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东治理创新问题的提出

广东治理创新问题的提出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新观念层出不穷,使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及其功能、组织、机构、团队与个人的发展均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来“倒逼”广东各级干部的发展理念创新和治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新观念层出不穷,使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及其功能、组织、机构、团队与个人的发展均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外现实的急剧变化,对执政党、政府、组织和个人应对社会、市场变革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治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主线的关键。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执政党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各级政府多年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中积累起的各种问题的挑战,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向服务型政府的范式转变,全面阐述了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以来的近五年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与以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互动,使中国治理创新进入了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伴随着连续30多年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各种问题也进入早发多发时期。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城乡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广东难度很大;某些地区和某些领域社会矛盾日趋凸显;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依然趋紧;民生问题仍然突出等。

早在2007年的中共广东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上,广东省委就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广东的发展已面临在总体起点较高的水平上,要继续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发展中的各种风险。2007年底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省委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针对性、艰巨性,把握好广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为了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来“倒逼”广东各级干部的发展理念创新和治理创新。按照这一基本思路,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着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如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统筹国内、国内两个市场;如何推进广东的经济社会转型,培育广东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机制等重大问题,密集出台了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关于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关于“三促进一保持”、关于贯彻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广东的治理创新正是围绕着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而展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探索性和实效性,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宽泛,既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也涵盖了执政党建设和社会组织培育;既包括了治理理念的创新,也包括治理主体的培育、治理机制的再造;既有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变革,也有社会组织和民众的有序参与,使我省的治理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大格局;而广东的关于治理创新所有探索,基本上都是以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为主体的“政府主导——社会合作”型的良性互动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两个方向向前推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