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古代天子有蒐狩之礼,其礼包括蒐、狩两部分。此说主要就猎物的三个用途而言的。可知“三田”分别用来祭祀、招待宾客和日常食用。此解为南齐儒者褚澄提出。因此,认真厘清所谓狩猎礼“三驱”,不仅是解决“三驱”释说纷纭问题的需要,而且对评价“三驱”的生态保护价值,以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等,都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古代天子有蒐狩之礼,其礼包括蒐、狩两部分。前者为检阅军队或军事训练即讲武仪礼,人称“阅兵之制”;后者为狩猎礼,即《通志·礼略第三》所谓的“田猎之仪”。前人基本以为“三驱”礼即狩猎礼[1]。所谓“三驱”,就是《周易·比》九五爻所载:“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舍逆取顺,失前禽也。”[2]然而,“三驱之礼,经传无明文,……先儒之解,纷纷不同”。清人查慎行《周易玩辞集解》曾对其前诸多学者关于“三驱”的认识进行了爬理,将有关结论概括为三,即“三度驱禽而射之”、“三面着人驱禽”、“围合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此一概说,尚不全面。就笔者所见,迄今为止,学界对“三驱”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也就是“三用”、三面围驱禽兽以射之、三度驱禽和“岁三田”。

第一,“三用”说。此说主要就猎物的三个用途而言的。狩猎之“三用”,源于《礼记》和《穀梁传》,而较早援此释“三驱”者,为东汉经学家马融。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引马融语:“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马说或本于《礼记》,或源自《穀梁传》桓公四年(前7 08年)。《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郑玄注:“干豆,谓腊之以为祭祀豆实也。庖,今之厨也”。可知“三田”分别用来祭祀、招待宾客和日常食用。马融之说对后人尤其唐代学者影响较大。如颜师古注《汉书》,就一概以“三用”注“三驱”[3];高宗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班固传下》之班固《两都赋》“然后举烽伐鼓,以命三驱”,援引《穀梁传》桓公四年正月传文,将该传原文“四时之田用三焉”径书为“三驱之礼”,并云“三驱之礼,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此后,以三驱为“三用”者不乏其人。如元代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清初《御定佩文韵府》等均秉是说。

第二,“三面着人驱禽”。此解为南齐儒者褚澄提出。孔疏《周易·比》曰:“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此后,三面驱逐说广为盛行。如唐李善注班固《东都赋》“然后举烽伐鼓,申令三驱”:“三驱,驱,逐也。三驱之法,背己及左右驰者,皆逐之;向己,舍之。故曰三驱”(萧统:《六臣注文选·赋甲》,李善注)。这一说法在宋儒中也十分普遍[4],清儒和今人奉此说者也在在可见[5]

围驱说中,又有以车、以人驱之,或笼统云围而不合、不言具体以何驱之等众说[6]。然清人陈梦雷断然否定此说,以之为非:“若以三驱为三面驱禽以待射,则非矣”(《周易浅述》卷2)。

第三,“三度驱禽而射之”。此说可能出现颇早,或为其时主流说法。然明确将之作为一说者,首见于唐代孔颖达疏《周易·比》:“‘王用三驱,失前禽’者,此假田猎之道,以喻显比之事。……夫三驱之礼者,先儒皆云‘三度驱禽而射之’也。三度则已,今亦从之。”表明此说当为其前儒家的主流观点,孔氏亦基本“从之”。嗣后,依此诠释“三驱”者屡见不鲜[7]

第四,“岁三田”,即一年畋猎三次。其说源于《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郑玄注:“三田者,夏不田,盖夏时也。《周礼》春曰蒐,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按照《周礼》,一年四季均行猎,其名称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异。但郑玄为何说“夏不田”?孔颖达的解释是:“‘夏不田,盖夏时也’者,以夏是生养之时,夏禹以仁让得天下,又触其夏名,故夏不田。”由于夏天不能行猎,只有其他三季可以畋猎,故谓“三田”。这是后世学者释“三驱”为“岁三田”的依据。

另外,尚有学者释“三驱”为“三去”,即“三次除去”。《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 5年)“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宋林尧叟注云:“千乘,诸侯也。言千乘三度败去,晋师三败之后,获其狐之雄者。”[8]明代邵宝具体阐述曰:“千乘,侯国之车数也。去,犹算法所谓除也。一除则三百三十三,二除则六百六十六,三除则九百九十九。三除之余,所剩惟一,非君而何?”(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卷上)康熙《日讲春秋解义》卷17也注“三去”“犹《易》所谓‘三驱’”。

对于上述诸说,当代学者莫衷一是,且他说叠见[9],然不见专门系统考辨者,可能与古代典章制度的考察难度较大有关[10]。“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狩猎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大活动,祀、戎都与狩猎活动关系至密;并且,以传统认识为基础,当代不少学者将“三驱”与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相联系。因此,认真厘清所谓狩猎礼“三驱”,不仅是解决“三驱”释说纷纭问题的需要,而且对评价“三驱”的生态保护价值,以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等,都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