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科技人才机制的经验与借鉴

国外科技人才机制的经验与借鉴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外科技人才机制的经验与借鉴在国外,技术创新从科技人才开始,紧扣科技人才展开。在法国,科研人员则实行相对稳定的长期聘任制。而日本近年来正在打破对科技人员普遍实行的终生制,推行任期制等。其用人制度的极大开放性,促成了其研究队伍组成的高度国际化。

第一节 国外科技人才机制的经验与借鉴

在国外,技术创新从科技人才开始,紧扣科技人才展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才资源是各国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为此,世界各国都把争夺人才,尤其是争夺高科技人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纷纷调整人才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建设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不仅要增加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力度,更要抓好科技人才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政策,建立起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等。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应借鉴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出台新的有力措施。

一、充足的科研活动经费是国家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前提

前苏联解体后,经济困难,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人才失去工作,大批优秀科学家流向美国等科研条件优越的发达国家,其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受到了重创。而美国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经济的发展以年均3.80%的速度增长,科研经费不断提高,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94年的2.40%增长到2000年的2.69%,尽管“911”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科研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却一直保持在2.6%以上。1993至1999年间,美国科学家、工程师规模总数增长了12%,其中:生命科学领域内增长高达20%,社会科学领域增长18%,计算机与数学领域增长也达到14%。[1]

其他西方国家也一直不断地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如:英国在1997~2007年的研究经费翻番,法国政府2005年的研究预算提高10%,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国,到2010年要把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

二、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是确保人才队伍稳定发展的根本

(一)通过国家立法,既保证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又在很大程度上为研究机构、大学的用人制度和队伍优化更新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即通过一系列与人事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把科技人员的招聘、解雇、奖励、晋升等管理建立在客观公正和规范的程序上。如在英国有“国家合同研究人员的职业管理”法(Contract Research Staff Career Management)和“国家研究人员薪水结构”(National Salary Structure for Research Staff)等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建立规范灵活的用人制度,如任期制、终生制和合同制等多种任用制度。在美国,政府研究机构多采用任职年限制,如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采用5+ 6年共11年连续评议淘汰机制,最终能成为固定科研人员的约占5%。在德国,国家科研机构多采用任用期限制度,科研人员一般分为长期聘用人员和限期聘用人员,如果限期聘用人员在6年内未获得长期职位,则必须离开科研岗位转入公司或企业工作。在法国,科研人员则实行相对稳定的长期聘任制。而日本近年来正在打破对科技人员普遍实行的终生制,推行任期制等。

(三)建立符合国情和科研活动规律的考核评估制度。在美国,对于政府研究机构,从研究所所长、实验室主任到课题组长和研究人员都要定期接受评估,一般情况,对初、中级科技人员每3~4年评议1次,高级科技人员每4年评议1次,实验室主任和课题组长4年评估1次,所长4~6年评估1次。在英国,科研人员则每年都要接受评估,评估结果与工资直接挂钩。在法国,科研人员虽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但也要依据法定的原则进行评估。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若从事科研工作7年以上,研究人员可享受交谈的评估方式。尽管各国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估方式、时间不同,但考核评估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科研、论文(书)、经费、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和科学咨询等,同行评议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鼓励人才流动是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的有效形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绝大多数采取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员流动,吸引国际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近几年,欧盟特别强调通过推动以培训为目的的跨国人才流动、专门技能开发以及知识转移,支持欧洲形成丰富的、世界一流的人力资源,并强调在欧盟层面推动这项行动的重大影响,采取的行动包括全面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完善有关人员流动的管理机制、给予支持人才流动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优秀人才以财政支持和奖励、支持高层次的研究队伍等,分配的经费则高达18亿欧元。

1996年以来,法国采取了支配使用、调动使用、随意使用等措施,鼓励法国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向大学流动。德国马普协会坚持学术带头人的外部聘用原则,从协会外或国外聘用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科技队伍中的流动人员主要是国内外的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合同制研究人员等。

四、人才队伍组成国际化是一流科研机构(大学)的共同做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为提升其竞争力,采取十分灵活的用人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其用人制度的极大开放性,促成了其研究队伍组成的高度国际化。

有资料显示,在德国马普(MAX PLANCK)的78个研究所的270位所长中,有四分之一多是来自国外,在东部的州,这一数字更高,达到60%。至2005年1月,马普总人数为12,153人,其中:4,113为科学家,有26.4%来自国外;在10,421位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助理、访问科学家等中有51.9%来自国外。日本为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加快了引进外国人才的步伐,在20世纪头10年,采取各种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30%。[2]

据2004年美国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统计,在学术和工业界具有博士学位并从事研究工作的外国人超过其总人数25%。另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的统计,2003、2004年度,美国主要大学聘用的外国专家达8.3万人,其中在生命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商管理等领域中的专家占到总数的78.7%。从聘用外国科学家工程师的机构看,超过1,000人的大学达148所。从聘用外国科学家工程师最多的前20所的大学情况,不难看出,美国的著名大学几乎都在其中。

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

各国吸引人才的具体做法和措施不外乎以下7个方面:

(一)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国留学生

美国、英国和法国等有接受外国学生传统的国家继续加紧大量吸纳外国学生进入各自的科学与工程学科,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共同体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吸引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外国学生。

在大学、民间机构及政府的推动下,美国已成为接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其接收的留学生几乎占全球留学生的三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加大了吸收国外留学生的力度,在2003~2004年度注册1,338多万人的高校学生中,外国留学生达57万多人,国际学生占总注册学生的比例高达4.6%。而在主要的大学中,国际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23%。吸收外国留学生已成为美国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占22%;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5%出生在国外。

其他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吸引留学生。欧盟委员会2002年实施了吸引世界的研究生来欧洲学习和交流的“伊拉斯谟世界”5年计划,颁发的“欧盟硕士”文凭将得到所有参与该计划的欧洲国家的承认。1998年法国开始设立“埃菲尔奖学金”,专门用于吸引发展中国家优秀的青年学生赴法国学习。1983年,日本曾提出要在21世纪初接收10万留学生的宏伟计划。虽然日本宣称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但实际上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留在了日本为日本所用。

(二)不断修改移民政策,吸引各国优秀人才

美国通过移民政策吸引的全世界科技人才对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统计,1990~1998年,美国共引进了1,850万合法移民,其中30%的移民持有学士以上学位,大部分是22~40岁的中青年。

非移民国家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也都利用移民政策和法规,加大了争夺外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工作力度。德国2001年公布了“移民法”草案,强调受过高等教育的外国人移民德国不受限制。

(三)开放人才市场,引进高层次非移民科技人才

各国不仅修改移民法,还通过增加非移民签证名额来解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美国1990年开始实施为期6年的工作签证“H-1B签证计划”,允许有特殊专长的外国人到美工作,每年签发6.5万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H-1B签证数额也从6.5万增至11.5万。2001~2003年,美国政府每年又把H-1B签证发放数量从11万增加到20万。2002年非移民工作签证总数达18.4万人,J-1签证26.4万人,F-1学生签证23.4万人。[3]

德国也通过“绿卡计划”,计划自2000年后几年内引进来自欧盟国家之外的2万名IT业等高级专业人员,他们可在德居留和工作5年。日本1990年实施了新的入境管理法,扩大引进人才的留居范围,将外国人入境后留居资格由原来的18种增加到28种,重点吸引高级科技人才。韩国的时间由2002年8月发表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到韩工作的宣言,不仅允许外籍人士最长停留韩国2年延长至3年,还允许外国高科技人才使用多次入境签证来韩国工作。

4.通过高薪等优越的条件,面向世界招聘顶尖人才

英国政府与沃尔夫森基金会以及皇家学会合作,共同发起一个高级人才招聘计划,即每年出资400万英镑作为启动资金,帮助研究单位高薪聘请50名世界顶尖级的研究人员,使英国能在世界人才市场上争夺最优秀的科技人才。

日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支付25万美元的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广招贤才,目的是加大聘用外籍科研人员的力度。

新加坡引才政策的核心是:以顶级酬劳来吸引顶尖人才,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

5.通过国际合作计划,吸引国外人才,培养国内人才

2003年,日本设立了尖端研究基地计划(Core-to-core Program),资助本国学术机构与学术领先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等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在这一计划的资助下,以合作研究、学术会议、人员交流等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国际合作,并建立长期的合作网络关系,达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提高前沿领域研究水平之目的。这一计划的实施,已使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6.跨国公司在海外扩张并建立研发机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应对各种竞争,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竞争,纷纷向发展中国家扩张并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直接招聘优秀人才。

在中国,外资企业和国外研发机构大肆延揽人才,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还有朗讯、IBM、摩托罗拉、贝尔等在中国均设立研发机构,这些公司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批中国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印度等其他国家也同样面临这种竞争的尴尬局面。

7.建立多元文化的社会氛围和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外来人才,英国政府近年来开始倡导“多元文化”和“多民族共存”策略,并调整了对外来移民的工作许可证制度,放宽对外国技术移民的法律限制。

德国为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不断修改移民政策,创造和谐社会环境,使优秀人才留在德国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

芬兰则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籍科研人员税率减到当地人的58%,以吸引和稳定外籍优秀人才。

六、制定富有战略性的青年人才计划,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青年后备人才队伍,是保证国家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但要在大学里培育优秀人才,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将优秀的青年人才吸引到科研队伍中来,并鼓励和支持他们尽快独立开展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此有关国家采取过积极有效的措施。

英国政府曾拨款将每个博士生的基本津贴从2000年的6,800英镑,逐步提高到2003年的9,000英镑,较大幅度地改善他们的待遇,以争取把更多的高素质青年吸引到科研队伍中来。

澳大利亚2001年开始实施“强化澳大利亚能力”的人才计划,即通过设立联邦奖学金、博士后奖学金、建立优秀人才中心、发放研究生贷款、扩大目标领域招生名额等方式,加强培养各类科学前沿的青年人才,为澳未来建设和科技发展服务。该计划实施耗资达30亿澳元。

韩国实施“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目的是要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宇航技术和文化产业技术等6个领域内培养40万名优秀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日本则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专门设立了青年科学家补助金,以支持37岁以下研究人员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凡获得补助金的青年科学家,在2~23年内,可获500~3,000万日元不等强度经费的资助。

2003年印度也制定了“青年学者快速追踪计划”,引入新的快速追踪科学前沿的机制,目的也是为了鼓励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凡获得该计划支持的青年科学家,3年内可获得100万卢比经费的资助。

七、采取特殊措施培养未来科学技术尖子人才

前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伯特曾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新闻副主编杰弗里·莫维斯的采访时说:美国巨大的科学生命力在于它能集合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可见科技尖子人才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吸引、凝聚和培养科技尖子人才自然成为各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和关注的焦点。

在美国,为了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美国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各类奖励,如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工程创造奖、国家技术奖等。其中,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主要奖励在学科前沿表现出具有特别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般根据获奖者的研究领域和提供的项目建议书,提供几万到几十万美元科研经费的支持,为他们继续从事相应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据统计,每年有14%~22%的获奖者是外籍青年科学家,他们大多被美国留用。

在实践中培养科技尖子人才更是美国得以保持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法宝。最近美国从各大学、大公司和新建小公司35岁以下的科学家中,评选出了35名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还有两位华人青年科学家:设计微射流芯片研究细胞的乔治亚理工学院陆航(Hang Lu)和研究有感知无线电技术的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郑海涛(Haitao Zheng)。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主攻科研方向代表着当今最热门的领域,正试图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困难的科技问题。相信,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举旗手

在日本,为了培养科技尖子人才和吸引海外尖子人才,设立了特别研究员奖励金,它包括“海外特别研究员”计划和“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计划,以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吸引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海外特别研究员”计划为从事研究的日本博士后人员提供为期2年的资助,包括国际旅费、生活津贴和研究经费。仅2004年,该计划就支持了133人。2003年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开始实施“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计划,其特点是:国际化、跨学科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目的是促进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汇集一起从事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从而培养和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计划要求在过去10年内获得博士学位者有资格申请成为“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的伙伴,资助对象要求半数以上为外国科学家。

在德国,为青年科学家搭建舞台,特设立了“青年教授席位”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解决教授岗位有限和终身制对青年科学家造成的压力问题,以更加有效地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科技尖子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