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探讨

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探讨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省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工业化、解决温饱和跨越小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内容,下面主要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能力和农业生产产出能力两方面对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现状进行分析。

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探讨

马康贫 牛宜生 姚於康 李宗芳

(江苏省农科院 江苏,南京210014)

[摘 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并可以相对稳定地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从1980年到2006年,江苏耕地年实际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738.3万吨,肉类总产量增长了2.29倍,水产品总产量增长了8.5倍,但依然受到土地、劳力、资金、科技等方面的制约,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支农政策。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要素;产出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战略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列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江苏省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工业化、解决温饱和跨越小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和土地、劳力、资金、科技、管理等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并可以相对稳定地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它应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定地域、一定时期范围内,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包括现实存在生产能力,也包括潜在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

农业综合能力,不仅仅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单个环节、单方面的生产能力,而是贯穿于农业种养加、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是农业生产能力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是农业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的全面组合,包括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各个产业的生产综合能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不是丰产年景的生产能力,也不是歉收年景的生产能力,而是正常年景下的生产能力。

1.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2.1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能力

主要是土地、劳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能力,具体为: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能力。主要是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拥有和持续利用能力,包括农业资源的生态保护能力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力。二是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力,农业劳动力素质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素养,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现代意识等。三是资金、物资等农业生产要素的运筹能力。资金在农业经济部门中属于稀缺资源,资金、物资的运筹能力直接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

1.2.2农业生产产出能力

农业生产能力是在既定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产品的实际产出能力。一般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肉类、油料总产量,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等等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表示。

1.2.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动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

1.2.4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社会化服务越发达,表明农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生产力也就越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首先为市场交易提供基础服务设施,提供良好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服务,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

1.2.5农田设施保障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指农业利用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制度措施、施救措施和救济措施等应对农业生产过程遭遇各种突发自然灾害时做出防、控、避、减、救、补等一系列反应,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种能力。

1.2.6农业公共物品供给和管理协调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公共基础设施、组织制度安排、财政支农支出等,均属农业公共物品的范畴,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保险等工作,同时强化农业部门的管理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

还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

2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内容,下面主要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能力和农业生产产出能力两方面对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现状进行分析。

2.1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能力

2.1.1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自1980年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急剧减少,1980年至2006年共减少524.64千公顷,占江苏省耕地面积的11.06%,平均每年减少20.2千公顷,平均年递减0.4%。人均占有耕地,江苏省1980年为887.07平方米,2006年下降为628.3平方米,下降了29.2%。耕地面积的减少,按现有粮食生产水平,平均每年减少25.7万吨粮食生产能力,26年间相当于减少668.9万吨粮食生产能力,这是一种永久性的能力降低。

2.1.2农业劳动力现状分析

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一定提高,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趋于老化。据省统计局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2004年为20.04%,均为年轻人,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70%均为45岁以上人员,且妇女居多,这些人员,多数均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农业新品种、种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经营知识、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都很差,总体素质很低。

2.1.3农业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力

江苏经济实力较强,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增加农业的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投入。1995年江苏省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支出21.49亿元,2005年97.57亿元,平均年增长16.3%。农业物资投入,亩耕地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柴油、农药使用量均有所增加,农业化学化和电气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稳定发展。

2.2农业生产产出能力

2.2.1种植业生产能力(耕地产出能力)

江苏历史上是粮食产出大省,由于农业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单位耕地的粮食产出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江苏年平均粮食亩单产281.8公斤(按播种面积3年滑动计,下同),2005年,年平均粮食亩单产达到395.9公斤,提高113.73公斤,提高幅度为40.4%,平均年递增1.36%。按198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计,换算成粮食生产能力,单产水平提高因素相当于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407.2万吨,抵消26年耕地减少因素668.9万吨,表明江苏省耕地年实际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738.3万吨。

2.2.2养殖业生产能力(畜牧业和渔业产出能力)

畜牧业是江苏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江苏省肉类总产量从1980年105万吨到2006年345.8万吨26年间增长了2.29倍,平均年递增4.7%。禽蛋产量从25万吨增长到185.5万吨,增长了6.4倍,平均年递增8.01%。2006年家庭人均肉蛋消费量城镇居民达到34.8公斤,农村居民达到29.9公斤。肉类禽蛋总产量中的46.1%属城乡居民家庭消费,53.9%均为社会消费或销往省外。

渔业也是江苏农业的优势产业,江苏省水产品总产量从1980年42.7万吨到2006年405.04万吨26年间增长了8.5倍,平均年递增9.03%。2006年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城镇居民达到15.8公斤,农村居民达到10.5公斤。按此计算,水产品总产量中的24.7%属城乡居民家庭消费,75.3%为社会消费或销往省外。

养殖业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业发展又是以粮食转化为基础的,实际上养殖业生产能力就是粮食的转化能力,与耕地产出能力相比,它受土地的制约较少,但受粮食的制约较大。

2.3农业生产潜在能力

农业基础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产稳产田建设、农业复垦、丘陵山区和沿海滩涂改造,农业科技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的组装集成与推广应用,农业政策的完善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都将能使农业生产潜在能力在未来发展中得以实现。

3提高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3.1人增地减、耕地数量质量不断下降的矛盾更加突出

江苏省人多地少,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2年,江苏耕地7357.53万亩,平均每人0.997亩,首次下降到人均1亩以下,接近联合国人均耕地0.94亩的警戒线。最近20年来,江苏省净减少耕地528.63万亩,2002年净减少103.64万亩,相当于1个中等县(市)的耕地规模。随着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尤其是城市郊区和交通方便地区的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占用耕地规模日益扩大,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在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难以控制的同时,江苏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城乡非农建设大量占用优质耕地,尤其是从大中城市到小城镇周围的良田大量被占,而通过复垦、开发新补充的耕地质量相对比较低,短期内很难达到被占耕地的地力水平;二是由于江苏耕地复种指数比较高,地力消耗比较大,而近年来由于农产品比较价格低,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对耕地投入的积极性,导致耕地投入不足,质量逐年下降;三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对土壤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四是工业、生活排污过量,农田土壤污染严重。

3.2农田基本建设不足,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由于投资、投劳少等原因,农田基本建设不足,有效灌溉设施不足,大量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江河的防洪能力下降,存在多种隐患。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田设施保障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这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过去或是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

3.3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储备不足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和粮食增长的8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都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取得的。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题研究,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在“八五”期间是34.28%,在“九五”期间提高到40.7%,比发达国家还差一半左右。江苏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虽然高于全国水平,目前为55%左右,但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虽然江苏省农机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较强,但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和合力,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创新缺乏,农业科技特别是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储备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少,农民迫切需要的—些先进适用技术还很缺乏。此外,江苏农业服务体系薄弱,科技服务落后,严重制约了江苏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4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过重,生产积极性不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低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抛荒耕地;留村农民年龄老化,难以承担现代农业建设责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谷贱伤农”,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农民生活负担沉重。子女上学、家人生病、社会人情等开支很大。由于农业生产的纯收益大大低于经商、务工的收益,农民普遍对其失去了兴趣,对农业、农村失去了信心;三是政府资金投入仍显不足、风险保障问题日益紧迫。

3.5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由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废水废气、农药残留、生活垃圾极大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劣,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4提高江苏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业投入,强化科技的支撑,建立更为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

4.1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特别是作为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来说,更应建立健全反哺农业体系。政府在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同时,应调整投入方向,拿出经济发展增量中的合理比例,来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目标。政府投入方向应重点解决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宏观调控等问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强度,可从耕地转移后二、三产业增加的GDP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反哺农业。江苏规定土地增加值的15%可以反哺农业,如果这些反哺能不折不扣地用于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那么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就有了可靠保障。

4.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潜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这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江苏农业生产的条件明显优越,农业发展的潜力极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生产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是解决用地矛盾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技术进步上,比如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施肥技术、植保技术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改进,等等,都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单一品种创新而言,目前江苏3000万亩水稻使用的常规稻种,平均亩产550公斤,如果推广种植第二代超级稻品种,平均亩产可达800公斤,仅此一项,增产潜力就达到45.45%,可以预见,将来种植2100万亩超级稻,就能获得目前3000万亩的水稻产量。

4.3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严格保护农业资源。一方面要对现有土地资源摸清家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基本农田的保护底线,实行最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地力水平,以土地质量替代土地数量。再就是进一步明确落实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非农业用地补偿成本,加大对建设用地冲动的约束机制。环境的保护,要强化综合治理的力度。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要加强水系源头的保护,污水治理不达标不能排放。要加强农产品投入品的管理,也要更加讲究科学的投入,合理的投入,杜绝化肥、农药过量投入造成的面源污染。生物种质资源是关系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加大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力度,使传统的优良种质资源永续利用。

4.4完善支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支农政策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一是需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二是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化肥、农药、农膜、农机是农用工业的四大台柱,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保障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过高的农用物资价格未能理顺,居高不下,质量管理也常受到农民抱怨。国家应在支农政策中较好地解决类似问题,保证农资价格稳定,使四大台柱继续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三是调整农产品价格体系,实施持续的保护价收购等政策,确保农民种粮有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四是继续加大农业资源开发投入,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高产稳产田建设、农业复垦、沿海滩涂改造,并继续加强水利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1990-200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江苏省统计局等.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1980-2005年.

[3]马康贫.江苏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华东农业发展研究,2003年第4期.

[4]张祖明等.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研究.粮食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5]王俊东.树立科学的粮食发展观.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1期.

[6]言者.“十五”江苏“三农”回眸.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7]陈劲松.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分析与2006年展望.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