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刍议

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刍议

时间:2022-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刍议邓慧君 李 骅一、品格、陇人品格1.什么是品格品格是一个古老而又模糊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映了其本身涵义广泛而极具争议的性质。

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刍议

邓慧君 李 骅

一、品格、陇人品格

1.什么是品格

品格是一个古老而又模糊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映了其本身涵义广泛而极具争议的性质。犹太教哲学家布伯认为:品格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烙印”,即一个人作为人的本质与他的行为的联系,也是他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联系。我国学术界一般将品格理解为生命个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倾向性,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德性,并强调其内在性、道德性、伦理性。国外学术界最新提出将品格分为优越品格和道德品格。《辞源》中对品格的解释有二:一曰高下的等级;一曰性质、风度。另有学者解释为品者,次第也;格者,标准也,认为品格是人素质涵养等达到的标准。

品格与人品、人格基本相通,人品是较为大众化的提法,常常和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品质,具体体现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中;人格则较为高尚,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综合,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就其人性基础而言,它具有内在的崇高性,但一个人如果在后天的行为实践中不断地丧失人性、助长兽性,不以人道待人,就会人格出现裂变或最终丧失人格。人品、人格合二为一,就是品格。一般来看,有品就有格,有格就有品。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品格一词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比如,常说优秀的品格或高尚的品格,但从没有说劣质的品格或低下的品格,劣质或低下的品格就不成其为品格,就是不成样子,不成形状的,就无品格可言,因此,一般都表述为不良品格。而在日常表述中,我们对人品的价值判断是人品好或人品坏,对人格的价值判断是人格高或人格低。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的思维对有层次、有标准、有规格的事物的认知是分等级的,而对没有层次、没有标准、没有规格的事物的认知是不分等级的,法律例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突出,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老师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合格以上可分为好、良好、优秀等等级,而对合格以下则是差或不合格;再比如,在质量检查认证时,我们的评价也是达标一级,达标二级,以至于达标三级、达标四级等。而对不达标的就是不达标或不合格,不可能有一级不达标或二级不达标。

由此看出,对个人而言,人的品格就是指具有基本层次的、标准的人格或是人品,是人的心态、个性、习惯、行为方式等综合因素表现出的形象、风范、气质、德行、操守等的基本等级和标准,是一种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组合,显示出做人为人的价值,超过这个等级和标准的可以用优秀的、高尚的、卓绝的辞藻来形容它,而低于这个等级和标准的就是不良品格,或品行不端了;而对群体而言,品格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它与该群体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现实表现等联系在一起,既有持续性的特征,又有间断性特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既有普遍性意义,又有特殊性意义。一般来说,就是群体思想、心态、行为、习惯等表现出的等级和标准,如果超过基本等级和标准,那就是优秀的或是高尚的了。

2.与品格相关概念的厘清

与品格相关的概念主要有这样几种:

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外形、生理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心理学上,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人格概念,人格概念的多样性表明人格内涵的复杂性,但是人格概念的生物性特征、心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却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同。

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生活方式,并表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中,一个人对现实世界和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在心理学上,性格一般可分为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其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人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场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不同部分。

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的道德构成。人们一般在道德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第一,品质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道德行为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表现形式,一定的道德行为持续不断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第二,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构成品质的内在因素。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品质是以他的一贯的道德行为为依据的。在思想史上,不同时期的伦理学家都对自己阶级的成员提出了道德品质的要求。例如:《中庸》一书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智”、“仁”、“勇”三个品德。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坚定勇敢、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

品行: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简称。如前所述,道德品质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条件和人的品质之间的关系,认为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在一定社会实践和教育中经过个人自觉地锻炼和修养形成的,它受一定经济政治、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道德理想。道德品质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结构,有美德和恶德之别。道德行为亦称“伦理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有善行和恶行之别。

精神:指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方面,与“物质”相对。人类社会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唯物主义者把它当作与意识同一意义的观念来使用,唯心主义者把它当作独立的东西来看待,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在精神支配下进行。我们惯常理解的人的精神从内容和现象来看,就是人类的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它也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功能。人类的精神既有物质基础(大脑),也有外界客观事物的存在。人类的精神是外界事物在人类大脑中进行反映,并且是激发大脑所进行的活动。既然人类的精神是客观存在的,是大脑的功能,那么人的精神就不是静止的,而是要显示出它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就是精神活动,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在这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意识。宗教信仰者和所谓“唯心主义者”都认为精神独立于物质。但无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把文化看成是精神的载体,人们把精神赋予自己的创造物中,有个人的、有集体的、有民族的,只要思想能达到的地方,都可以赋予精神。实际上,精神就是自由的品质,是人及其创造物的依托,从个人看,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依托,从国家民族看,是其维持发展的支柱,从文化形态上看,是人类思维的产品。离开了精神,所有这些都将沦为缺乏生气的“物”。正是精神使人类社会、文化、制度逐渐形成,使人居栖之所得以稳固,从而使人得以完善。所以,精神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确证。

品格、性格、人格的概念是相互交融贯通的,品格概念涉及一个人品行的后天性以及社会对一个人整体性的道德评价。性格的内涵外延要广于品格,它不仅包含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还包涵意志情绪理智特征。而人格概念最具广泛性,不仅涉及一个人的社会心理特征,还涉及一个人的生物性特征。品行、品质侧重于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表现,精神侧重于人的意识和气质以及行为表现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品格、品行、品质互用,在道德评价时,往往将性格、人格、精神联系起来。

3.人应该具备的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品格,主要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的伦理道德品格。就个体品格而言,主要注重君子的品格——忠孝友悌,敬老怀幼。就群体而言,注重治国平天下,推崇君子行为,在静穆中修养,通过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通过修己养性报效家国,旨在营造太平盛世和追求大同世界。革命战争年代,倡导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勇敢的战斗精神、强烈的爱憎情感、革命的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同时要求培养集体主义品格。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到21世纪以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始注重个体品格的培育。

实际上,自从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以来,基本的做人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比如“辛勤劳动”、“诚实守信”、“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等等。早在10万年前的人类,就有这种“规矩”和“标准”了。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人类知道一个人的力量远不如一群人的力量大,于是就有了以血缘关系为“链条”的部落。为了使部落延续,使子孙安康,我们的祖先都自觉的“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并为了生存而“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可见,做人的基本价值观,古今中外相差无几,有普适性的内容,但由于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就是这些人类最基本的品格我们还常常忽略,或做得不够到位。

因此,做人的起码标准,也可以说基本素质,仍然需要塑造提升,而杰出的素质,就更需要着力塑造提升了。品格塑造提升非常重要,人类的文明史昭示出,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的是精神和品格的胜利,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成就最终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和品格上。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黑格尔也曾说到:“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不仅是说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更重要的说的是一种希腊精神,是希腊杰出人物的品格所铸就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长期以来,高尚品格作为完美人性的标志之一,始终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对个人来说,基本品格的塑造十分不易,非常复杂,既有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先天智力情感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工作环境,甚至是居住地区人文环境、本民族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件事、一段经历、一个陌生人、一本书等都会对品格塑造产生影响。而对于群体来说,品格的塑造提升更为复杂,群体品格是个人品格积聚的结果,也是个人品格提升的结果,每一个个体是群体的一分子,其习惯、心理、观念、行为等都会影响群体内的其他人,因此,塑造群体品格,就要注意个人品格。但是,人作为群体性的动物,其社会价值观又反过来对个人品格产生影响,而社会价值观这种群体品格的关键因素则需要在针对群体的活动和要求时更多地要强调和关注,要有稳定的群体价值观,便于践行的群体价值观,和与个体价值观对接的群体价值观,同时也要注意群体品格的互相影响和感召力。

4.什么是陇人品格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灿烂的远古文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真诚、宽容。这些品格是创造辉煌的基本素质。它是具体的,与历史相连,是不可割舍的历史血脉,它留下了许多有形的精神遗产;它又是抽象的,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写照,凝结在有形的遗产里,使有形遗产具有永恒价值。

陇人品格是长期生活在陇原大地的甘肃人民最具特色的社会心理特征、情感表达方式和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品格主要是通过千千万万甘肃人数千年的社会实践和个人言行以不同形式反复表现出来的;是甘肃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甘肃地域历史文化形态的群体道德价值和人格精神魅力。它是中华文化在甘肃大地上积淀和凝结的优秀成果,是甘肃文明的精华与结晶;它是甘肃人中优秀分子的高尚品格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总和,又是千千万万甘肃人所内在秉持着的价值传统。在甘肃历史的风云际变中,实质上就是靠这种精神品格的伟大力量,支撑着甘肃历史一路走来。它是地方精神和人文涵养的具体体现和定格,受精神因素和人文涵养的制约和引导,它集中体现出个人或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是做人为人的风范;也体现出个人或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其范畴而言,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精神。陇人品格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从空间上说,它是指甘肃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所产生的群体性的道德价值取向;从时间上说,它是自远古以来到秦汉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当代的地域文化精神的人格化反映。它展现的是陇原群体内在的品质属性和外在的精神风貌。

这种品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陇原儿女优秀品格的统一体。既彰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炎黄子孙的共同优秀品格,又反映特定环境中陇原儿女的个体品格修养和生活态度,具有普遍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相统一的特征;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它既继承历史,批判地吸收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又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甘肃省情实际,富于时代内涵,具有弘扬优秀传统与体现时代特色相结合、相统一的特征;是现有品格和理想品格的统一体,既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起码底线,是陇原儿女现有品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现,又有很高的层次要求,是接近现实、高于现实的品格境界,是陇原儿女的追求目标,具有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相统一的特征。

以“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着坚韧、团结奋进”为基本内容的陇人品格,是陇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其主要特点:一是继承性。陇人品格是陇人的一种价值观,它是由价值基础、价值核心和价值目标等要素组成的价值体系,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着坚韧、团结奋进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历史发展中,它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更有历史性和现实性。

二是稳定性。陇人品格作为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稳定的道德体系,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外显为群体地域精神。它一脉相承,具有文化的普适性,植根在世世代代陇人的生产生活中,并且在以后陇人的生产和生活中,仍然是突出的地域精神品格。

三是积淀性。陇人品格是优秀陇人的人格积淀和其创造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地方精神和人文涵养的具体体现和定格,自远古以来到秦汉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当代的地域文化精神的人格化反映。它展现的是陇原群体内在的品质属性和外在的精神风貌。

四是独特性。由于地域文化背景不同,陇人品格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每一品格都打上了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它既是民族的、国家的,又是陇人的。比如同样是诚实守信,在甘肃则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这种诚实守信是自然质朴的,没有修饰的,是人的本真,而不是理性基础上的诚实守信。

二、甘肃精神

1.什么是甘肃精神

精神和品格密切相关。精神反映出品格的张力,有品有格,意味着玉树临风、顶天立地,意味着虚怀若谷、道行高深,意味着个人或群体有良好的精神支撑和精神面貌。它是甘肃人的心理文化素质,是甘肃人的灵魂,它与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关,与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与甘肃多元的民族构成有关。它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稳定,是因为它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说它变化,是因为它历史久远,各个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说它独立,是因为它是甘肃特殊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说它统一,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比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胸怀宽广、海纳百川的精神在甘肃表现得尤为突出。

精神是品格的反映,是品格的凝练,凝结在成绩中时,表现为一种力量和毅力。“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在甘肃第一次是由宋平同志提出来的。进入新时期以来,“甘肃精神”成为甘肃的政治旗帜和文化符号,特别在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已经成为“众口一词”的口头禅。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2.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的关系

诚实守信,包容创新,执着坚韧,团结奋进的陇人品格是甘肃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写照,是甘肃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精神可以鼓舞品格,提升品格,为品格提供力量源泉,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依托,互为支撑。

品格是精神的基础。任何一种品格,都有自己的理想,都要树立一种理想人格作为人们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以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把“仁义”最完美地实现出来的“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把那种无知无欲“如婴儿之未孩,独与天地精神向往来”的“真人”作为理想人格;宋儒提出“人欲净灭,天理流行”、“廓然大公”的理想人格;在欧洲,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完善和幸福的个人”的理想人格。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提倡的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热爱劳动、追求科学和真理等崇高的品质要求为基本内容。今天陇人品格一方面是历史上杰出陇人理想人格的积聚,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时代所积累起来的地域品格,它体现为一种健康的导向和向上的动力,表现为实现个人价值来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现实愿望,它是甘肃人在改变现实,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有历史文化的本真,也有现实的要求。

品格是精神的伦理维度。品格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状态,就个人而言,表现为个人的精神面貌;就群体而言,展现的是群体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精神水平展示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道德状况体现着这个民族的品质与格调。国家亦然,个人亦然。无论精神或者品格,都与道德相关联,都与伦理相依托。

精神是品格的进一步升华和凝练,是人及其创造物的最终依托。从个人看,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依托,从国家民族看,是其维持发展的支柱,从文化形态上看,是人类思维的成果。离开了精神,所有这些都将沦为缺乏生气的“物”。正是精神使人类社会、文化、制度逐渐形成,使人居栖之所得以稳固,从而使人得以完善。

陇人品格升华、凝练、积聚成甘肃精神,就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这是新时期甘肃人宝贵的精神价值取向,它内化为具有本土地域历史文化形态的群体道德价值和人格魅力。这种精神是甘肃历史社会发展中所孕育的一种能代表甘肃整体形象的精神,是引领甘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人文基础设施,是支撑甘肃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陇人品格是甘肃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形象说明,是甘肃精神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甘肃精神是陇人品格的高度提炼。唯品格体现精神,唯精神滋养品格。陇原大地,富庶不足,贫瘠有余,然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不可谓不勤劳勇敢、不可谓不诚实守信,他们立足黄土,心系家国,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精神血液,他们的气质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宽厚仁和的道德精神。一代代传人,始终保持和承传着这种精神和品格,一脉相传,渊源不断,流向未来。

甘肃精神与陇人品格从道德的维度充分表达了甘肃民众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整体进步时人们所达到和应达到的精神水平和理想人格。从个体道德来说,是甘肃人行为和品质选择的依据;从群体道德来说,是甘肃人精神和灵魂依托和升华之所在,从本质上看,是甘肃人继续创业的道德支撑和理想维系。

三、陇人品格与甘肃精神是鼓励陇人前行的精神支柱

群体品格和精神需要个体品格和精神的积淀,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是对陇人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是一个群体的价值标准和要求,通过对“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群体精神的弘扬和对陇人品格的塑造,来实现群体价值观的完善和升华。

陇人品格与甘肃精神是陇人现阶段的价值取向、目标、导向。陇人品格的概括和甘肃精神的提出得到民众的强烈认同,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既是甘肃人中的优秀分子的心理、情感、行为、作为的概括,也是甘肃广大人民心理、情感、行为、作为的概括和提升,是个体美德(单个人做人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伦理(集合体社会交往关系方面)的共同体现。那么,这样一种概括在甘肃民众中的反响如何,他们是否认同?从我们的调查显示,51.03%的人认为对在甘肃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38.46%的人认为符合甘肃追赶型的发展现状,更适合长期坚持,47.18%的人认为符合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14.62%表示说不清楚。这说明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得到高度评价,它是甘肃民众精神价值的新标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的陇人品格、甘肃精神是目前甘肃民众的价值取向。有资料显示:77.18%的人认为甘肃精神、陇人品格能作为目前甘肃民众的价值取向。可见甘肃精神和陇人品格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可以成为加快甘肃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精神动力和构建和谐甘肃的道德支撑,即完全可以作为甘肃民众现阶段的价值取向、目标、导向。

理解和挖掘陇人品格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重塑和提升陇人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对于创造新的道德资源,获取普遍有效的价值认同,对于加快甘肃现代化的进程都至关重要。

总之,陇人品格和甘肃精神所涵盖的伦理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成为当前人们所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绝大多数人都赞成甘肃精神的提出和对陇人品格的概括。今后的问题在于广泛宣传,化为普通言语为老百姓所理解接受和践行。

邓慧君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李 骅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