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河池市农村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年河池市农村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河池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875元,比上年增长8.0%。河池市粮食产量108.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吨,增长2.9%。

李名浩

国家统计局河池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河池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64元,比上年增加441元,名义增长7.7%,增幅比广西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在广西排名第14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农民收入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2015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2015年,河池市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态势(见下表)。

2015年河池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一)农民增收部分近五成来源于工资性收入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农民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河池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875元,比上年增长8.0%。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比重达46.6%,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对全部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到48.3%,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本乡地域劳动收入呈进一步加快增长态势。工业及园区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河池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为农民就业转移创造更多岗位,且工资水平与发达市区的差距在减小,加上本地务工农民由于环境熟,离家近,不仅能赚到务工收入,还有较强的优势创业和兼营农业,形成综合创收。二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各地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劳动力市场向“招工难”转变,在外务工人员的务工时间比较饱和,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稳步增长。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持续增长仍是农民收入最稳定的因素

2015年河池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5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7%,增加172元,增长7.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9.0%。

今年来,河池市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加快农业发展,农作物得到较大丰收。河池市粮食产量108.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吨,增长2.9%。蚕茧产量10.5万吨,增长7.2%;蔬菜产量140.1万吨,增长10.6%;食用菌产量1.7万吨,增长26.6%;园林水果产量15.3万吨,增长8.4%。同时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达到1931元,增长3.5%。随着二、三产业持续发展,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并且农民消费水平也大幅提升,农村消费市场逐步壮大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业人员收入也稳步提高,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2015年河池市人均第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264元和374元,比上年增加29元和77元,增长12.3%和25.9%。

(三)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贴的增加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成,农村低保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的提高等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之密切相关的转移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农民转移性收入640元,增长7.9%;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农民土地流转、转租为农民增产创造了增收渠道,2015年农民财产性收入80元,增长12.7%。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农业生产成本高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农业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不断下降之势。农业经营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从而出现了农产品增产空间变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二)不确定因素多,加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一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农民很难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导致产品滞销。二是极端天气的不可预测性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压力,农业生产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弃地务工。如2015年河池市桑园面积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10.2%,但蚕茧价格有所降低,2015年仅为34.8元/公斤,比上年下降2.2元/公斤,下降5.9%。

(三)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

在种植业方面,受人均耕地面积偏小、地形多变、地块碎化等客观限制,河池市集中连片发展、大规模生产的基地不多,绝大多数农户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无法保证,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四)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务工行业多属于低附加值行业,收入不稳定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比较困难,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集中在传统的耕作模式,机械化程度不高。在本地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工作时间、地点不稳定,对农民持续增收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转脑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是大力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用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二是优化农业结构,应进一步培育壮大和提升已具备基础和优势的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以做大做优蔬菜产业为例,要按照壮龙头活机制、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抓示范强带动的思路,扩大设施菜、错季菜、品牌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比重。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围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推广,加快形成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二)重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力度。采用贴息、配套、补助、奖励等多种经济杠杆形式,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直接开发农业,增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电力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牢固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生产能力,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成本和费用支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必要保障。

(三)控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一是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高其社会生产效益,增加生产资料供给量,平抑其市场价格;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价格、质量等问题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行为;三是要提倡测土施肥、科学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

(四)找路子,发展劳务经济促农民增收

一是健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组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尤其是要在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和劳务市场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上苦练“内功”。二是继续完善农村劳务中间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增加市县农村经济信息中介服务中心的劳务信息服务内容,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盲目流动,降低农民外出务工的风险。三是建立和健全政府支持体系,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提供政策保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应视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在贷款、用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使其回乡创业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