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循环农业的实践模式浅谈

我国循环农业的实践模式浅谈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循环农业的实践模式浅谈叶志平 季明川 赵文[摘 要]农业的生产和生活是一个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相对完整的系统,环境恶化造成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世界的系统性破坏。3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这部分将从循环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循环农业发展的深度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循环农业的模式进行阐述。

我国循环农业的实践模式浅谈

叶志平 季明川 赵文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000)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000)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000)

[摘 要]农业的生产和生活是一个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相对完整的系统,环境恶化造成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世界的系统性破坏。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村自然环境削弱或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必然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最终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久而久之,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生产的增长潜能已到达极限,必须有一种新型的农业增长方式来取代它,本文将提出“循环农业”这一新型增长方式,并主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阐述,旨在说明一种新的农业增长方式,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粗放型增长;循环农业;3R原则;农业集群

1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农业资源衰减正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为了眼前利益,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滥施化肥农药、过量开发地下水、无节制排泄污染物,以致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生物品种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工业“三废”及农业内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药品、制品的大量施用,对农田的生产力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一方面加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使资源的经济报偿增高,使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条件更为苛刻,严重威胁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这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使得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其极限,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纵观当今世界的四大先进经济模式: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这代表了全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四大先进模式综合运用会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两大经济模式最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将循环经济应用到农业领域,就是循环型农业,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

2循环农业的阐释

虽然国外已将循环经济应用于农业,但是并没有提出“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这一概念,因此,这一提法其实是国内的创造。真正正式提出“循环(型)农业”概念的应是2004年的两篇文献:

周震峰、王军、周燕、孙英兰所著《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的观点:“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郭铁民、王永龙所著《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的观点:“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比较两者不难发现:前者过于强调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过去的生态农业并没有本质区别;而后者考虑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保障经济能持续稳定发展,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这一理解显然向循环经济的含义迈进了一大步。

下面对循环农业的特点进行简单叙述:

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3R(减量化①、再利用②、再循环③)特点,如下图所示:

img32

遵循3R原则,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农业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利于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干净又增收。

3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这部分将从循环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循环农业发展的深度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循环农业的模式进行阐述。

3.1按地域差异

在我国生态农业在研究和实践中,依据各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体现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和特点的一系列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些循环农业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中优先推介的模式。下面叙述几种主要循环模式:

3.1.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在辽宁省。它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地栽培、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在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井举,建立起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较长、能流物流循环较快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达到了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能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也很明显。

3.1.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在江西等省。它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利用人畜粪便下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从而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3.1.3平原农区“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在河南省豫东地区。它是指借助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接口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等,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

具体地说,就是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农区饲料业和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进行秸秆青贮、氨化和发酵,开发秸秆饲料用于养殖业;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用于种植业生产,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1.4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在我国缺水的西北干旱地区。它是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达到“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具体地说,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2按深度层次

按循环农业发展的层次,由低到高有以下几种模式:

3.2.1依托农业畜牧业残留物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目前,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在大量过剩的秸秆和牲畜粪便上找项目。依托这些大量剩余的秸秆和未能有效利用的畜禽粪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了基础原料,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在拉长“秸秆饲料→畜禽粪便→沼气与渣→肥料还田”产业链上下工夫,形成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模式:家庭厕所→家庭养殖→庄稼秸秆→沼气(做饭、照明、取暖等综合利用)→农用有机肥→农作物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3.2.2依托养殖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依托养殖业来发展当地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用秸秆、枣叶养牛养羊→用牲畜粪便养鱼→用养鱼池底泥做有机肥培育有机冬枣”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索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还有许多地区建设“养猪——养鸡——水产循环养殖”生态农业区,规划水产养殖,形成“塘内养鱼虾,塘上猪鸡鸭,四旁林果花”的生态农业美景。

3.2.3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发展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

3.2.4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发展模式

有机产业是指由有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有机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有机消费领域所构成的生态产业链。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不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有机农业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的土壤生长出健康的植物,然后才有健康的家畜和人。有机农产品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3.2.5建立优势农业集群的循环经济模式

新型农业产业化走的是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路子,强调以政府规划产业集群发展和循环经济实施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基地为基础,以技术和制度为支撑,塑造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增强产业集群的吸引力,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有机促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各级层面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为引导,强力推动行之有效的“三层循环”模式,即在龙头企业、基地层面各自推进清洁生产的小循环;以优势产业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园区为目标的中循环;优势产业集群之间建成以生态园区为纽带的区域绿色通道大循环。这种模式就是前面几种模式的产业化和集群化,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4结论

通过以上阐述,对循环农业这一新型发展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循环农业能够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逐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发展循环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依托和农民增收的实际保障,也是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前进的重要抉择。

参考文献

[1]周震峰,王军,周燕,孙英兰.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25)5.

[2]李法云,付宝荣,尚德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26(1).

[3]李裕元,邵明安.中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与农业发展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21)4.

[4]王春梅.农村循环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模式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6期.

[5]金晶,曲福田,吴郁玲.新农村建设与循环农业体系的构建农村经济,2006年第10期.

[6]刘荣章.循环型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年会论文集[C],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7]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5卷第2期.

[8]邓启明,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