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医治心理疾病

怎样医治心理疾病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医治心理疾病近代世界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在评价身体健康时往往有一定的标准,同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标准。以下七方面是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康复力指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遭受创伤后,情绪波动,行为可能暂时偏离常规,或出现身体或精神症状,严重的则轻生自杀。

怎样医治心理疾病

近代世界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在评价身体健康时往往有一定的标准,同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标准。以下七方面是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适应能力

对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固然,人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而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毕竟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个体内环境等。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但人们对环境的变化往往无力控制,所以被动的适应和主动的适应,都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良好的适应,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环境改变,人人都会有些紧张,但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而有人则很久无法适应,甚至焦虑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易席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都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表现。

耐受力

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统称为耐受力。不同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例如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号哭不已;有人立刻晕倒,人事不省;有人虽受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仍然非常理智;有人则可能导致精神疾病。这是从精神刺激、社会变故的强度来说不同的耐受力。耐受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对刺激时间的持续性方面。生活中有一类精神刺激是频繁出现或持续存在的,虽然不是十分强烈,但总在时时折磨着人的精神。有人可以忍受强烈的刺激,但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的情况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萎靡,甚至产生身心疾病,有人虽然终生伴随种种精神刺激,但并未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也有人把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带来的种种不快变为生活奋斗的动力;也有人在几乎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好成绩。对于无论强的或慢性的精神刺激,有人会因而留下终身影响,一有反复就会出现心理的或身体的症状和不良反应;有人则能坦然处之。

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受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控制力

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都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不卑不亢,动机适宜,需要易获得满足等等,说明这时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水平较高。

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度量。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临床上则多以清晰度为指标。

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注意力不能集中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水平成正比。但是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社会交往

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个体若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会交往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相反,过分和无选择地广泛交往,并十分热情和兴奋,也要考虑他是否属于躁狂状态。一般说来,人们在交往中应当适度,有交往但不泛泛。择友而交,不仅有目的性,而且从品德、才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着眼。如果一个人总是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与人交往中总是很冷漠或自我为中心,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一个人如果没有知心朋友,或很少和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尽管他可能工作上是好的,行为是正常的,但不能说他在心理健康上没有缺陷。

康复力

指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生活中任何人都难免遭受打击或受冤屈,而心理创伤却有轻有重。遭受创伤后,情绪波动,行为可能暂时偏离常规,或出现身体或精神症状,严重的则轻生自杀。由于认为与评价能力的水平不同,阅历不同,个体气质和性格不同,人们遭打击后需要复原的时间和复原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能很快康复,并且不留什么痕迹,每当再谈起这次创伤时,一笑了之,原来的情绪色彩淡化了,对他以后的心理及行为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有的人虽然也能康复,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旦忆及往事,仍会耿耿于怀,形之于色,情绪起伏不已,也有的人不能完全康复,无论在心理上、行为上和躯体上都留下严重的痕迹。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这就有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有人就终身疾病缠身。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道德感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的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现,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的坚固基础。道德痛苦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对抗性。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剧烈,当一个人陷身于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时,他就体验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感,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使人陷于不能自拔的困境,直到轻生自杀。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过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超过越多就越健康。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成就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或者说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和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有自卑感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进行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感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人来讲,自卑感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一是与环境有关。

从环境角度分析,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封建社会里的小皇帝,由于他从小被指定为太子,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对他百依百顺,决不敢触怒他,更不敢打他一下。在他的意识里形成的全都是受宠和自尊等概念,因此,小皇帝长大成人执政后自卑感一般很少。而一般平民子弟由于成长环境没那么优越,自卑感往往较强。阿德勒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老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感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不难看出,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二是与自身素质有关。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感的克服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当然肯定与自卑感无缘。从理论上说,天下没有不产生自卑感的人,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关键是否通过建立自信心不断战胜自卑感。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得过且过,或在绝望中采取逃避的办法。

②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处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内心压力,则转为狂躁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③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有自卑感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便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不平。

④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较长时间地处在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几经努力而不能改变;或自己的预期目标始终未能达到,而企图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浇愁,以求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随波逐流型由于受挫折而丧失信心,自卑感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敢标新立异,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无奈地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以上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在自卑感支配下而采取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消极地钻入自我防卫的“贝壳”,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改变”,使自己有所作为。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导致自卑。成功者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能够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始终让自信心占优势。

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来避免慌张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一是娱乐调节。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欣赏一下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或所喜爱的戏曲唱段,既是美的享受,又是一种很好的松弛方法,紧张将会在优美悠扬的音乐中得以消除。当然,也可以看戏,跳舞,也可以到花丛中漫步。这也许会使你发现每天不管是下雨还是日晒,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花园都在不断地变化。这个发现,将使你充分体验到自然的神秘和乐趣。这些活动不仅使你肌肉松弛,还能使精神得到放松。二是睡眠调节。夜里长时间的睡眠对紧张的调节自然很好。即使午休一小时,也应尽可能睡好。倚靠在椅子上,全身放松,闭上双眼,一动不动地呆一会儿,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只要你有了这种训练,今后在电车上或在茶馆里,即使五分钟或十分钟也都能入睡。睡醒后再尽量伸伸胳膊,效果更为明显。三是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没有经验的新手,进入某项工作时,常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但造成精神压力,而且因为难以达到,而给自己带来过多的紧张。工作的低效率和心情的高度紧张相互作用,相互扩展,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仅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是开始,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初步的,紧张的程度缓解了,效率反而会提高。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要对情境和任务做出冷静的分析并订出必要的行动计划。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地去做,焦急是无济于事的,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

四是以幽默缓和紧张。

在许多初次见面的场合中,由于紧张导致一些不自然倒是情有可原。假如你确已紧张,你不妨说出自己的感受,嘲笑一下自己,可以缓和自己的紧张情绪。在一个讨论会上,一个与会者由于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相去甚远,他为了充分地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越讲越多,越多越紧张。当他意识到自己很紧张时,自己已经无法控制了。他干脆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确实太紧张了,无法再讲下去了,请大家来帮助我缓和缓和。”这话引起了哄堂大笑。紧张的心情自然也就随着笑声而去。

五是做好临场前的准备。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容易紧张,在临场前,你最好有意识地进行多次预演。比如你将要登台演讲,不妨把墙壁和空椅子当作听众,试着多讲几次,以便使语言流畅,临场时情绪稳定。临场前足够的准备,可以帮你树立信心。

假如你已经产生了紧张的情绪,希望用最快的办法把它消除。这时你闭目片刻,做深呼吸,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任何人都会碰到工作不顺利或生活不理想的时候,都会显得心情急躁或者闷闷不乐。如果让这种心情任意发展下去,那么,烦躁的程度一定越来越厉害,最后也就丧失斗志。如果不设法调整情绪,将来也无法专心做事,而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采取激烈运动的方式,使身体动荡起来,这时候,高涨的心理压力(紧张或不安)就会转化为肉体的精力而宣泄出去。

由此可见,焦灼不安的时候,不要一直想着令人沮丧的事,而且,不管采取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愉快地坐在办公桌前,工作效率一定可以提高。从表面上看来,这种做法似乎很单纯,但如能身体力行,即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效果。

研究表明,很少有运动员会陷入烦躁与不安的情绪里,这完全要归功于他们习惯于将人际关系、工作或功课上的紧张转化为肉体的能量。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当充分学习并把握这种调节身心平衡的方法。

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失败,变得心灰意冷,这是人之常情。同样,大家因为碰到一次失败,就以为到处走不通,而陷入无路可走的心理状态里。这是由于失败的体验跟挫折感息息相关,而挫折感极容易引起人类的感情反应和各种退化现象。所谓退化现象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跟年龄相反,退化到小孩子的模样,这时候,由于他对环境缺乏柔韧性,故对一切状况都不能做出适当的判断。

若要使自己免于陷入退化现象里,我们向你提供一种诀窍,那就是碰到失败的时候,不妨常常自言自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样做不成,可以那样做”等,只要一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就会心安理得。

如果某种工作进展非常缓慢,这叫做低潮现象。这时候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把为了飞跃而积蓄下来的精力用到无益的地方。

在低潮现象里,一个人所以会失去信心的最大因素主要是对自己的现状或未来满怀忧虑,甚至对整个过去的生长状况也疑惑丛生。这时候,他对目前所学的内容就会感到惶恐,由于内心产生了不安,当然就把眼前的成绩看成不可靠的东西。

避免这种状态,必须要用冷静的态度去评价过去的成就,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将自己目前所完成的工作以及足以显示过去成绩的东西放在眼前。不妨将自己曾经考来的高分、获得的各种奖状、奖品,参加过的重要活动的纪念品等摆在桌子上;同样,也可以把仔细阅读过的参考书或笔记簿等拿出来看看。只要目睹这些真实的成绩,必能恢复内心的喜悦和自信。

运动员都有这种体验,在运动场上,如能踏着雄壮的进行曲走路,体内立刻涌起十足的干劲,斗志也会油然而生。从古至今,凡是送士兵上场的军歌,全都雄壮有力,节拍紧凑。

由此可见,节拍快的音乐含有振奋精神与信心的作用。这就好比处在打鼓的场面里,或处在心情开朗活泼的心理状态里,心脏、血管和内分泌等活动立刻为之一振,自然地也会配合着身体的动作,形成表里一致的现象。反过来想,倘若情绪不好,只要一听到雄壮的音乐,必会振奋心情,显得干劲十足。有人说:音乐能使人陷入感情,事实上,音乐尤其能激发一个人的物理振动,而物理的振动对人的肉体可以给予直接的刺激。

英国有一位名叫霍布斯的学者说过,“笑就是胜利的表现。”的确,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常常面带笑容,这就是因为他这时陶醉在优越感里。当我们观赏滑稽故事或相声时,也都会被引得哈哈大笑起来,这种心理是:“如果是我,才不干那种傻事呢!”或“我才不会这么窝囊呢?”很显然,这也是优越感在作祟。

我们如能积极利用这种笑的效果,则可医治因失败而产生的悲观以及心理的紧张,甚至可将绝望感丢得无影无踪。怪不得有许多人在郁郁不乐时,就会跑到游乐场所去调剂一下情绪。同样,如果在忧郁的时候,读一读漫画或幽默小说,心情也立刻会开朗起来。

瑞士的紫马特是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城镇,在标高达一千六百公尺的登山街上,居然有许多老年观光客来此,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尤其是这些老人全都身着轻便的服装,衣服也很鲜艳。从外表看来,他们显得年轻活泼,一点儿也没有老态。老人们穿着这种服饰,在高原的街道上昂首阔步,令人非常敬佩。

人类的心理现象也跟穿衣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由气氛来决定服饰,而是由服饰决定气氛。在忧郁的时候,穿上鲜艳与轻便的服装,往往能使人的心胸开朗,生气蓬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