮的场面,容易使人在数字感受中全情投入,长时间沉溺其中容易造成游戏者脱离现实,总是活在虚拟的角色扮演中,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在非网络成瘾青少年中,34%的青少年选择“竞速游戏”作为最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其次是“角色扮演”和“棋牌游戏”,分别占31.0%、30.2%。由此可见,网络成瘾青少年对“角色扮演”类游戏的偏爱较为集中,其比例(47.6%)远高于排在第二、三名游戏类型,但对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来说,他们所喜欢的游戏类型前三名较为均衡,其比例均稍高于30%。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相比,差异最大的是“角色扮演”和“棋牌游戏”,网络成瘾青少年比非网络成瘾青少年更偏爱“角色扮演”,而非网络成瘾青少年比网络成瘾青少年更偏爱“棋牌游戏”。[19]

图9-10 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比较

二、青少年网络致瘾的原因

因为网络成瘾日益显露的强烈消极后果,它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预测并控制这种问题行为,我们在本章探讨网络致瘾的成因,主要从网络、个性家庭、社会、学校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网络刺激的致瘾倾向

1.网络刺激的兴奋性

网络刺激特点是在虚拟情境中故意制造某种情感的负荷,使被试产生焦虑,然后巧妙地使其解除焦虑状态,产生解脱感和兴奋感。同时针对被试不断增长的经验,使其能感到网络刺激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从动态观点来考虑,任何情感在其存在过程中都有两个阶段:①负荷即兴奋阶段,②释放阶段。一种情感的释放,是在那种情感的推动下完成的动作,借助这一动作我们就消除了那种情感,也就使我们自己从情感释放以前加在我们身上的紧张中解脱出来了。网络刺激本身在扮演一个“双簧”的角色,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玩弄”了被试。这一点与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是一样的,在交响乐作品中,作曲家通过反复重现一个旋律片段,使我们进入某种情感体验,但随着旋律重复的继续,我们开始期待看它的变化和完成,产生疑惑、焦虑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听众的紧张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从这种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时作曲家等待听众的紧张度达到承受的极限,马上使用与上一个旋律截然对立的另一个旋律来打破上一个旋律,从而使听众从某一个感情的高点跌落下来。获得强烈的解脱感。在网络刺激中,为了让被试最终获得快感,往往通过无休止的刺激反复探试被试者,使之增加焦虑和紧张感,达到一定阶段后,被试者最终通过艰苦战斗获得胜利,产生无以名状的快乐。因此我们看到,网络刺激的目的在于产生确定的、预期的效果,即在被试身上唤起某种情感,并在虚拟情境内释放这种情感,情感释放使被试获得快乐。[20]

网络刺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预见性,由此产生期待与悬念。被试进入虚拟情境前对最后目标将是什么有一个大概的感觉,但是关于当前这个过程将怎样带他到达那里,在途中将遇到什么曲折和障碍,他是不能断定的。因此对于自己动作的结果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期待。期待是在与特殊的虚拟情境测验规律相联系中发展起来的习惯反应。在网络刺激中,期待和对期待的控制很有意义。不能使被试的期待完全落空,这会使被试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也不能使被试的期待完全应验,否则网络刺激将失去不可预测性。应该时而使被试的期待变成精确的结果,使其增强信心,获得欣喜;时而抑制被试的期待,使其产生疑惑,疑惑的时间持续越长,悬念的情绪就愈强烈,建立起来的悬念紧张度越大,由解决引起的情感上的解脱感就越强。悬念产生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随之而来的解脱。期待、悬念及其解除过程实际上与焦虑、释放过程是相对应的。只不过一个更偏重于经验方面,另一个更偏重于情感方面。

2.网络刺激的交互性

网络系统是一个交互系统,但不是一个静态系统,应采取向下兼容、渐进发展的行为模式,尽可能不被被试“琢磨”透,使其尽可能长地具有挑战性。一个交互系统有两个组成要素:交互手段(输入/输出手段)、交互法则(输入/输出映射关系)。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与计算机交互的手段,如:菜单、窗口、鼠标操作等。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当然目前的交互手段有很大局限性,带有太大的计算机色彩,像键盘、鼠标等,目前很热门的研究领域如: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如能突破技术难关,则比之现在的交互手段将会有很大进步直至飞跃,将使我们置身于梦幻般的网络世界,带来强烈的临场感受。这样一个虚拟的物理世界和一个虚幻的情感世界结合在一起,将产生最具震撼力的网络刺激,其表现力将使电影、电视相形见绌。

作为行为系统第二个要求的交互法则(输入/输出法则),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也就是说在网络刺激过程中,行为系统的反应机制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被试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学习、运用、获得反馈,反应机制迫使被试调整自己的学习一反馈一掌握一运用曲线,基本保持全程新鲜感。当然反应机制还会采用渐进的方法,向下兼容、渐进发展的行为模式,现在的经验是将来可用的、有用的,但将来的情况又不是现在的经验完全对付得了的。即现在是将来的真子集。

3.网络刺激的链接性。

网络利用的是点对面的超文本链接(HTML)方式,使用者可以方便的从一个网页跳到另外一个内容毫不相干的网页上去,这种链接方式易于造成“电脑前的时间扭曲”现象。由于网络丰富多彩的信息、娱乐内容,有些学生在几次链接后就迷失了原来上网的目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只想上几分钟的网,但是经过几次链接之后就不由自主地被网页上的内容所吸引,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本来想再浏览五分钟就结束,结果数十个五分钟后仍不愿离开计算机;而真的下网后才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

4.网络的匿名性(Anonymous)。

在网络上,个人特性包括性别都可以更改,不喜欢网上的自己或在各种论坛上受到攻击时,马上可以换个名字重新登陆。“没人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成为网络名言。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个体基于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这有助于个体满足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允许的各种需求和愿望,个体可以在网上尽情地发泄,可以夸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使得网络成为那些不堪现实生活重负的个体的“心灵避难所”。

5.网络刺激的新异性。

有句话说“洞中方一昼,世上已千日”,网络内容的即时更新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要了解刚刚发生的新闻、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那就去上网。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国外的研究者感叹,网络研究无法跟上网络发展的速度。这对于喜欢探索、追求新事物的网络使用者来说无疑充满着诱惑力。网络的管制并没有规范化,也是造成人们滥用网络的原因之一。

综合起来,网络的这些特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络的“去抑制性”。简单地说,网络的去抑制性就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符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网络的去抑制性有助于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那些不堪现实生活的重负的个体的“心灵的避难所”。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象征,呼唤着个体的人性的回归。[21]

(二)个性的致瘾倾向

网络成瘾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而由人构成的这个社会随着时间的迁移也必然会形成一个网络成瘾的温床。当一个诱因在那里引诱时,如果对象不是一个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血有肉的人,再有诱惑的网络,也不会吸引人到它的面前。

1.心理趋向因素

首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与安全后的心理渴求。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日渐疏远,人们得到的归属感和爱都不强烈。过去的邻里关系,人际间的紧密、互助和单纯都随着大工业时需要又是与生俱来的。现实和心理需要之间的反差越大,这种需要产生的内驱力就越是强大,它促使个体转向寻求其他的可替代的方式以获得内心的满足。而网络中的虚拟交往恰恰可以实现他们的一些需要,使孤寂的心得到满足,不必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甚至在不经意间还能得到众人的尊重,而且还可以宣泄感情,结交朋友。足不出户的网络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人际互动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成瘾又可以称为交流成瘾(Joseph B.Walther,1999年)。

其次,个体的许多本能欲望(诸如攻击本能和性本能)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从而使得个体必须寻找一个去社会抑制的环境来释放潜意识中积聚的张力,发泄自己。这就使得很多人在网络中丧失道德标准,把自己隐蔽起来。71%的人在上网时,如果被打扰,便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而事实上,这表明网上的攻击行为也比较多。这是人性中破坏性欲望的一种流露。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更自由随便、没有压力,使本性得到发挥和张扬。

再次,个体天生具有一定的权力欲和控制欲,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得不到满足。互联网以多种形式存在着具有诱惑力的控制和授权,个体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网上活动,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站点,改变自己的用户界面,从而获得一种“主宰一切”的感觉。另外,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竞争压力,人们常常会出现失望,痛苦,焦虑、郁闷等情绪,而网络可以使人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发泄、逃避现实,小小的屏幕可以使人们暂时忘掉内心深处的各种烦恼和负担,摆脱掉在现实世界中的无能感。

第四,个体消极的个性特点和某些生理特征可能引发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和社交障碍。网络交流可使人们不受长相和实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约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因此,有社交障碍鲍个体和具有社会分离型(Dissoci ive)人格的个体更容易网络成瘾。研究表明自律尽责的人都是为了工作上网;大量去聊天室的人,可能是情绪不稳定的神经病患者,他们在真实世界中缺少自信、羞于与他人接触,在交往上这些人可能表现的是退缩而不积极。而现实生活中,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去聊天室,只会去访问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的网站。对于外向的人来说,上网是为了更好的在现实中寻找乐趣,是失了更方便的交际。

第五,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网络是信息的海洋,由于信息的组织结构和搜索引擎的不完善,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对于信息饥渴者来说什么都想看。极易造成沉迷。而网络上一些诸如色情网站之类的不良信息对于缺乏自制力而又好奇心很强的人来说,更是难以自拔。

2.人格因素

林绚晖等人以16PF、翻译修订美国金博莉和杨博士教授《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制《上网行为调查表》对310名青少年进行网络成瘾现象研究,该研究根据诊断表得分是否大于5将被试分为两组。结果显示:青少年中存在9.6%的网络成瘾者;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与非成瘾者在推理能力(B因素)、支配性(E因素)上有显著差异,但总体上没有太多差异(林绚晖,2001)。

王馨竹也以16PF研究IAD青少年与非IAD青少年在人格上的差异,发现在人格中的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心理健康方面,二者存在差异,在适应与焦虑方面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见表9-3)。

表9-3 IAD组青少年与非IAD组青少年在人格上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T检验极其显著,P≤.001:..表示T检验非常显著,P≤.01:.表示T检验显著,P≤.05。

3、心理健康因素

桑标等人采用《SCL-90精神健康自评量表》、修订金博莉教授《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网络使用情况表》对162名青少年网络依赖进行研究。根据诊断表得分将被试分为三组,分析结果显示,三组被试在心理健康总分上非常接近于显著性意义上的差异;在强迫性因子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此外F5(焦虑)、F7(恐怖)、F9(精神病性)也接近于显著性差异。该研究还讨论了心理需要与网络依赖的关系,网络带给无网络依赖组的主要心理感受是便利,轻度网络依赖组与严重网络依赖组则认为网络带绘他们的是解脱和刺激,相对面言很少有被试认为网络主要带给他们的是安慰(桑标,2001)。

王馨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极其显著,除了在躯体化和其他这两个因素上IAD组与非lAD组差异非常显著外,其余各项差异极其显著(见下表)。

表9-4 IAD组青少年与非IAD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T检验极其显著,P≤.001: ..表示T检验非常显著,P≤.01:

研究结果中SCl-90各因子的得分IAD组青少年均高于非IAD组,其中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显示IAD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非IAD者,有人认为网络成瘾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表现,Yoo HJ的研究发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发生率,Shapira NA运用DSM.IV定式检查工具(SCID.IV)、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对20位网络成瘾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所有受试者均患有至少一项DSM.IV轴I精神障碍,其中有14位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并认为网络成瘾可能与应激、功能损害和DSM—IV轴I精神障碍相关。还有人报道了以沉迷于电子游戏为前驱期主要表现的精神分裂症个案。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可能是网络成瘾发生的原因,上网作为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被过度使用,但是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又加剧了心理健康的不良,较为明显的人际关系不良以及敌对使网络成瘾者更多地转向网络形成网际社会关系,而依赖于网际社会关系又使其越来越多地与现实人际交往剥离,社会功能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三)家庭教养的致瘾倾向

杨丑牛等人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父母双方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拒绝及否认、过度保护等方面相关。李晶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温暖理解五个变量可以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网络成瘾青少年比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受到的家庭管教更为严厉,所获得的鼓励和安慰更少。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有显著差别。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尤其是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单亲家庭孩子;王馨竹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且父母之间的不和谐也对青少年有影响。IAD组与非IAD组青少年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冷淡不理解、处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保护因素上网络成瘾测验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父母偏爱上差异不显著。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些父母对子女情感冷淡、不与子女沟通,对子女过于严厉、过多惩罚,对子女的要求、建议常常采取拒绝和否认,或是对子女过度干涉、保护,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可能造成孩子自卑、胆怯。信息时代的家庭,正在快速地向网络化推进,它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家庭教育方式,促使家庭教育方式发生深刻的改变。学者孙云晚指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在儿童期蕴藏着的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也要与时俱进,转变消极的养育方式,创造平等、尊重、温暖的家庭关系,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避免沉迷网络的治本之策。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比较密切,因为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上IAD组与非IAD组青少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见下表)。

此外,父母之间的不和谐也有可能会导致子女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少,吵架的频率更高。特别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和印象,在深访中不止一个孩子提起并清楚地记得父母吵架的细节,所以他们不愿意待在家里,一位网络成瘾青少年说,“上网其实也挺没意思的,但是一回家又看到他们在吵架,我就又去上网了”。

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青少年与父母及其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对于家庭沟通及家庭和谐的评价均低于无网络成瘾青少年和轻、中度网络成瘾青少年,此外,尤为明显的是随着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的加深,家庭中父母吵架的情况越严重。我们认为,父母亲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可以抑制子女网络成瘾,父母吵架有可能会增加子女网络成瘾的风险,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表9-5 IAD组青少年与非IAD组青少年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T检验极其显著,P≤.001:..表示T检验非常显著,P≤.01:.表示T检验显著,P≤.05。

在深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庭管教过于严厉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心理,从而沉迷网络发展为网络成瘾。如某机构负责人提到,“这些孩子本身并不想去玩游戏,是被父母给逼的,他偶尔上网,他的父母就怕他在网络上玩游戏、闲聊认识一些不好的人,就会去监督,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觉得你老是监督我,我就去玩,玩玩以后他可能就上瘾了。”通过数据对比也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比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受到的家庭管教更为严厉,所获得的鼓励和安慰更少,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

(四)社会和学校的致瘾倾向

1、社会支持

McKenna和Bargh(2000)认为网络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与人互动的机会,可以提高用户的社会支持。Shaw和Grant(2002)发现参与聊天室聊天和社会支持间存在积极的效应,并据此推论网络可能是一个进行积极互动的巨大资源的说法(Cummings et a1.,2002:Cotten,2002)。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从统计结果来看,网络成瘾测验总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得分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成正比,且IAD组与非IAD组在此三项上的得分差异显著。从这些结果可以推论,可能是社会支持较低的用户期望通过网络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增加社会支持,因而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展开互动,社会支持较高的用户较少使用人际互动相关的网络服务。

表9-6 IAD组青少年与非IAD组青少年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T检验极其显著,P≤.001: ..表示T检验非常显著,P≤.01:.表示T检验显著,P≤.05。

Wang(2001)的研究显示,有严重成瘾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网络用于赌博和寻求感情支持。据此推论,主观支持较低的用户可能期望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感情支持,因而在无法上网时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挫折感。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青少年普遍都是在学校的宿舍与同学一起过着集体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和老师对有成瘾倾向的同学要更加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网络以之外的温情和理解。在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上,IAD组与非IAD组在主观支持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社会支持总分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见表9-6)。

2.社会经济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络成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比例分别为8.1%、8.7%和8.3%;而边远欠发达城市,如贵阳、银川和拉萨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比例分别为31、8%、20.5%和13.7%。究其原因,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率较高、时间较早,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比较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又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时,他们更容易到网吧上网,导致网络成瘾。

3.学校教育

针对在校学生,本次调查专门设置四个语句,了解其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情况。数据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和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有显著差异。对于“我和班上其他同学相处很愉快”、“我喜欢我的老师”这样的正向描述语句,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得分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sig=0.000),对于“在学校里交新朋友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常误解我的行为而批评我”这样的负向描述,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sig=0.000)。

在与同学的关系上,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越深,与同学交往越困难;在与老师的关系上,网络成瘾程度越深的青少年,与老师关系越不好。

在深访中我们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经常因为上网而旷课、逃学,这些青少年与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在访谈过程中许多网络成瘾青少年都谈到了在学校与老师的不愉快经历,比如:“(因为)打架被老师批评,认为自己成了坏孩子,渐渐地真的变成了坏孩子,并且认识外面的朋友之后,更不想在学校里待了”;“讨厌老师针对自己,就爱逃学,都去玩游戏了。”

4.未明的致瘾倾向

辽宁大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发现,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网络成瘾进行了多因素筛选。获取了网络成瘾的数学模型:网络成瘾=35.817+0.258×父亲惩罚严厉一0.325×父亲过分干涉+0.78×父亲过度保护一0.158×母亲情感温暖理解+0.288x母亲过度干涉保护—0.558x社会支持利用度+2、922x敌对。

但是由于研究设计和缺少经验,国内外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中,没有加入生理和认知因素;而在网络成瘾的分析中,没有对网络成瘾的种类加以区分。如果把这些因素加入到研究中,就可以更准确和客观地鉴别每个青少年的成瘾程度,以及根据影响因素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上网教育。

(2)由于变量较多,在网络成瘾的预测变量中,没有加入上网行为因素,预测模型尚不全面;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可能要先探讨变量间的相关情况,挑选较重要的变量投入到多元回归分析中。这需要学习更多的统计学知识和工具来解决。

(3)网络成瘾研究中量表的题量较多,青少年在较短时问内一并答题会有疲劳效应,另外,测验量表大多采用自陈量表,且缺少“L”分、“Q”分等测试诚实程度的分数,影响其信度和效度。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研究

(一)对青少年的建议

青少年处于心智并不成熟的时期,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十分重要。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对青少年健康上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22]

1.合理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

图9-11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平时上网时间比较

数据结果显示,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平时(周一到周五)平均上网时间大多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周末上网时间大多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而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上网时间(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都远高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

图9-12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比较

2.上网目的和网上活动丰富多样

图9-13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网目的是“玩网络游戏”(67.5%),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非网络成瘾青少年主要上网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获取信息”、“学习或工作”、“通讯或联络”等方面比例,要高于网络成瘾青少年。可见,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上网目的和网上活动更加单一,尤其集中在“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络成瘾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更为多样化,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满足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的需要。[23]

图9-14 网络成瘾与图4-4非网络成瘾青少年花费最多时间的项目比较

3.选择在学校或家里上网,避免在网吧上网

图9-15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最经常上网的场所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非网络成瘾青少年最经常在“自己家里”上网的比例(50.4%)远高于网络成瘾青少年(35.6%),而网络成瘾青少年最经常在“网吧”上网的比例(37.4%)要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21、3%),可见上网地点可能也会影响到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我们认为,在家里上网父母可以进行适度监管,在网吧上网则一方面缺乏监管容易导致沉迷,另一方面在网吧里也会受到其他上网者的影响,容易结交志趣相同的不良朋友,而这个特殊的朋友圈可能会为青少年沉迷网络提供重要的人际和情感支持。

4.避免对网络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

通过对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感受的分析可以发现,相对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对于网络安抚情绪的功能依赖性更强,他们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健康上网的网民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利用网络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自己应该是网络的主人,网络是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而不是把网络世界当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家园,把自己变为网络的奴隶。

5.重视和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

通过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更难与周围的人相处好,并且网络成瘾青少年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如非网络成瘾青少年。通过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家长的关系不如非网络成瘾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缺乏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有效沟通,他们忽视或者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周围人沟通,不能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情感的交流,所以更愿意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或者把网络当作主要的沟通方式。2009年12月6日,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持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网络——青少年的责任”为主题,旨在共同推动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并在论坛上提出了开展“中国青少年网络新公民培养计划”。“中国青少年网络新公民培养计划”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青少年网络行为使用不当的现象,倡导正确使用互联网,激发广大青少年运用网络学习的潜能,成长为“网络新公民”。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应该为我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切不可一味沉溺于网络世界。青少年要从自身做起,提高科学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和自觉性,合理控制上网时间,丰富自己的网络活动,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避免在不良场所上网,并且要重视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的现实交流,不要把网络当成自己的情感寄托,从而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优势,吸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把自己培育成德才兼备的“网络新公民”。

(二)对家长的建议

在深访过程中,我们见到过很多痛心疾首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家长,他们中有些人数年来抱着一丝希望奔波于各个城市的网络成瘾治疗机构,还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戒除网络成瘾辞去了工作、变卖了家产,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坚持令我们为之感动。但是令我们更为痛心的是,很多家长一味地指责网络游戏或者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意识到有可能正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推进了网络世界。通过系列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网络成瘾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家庭关系也与网络成瘾有着重要的联系,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为人父母者的足够重视。为了让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研究表示,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是家庭结构残缺的青少年更可能发展为网络成瘾。相对而言,网络成瘾青少年对其父母之间关系的评价更趋负面。在我们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访谈中,有一半的孩子提到了家庭的残缺或父母关系的恶化,比如父母离异、分居、父亲或母亲一方过世或长期不在家中、父母长期吵架/打架、闹离婚等。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在子女与父母亲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方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评价更趋负面,许多青少年在深访中谈到自己与父母“沟通不畅”,或“很少沟通”,特别是沉迷于网络之后,这些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更加恶化,但是父母只是一味指责或更加严加地管教,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却没有任何改善。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些网络成瘾青少年告诉我们的事情,甚至从未与他们的父母沟通过。所以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尝试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做朋友,与孩子共同健康成长。

3.家庭管教方式要恰当

家长要学会正确、合理的管教方式,过于宽松的管教使孩子缺乏监管,但过于严厉的管教又导致孩子的逆反。在访谈中有些网络成瘾机构负责人认为,父母的过度管制、干涉,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父母对网络的过度管制,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这些孩子本身并不想去玩游戏,是被父母给‘逼’的,他偶尔上网,父母就怕他在网络上玩游戏、认识一些不好的人,然后就会去监督,这样造成一种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去,我还越要去。”

4.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之所以逃避到网络世界中,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中,有不少高智商或从前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但他们的父母往往对他们的要求会更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他们一味地溺爱和偏袒孩子,比如时刻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孩子在学习中已经非常尽力但仍然遇到困难时,有些家长仍然坚持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但就是因为偷懒、贪玩才导致成绩下降。过大的压力使孩子不堪重负,他们就会寻找一切机会逃避这种“爱”,甚至完全放弃学习。

5.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在很多家长的认识中,抚养孩子就是要给他提供一个舒适、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孩子可能更多的是缺乏精神需求、情感满足,这些需要家长通过日常的关心、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去满足。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不理想,他们只为孩子提供了丰裕的物质生活,却无视孩子的精神需求,比如成就感、人际关系、被他人关注等,以至于使孩子转向网络以逃避现实、寻求精神满足。

6.家长要学会科学上网

要让孩子健康上网,家长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网络,并且能够在子女的上网活动中给予正确的引导。有些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恨不得要退回到没有网络的时代,他们中有不少人从未接触过网络,也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但就是一味地排斥孩子上网。一些网络成瘾治疗机构负责人认为,家长应该引导青少年积极地利用网络,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其前提就是家长对网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学会科学合理的上网。

7.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冷漠、偏执、抑郁、自制力差、抗压力能力弱等,还有些孩子同时有其他的行为偏差(比如逃避现实、厌学、逃学、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和认识偏差(比如道德观念、纪律意识的缺失),一些网络成瘾治疗机构负责人认为,网络成瘾只是外在的表现,背后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性格和心理障碍。这也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培育,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对学校的建议

1.发挥学校优势,缓解学生压力

大学阶段较之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应有所缓解,但在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些青少年中有许多人仍感到自己在学校的压力过重,比如:“现实中学习的压力很大,网络中比现实更快乐,能躲避老师和家长给的压力。”“不能拿到学位证。后来读不到两年就读不下去了,从第三个学期就玩游戏。恐惧时害怕失败,所以选择游戏来逃避”。在对网络成瘾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也有人认为学习压力过大是使青少年沉迷与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没什么可怕,但(被)逼到网络上了,沉迷网络的话,就有问题了。这是一个‘陷下去’(的过程)”。调查数据也显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学习成绩偏低。

虽然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但是两者相互影响不断恶化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在深访中部分青少年提到自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得不到认同而转向网络,沉迷于网络又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最终演变为厌学、逃学;也有因为玩游戏而逐渐放弃学习,形成恶性循环的案例,比如:“学习本来很好,(后来)与同学讨论游戏,自己去玩就觉得很有意思,逐渐就上瘾了,成绩下降之后更觉得没信心再上升了,反而越来越爱玩游戏。”

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是涉及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宏大问题,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校,问题的改进需要相当长时间内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学校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层面上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关注,适当安排一些缓解压力的活动,留意学生试图通过网络逃避现实的趋向,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网络成瘾。

2.发挥学校优势,充分发挥教师认同作用

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越深,与老师的关系就越不理想。对于“我喜欢我的老师”这一描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符合程度得分明显低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网络成瘾青少年对老师的认同感不如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同时,网络成瘾青少年更加认同“老师常误解我的行为而批评我”这一说法,深访中也有不少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在回忆其成瘾经历时,提到了与老师的不愉快经历,比如老师的批评、责骂甚至侮辱。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老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青少年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鼓励与认可,但老师可能会更关注那些成绩好、表现优异的学生。青少年的成就感、认同感基本上只能从学习中获得,这就使得那些行为上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难获得老师的鼓励与认可,而老师的漠不关心、评价过低,甚至是严厉批评、否定,就很可能促使这些学生转向网络,以逃避现实、从网络中寻求认同感。所以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与认可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秀表现(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24]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丰富健康的网上活动

丰富学校课余活动。注重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兴趣,支持青少年间建立多种互动,适当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体、智力、心理全面发展的以娱乐、创新性为主题的课余活动,使青少年能从多渠道获得成就感。开展网络媒体素养课程或讲座,举办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引导学生组织网络学习小组等。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的不良影响。教师要了解网络,关注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做到:①了解青少年常访问的网站,与他们一起上网和讨论,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他们离开网络垃圾。②尽量了解网络的多种功能和作用,并指导青少年学会使用。③了解过度使用网络的消极影响,不时评估、判断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状况。若发现有网络使用不当的问题,及时处理。

4.发挥学校优势,重构图书馆虚拟空间

以丰富的IC虚拟空间取代或部分取代网络诱惑。IC是一种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他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IC的虚拟空间建设是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在资源选择、整合技术、整合平台建设上并没有其独特之处。不同于图书馆一般的虚拟空间建设的是,IC在资源的空间位置、资源数量与种类等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不仅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还将虚拟空间的资源整合,为青少年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环境,这里有熟练的研究助手、最先进的技术、舒适的学习与研究空间,使其较之网络刺激更具引力。学校未来图书馆将更是一个“学习和信息中心,而不仅是一个藏书楼和空间”。

5.发挥学校优势,实施网络成瘾纠正措施

实施网络成瘾纠正措施的根本是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纠正措施。

(1)心理咨询。在整个纠正过程中以心理咨询为主,通过咨询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其主要目的是修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2)情感沟通。在纠正过程中穿插情感交流,工作人员力图在学员的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使学员有被关心的感觉,帮助学员找回在现实世界上所缺乏的关注、关爱和被尊重、认同的感觉。

(3)学习辅导。因为大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是不能正常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在文化课程方面与普通在校学生已经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应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补习和辅导,以帮助他们向学校回归。

(4)活动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外出参观、接近自然、团体游戏等;或者开展赏识教育、感恩教育类活动,如“感恩父母”演讲比赛等。要求学员参加活动并上交参加活动的感想,这种方法类似于团体咨询。

(5)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是为了改善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以保证青少年有强壮的体魄;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青少年除网络以外在体育方面的兴趣。

(6)军事训练。是指利用军事训练科目来培养青少年的控制力、意志力及纪律意识等。军事训练的效果以及这种方法本身的合理性仍在探讨中,但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仅通过军事训练这种单一措施很难彻底地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络成瘾,也很难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离开网络成瘾纠正机构后,青少年很可能又会恢复之前的生活状态。

(7)药物和仪器纠正。是指把网络成瘾当做一种精神疾病,通过仪器或者药物辅助心理纠正,以达到戒掉网络成瘾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也是最强烈的,即便是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纠正,不管学术界还是业界都尚有争论,更何况是对网络成瘾的纠正。

所以是否非得采取药物和仪器纠正、纠正是否确实有效,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此类措施的采用须要慎之又慎。

以上各种网络成瘾纠正措施,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采取合理的组合方式,采取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纠正措施。有些可能偏重于心理咨询,有些可能偏重于军事训练。一般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学习+体育”、“军事+团体活动+咨询”等。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机构的短期和长期的治疗效果,都还很难下定论,需要更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和更进一步研究的论证。

(四)对相关部门的建议

1.对于网络成瘾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宜过早下定论

在本次调查中,青少年网民对于“你是否认为网络成瘾应该被列为广义的精神疾病,并纳入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这一问题,持反对态度的比例(51、2%)与赞同态度的比例率(48.8%)相差不大;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中,持截然相反意见者的比例也大致相当。可以看到,对于“网络成瘾是否应该被列为广义的精神疾病,并纳入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扎实的科学研究,不宜过早下定论,更不宜采取行政的方法简单处理。

2.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在应对这一问题时,也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政府、学校、家庭、治疗机构等应相互配合,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为青少年上网保驾护航,把网络不良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健康、益智的网络信息空间。

3.制定相关法律,设立国家级预防救助中心

青少年网民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网络成瘾的预防戒除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数据显示,五成以上(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其次有48.8%的青少年网民希望“设立国家级网络成瘾预防和救助中心”,可见青少年网民对政府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呼声较高。另外,青少年网民比较认同的措施依次是:“设立家庭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实行网络实名制”、“实行网络内容分级”。

一些国家已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方面走在了前列,我国也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无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已经迫在眉睫。同时,一些学者和两会代表委员也不断在呼吁建议“青少年网络成瘾咨询救助中心”、定期举办公益训练营等活动,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络成瘾。同时,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学校、医院、科研、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成瘾治疗机构,积极参与网络成瘾的研究和救治工作。

4.政府应该在网络成瘾治疗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超过七成12岁以上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当“由政府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络成瘾预防和救助资金”,看来青少年网民普遍希望国家能在网络成瘾治疗和救助方面发挥积极主导作用。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网络游戏公司”和“社会公益组织出资”的比例为48.6%和45.5%,网络游戏公司通过网络游戏创收盈利,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该负有着一定的责任,他们为治疗和预防网络成瘾提供资金是无可厚非的。社会公益组织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向社会募集资金进行网络成瘾预防和救助,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

5.大力开发健康网游,加强防沉迷系统的建设

青少年网民对于如何防止网络游戏中的沉迷,在问卷“认为网络游戏公司在缓解和解决网络成瘾问题上可以做出哪些改进”这一开放题的回答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及较多的方面有“减少不良游戏,开发绿色健康游戏”(17.6%),“限制上网时间”(17.5%)以及“加强防沉迷系统的建设”(14.1%)。可见,在青少年网民看来,解决沉迷于网游问题的一个主要办法还是控制时间。此外,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流行的网络游戏多数内容不健康,因此,大力开发健康的、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网络游戏,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引导或者投资、网游开发公司也要自觉加强开发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网络游戏,减少现在网络游戏中暴力、色情的成分,让青少年在健康的游戏中娱乐益智。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网络游戏进行内容分级,禁止青少年涉入不适合的网络游戏内容。

6.加强青少年网站建设,打击网络不良信息

调查中,青少年网民“对青少年上网问题、网络游戏发展,青少年网站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消除色情网站,建立与学习有关的网站”(14.3%)、“加强网络管理”(15.4%)等。这种态度表明了青少年网民自身对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等也有清醒的认识,但净化网络环境、开发绿色网游等需要政府、社会和网络游戏公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网站的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建设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第二,成立相关部门,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并且对于现在网站上面色情、暴力不良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打击、整改;第三,将网站进行分级,与相关管理部门配合,让青少年浏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