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电影产业管理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电影产业管理人才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系主任|吴曼芳吴曼芳,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电影学院“师德十佳”。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走出的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市场经管知识,同时具备深厚的艺术创作底蕴,从而满足中国电影产业对电影管理人才素质的各项要求。

管理系主任|吴曼芳

吴曼芳,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电影学院师德十佳”。主讲课程有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院线经营管理、电影产业研究。出版著作《电影市场营销中的媒体策略研究》《媒介的政府规制》《媒介经营与管理》《大众传媒的危机公关策略》等。艺术创作方面,任电视连续剧《起步,停车》策划人、发行人,在多部专题片中任执行制片人,在多部电影、电视剧中任监制。

寄语考生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对考生的素质要求,管理系看重考生的知识面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水平,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此外,考生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自1987年建系以来,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兴盛繁荣以及影视经济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经过26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发展,至今已成为拥有20余名专职教师,400余名在校生,4个培养层次,下设电影(电视)管理、院线经营管理、影视项目策划、文化经纪人4个本科招生专业方向,文化市场研究、媒体管理、制片管理、电影市场营销4个硕士招生专业方向,以及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建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这一校级电影产业研究机构,同时具备高端培训办学模式,教学和科研能力学界领先的电影产业经营管理教育院系。

作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电影管理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构,管理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细致,师资力量专业。从中国电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形成了一套定位明确、覆盖全面的学科和专业体系,通过结构严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推动,构建起横跨艺术与管理两大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辅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使管理系的教学质量获得良好保障。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走出的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市场经管知识,同时具备深厚的艺术创作底蕴,从而满足中国电影产业对电影管理人才素质的各项要求。

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走出的毕业生,代表着中国电影管理人才的最高培养水平,多年以来,管理系为中国电影产业输送了数以千计的高素质电影管理人才,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进入中影、华夏、上映、保利博纳、华谊、华录百纳等著名影视企业机构,大量管理系的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影视产业宏微观管理岗位的第一线。管理系毕业的学生中,包括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中影集团营销分公司总裁,新闻发言人蒋德富,唐德影业董事长吴宏亮等诸多在中国电影业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业界领导者,管理系的学生不仅具备产业一线实操能力,产业研究能力同样值得称道。通过师生共同调研,相互促进模式的不断推进,积累了如《中国电影产业年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北京华融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电影业务战略细化研究》《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政策研究调研分析》《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带政策研究》等大量成果,成为保障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成绩斐然。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从成立以来,其自身发展就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侧重点,并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就要求中国电影产业紧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脚步和速度,在有序合理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发展速度和水平,最终实现我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顺应时代对电影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紧跟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脚步,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身学术水平为出发点,在产业环境变革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双重契机推动下,通过对学科和专业的细致梳理,构建横跨管理与艺术的完善学科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引进来、走出去的力度,借由国际化的教学人才引进和积极的教师出国进修策略,加速双语教学实施进程,着力提升管理系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通过积极推进管理系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模式的丰富,力促MFA、MBA、EMBA和博士办学层次实力的完备,进一步推动学院内及校际,国际联合创新培养模式的形成;通过“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及相关科研团队的建立,储备丰富的科研资源,以严谨的科研统筹和专业的研究人才激发雄厚的科研力量,开展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科研项目,以此承担起管理系作为教学研究型院系对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并服务社会的使命;通过与国际一流电影学府及国际电影产业和研究机构间更加频繁、深入的交流,提升管理系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声誉。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化逐渐成型,内部运营机制日趋合理,科学管理理念日渐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出的电影管理者的素质越发不能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而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毕业生理念先进,素质齐备的优势体现得越发明显。为了使管理系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占领先机,考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后,会通过“通识型”和“专业型”两大类以及“专业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4个梯度的课程设置,包括从第一年起,打好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以及专业基础素养的根基。第二年,进入各自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和实践基础课。第三年,开设专业课和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课程。第4年,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和实习反馈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贯穿整个4年的培养过程。管理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创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管理系也通过自设奖学金、各类课余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专业上的自豪感和大学阶段的归属感,从而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成熟,打造有理想、有激情、有冲劲的青年才俊。

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走出的毕业生,将成为了解影视产业发展形势,掌握相关政策动向,具有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和敏锐的市场嗅觉,通晓影视制作及宣发过程中的流程和技术,掌握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具有项目发起、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并能够作为领导者独立运营影视项目的高级综合型管理者。

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呼唤高素质的电影产业管理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有责任、有能力满足中国电影产业对电影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欢迎有志于投身中国电影、推动产业发展的广大考生报考,希望报考管理系的考生们放松心态,放平脚步,踏实应考。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真诚地欢迎每一位有志青年的到来!

专业考试——特别强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对考生的素质要求,管理系看重考生的知识面,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水平,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此外,考生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初试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电影、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文艺领域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覆盖和深度,2013年初试的题型将全部由选择题组成,在机读卡上作答。复试为面试,这是在考查考生知识面的同时,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通过与考生的交谈,老师希望了解:1.考生的自身素质以及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的想法;2.考生对中国历史、社会生活以及当前形势、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3.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对当前的影视文化创作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以及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4.考生的个人爱好、兴趣、专业知识水平等。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管理系特别强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拥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力。面试时,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考生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理念、思想、价值观,对世界的感知与判断能力。

(采访、撰写:吴可非)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

管理系成立20余年来,向中国电影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影视管理人才,现有毕业生活跃在中国影视产业各层次管理岗位上,并培养出如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中影集团营销分公司总裁、新闻发言人蒋德富,唐德影业董事长吴宏亮等诸多在中国电影业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业界领导者。管理系教师参与的策划、制作、管理、发行等影片多次获得金鸡奖、华表奖殊荣,同时在中国影视产业发展过程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力量,成绩斐然。

管理系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大力开设不同层次教育,学生培养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升本,同时管理系还开设影视产业与金融投资人班,聚合业界高端人才,培养产业高级精英。管理系目前共开设电影(电视)管理、院线经营管理、影视项目策划、文化经纪人4个本科招生专业方向,以及文化市场研究、媒体管理、制片管理、电影市场营销4个硕士招生专业方向。

管理系系标

管理系全家福

管理大讲堂

定期出版的《中国电影产业年报》

管理系系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