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偶然性与创业机会

偶然性与创业机会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偶然性与创业机会偶然性是不被我们所预测、期望的,是一种在我们所处时代和知识水平上尚不能解释的现象。为了证明人造血浆的安全有效,在获得政府的批准后,他首先在自己的身上使用了合成血浆。到目前为止,合成的全氟碳人造血浆已有4种,用它救活的病人有数百人。

第四节 偶然性与创业机会

偶然性是不被我们所预测、期望的,是一种在我们所处时代和知识水平上尚不能解释的现象。我们所指的偶然性,其实也是一种机遇。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由偶然性而导致的科学发明是不计其数的,它甚至成了从事发明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广大的创业者来说,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努力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促进创业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高新技术内容之一的微电子学与晶体管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晶体管的出现,也不可能有随后的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的发明。然而有趣的是,晶体管的发明完全是一种偶然的机遇。

1948年6月23日,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研究发明,并公开进行了试验,这项发明就是晶体管,它的发明人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1989)。原来,肖克利、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和布拉顿(Walter Houser Brattain,1902—1987)在进行锗表面研究时,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一根细针插到锗片上,接通电流。同时,把另一根细针尽量靠近第一根细针,并通过微电流。这时通过锗片的电流突然增大起来,这就是一种放大现象。贝尔电话研究所根据这种放大现象,制成了“点接触型晶体管”。接着,肖克利等又从理论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空穴”这个崭新的概念。在技术上,安置极为接近的电极很困难,所以点接触晶体管不仅制造困难,而且次品极多。之后,肖克利等又发明了“PN结型晶体管”,它利用晶体中的电子和空穴的作用原理制成,这是现代晶体管的雏形。

晶体管的重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人们向着电子时代发展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为此,肖克利等三人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肖克利在发明晶体管以后不久便离开了贝尔电话研究所,建立了他自己的半导体公司。随后,他们又发明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这个由偶然现象导致的重大发明,现在已在全世界得到开发与应用,它不仅极大地革新了原有的技术工艺,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造血浆的发明历史也由意外现象开始,经过反复的合成实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直至最后成功。196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的一所大学里,克拉克和多兰正在进行研究工作,偶然发现一只老鼠掉进氟碳化合物溶液中后生存数小时而未死亡。这完全是一个意外的现象,而且与他们的研究工作毫无关系。但是,克拉克等人是科学发明的有心人,他们在这一现象的启发下,利用全氟碳化合物能够结合和释放氧、二氧化碳的功能,开始研制人造血浆,将它作为人体失血时补充血液的代用品。

克拉克等人合成出了人造血浆后,又进行了动物试验,用这种人造血浆替换了90%血液的狗,存活了4年之久。当这一消息公布以后,引起了日本内藤良一的兴趣,他专程赴美访问了克拉克等研究者。回国以后,他即着手研制人造血浆。经过数百次试验,耗费了几百万美元,历经12年的努力,终于在1978年研制成了一种叫做气溶胶的DA乳剂。1979年初,他结束了最后一批动物试验。为了证明人造血浆的安全有效,在获得政府的批准后,他首先在自己的身上使用了合成血浆。1979年4月,日本第一次给一位前列腺癌患者输入了人造血浆,结果十分理想。到目前为止,合成的全氟碳人造血浆已有4种,用它救活的病人有数百人。据报道:人造血浆不仅只限于作为血液的代用品,而且还用于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等疑难顽症。人造血浆的发明显示,在探索未知的创新的领域里,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孜孜不倦的耕耘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