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就业条件的准备

就业条件的准备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调查显示,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有些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还有一些“技不如人,还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

一到求职季,总是听到学生们在抱怨竞争激烈、条件苛刻、没有门路等等,很少听到从学业和自身能力角度剖析为什么被单位拒绝,而很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跟着学长们随声附和就业难,彷徨几年之后,毕业前开始游走于各大招聘会,四处碰壁,简历大多变成了废纸。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究竟为就业准备好了吗?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抱怨就业难的同时,自问一下,你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

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拿到毕业证,只能说明你是某个专业合格的学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相关岗位要求的上岗条件,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这需要用人单位来判断和决定。因此,一个大学生要成功就业,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知识与技能积累是十分必要的。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素质储备,功在平时。求职的准备贯穿于每个在校大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拼的是综合实力,除学校、学历、专业、相关工作经历等客观条件以外,还包括知识储备、沟通能力、思维习惯和品质涵养等综合表现,这一切正是需要每位学生平时积累和用心培养的。

仅仅有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知识不能自动转化为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和能力。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某大学秘书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可以说他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刚刚上岗时他担任办公室文员,却连一个像样的通知都写不出来,200多字的通知就出现了五六个错别字,将通知这一文体所具备的五个要素丢了两个。再有,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看不懂会计报表的大有人在,分不清会计科目的比比皆是,更不要说独自能够完成记账和总账报表这样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并重的工作。因此,要想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仅有一张学历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那些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其就业竞争力才会比较强。有调查显示,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有些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还有一些“技不如人,还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因此,在踏上求职之路前,在校期间,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一个都不能少。在求职中,如果缺少了前者,我们的专业化程度会受到质疑;而缺少了后者,我们的职场胜任能力会大打折扣,如果两者都不够充分,虽然一个谦虚好学的态度对此是一个有效的弥补,但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尴尬境遇。

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员工时,不仅重视应聘者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十分重视应聘者基础知识面的广泛性,甚至还会考核应聘者的社会知识等。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想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注重择业前的知识准备。在临近毕业前,要进一步查找自己在知识积累、掌握和运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抓紧时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注意做到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以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毕业生要围绕自己既定的职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使其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可协调发展和及时更新的动态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用能力的准备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固然重要,如果学生们认为只要准备好了这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求职者中无往而不利,这样的想法就太天真了,只能说明你对招聘条件和岗位要求还知之甚少。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与专业素质能力相对应的通用能力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重视和关注,逐渐成为招聘条件中必备的内容之一。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就业竞争力中的硬实力,那么通用能力则是成功就业的软实力,对于职业发展而言硬实力是银,而软实力是金。因此,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职场通用能力在某些时候比专业能力更有用。这些通用能力通常包括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再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各行各业的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都会用到,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已。

因此,在校大学生应对照自己将来从事的目标职业,查找自己与职业要求的通用能力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并利用实习、兼职、社会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通用能力,以达到相应职业的要求。

三、一技之长在手

通过浏览招聘信息,你会发现用人单位在列举某一岗位的招聘条件时,前几条通常是专业技能和通用素质能力的要求,然后还会有类似“具有……条件的人优先考虑或录用”这样的条件,这句话通常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如果你有这样的一技之长,其他都好商量,或者是只要你具备这一点,你就享有优先权。因此,在求职前,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招聘条件,把一技之长作为突破口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现代社会非常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一技之长往往体现了大学生的兴趣和专长,特别是与所学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相吻合的一技之长,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可以在特长领域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可以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获得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任职资格,为就业拓宽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一技之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就业,但是我们不能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一技之长上,具备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前提下的一技之长,更可能助你成功就业。

四、相关经验的积累

大学生在校期间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多实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是无法通过书本或课堂学习获得的,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特别注重职业技能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这对在校大学生的启示是:尽可能想办法寻找实践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尽快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才能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

在招聘活动中,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会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或经验。虽然大部分学生清楚求职时经验的重要性,也尽可能地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经验,如家教、推销、市场调查、发表文章、学生管理工作……但这些所谓的经验到了面试官面前仿佛变得一文不值了,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从用人单位对经验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用人单位要求的经验是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首先,经验要与具体工作相关。我们说某个人经验丰富,其实是针对某方面的工作成绩而言的,而不是笼统的评价。比如一个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聘某企业的质量管理岗位,他自认为是经验的学生会工作,在企业看来与质量管理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其次,经验要有连续性。从时间上来看,积累的经验应该具有连续性,也就是说要注重纵向积累。只有在某个领域、行业内工作较长一段时间(3~5年)后才有可能成为专家经验。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选择地去积累相关经验,而不要被迫去积累不相干的经验。再次,经历绝不等于经验。随便翻开一份毕业生的简历,就能看到流水账似的“经验”,就是与求职目标没有任何关联的简单经历,根本构不成经验。最后,经验要构成优势。这是个需要“出格”的年代,没有特点很难出人头地。当我们想要积累工作经验的时候,尽量要确保能够获得经验优势。如果构不成优势,经验就派不上用场。比如你做过市场调查,别人也做过,可你与别人不同的是,你还会问卷设计与分析,知道如何去规划一次好的市场调查,这样才有经验优势。

通过对用人单位要求“相关经验”的提示,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在积累经验这条道上所走的弯路:(1)经验积累没有针对性。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具体的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如果不了解工作,任何经验积累的行动都是盲目的,恰好学生们在这个方面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在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经验,从什么地方开始、积累什么样的经验的情况下,就行动了,最后是费力不讨好。(2)经验积累不连续。经验积累有纵向与横向之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职业初期必须注重纵向经验的积累,如果在经验积累的时间上出现断层,或者经验非常有限,这在面试官的眼里就是做事情不专一,朝三暮四。(3)将经历当作经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经验积累上进入了“量变会带来质变”的认识误区,以为经历越多越好,没有考虑这个经历是否有用,能否帮助成功就业。其实在面试官的眼里,不看重应聘者的经历多少,而是看重应聘者在每段经历中是否得到成长。如果你在一次现场活动中,做了一些体力劳动,或者只做了一些辅助工作,就不能认为你具有组织能力;如果你在一次现场宣传活动中,只做了发放宣传单的工作,就不能被认定为有市场推广经验。(4)经验不够专业,形不成优势。学生们往往热衷于以“积累经验”的名义,参加很多的互不相干的活动,但没有形成经验优势,面对同样的工作机会,与工作相关且更加专业的经验才能成为你的优势,才能帮助你在求职竞争中胜出。

面对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毕业生最大的抱怨就是:“我们都是学生,哪来的工作经验?”在你不知道经验真相之前,你可以这样说。上述我们已经提示了经验的真相,接下来我们要关注如何获得工作经验。

我们用一名企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例子,来说明完整的经验积累过程。

第一步:选定工作方向。

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因此需要知道企业里面哪些地方需要管理。企业其实是个管理实体,任何地方都需要管理,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你不是天才,所以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对照你的兴趣与专业,你恰好喜欢市场管理,这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就业方向。

第二步:整理工作职位。

接着你要访问一些权威的人才网站,查找有市场管理类的职位,把所有的职位工作职责、任职要求下载下来,然后进行整理、统计,并按照职位高低顺序排列,再把每个职位对应的工作职责、任职要求条理化,你就会看到一张清晰的企业市场管理职位结构图。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作为一个市场管理者要做些什么工作,每个具体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体系。当你把这些资料整理好后,你就成为一个市场管理工作的入门者了。

第三步:选定一个职位。

通过对职位的整理可以知道,市场营销管理的岗位一般包括:战略类、策划类、品牌类、促销类、公关类、渠道类、媒介类、终端类、设计类、文案类、调研类等,对照各个职位的任职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位。假如你对企业策划很感兴趣,那么暂时忘掉专业,按照岗位任职要求来准备自己的经验结构。

第四步:选定目标行业。

调查表明,一个成功的人在职场最多经历5个行业,太多就入行太浅,无法积累行业优势。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必须选定一个行业作为职业突破口,熟悉这个行业的背景才能有助于职业计划的落地。如果你具备互联网行业要求的一定专业知识,又对互联网的相关业务感兴趣,那么就选择互联网作为试验田。

第五步:理解岗位任职要求。

到了这个步骤,你的去向已经非常清楚:互联网企业策划是很好的一个职位。现在你需要明白这个职位所需要的一般素质。互联网企业策划的岗位职责包括:分析用户需求与市场竞争状况,为公司核心产品策划推广方案;根据市场需求策划并推广新的产品服务;直接对公司年度目标负责,并协同其他部门完成目标;负责针对传统行业提供有竞争力的合作方案及产品;负责行业、媒体合作的策划。其任职要求包括:对互联网的发展及与传统行业的结合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电信增值业务有一定的了解;有SP、媒体或广告行业工作经验者优先;有独立领导策划、实施大型深度营销活动的成功经验;具备清晰的战略能力;优秀的方案写作和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对具体职位的任职要求与工作职责的分析,你就知道了经验积累的具体方向——知识、技能与态度,经验积累也就变得清晰。

第六步:开始积累经验。

●丰富电信、互联网等方面的行业知识,包括服务项目、运营方式等。

●扎实营销策划类的专业知识与策划技巧,丰富专业知识结构。

●广泛浏览有关的策划案,学习别人的策划技巧。

●关注与跟踪互联网大型策划活动的特点、趋势、进程及大型研讨会等。

●捕捉机会,参与到行业相关活动中去。

●平时积累想法,善于将好的创意通过策划案的方式沉淀下来,并发送给感兴趣的企业。

●培养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团队合作的心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之所以把专业作为积累经验的起点,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专业来明确自己的职业第一步。

经验源于积累,而实践是获得经验最好的方法。经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日积月累,找到方向只是刚起步,最重要的是坚持。从什么时候开始积累经验都不为晚,专科学生从大二开始,本科学生从大三开始应该是比较合适的。申请到大公司实习、参加学校正规社团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这对系统提高大学生的经验是很有帮助的。

五、就业信息的准备

就业竞争不仅是实力的竞争,也是信息的竞争。对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关键的莫过于能得到更多的就业信息。谁能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就业信息可以分为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宏观信息包括行业信息、职业信息、企业信息等。掌握这些信息,就可宏观地把握就业方向;微观信息是指某些具体的招聘信息。如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情况、岗位职责、职业发展前景、需求专业、任职条件、福利待遇等。这些信息是毕业生必须搜集的具体材料。

【案例】人人网上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某大学的学生宿舍,赵同学在电脑前不停查找着各种招聘网站的信息,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他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着就业岗位。虽然现在是冬末春初,仍有大滴大滴的汗从他额头滚落。而他邻床的杨阳早已胸有成竹,手中已经拿到了几个单位的就业意向书

是什么让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宿舍的他们在就业的重要关头面临不同的情况呢?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就业信息掌握的情况不同。赵同学只是单一地将搜集就业信息定位在传统的网站进行。杨阳则有更多的想法,“我觉得自己能有选择地顺利就业,主要是因为手头有很多就业信息可以选择。从综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就业信息,到自己去心仪的企业网站链接上搜集招聘信息,我在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利用就业信息,我是赢在起跑线上。”

搜集就业信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广泛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判断,择优而行。我们可以把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就业信息先收集起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以备使用;也可以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收集信息要以个人的专业方向、能力倾向和兴趣特长为依据,便于找到更适合自己特点、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和单位。需要注意的是,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范围不能过于狭窄,不能全部集中在竞争激烈的“热门”职业上,这样会给你下一步的择业带来较大困难。

毕业生必须积极主动掌握足够的就业信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收集到的原始就业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处理,使获得的信息更具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顺利就业的把握性就越大。

就业信息多种多样,搜集的渠道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大学生搜集社会需求信息的主要渠道有:

(一)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咨询和就业工作指导的职能部门。多年来,他们与各用人单位保持着密切的、长期的工作联系,掌握着很多用人单位的资料介绍和社会需求信息。各地举办“双选”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简介材料及需求信息等,一般都能及时掌握。在长期合作的实践中,与用人单位已经形成了稳定而可靠的供需信息网络,他们提供的信息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是毕业生获取社会需求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各级、各类供需见面会

供需见面会有多种形式,如学校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各地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网络双选会以及某专场人才招聘会等。毕业生将直接面对用人单位,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

(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

当前,各新闻媒介普遍关注毕业生就业,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大量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行业现状、职业前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报道和分析。有的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介,介绍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宣传和刊登自己的招聘广告。

(四)各种社会关系

通过社会关系网也是获得准确、可靠信息一个重要的渠道。当毕业生在寻找就业信息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你周围的亲戚、老师、校友、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或行业内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同时对毕业生也有一定的了解,也许他们会给你提供一些不易得到的社会需求信息。

(五)互联网

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新兴的信息搜集途径。不少毕业生在网上的人才信息库里储存个人的基本情况和有关资料,以供用人单位查询。这种途径往往可以立竿见影,有些用人单位在网上查阅了毕业生的有关资料后,很快就会与你进行联系。

除此之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社会需求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