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习惯新变化

消费习惯新变化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未来,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众多娱乐体育明星与消费者在线实时互动,以往单向推送的品牌代言广告升级为双向互动,粉丝情绪高涨。2016年“双11”的交易量中80%来自移动端。

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那么什么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即一段时间内以一种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方式,以模仿消费为主,消费热点集中,缺乏创新。在中国,城乡居民经历了三次“排浪式消费”。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追求;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镇居民消费,以普及型家电消费为主的消费阶段。这一时期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新四件”为主要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热门;第三阶段则是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消费品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呈现出显著的排浪式消费特征。

未来,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根据波士顿咨询预测,未来带动中国消费的主力来自三大人群:上层中产,标准是家庭可支配月收入为12500~24000元;富裕阶层,可支配月收入24000元以上;新生代,即“80、90、00代”年轻消费者群。这些群体都将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主体。

事实上,这种转变已经发生。2016年“双11”,阿里巴巴零售平台诞生了新的单日交易额纪录——1207亿元,同比增长32%,是2016年1月至10月日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7亿元的1.4倍。24小时创造1207亿元,这个数字可以买50万辆特斯拉,帮特朗普竞选总统60次。“双11”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品牌竞相提供最具竞争力的商品及服务,阿里零售平台堪称是一个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缩影。华丽的交易背后,不仅展示了中国越来越强的购买力,还说明了消费的变化趋势。

图1-2 2016年“双11”交易额突破千亿人民币

消费娱乐化就是以互动为代表、直播为载体,使平台、品牌、明星和消费者、粉丝全方位连接起来。通过娱乐化的保证,使得企业促销不仅仅是个“卖货”的渠道,更是一个优质的品牌宣传和消费者互动的阵地。

消费迎来了全民娱乐的时代,消费与娱乐的边界将被完全模糊化。多样的娱乐互动形式在调动消费者参与感的同时,挖掘了购物过程的趣味性,在娱乐中实现购买和营销将成为市场撩动消费者的“新常态”。

“即秀即买”秀场模式。2016年潮流盛典上的“即秀即买”秀场模式突破传统时尚壁垒,给品牌方很大的发挥空间,也让品牌和消费者进行完美对接。

图1-3 2016“双11”秀场模式

例如,2016年“天猫双11狂欢夜”晚会充分调动现场与电视机前消费者的参与感:捉猫猫得红包、点赞参与、押注、AB剧选结局、分享、摇一摇、淘立拍等新颖互动凸显晚会特点。粉丝全场跨屏互动总数达74亿次,收视率位居榜首;13家品牌旗舰店在晚会期间涌入1300多万人次,同步带动线上销售。盛典通过移动端全程直播,实现8小时“即秀即买”。50个全球顶级品牌现场首发新品,开场走秀款的下定金人数瞬间破万。

“边看边买”直播模式。2016年,网络直播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互联网。在被称为“直播元年”的这个节点,“双11”掀起了2016年度直播最高潮:从10月21日到11月11日,官方直播加上商家红人直播总场数超过6万场。超过600个国际大牌参加官方直播,100多位娱乐明星,50位体育明星和300位网红达人在直播中与消费者互动:在各种场景化、个性化的直播中,消费者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实现全程“边看边买”。众多娱乐体育明星与消费者在线实时互动,以往单向推送的品牌代言广告升级为双向互动,粉丝情绪高涨。

“边看边买”的模式效果显著,体现出颇为可观的转化率。在11月3日近5个小时的直播里,天猫“双11”爆款清单直播观看人数全平台突破1000万,此后110款直播的“双11”爆款商品平均加购件数环比增长981%,49款预售商品平均支付订金件数环比增长927%,不少爆款加购增长百分比更是达到惊人的四位数。

娱乐化的消费模式俨然是一种新的消费生态,一切都围绕屏幕展开。电视屏、手机屏、各种平板设备……花式互动的每一秒都在屏幕间产生,电视节目也不再是单纯的节目,而是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消费形式。

消费科技化表现为在最新的消费方式中,VR、AR、无人车首次投入实战,购物方式科技化。用户不需要打断虚拟环境的沉浸式体验,可通过触控、凝视、点头、语音等交互方式完成支付。这一技术运用了独有的支付验证方式和安全体系机制,并结合生物识别技术,让支付更安全。

VR购物终成现实。“双11”期间天猫推出了全球首个虚拟现实购物商场——Buy+频道,近千万消费者直接参与体验。只需一副VR眼镜,“Buy+”会场便能呈现3个国家8个品牌的线下店铺或原产地。“剁手党”只需移动视线,即可完成逛店、下单、支付的购物全过程,并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外真实购物场景:“乘坐”地铁浏览东京台场彩虹桥、摩天轮,偶遇二次元美少女;跟随飞行员“驾驶”直升飞机鸟瞰悉尼,在澳洲牧场“品味”新鲜品质牛奶和香甜燕麦片;“驾驶”1965年古董车“游览”纽约时代广场,体验包场VIP购物等。

AR互动丰富营销。科技购物由于其新颖性和娱乐性带动了大量消费者的热情。以2016年“双11”为例,活动期间天猫开展了上线寻找狂欢猫AR互动游戏,星巴克、肯德基等40多个品牌商家,3万多家线下门店及银泰、苏宁等商业实体参与。游戏累计访问用户近亿,参与捉猫的用户超过6000万,捉猫次数超过16亿次。线上的创新玩法,带动了线下强大的消费力,仅星巴克券就发放了近25万张。

根据消费者要求设计产品,C2B是一场真正的革命。2016年“双11”的交易量中80%来自移动端。“移动为王”意味着商家必须不断加载新技能,去适应年轻一代互动化、娱乐化的消费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内容生产者,新的商业和新的生态体系都在不断出现,更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仅需要被满足,更需要被制造。

以国内家庭智能机器人龙头科沃斯为例,通过菜鸟的大数据支持分析产品历史数据、活动规划、季节因素、购买因素等综合指标,物流介入工厂模式让其在“双11”之前就做好了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6月底开始筹备,7月初就已经给出正式定单预测,预备生产物料,并根据菜鸟提供的市场数据分析修正运营生产计划。10月底所有货物都已经提前进入了菜鸟仓。

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阶层以不可逆转之势崛起,成长起来的“80、90、00后”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需求上升到新高度,一场消费升级的“大变革”正在上演,“品质化”消费更加受到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非必需品的消费增加。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双11”的消费数据显示。2016年非必需品的消费占比为30.8%,而2012年和2014年这一数据分别为23.2%和26.8%。这种显著的增长说明消费者在满足基本消费之后,愿意花更多的钱进行消费升级。具体来看,对于消费者而言,让自己更有知识的书籍、杂志同比增长83%;让自己更漂亮的化妆品同比增长57%;让自己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住宿餐饮同比增长11%和80%。

图1-4 2016“双11”不同类型消费品结构变迁

高档消费占比增加。2016年“双11”的所有消费产品中,高档消费品占比达到27.8%,而2012年这一比例为22.5%。高档消费品占比连年增长的同时,低档消费品也在逐渐减少,2016年的“双11”低档消费品占比13.5%,较2012年低了2.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进口食品、高档生鲜等可选类食品占比持续上升,其中生鲜蔬菜同比增长954%,海鲜鱼类同比增长215%,燕窝滋补品同比增长114%。

图1-5 2016“双11”不同等级消费品结构变迁

进口消费占比增加。虽然进口商品价格一般较国内同类商品更高,但是质量相对更有保障,使用体验有较大改善,因而中国消费者对婴儿、健康、护理、食品等相关的进口产品有强烈的需求。2016年的“双11”,超过4700万用户购买了国际品牌商品,国际品牌交易额同比增长47%。“双11”期间,维生素产品进口量占总销售金额的77%,宝宝防晒用品的进口量占总销售金额的71%。此外,护发产品、婴幼儿营养品等类产品占比超过50%。

图1-6 2016“双11”进口产品消费品结构

智能产品消费增加。整体智能消费占比已从2012年“双11”的1.64%迅速上升到2016年的7.41%。短短几年,智能消费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智能设备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进一步下降,智能消费品将快速扩张,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例如,专注于智能室内清洁机器人的科沃斯,一举进入“双11”所有商家销售的20强。多种智能家庭设备,如豆浆机、坐便器等增速都超过100%。[1]

“双11”是中国消费者的一面镜子,每年的“买买买”都在中国消费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的“双11”,我们看到中国消费者买的品种更丰富、买的方式更智慧,买得过程更有趣。

注:智能消费金额不包括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

图1-7 历年“双11”智能产品占比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并且以高层次的需求为导向,从基本生理需求到更高需求转变,存在着阶梯式的过渡。更高层次的需求能够对个体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有着更深刻和更丰富的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需求分为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直接需求表现为生理需求,即产品的直接功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基本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对于批量化、同质化的商品需求逐步转向。在人们消费品味的提升下,产品的直接功能逐渐下降,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间接需求逐渐凸显。

图1-8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未来个体不仅限于购买商品的消费行为,因为这些仅满足了其低层次的生理、安全、交往等需求,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者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求,如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消费重点将比较分散,更加体现个性化。

消费者新的需求不一定是商品,而是需要一种更新颖、更高级的服务和体验来表达和满足,如展示社会地位、社群领袖、挑战极限运动、养生健康、节俭环保、分享利他行为等,相应地会催生出高品质、个性化品牌,粉丝经济、体验经济、消费者价值共创、健康养生等新经济现象,这为互联网商业的供应物开发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马云在2017年世纪经济论坛中说过:“五年前,我们有过一次大辩论,关于10年、20年后中国最需要什么。最后决定是happiness和health,双H战略。”事实上,这种需求正反映在市场中。

当前需求的变化正是凸显以人为本,围绕个人展开的个性化、体验式产品以尊重客户完成自我实现。因此,想要留住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就必须深入了解需求,也只有在彻底了解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针对变化提供更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注释

[1]摘自阿里研究院《1207亿透析五大消费升级信号》,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115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