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业决策能力教育

创业决策能力教育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过程,现存的事物中都蕴含着未来事物的根据或胚芽。如果人们不是从主观愿望或可能出发而是从现实根据出发,同时又不违背人们在为数众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逻辑规则,而按严格逻辑程序对潜在的根据进行科学推导,那么,人们就一定可以从已知推导出未知、从今天预知明天。创业预测是以现实为根据,数据可靠、方法正确的科学预测,其推断的结果大致是可靠的。

创业意识不仅表现为前文讨论的心理、观念和理论,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还集中表现为创业决策。心理、观念和理论侧重探讨的是创业过程中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评价活动,创业决策则侧重表现为从主观到客观的各类创业意识的综合应用活动。创业决策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业意识,主要不是创业者对创业实践的主观感受、心理体验、价值判断和理性抽象,而是围绕创业目的展开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一系列更具体的思维过程。显然,要深刻把握创业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功能,仅仅研究心理、观念和理论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掌握创业决策过程及其功能,学生才可能真正将抽象的理论和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思想工具,使抽象的理论和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思想工具。

一、创业预测

决策作为创业的重要职能和创业过程的起点,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超前思维活动构成的。它首先又表现为创业预测。只有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上,创业者才可能确定创业的目的,制定、选择和计划实现某一目的的行动方案,从而使创业成为可能。研究预测是考察决策思维的起点。

所谓预测,是人们运用在以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经验、理论、方法对事物发展未来趋势的分析、论证、推测和预料。创业预测则是创业者运用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和理论,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推测、预料创业系统在未来将面临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有哪些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其中哪一种可能最大,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预测作为人类的一种超前思维,是随同认识活动一起产生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预测在近代有了质的飞跃。近代科学之所以有高速的发展,是同科学幻想和科学预测直接有关的。门捷列夫利用元素周期表规律对新元素进行预测,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出现的理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断,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论述,都是科学的预测。

预测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与其他认识活动一起产生和发展,而且具有与其他认识活动不同的特点。

首先,预测具有可靠性。预测同一般的认识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大量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场反映;而预测不是对现存事物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未来的种种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猜测,是由已知到未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过程,现存的事物中都蕴含着未来事物的根据或胚芽。如果人们不是从主观愿望或可能出发而是从现实根据出发,同时又不违背人们在为数众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逻辑规则,而按严格逻辑程序对潜在的根据进行科学推导,那么,人们就一定可以从已知推导出未知、从今天预知明天。可见,科学的预测是合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有科学上的可靠性。创业预测是以现实为根据,数据可靠、方法正确的科学预测,其推断的结果大致是可靠的。

其次,预测具有超前性。预测不同于别的认识活动,还表现为它不是事后思维和当下思维,而是超前思维。所谓当下思维,是指人脑对当时刺激自己感官的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所谓事后思维,是对已发生的感觉知觉进行回忆、联想和事后理性加工,包括表象、理性认识以及反思等间接反映。这两类思维都是从客观到主观,都以客观事物作为思维的基础。而预测在形式上刚好相反,它既不是对现存事物的现场直观,也不是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整理和反思,而是根据已有的认识去分析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根据”,推断事物将来发展的各种可能,以建构现实中尚未出现的未来事物的轮廓,为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先导。预测的超前性,充分反映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使人类认识与动物的心理严格区别开来。预见的准确度和预见期的长短,又将人类不同时期的认识能力区别开来。预见的超前性并不违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也不意味着预见者可以脱离实践、仅由主观去预言未来。在创业中,预见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预见者用以预见的理论、逻辑,预见时所必须搜集的信息,都是实践的产物或是对现实的反映。

再次,预测具有试探性。预测既然是对本来多种可能性的分析推测,就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十分具体,而只能是大致的估计,并带有试探性质。因为在创业实践中,创业预测主体不可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确凿无疑的认识,只能预测到总的趋向。同时预测的客体处在经常的变化之中,尤其是人参与的社会,其变化的随机性更大,不可能使预测准确无误。因此,创业者为了在创业中居于主动,一方面不能不对未来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又受主客观的双重限制,不可能对未来预测得完全准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依靠预测对未来作试探性的认识。因为创业预测带有试探性就断言预测完全不可靠的观点固然不可取;同理,要求创业预测百分之百地可靠,也是不符合科学的。

最后,预测还具有概率性和不精确性。所谓概率性,是指正确的预测与预测方案总数的比率。所谓不精确性,是指预测正确的程度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或者说只能预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或大致的轮廓。而不能正确估计到它发生的准确时间。发生的每一步骤和每一细节,预测的概率和精确度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增大的,但无论如何,既然是预测,就必然具有不精确性,其概率不可能是1。预测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像人类其他认识那样,最终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眼光对之进行定量描述。

预测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不仅具有上述各类特点,而且在人们的认识特别是创业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创业决策过程中,创业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分析创业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创业者确定下一步的创业目标提供背景。创业实践活动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环境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同时又处在经常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在创业领域更为明显。创业者在制定新的决策以确立下一步工作目标时,不能只从自身的主观需要出发,而应考虑外部环境提供了多大可能。这样,决策的第一步就要了解环境、预测环境变化的各类趋势,使决策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以便提出可行的创业目标。每一个创业组织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如果不调研分析自身环境的变化,决策所需信息的客观性就很难保证。

第二,分析组织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趋势,为创业者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提供组织依据。创业系统既有稳定的一面,同样也处在经常的变动之中。为了确定工作的目标,决策者既要了解、预测外部环境,还要了解、预测内部动向。例如,在即将开展的项目中,雇员怎样想,有多大的积极性?需要多少资源、人力和资金?组织有无能力达到新的目的?等等。因此,只预测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应预测组织系统的未来状况。如果只有对外部环境的了解而无对系统内部的了解,这种预测是片面的。只有充分了解内外因素,才能进行参照比较,从而进行决策。

第三,无论是对外部环境还是对创业系统内部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需要全面占有材料、广泛搜集信息,对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详尽的分析。首先根据取得的信息,分析有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如无可能,坚决放弃;其次分析可能实现的目标有几个,并比较其利弊之大小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条件,为决策者择优提供资料;再次,对有利的、成功把握大的可能性,还应进一步区分实现目标所需的时间,为决策者制定创业计划提供依据。

创业预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认识活动,创业预测的方法很多,有凭经验的预测和凭理论的预测,有定性的预测和定量的预测。当内外环境变动不大,预测的目标时间又很短时,凭创业者的经验就可以进行预测。而如果内外环境变化明显,预测目标时间过程较长,就不能仅仅凭个人经验而应集中各方面力量的智慧,严格按科学方法进行。

二、创业决策

预测作为创业决策过程的起点,其功能在于为创业者提供一幅创业系统未来发展的模糊前景,指出种种可以估计到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创业者根据可能和需要制定和选择对策的活动过程,即狭义的创业决策。创业预测要解决的是创业的前景,向创业者展现创业组织将面临的种种问题。而创业决策则是针对某一与创业有关的问题制定和选择对策方案,并以此制定以后创业活动的方向和行动原则。

决策也是一种超前思维,同预测相比较,它有着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决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人的认识活动都有目的性,但不同认识的目的性的明晰程度又有区别。预测的目的是猜想未来工作中的可能性,为决策服务。由于未来充满种种可能性,因而预测只能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决策则不可能是模糊的。创业决策是针对与工作组织系统未来发展关系最紧密、意义最重大的某种可能的对策性思维活动。因此,决策的目的不是模糊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多元的而是单一的。所以,创业决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如果进入决策阶段,创业者还未确定具体的组织目的,或者说对决策的目的还不清楚,而处在模棱两可的思维状态,决策将是无法正常有效地进行的。

其次,决策具有选择性。要使预测可靠,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必须广泛收集信息、全面占有材料,尽量避免以创业者的个人好恶选取材料。决策必须进行选择。一方面,为了将来开展有成效的活动,创业者首先必须在预测提供的种种可能性中进行目的选择,即选择某一种与组织系统未来发展关系最大的可能性进行深入考察。没有这次选择就提不出问题,也无法确定组织目的。另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一目的,创业者还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制定各种对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择优。没有择优就等于取消了决策,抹杀了创业决策存在的意义。

再次,决策具有思维的明晰性和行动的可行性。决策思维不同于预测思维之处,在于前者是一种模糊性的思维状态,不可能是很明晰的。决策与计划相比,它只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行动方案,不如计划具体详细,但与预测相比又显得具体明确。预测是对组织环境和系统组织发展未来多种趋势的总体推测和预估,因此只能是大致的,没有必要对每种可能的细节作出十分具体明确的说明。决策是选取某一种可能性并设计如何解决某一问题、实现某一目标,因此停留在预测的模糊思维水平上是不行的,必须进一步使之具体化,尽可能考虑到创业活动的每一步骤和基本方法。决策思维是较预测思维具体的思维,不仅要选择确立某一目标,还要设想、研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多种办法或方案。这样的决策才能用于制定计划、指导创业实践。

决策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目标、研究对策的复杂思维过程。所谓发现问题,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哪类或哪个问题与系统组织的未来发展关系密切;所谓分析问题,是对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所谓确定目标,是通过解释问题找到“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确定创业组织今后向什么方向努力;所谓研究对策,是根据今后的工作目的研制多种实施方案,并在比较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在发现问题时,需要创业者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准确敏锐地找出与创业目标关系最密切、实现的可能性最大的信息。分析问题则要求追本溯源,预想后果,切忌就事论事。确立目标必须比较利弊得失、分析有无可能和可能性的大小。至于制定各种对策和最后选择最佳方案,则需要以仔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

创业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以及风险决策等不同类型。

所谓个人决策,并不是只有一个人参加决策活动,而是指决策方案的选择权控制在一人的手中,由一个人作出最后决定。集体决策是由两人以上的集体共同讨论、协商各类备选方案,最后以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决定某一方案。集体决策是一种民主决策,而个人决策可能不是民主决策。如果决策者个人不广泛吸取专家们的意见、决策方案由个人制定,这就是个人专断,当然谈不上民主决策;而如果是在智囊团独立研究的基础上再由一人作出最后决断,也是一种民主决策。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各有优劣。个人决策的优点是决策程序简短快速、机动灵活,适用于环境变化太快或环境相当稳定的两种情况,缺点是受个人的主观局限,稳妥性不够。集体决策的优点刚好是对个人决策短缺的补充,因为人员较多考虑问题自然就会更全面。对创业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最好采用创业组织核心层集体决策而不是进行个人决策。集体决策的缺陷是决策周期长、环节多、个人责任不明确,容易导致议而不决、互相推诿、延误时机的不良后果。无论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就选择决定某一工作方案而言,都只由少数人来承担,决策者只能是少数而不可能是多数,否则便无法决策。

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是两种比较典型的决策思维模式。经验决策是创业者主要依赖于经验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判断和选择,具有直观性和非定量性等特点。科学决策是创业者以创业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对各种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论证,严格按科学的程序办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决策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下降,科学决策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科学决策必须以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以严格的思维逻辑为基础,并借助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判断。但是,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人类总有未知的领域、未发现的规律。即使掌握规律,有时也不能达到定量把握的高度。因此,在创业中不能全凭科学决策,而仍须借助经验决策。特别是对于情况多变的学生工作,科学决策是难以解决全部问题的。这时,充分发挥创业者的经验、直觉、灵感、知识和胆略的作用,对于做好决策意义重大。

根据创业主体掌握决策信息的多少和实现创业目标的难易程度,创业决策还可划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所谓确定性决策是指信息占有充分、因果关系明朗、对工作目标有十足把握的决策,这种决策很稳妥、无风险。如果信息占有极不充分,因果关系不明朗,对工作目标结果把握不大但又不得不进行决策,就是不确定性决策。这种决策所冒风险极大,在创业中很少使用。介于上述两种决策之间的决策模式就是风险决策。这里的所谓风险,即指决策主体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到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所谓风险决策就是分析各种可能性,拟出各关键变量的概率曲线,了解选择多类行动方案所冒风险的性质和大小,然后根据风险的大小和所冒风险的价值作出最后决策。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决策者是无法完全回避的。对待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对策:一是风险太大,加以回避,转而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二是风险太大,收益也很大,值得一试,不惜铤而走险;三是转移风险;四是尽量减少风险。当风险既无法避免又无法转移时,决策者应尽量设法寻找减少风险的措施,在选择方案时应考虑某方案有无减少风险的可能。选择何种对策,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对风险的概率测算,还取决于决策者的胆略、魄力和权限。比如,如果某个决策方案成功的可能占60%,有的人敢于冒40%失败的风险选择它,而有的人则不愿冒此风险。这往往与不同创业者的性格有关。

通过对各种决策属性的分析不难看出:创业决策过程不仅是决策者认识客观可能性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根据效益原则优选最佳决策方案的价值判断过程。决策思维既要尽量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要对各种可能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又要使客观可能符合主观需要,选择投入少、效益大、风险小的创业方案。

三、创业的计划控制

计划作为广义决策的一个环节,是决策方案的具体化和秩序化。通俗地说,计划就是决策者为实施具体决策方案而对组织成员的各种活动所做的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其作用在于使决策落到实处,将决策转化为可实施、可操作的行为依据,并以此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在创业实践中,决策和计划是两种基本职能。事实上,决策和计划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一方面,决策中包含计划的因素,制定任何一种决策方案都离不开对如何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谋划和安排。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计划,决策就只停留在抽象的目标设定上,势必不成其为决策;另一方面,计划本身就是被选定的决策方案,或者说计划是被具体化了的决策方案。当创业处于决策阶段时,需要通过多种决策方案或较抽象的行动计划来表现决策者的想法。而当某一方案被选定并具体化后,就成为计划。决策是计划的根据和前提,或者说是偏重定性的计划;而计划则是决策的结果和升华,或者说是细密周详的定量化决策。

但是,计划与决策相比,又有质的区别。笔者认为计划的思维特征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性。决策思维与预测思维相比较虽有一定的具体性,但仍显得较抽象。决策方案对未来目标的设定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只能是大致的轮廓,计划则不同,计划是决策的实施方案,它不允许方案停留在一般的设想层面上,而必须对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计划所要求的不仅是关于组织未来目的和任务的说明,重要的还在于编制出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用的战略、策略、方法、步骤和时限。如果说被选中的决策方案仅仅勾画出组织未来活动的框架,那么计划则是在此框架内添加材料,使之成为可使用、可操作的行动模型。倘若计划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而不具体,就无法指导创业组织成员的行为。

第二,程序性。计划既然是组织成员完成创业目标的指南和依据,它就必须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性。所谓程序性,是指事物进行过程中各类活动先后发生的顺序。计划的程序是指计划为组织成员和组织系统预先规定的各类工作顺序及其转换、前后衔接的原则。任何组织为实现某一工作目标,必须对组织行为在时间上加以合理分割并使之紧密衔接。如果不做阶段分割或分割不合理,或虽然分割合理但前后衔接不上,就将导致创业实践活动出现混乱局面。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制出合理可行、省工省时的工作程序,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项工作花多少时间、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以及前后阶段的工作如何衔接过渡等细节,尽可能作出明确详尽的规定。

第三,可控性。计划的可控性主要包括目标控制、预算控制、资源控制、时间控制和计划监督五项内容。所谓目标控制,就是根据计划确立的创业总目标层层确立各子系统的具体目标,制定创业组织各部门的分计划,使各部门处于具体计划的控制之下,从而保证总计划的落实和总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是传统的一种常用的计划控制方法,是以数字形式将计划分解为各个部分,并通过制定与计划有关的预算表,限制执行计划中偏离计划的行为。资源既包括各类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资源控制就是按计划配给创业组织各部门必需的资源,防止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组织混乱。时间控制即对创业组织各部门的工作时间预先作出规定,并根据跟踪情况加以调整,使各部门协同工作、各阶段紧密衔接,从而保证计划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计划监督是计划控制的重要方面,其主要做法是增大创业具体计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树立计划的权威性,引导整个组织人人按计划执行,人人以计划相互督促,使计划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组织意识。

计划作为指导具体创业实践活动的依据,具有定向、指导、控制、调整以至创新等多种功能。所谓定向,是指计划为创业实践确定了明确的工作方向,规定了一定的任务;所谓指导,是指计划为创业活动规定了基本的操作原则和工作程序;所谓控制,是指计划对组织系统各要素的活动幅度、活动节奏以至时机时限起着限制作用;所谓调节,是指通过计划的相应变化或部分修改,对组织各部门的关系、系统的总体结构加以调适,以协同系统和谐有序地运作。

综上所述,创业意识在指导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分别表现为预测、决策、计划三种思维形态。预测是对创业实践多种发展趋势的大致估计;决策是通过深入的比较分析,逻辑论证并根据组织需要对多种可能性进行的判断和优选;计划则是将决策方案进一步具体化、程序化,使之成为可操作、可应用的活动规则及工作指令,以便引导组织成员的参与活动,这个过程既是思维由抽象而具体的升华进程,也是自主观而客观、从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