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王惊殊当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资源能源过分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等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

王惊殊

当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资源能源过分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等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工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门,它是一种产业链经济,通过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能、废气、废水、废渣,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从而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减量排放。

一、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模式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降耗、减污减排,区域层次的废弃物交换和传递,社会层次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已形成了四种模式:[1]

1.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2.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 6万家企业加入,企业交纳“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2]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本法》,出台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第二层次的综合法,《家电循环法》《建设循环法》等具体行业和产品第三层次立法。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把垃圾视为有用资源。

(二)国内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模式

若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也有了20多年的时间,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以来,经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3]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的省市之一,2005年上海编写了《上海市循环经济白皮书》,旨在研究确定2010年和2020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和主要目标。目前,上海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江苏在2003年结合生态省建设,制定了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循环经济试点,且进展良好。

2.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个试点省,提出了影响广泛的“3 +1”模式,具体包括:“小循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中循环”,在工业区及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大循环”,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3.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贵阳市是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跨越式战略转型的首次尝试。面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贵阳提出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推进体系,以促进贵阳发展从传统粗放发展模式转到可持续的循环资源型发展模式。

二、镇海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海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镇海区是浙江省大工程单位最集中的国家大工业基地,长三角地区举足轻重的重化工业基地,产业定位是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浙江省重化工基地、宁波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宁波北部商贸商务中心。2011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2404. 2亿元,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达962亿元。镇海区的循环经济推进工作从全省范围看,起步比较早。2005年,镇海区列入全省10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区,2006年列入宁波市工业循环经济“2412”工程试点县(市)、区,化工区和金属园区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通过试点,全区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获得显著成效。每年增加效益1. 2亿元,削减有机废气排放量1. 5亿立方米,减少废渣排放2. 4万吨,削减废水排放100多万吨,循环经济各项工作走在了省、市的前列。

1.及时制订规划政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得到明确。2005年,镇海区先后出台《关于镇海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镇海区发展循环经济“213”行动计划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实施发展循环经济“213”行动计划,即通过3年的努力,“建设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1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施30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006年,镇海区编制完成了《镇海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订了《镇海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实施意见》、《镇海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等有关工作方案,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清洁生产工艺,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2.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逐步建立。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对园区实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进行生态化改造,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产业链对接和废物、污水集中处理为重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项目。几年来,宁波化工区、镇海经济开发区、金属园区、物流园区等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进。

3.清洁生产试点在全区广泛推广。2006年3月下发了《镇海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申报和专项资金补助办法的通知》,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清洁生产试点企业补贴。围绕节能降耗、中水回用和减量排污,推进镇海区化工、冶金电力、紧固件、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截至2010年已累计完成近100家企业清洁生产试点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4.污染企业得到有效整治,节能降耗减排力度加大。对全区现有属于禁止及限制类的企业进行改造、搬迁或停产,已完成改造、搬迁或停产企业达20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等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技术改造投入,着力改造、提升传统落后工艺和设备,进一步推进了节能降耗工作。

(二)镇海区工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海区工业循环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镇海区能源和资源消耗占GDP的比重还很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还很大。2010年工业煤炭消耗总量和工业用水总量分别达到413. 62万吨和22. 31亿吨,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SO2、工业烟尘和化工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分别在1816. 97万吨、1507吨、51904吨、7041吨、136. 65万吨,工业重复用水率只有50%~60%。

1.认识不到位,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从政府层面看,工作重点还主要在于扶植重点企业,对如何构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考虑不够。从企业层面看,一是企业积极性不足。按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惯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先期投资总额一般要高于非循环经济10%左右,对能耗高、污染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增加的环保投资比例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企业积极性。二是部分企业把发展循环经济片面等同于“三废”排放达标。

2.重化工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对循环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作为浙江省重化工基地,2011年重化工产值占全区六分之一,过高的化工比例不可避免造成资源能源高消耗,进而导致污染高排放。从企业看,多数采用传统工艺和设备,技术革新不快,还处于粗放式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能力。

3.资源共享的工业循环经济平台尚未建立。目前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及环境治理工程主要还是针对单个企业内部的环境治理,缺乏从整体系统角度来考虑,资源共享效应不高,骨干企业的协作程度还不高,企业集群集成效益较低。

4.与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配套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行政约束力度、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行政法律约束机制还比较少,相应的配套的法律法规等地方性法规也很少,包括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不完善,力度有限。如何建立一个全区统一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制度来督促全区企业主动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工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5.土地、环境容量的制约日益突出。镇海区是全省工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每年可利用的土地指标只有1000亩左右。同时,辖区内负担了一批高耗能(资源)企业,环境的容量也有限。

三、镇海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议

镇海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应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有镇海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此,本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内循环、产业链外循环、园区大循环、区域全循环”的基本思路。基本发展形式结构,见图1。

图1 镇海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结构

(一)企业内循环: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形式

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形式,主要是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核心。企业内循环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相对于整个区域循环来说,是一个低层次循环,但它却是整个循环经济的基础。宁波万隆食用酒精有限公司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内循环的构建值得有关企业借鉴。

宁波万隆食用酒精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唯一的大型专业酒精生产企业,省首个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基地。该公司率先在国内酒精行业开展了环保治理综合利用技改项目。第一,废水治理利用。除一部分处理后达标排放外,主要是将酒糟废液转化为自供清洁能源——沼气能源。第二,废气治理利用。一是制造沼气,回收利用;二是对易产生无组织释放废气的部位进行收集并加以处理。第三,废渣治理利用。一是将木薯渣烘干后作为饲料外售。二是将木薯渣混同沼气作为锅炉燃料,产生蒸汽再通过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直接供热供电。通过上述措施,每年可实现自供汽86904吨、自供电871. 2万千瓦,对外综合能耗需求可减少1. 2万标准煤。在节能的同时,减排甲烷气体约540万标方/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24191吨/年。

(二)外循环:产业链层面的循环经济形式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是一种基于资源能源节约和再利用的价值链,它既包含企业自身内循环,也包括企业之间资源能源产品的上下游配套协作,循环利用。这里以宁波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械加工产业链的构建来说明。

该园区内机械加工类企业以生产配件及零部件产品类型为主,产品主要为气动元件、金属制品、冶金机械零部件或成套设备制品。该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上下游配套、协作生产的机械行业生产链,具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层次的良好基础(见图3)。

图3 机械加工产业生态链

资料来源:2011年镇海区发改局内部资料《镇海循环经济——翻开“十一五”篇章》。

(三)大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形式

工业园区大循环,其最终目标就是着力构筑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和能量转化效率以及尽量减少废物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宁波化工区为例,来说明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图4 宁波化工区生态工业链

资料来源:2011年镇海区发改局内部资料《镇海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20)。

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系国家级石化产业园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园区重点发展的是有机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及生物化工产业,该园区构筑了物质、废物、能量三条链:

1.物质循环链:一是依托宁波的石化资源和港口优势,按油(石油)头化(化工)尾的原则,以上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顺流而下的发展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是利用大乙烯工程的部分产品生产乙醇胺、异丙醇、聚醚多元醇、C5加氢石油树脂等项目,而这些产品又可以成为园区内其他企业的主要原料。这些项目上下游配套,原材料全部在园区内就地解决,不但节省了物流成本,还减少了长距离运输的“跑冒滴漏”。

2.废物循环链:以大企业的“三废”为原料,开发新产品,如石油在脱硫中产生的硫磺,通过硫磺—硫酸—钛白粉等生产环节,生产工业原料,在硫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被用于发电,产生的蒸汽进入园区集中供热管网,废硫酸则作为生产磷肥的原料;大乙烯的焦油生产炭黑,炭黑供应橡胶厂作为原料;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粉煤灰加气砼,以代替实心泥砖等。目前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内已有15家形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每年可减少排放有机废气1. 5亿立方米、废水100万吨、废渣2. 4万吨、而增加的效益则有1. 2亿元。

3.能量循环链:以热电联产、余热利用、蒸汽和电的合理利用和梯级利用为中心,构成了能量流。

(四)全循环: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形式

在区域层面,构建产业共生系统,将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园区与园区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拓展产业外延,将工业与服务业和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基于区域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链。

图4主要包含两层涵义:(1)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产、三产作为依托。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其他产业也要相应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区域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都来大力支持,着力构筑区域大循环机制,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建立。

图5 城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资料来源:2011年镇海区发改局内部资料《镇海循环经济——翻开“十一五”篇章》。

四、促进镇海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改革完善考核方式

(1)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工业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2)注重规划引导。要及时修订完善工业循环经济规划,尤其是要注意工业循环经济形式的研究、规划及布局落实,以此来带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3)落实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积极探索“绿色GDP”的核算制度,完善基础统计工作,将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纳入日常统计。将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列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和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目标考核督查。

(二)建立支持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1)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消费政策、能力建设、科技开发、税费改革、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别要逐步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水价、电价、地价等价格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明晰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入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2)研究制定支持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财税、价格政策。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等途径,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发行建设债券、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工业循环经济建设中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保证对工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5%以上。(3)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实行企业生态环境破坏修复责任机制,制定强制性污染排放标准和污染收费政策。逐步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4)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合作形式的国际合作方式,努力开拓国内外融资、援助渠道,积极争取将镇海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列入省、市的重点工程项目,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对镇海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大力支持。

(三)构建技术支撑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制约

(1)健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中介服务、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平台建设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2)注重工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开发,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工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努力突破技术瓶颈,研究和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3)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企业自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四)落实重点项目推进体系,提高企业参与程度

(1)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及时确定一批新的企业、产业链及园区项目,予以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产模式,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支持产业链延长与链接,及时开发以及促进循环经济技术集成应用,促进企业、产业之间资源耦合与利用,建立生态产业网;支持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探索实施宁波化工区、镇海经济开发区、骆驼机电工业园区、后海塘金属园区等各有特色的模式,构筑园区大循环。(2)提高企业参与程度。要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和培训,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新进展,对在工业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提高企业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意识,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镇海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08-29.

[2]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循环经济知识读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诸大健.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世界环境,2000(3):6—12.

[5]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宁波市镇海区发改局.镇海循环经济——翻开“十一五”篇章.2011.

[7]镇海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20年.

作者单位:镇海区委党校

【注释】

[1]苗绘、王仁波、李海申:《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借鉴》,《特区经济》2009年第7期。

[2]《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中国信息报》2006年5月9日。

[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辽宁省环境保护厅网站,发布时间:2008年5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