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曹操说你能不能对你的上司好点

曹操说你能不能对你的上司好点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屯兵于斜谷界口日久,想讨伐西川刘备,被马超挡住了去路。可怜杨修空有一身才华,死于卖弄本事。若论洞察力,杨修堪称精深,但是杨修锋芒毕露,喜欢卖弄小聪明,在军机大事面前,轻率不慎。杨修自认为绝顶聪明,有事没事就爱炫耀。杨修一看,便拿起小勺子与众人分吃了。杨修非常好为人师。刀尖易折,笔尖易断,聪明反被聪明误。

曹操屯兵于斜谷界口日久,想讨伐西川刘备,被马超挡住了去路。想退兵又怕蜀兵耻笑,一时拿不定主意,心烦气躁。曹操正在喝鸡汤,部属请问今夜口令,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随口说:“鸡肋!”主簿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后对人说:鸡肋这个东西,吃也没有多少肉,丢掉则又可惜,看来丞相已经决定回师了。于是私下告诉随从整理好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一时部队都知道曹操欲归之意,纷纷做起了退兵的准备。

曹操夜间正心烦意乱,看到此情此景,肺都气炸了。叫杨修前来询问,杨修还振振有词:“鸡肋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由此知王意。”曹操正怕军心涣散,盛怒之下斩了杨修。可怜杨修空有一身才华,死于卖弄本事。

杨修乃一智者,才思敏捷,聪明,颇有学问,就连狂妄至极、自高自大的祢衡都把杨修看作一个人物,可惜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若论洞察力,杨修堪称精深,但是杨修锋芒毕露,喜欢卖弄小聪明,在军机大事面前,轻率不慎。话虽有理,可那种时机和场合,怎么能说打击士气的话呢?有人说曹操杀杨修是因为嫉妒杨修的才华,我们不排除这方面的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杨修乱了军心。在两军对峙的战场上,军心不稳的后果足以导致兵败。按理说,三国相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曹操又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怎么就杀了杨修呢?曹操爱才不假,但一定是可以驾驭之才。杨修这样恃才狂妄、多嘴多舌的家伙,纵使才高八斗,也难免一死,只不过早晚而已。

杨修身上有不合时宜的几个毛病。

其一,多嘴多舌。

杨修自认为绝顶聪明,有事没事就爱炫耀。有一年曹操让人建造一所花园,建成后,曹操前来视察。他没说好坏,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杨修看到后,说:“门里面放一个‘活’字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造得太大了。”其实这种小伎俩太“小儿科”,别人未必看不懂,但别人不会扫上司的兴致。

又有一天,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盖上写上“一合酥”三字。杨修一看,便拿起小勺子与众人分吃了。曹操发现,问何故,杨修答道:盒子上明明写是“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

职场上不欢迎牙尖嘴利、多嘴多舌的人。你卖弄小聪明,把别人摆在什么地方了,别人的心理能平衡吗?成熟的人应当在说话之前,仔细想想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不妨让别人去说,像这种猜谜语式的答案,让别人说出又有什么呢?

曹操生性多疑,一天夜里杀了给自己盖被子的内侍。这事说出去当然不好听,太影响形象,曹操谎称是梦中杀人,装出悔恨的样子。杨修猜到真相,忍不住在葬礼时对死者感叹:“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也不知道杨修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哪有公布上司的隐私的,无意知道上司的隐私,保持沉默好了,这么口无遮拦,四处张扬,岂不是找死!

古希腊圣贤苏格拉底说:“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口,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杨修吃亏在于多嘴多舌,而多嘴多舌又起因他的不检点,心高气傲。杨修这样绝顶聪明的人为什么会壮志未酬身先死呢,因为他进入了智者的误区,怪就怪杨修牙尖嘴利,犯了职场的大忌讳。

其二,背后告密。

杨修还喜欢到领导那儿说他人的不是。有一天,他竟然跑到曹操那儿告了曹丕一状。结果曹丕蒙混过关,杨修自己倒落了一身不是,掺和人家的家务事,让曹操愈加不喜欢。杨修真是枉读诗书,竟不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

做人应当心怀坦荡,话总在当面。背后议论他人是非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是上司有可能把你的话转达给当事人,当事人会因此怀恨在心,因此打击你,也可能把你喜欢打小报告的行为公布于众,使你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大跌。二是上司会因为你背后告密怀疑你的人品,你既然能告同事,同样也会在更高的上司面前告上司。万一上司也有什么事被大老板知道了,就算不是你说的,你也是第一嫌疑人。

其三,好为人师。

杨修非常好为人师。曹操欲考察儿子曹丕和曹植的能力,经常给他俩出出难题,按理说这是人家的家事,别人不好瞎掺和,可是杨修总是急于卖弄,技痒难耐,经常给曹植出招。有人把此事告到曹操那里,杨修弄巧成拙,处境更糟。每个人都有分内的事,你把手伸得那么长,伸到人家的家事上,不是自讨无趣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必非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没必要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不要经常去“指教”别人。你太好为人师,不是昭示谁也不如你吗?

其四,锋芒毕露。

敢露锋芒者,一般下场都不太好。在此不妨多举几个例子:

明代的魏大中42岁才进士及第并被授予官职。他官阶八品,在朝廷中尚无发言的地位,可是他对人对事都看不顺眼,而且口无遮拦,结果招致他人嫉恨。他到哪里,哪里的官员便失去捞到好处的机会,而他自己却清廉刚正,几乎不与人交往,这在官官相护的封建时代是行不通的。他结交的都是东林党人,并与当时权势显赫的魏忠贤为敌。后来,他上书弹劾奸党,反遭诬陷。皇帝怜他廉洁正直而放过了他,但最终还是被锦衣卫抓入狱中,折磨至死。

春秋时的吴起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历事鲁、魏、楚三国,每到一处都因才遭忌,无法立足,最后竟被楚国的宗室大臣乱箭射死,下场很悲惨。吴起之死在于锋芒太露,太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才子杨修,曹操心里想什么他都清楚,这说明杨修聪明,但是杨修生怕曹操不知道他聪明,说明杨修太不懂收敛。

不少聪明人都有年少的轻狂,不懂得体谅别人,不知晓藏拙,只顾显摆,锋芒全无遮拦,认为自身都是优点,好逞强,不示弱。刀尖易折,笔尖易断,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的锋芒可以露,但勿太露。有些聪明人,涉世之初,生怕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于是便处处寻求锋芒毕露的机会。可事实上,过于逞强,就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过于炫耀,就势必强加于人,招致别人的心理失衡;过于表现,就可能给人狂傲的印象。而有些人则含而不露,韬光养晦,大智若愚,表面上他们讷言寡语,心中颇有大略雄才。他们并非总是居人之下,他们“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韬光养晦。韬,即弓袋,弓之衣也。韬光,即收敛锋芒,隐藏才能。晦,即暗,不清晰。养晦,即善于屈居不显露之处。韬光养晦,即像把箭收藏起来那样暂且隐匿自己的才能或锋芒,待时而现。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一种智慧。

聪明人并非什么都懂,他只不过是在本领域内出类拔萃,并不能保证在其他领域里也都能游刃有余。这样简单的道理,并非所有的聪明人都能认识到。

聪明人应当明白,由聪明到明智还有不近的一段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