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省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山东省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省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吴翔东 季明川[摘 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归纳、总结山东省不同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化模式,并加以推广运用,对本省乃至全国循环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循环农业的理念创新、流程创新和产业耦合的创新。

山东省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吴翔东 季明川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本文简要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较之传统粗放型农业的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符合山东省不同区域的几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区域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等古训充分说明了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现代石油化学农业迅速迈进。这一方面使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以大量消耗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料为特征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农业生态的极大破坏,不具有可持续性。鉴于传统线型农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弊端,转变和提升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就是要解决如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即从一种发展模式向另一种发展模式转变。

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阂值综合约束下,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在做好农业区划的基础上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山东作为经济和农业大省,幅员辽阔,区位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条件。归纳、总结山东省不同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化模式,并加以推广运用,对本省乃至全国循环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较之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具有其特殊性:

2.1循环农业在价值选择上注重复合价值最大化

循环农业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共赢”,而不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环境问题。另外,循环农业着重从投入的角度来考虑经济目标的实现,认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投入同样能够达到既定的产出。

2.2循环农业在生产流程的设计上强调“循环”理念

传统的农业经济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农业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而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2.3循环农业注重与相关产业的耦合

传统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循环农业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重点是对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与农业相关产业进行产品或者废弃物交换而相互衔接,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产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循环农业的理念创新、流程创新和产业耦合的创新。此外,作为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循环农业还要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九节一减”的减量化原则、农业资源的再利用原则、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以及因地制宜原则等。

3山东省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选择

山东省地处山东半岛,东西长南北窄,各地的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性大,推广循环农业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地区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实现建设最佳循环农业系统的目的。借鉴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划分,笔者将山东省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区、鲁西南平原地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以及鲁东丘陵地区。根据各个地区的区域特点,提出了不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化模式。

3.1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包括东营、滨州、聊城、德州、潍坊、淄博、济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有丰富的滩涂、草场,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产区。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风沙较大、土壤盐渍化严重。

重点推广模式:以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循环农业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上农下渔”模式,该模式是处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利津县在开发利用盐碱地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是根治滨海盐渍土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开发模式,挖坑筑台淋洗盐碱,台田可以种植高产作物,也可用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如种植狗祀、甘草、牧草等,浇灌作物的水可以将土壤中的盐分逐步排入鱼池,鱼池可以养殖鱼、虾、蟹等。台田以压盐和改良土质为重点,池塘养殖耐盐类、投饵型的当年养成的鱼,又可浇灌台田和稻田,做到了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形成了“上粮、下渔、中间稻”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建有“上农下渔”综合开发模式示范基地的利津县陈庄镇、河口区六合乡两地的调查,利津县陈庄镇的33.3公顷示范服务基地年获纯利36万元,利津县丁罗镇4000个受益农民人均增收3700元。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逐步完善,这项开发已由开始的单纯种粮养鱼向多元化、高效化、生态化、立体化迈进,水中一池多鱼混养或“渗水养虾”,台上间作套种,一年四收,这种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成规模,开发面积已达0.67万公顷。

3.2鲁西南平原地区

区域特点:本区包括菏泽、济宁、泰安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是山东省主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目前存在的主要农业生态问题是:局部地区经济林和食用菌开发过度,阔叶林资源遭破坏,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坡地、陡坡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重点推广模式:

3.2.1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

该模式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可以避免对阔叶林等经济林的过度开发。生产食用菌后的副产品——食用菌糠,既可以返田肥地,又可以作为营养丰富的牧畜饲料,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食用菌生物链循环过程如框图1所示:

img2

图1 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图

3.2.2梁堂模式

菏泽曹县的梁堂村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该村开发的“梁堂模式”是一种立体养殖双孢菇的循环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旧村改造腾出的空地建大棚,大棚内搭建上下8层的菌床,采用廉价的牛粪、稻糠做培养基,种植优质双孢菇。经实地调研,每建一个棚占地约一亩,成本一万元左右,年收入可达4万元。这种开发模式,循环利用了当地畜牧业的最大废弃物——牛粪,改善了农村环境,同时在原有废弃的宅基地上建大棚,大棚内立体养殖还集约利用了土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可观收益,达到了既经济又减量化、再循环的要求。

3.2.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的裕鲁实业集团公司,是一家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带动了周边5县、38个乡镇的蔬菜、瓜果、芦笋和养牛、养鸡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乐陵的希森三和公司利用玉米秸秆饲养鲁西黄牛,公司进行收购育肥、屠宰加工,用牛血提取牛血清球蛋白、白蛋白、SOD等,牛粪和屠宰产生的废水用于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养蘑菇,蘑菇的培养基养蚯蚓,蚯蚓做保健品和中药,蚯蚓粪便做饲料和活性复合肥,肥料返回田间,生产有机农产品,作物秸秆再用来饲养鲁西黄牛,建立了一条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多环节增值。饲养加工1头牛,产生了3头牛的效益,1头牛由原来获利2000元达到现在的6000元。按公司设计年生产加工15万头牛计算,每年可创造效益9亿元。

3.3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区域特点:本区包括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潍坊、枣庄的全部或部分区域,该区是山东粮、油、瓜菜、干鲜水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该区目前存在的主要农业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改良进程缓慢,森林覆盖率偏低,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污染问题严重等。

本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方向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改善植被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优化农作物耕作制度,扩大豆科作物和绿肥面积,增施有机肥,不断改良土壤结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等。

重点推广模式:

3.3.1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从生物质能源、饲料和肥料三个方面开展了秸秆的开发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发展秸秆饲料。秸秆作饲料实际上是依托畜牧业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秸秆作饲料主要是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盐化、秸秆机械加工,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产奶的质和量,降低饲料和劳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二是发展秸秆建材。农作物秸秆经过工艺处理和深加工,可以制成质量轻、实用美观的建筑材料,可以在许多方面替代木材,减少木材消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三是发展秸秆沼气。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制备沼气,或者利用秸秆饲喂畜禽,然后利用畜禽粪污制备沼气,可以缓解一些农村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如济南历城区已建成“四站两片”6处秸秆气化站,年产燃气1500万立方米,消耗秸秆6000吨,使9个村2500余户村民用上了秸秆气,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减少了大气污染,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3.2丘陵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

山东省在许多山地丘陵区采用了“山顶乔灌草戴帽、山腰经济林缠绕、山脚梯田粮油菜、堰边种植花草条、谷坊塘坝沿沟建、林水路田都配套”的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3.4鲁东丘陵区

区域特点:本区包括威海、青岛、日照的全部和临沂、烟台、潍坊的部分地区。该区是山东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森林覆盖率最高,物种最丰富。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林、牧、副、渔在农业总收入中占相当比重。经济实力雄厚,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较为发达,产业门类较多,与周边地区有广泛贸易。但是,该区域地下水位低,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荷重,复种指数高,农业投入强度大,加上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土壤、水体、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该区域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投入、高污染农业产业如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园艺型、都市型、休闲型、观光型农业产业;改良农作制度,试行水旱轮作和必要的休耕,推行种养结合,实行废弃物循环利用,减轻水体污染;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合理科学地施用化肥、农药、农膜,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洁净生产,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本区发展循环农业时应大力发展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农业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大棚——养殖——沼气——蔬菜(果)”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要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在选择发展特色农产品时,应以打造全国性的绿色水果基地和绿色花生基地为重点。

重点推广模式:“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循环模式。该模式是将再生能源——沼气、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沼气池及厕所等四个因子,依据它们的依存关系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人畜粪为肥源,实行种植业(蔬菜)、养殖业(饲养猪、鸡)相结合的北方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在同一温室内实现种植养殖并举、产气积肥同步和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生态系统。

img3

图2 “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叶唐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新华出版社,2006.

[2]魏丽霞.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青岛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司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