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本文测算结果与省测算结果的比较

本文测算结果与省测算结果的比较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崔世友 王 进 程 翔 陈柏森摘 要 在建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2010年江苏省各省辖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评价。为使评价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本研究指标1~7数据直接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或由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崔世友 王 进 程 翔 陈柏森

摘 要 在建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2010年江苏省各省辖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上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的初期,农业现代化综合分值为72.4,有6个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低于70%,各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的排名依次为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连云港。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市分为3类: Ⅰ类包括苏州、无锡、常州,Ⅱ类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南通,Ⅲ类包括泰州、盐城、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指标体系 江苏省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削弱。2011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期望江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09年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中共江苏省委农工办、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开始启动了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检测工作,2011年7月共同发布了《2010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本文在构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0年江苏省及其十三个省辖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评价,并与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结果进行比较。

为使评价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本研究指标1~7数据直接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或由有关数据计算而得。指标8、9、11、12的数据来自“2010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指标10的数据来自江苏省各市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

在柯柄生(2000)、蒋和平等(2006)构建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包含11个指标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崔世友等,2012),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形成了4大类12个指标的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表1)。

表1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将指标体系中的12个指标分为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和逆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两类,该体系中“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逆向指标,其余均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如下:

正向指标: Zi=Pi/Qi,当Pi≥Qi时Zi=1;

逆向指标: Zi=(100-P1)/(100-Qi),当Pi≤Qi时Zi=1。

其中,Pi为实际指标值,Qi为指标目标值。

农业现代化进程综合评价值按公式Z=∑Ziαi进行计算,其中αi为指标权重,按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0。

目前一般将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四个阶段,其对应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如下:

起步阶段,≤50

初步实现阶段,50~70

基本实现阶段,70~90

完全实现阶段,≥90

数据的整理、平均数、标准差、相关分析等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类平均法,利用SA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江苏省各市2010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测算结果见表2,根据该结果我省十三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先后次序如下: 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苏南农业基本现代化程度较高,苏中次之,苏南、苏北区域差距明显,实现程度最高的苏州市比排在末三位的苏北三市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平均差距达30.7分。

尽管我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上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的初期,其中苏州市已进入完全实现阶段。但各指标的实现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实现程度低于70%的指标有: 社会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均农业增加值、每公顷种养面积农业增加值、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和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表3),占总指标数的一半。

表3 江苏省各市农业现代化指标实现程度(%)的统计分析

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分值是12个指标的加权之和,在12个指标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分值的相关系数中,有3个指标(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森林覆盖率)与综合分值的相关系数为较小的正/负相关,其余9个指标达极显著的正/负相关(表4)。

表4 农业现代化各指标的统计描述及其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分值间的相关

利用类平均法对我省13个市农业现代化进行了聚类分析(图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市可以分为3类: Ⅰ类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市,其特点是相关综合指标、农业产出指标、农业投入指标均高;Ⅱ类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各项指标值总体处于中间水平;Ⅲ类包括泰州、盐城、徐州、宿迁、连云港、淮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项指标中等偏低,森林覆盖率总体较高。

图1 江苏省各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聚类

本文在柯炳生(2000)、程智强等(2003)、蒋和平等(2006)等构建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独立性(指标间无密切的因果关系、信息不重复)、客观可操作性(直接来自权威统计数据,或由有关数据变换而得,无主观数据)、普适可比性(农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指标不可过细)以及简单实用的原则,构建了四大类12个指标的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的监测指标体系。与柯炳生(2000)、蒋和平等(2006)的体系相比增加了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并将前者的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归为一个指标劳均农业增加值(总产值)。与蒋和平等(2006)的体系相比,保留6项指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收入、森林覆盖率),去掉劳均农业投入水平(无统计数据)、(劳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施肥量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江苏省农田施肥水平偏高,应研究化肥减量使用技术,该指标不宜列入)、农业成灾率(无统计数据),将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改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城镇人口比重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合并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将农机总动力和有效灌溉率合并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将本研究测算的结果与江苏省省统计局等五部门测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图2)可知,两者间的一致性较好,决定系数达0.902。进一步分析不同省辖市的排名可知,1~4、8~10名的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徐州、盐城、泰州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化;5~7名在省测算结果中为南通、镇江和扬州,而本研究测算结果则变为镇江、扬州和南通,变化最大的为南通市,不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所处的阶段仍没有变化,均处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初期;11~13名的在省测算结果中为连云港、宿迁和淮安,而本研究中测算分值相差不大,变化在62.2到62.6之间,处于初步农业现代化的中期。

图2 江苏省各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两种测算结果的比较

利用类平均法将13个省辖市分为3类,苏南的苏、锡、常聚为一类,同属苏南的南京、镇江与苏中的扬州、南通聚为一类,而苏中的泰州则与苏北五市为一类,这一分类与按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类有明显区别,有利于对我省各市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行分类指导。

(作者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

参考文献

[1] 程智强,程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J].农业技术经济,2003(2)

[2] 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

[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中共江苏省委农工办,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0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J].2011(苏统〔2011〕61号)

[4] 柯柄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