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宜春学院 肖红伟 徐晓东一、教育领域“创业能力”的提出“创业能力”一词,是在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与华裔专家朱小奇先生研究后确定的,王一兵同志在《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发表的《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译文中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会议报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和开发创业能力的策略,并制定了实施这一项目的地区行动计划。

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宜春学院 肖红伟 徐晓东

一、教育领域“创业能力”的提出

“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ies)一词,是在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与华裔专家朱小奇先生研究后确定的,王一兵同志在《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发表的《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的译文中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1989年11月底到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针对未来人才素质,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关于“三本教育护照”的讨论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和观察员的浓厚兴趣,并最终写进了会议报告。这一概念是一位叫柯林·博尔的学者在1988年向经合组织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并引起了热烈讨论。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学习和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护照”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忽视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亚太会议报告还指出:“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1989年12月中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泰国曼谷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的革新教育规划会议。会议报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和开发创业能力的策略,并制定了实施这一项目的地区行动计划。1991年1月,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上进一步对创业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在现行课程中渗透创业能力教育的课程模式和评价模式。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会议强调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然而,如何理解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和表述都不一致。

二、对“创业能力”的不同表述

关于创业能力,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特列举以下7种观点:

1.毛家瑞、彭钢、陈敬朴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程度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创造力;创业能力是与个性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操作方式;创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经过类化和概括化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范式。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三种,其中综合性能力又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

2.彭钢在其专著《创业教育学》(199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85、90页)一书中提出:“创业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的范畴,但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与情感意志过程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3.高耀丽在其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度硕士毕业论文)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捕捉市场信息及市场分析的能力、经营管理及理财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在这里,专业运用能力是构成创业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社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核心。”

4.郑登成在《中国冶金教育》2000年第6期发表的《如何在职业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一文中提出:“创业能力就是要求劳动者不仅有知识、有科学技术,还应该是具有多种劳动技能(本领)的复合型劳动者,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5.徐兴海在《职教通讯》1999年第5期发表的《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一文中提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根据市场规律和现代生产、服务活动的规律,自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包括认识市场的能力、现代管理经营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6.申卫东在《渝州大学学报》2002年4月第19卷第2期发表的《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的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包括特殊的创业品质、专业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中特殊的创业品质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进取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7.严强在其专著《社会发展理论》(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具体讲,是以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化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过程。”

从以上各种关于创业能力的观点来看,有不少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的、以智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自我谋职的能力;是一种把自己或他人的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但不少专家学者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创业能力的,把创业能力限定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范畴。有的学者把创业能力等同于开拓技能,把事业心排除在创业能力之外,对创业能力的本质揭示不够深。

三、心理学角度的理解

以往心理学有两大派即心理计量学派和信息加工学派。心理计量学派多从静态来分析智力,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解为元素,这些元素构成智力结构并可以进行测量,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信息加工学派(认知心理学)认为,智力研究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要用研究信息加工的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智力。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斯腾伯格教授在其专著《成功智力》(吴国宏、钱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11月版)一书中指出:“不论是基于结构还是基于过程的单一智力理论都不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在对传统智力理论进行质疑和创新过程中,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并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成功智力是以“产品”为导向的新智力理论,强调智力发展的可能性,重视元认知能力、个性和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把情感意志等都融入成功智力范畴。而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论”,多元智力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研究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说,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成功智力,创业能力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范畴,也是情感意志活动的范畴,是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意志智力的整合结晶,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

人的每一种能力都是人的生命力的显现,而创业能力是人的生命力的综合表现,更是生命力的一种高级体现。它要融合集中自我生命的多种能量,将自己的理想(梦想)千方百计变为现实。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实践导向,还具有一种强烈的产品导向,需要将自己或他人的创意或点子转化成产品,通过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获得快乐成功的生命体验。这里所说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也可以是服务性的产品,如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

四、“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探讨

在东京召开的“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创业能力进行了界定:创业能力是指,为了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目标人口(指失业或不完全就业的、生活水平在各国所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青少年,年龄为12-24岁)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包括: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操作行动的能力(参见王一兵“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在这个定义中,创业能力不仅是认知领域范畴,也是情感意志领域范畴。不仅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不仅包含事业心,也包含开拓技能。不仅包含操作行动的能力,也包含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和继续行动的能力。这是操作行动的能力、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和继续行动的能力的和谐统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与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专家学者的本意是一致的,在那次会议上专家学者就将“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ies)一词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当然,在这个定义中,笔者认为也有两点不妥:一是将目标人口的年龄范围限定在12—24岁过于狭窄,二是没有突出创业的风险性特点,容易将职业性工作能力与创业能力混同。

因此,笔者可以这样来给“创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创业能力是指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创收获得利润并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

关于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创业能力、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三者的比较中来把握。首先,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有相同之处,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对某种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创业,也不可能有学术。但创业能力又不同于学术能力,学术能力只是对某种学问的研究能力,而创业能力更侧重于对产品和市场的一种研究能力;搞学术不能带有明显的直接的经济功利目的性,否则就会导致学术腐败,而搞创业,其经济的功利目的性是很明显的,创办公司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有利润,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学术能力侧重于纯理论研究,人的经济风险相对要小得多,而创业能力不仅要研究,更侧重于去行动,去“创”,因而人所冒的风险要大得多。其次,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也有相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业能力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因为创业可以创出一片新天地,创业可以创出一个新职业。但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有职业能力的人只是能让自己就业,而有创业能力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就业,还能提供更多的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职业能力是一种谋职的能力,求职者大多侧重于求稳循规蹈矩,不太敢冒险和创新,往往缺乏事业心和开拓性,而创业能力是一种开拓事业的能力,创业者更侧重于市场变化,大多敢想敢干敢于冒险和创新,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总之,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融合,它介于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之间,是比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更具风险更具开拓性的一种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有学术能力的人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其学术境界往往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学术创新也是有限的。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那些在学术上取得举世瞩目惊人成就的科学巨匠,有哪一个不是具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呢?!同样有职业能力的人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其职业生涯往往也不会精彩,生命的潜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学者柯林?博尔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先亮:“通过教育培养创业能力”,载于《教育情报参考》1991年6月第24期

[2]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载于《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罗承选:“大力拓展独立创业者成长的教育空间”,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2卷第5期

[5]毛家瑞、彭钢、陈敬朴:“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载于《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