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治病机制

中医治病机制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天灸方还根据药物不同归经属性,适当选用引经药,通过经络传导,使方中药效直达病所。天灸疗效是药物和经络腧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协同,相得益彰。天灸疗法的作用点通过皮肤经络的传导,调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平衡人体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

(一)药物自身的治疗作用

1.《理瀹骈文》中就明确指出天灸药物需“……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纵观历代医家所著天灸处方,常选用药物如白芥子、甘遂、细辛、生天南星毛茛等动植物中药,其多性温热、味辛辣,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通过皮肤吸收,能起到温经通络、破血消积的作用。就如斑蝥,《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疰,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白芥子,《本草经疏》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2.《理瀹骈文》同时还强调:“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因此,天灸方还根据药物不同归经属性,适当选用引经药,通过经络传导,使方中药效直达病所。

(二)局部物理改变的作用

《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理瀹骈文》亦指出:“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皮毛作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御外泄、调节精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功能。天灸药物多具有较强刺激性,使皮肤红肿甚至起泡,改善局部血供,促进气血运行,提高皮毛卫外功能。同时灸后局部皮肤起泡、甚至破溃,结痂脱落形成的瘢痕能对穴位产生长期持续的刺激作用,发挥防病治病作用。

(三)经络腧穴作用

天灸疗效是药物和经络腧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协同,相得益彰。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而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千金翼方》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通过针、灸等疗法作用于腧穴就能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天灸疗法的作用点通过皮肤经络的传导,调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平衡人体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

(四)“三伏天灸”“三九天灸”原理

“三伏天灸”时处盛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分别为夏至后的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此时阴气收敛,阳气外显,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的阶段。“三九天灸”时处隆冬,是指冬至这一天为“初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依次为“二九”“三九”,此时阳气敛藏,阴气外露,为我国最为寒冷的时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在传统中医阴阳学说中,“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在一年的气候变化里,“冬至”与“夏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从冬至开始到夏至,阳气由开始复胜达到顶点,阴气由顶峰开始消退趋于尽头。顺应自然界阳气的生发,人体阳气也有欲升之势,体内寒凝之气也有欲解之势。而伏日又必是庚日,庚属金与肺相应,肺又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气而应自然。庚日与肺在五行中都属于阳金,三伏天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亦最旺,当腠理开泄,经络腧穴更为敏感,“三伏天灸”所贴药物更易渗透皮肤,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最大限度地鼓舞人体正气,协同体内阳气是生发以扶正祛邪,治未病和防止痼疾复发。而从夏至开始到冬至,阴气由开始复胜趋向顶峰,阳气开始消退趋于尽头。同样,人体也处于阴盛阳弱,阴气最盛,阳气最弱,阳气卫外不固,外邪更易侵袭人体,导致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而诱发一系列疾病。“三九天灸”顺应自然阳升阴降的趋势,通过温阳药物,顺势蓄养,扶助人体升发之阳气,促进阴寒之气的潜藏,以阳克阴,以温化寒,化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补充,可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疗效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