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证券交易所竞争能力研究综述

我国证券交易所竞争能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目前,关于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竞争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篇文献:傅浩等和李开秀和龚仰树。  傅浩等首先建立了评价证券交易所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力进行了国际比较。  利用所确定的影响交易所竞争能力的因素,李开秀和龚仰树在95%的置信区间预测了我国沪深两家交易所在争取境外上市资源方面的竞争能力。

  目前,关于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竞争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篇文献:傅浩等(2006)和李开秀和龚仰树(2011)。本节对这两篇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进行了综述。

  傅浩等(2006)首先建立了评价证券交易所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力进行了国际比较。他们所构建的衡量证券交易所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类指标:宏观指标、微观指标和企业组织指标。其中,宏观指标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情况——GDP增长水平、国民经济规模、金融体系整体质量、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及利率汇率市场化情况;微观指标包括产品结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境外投资者参与程度、技术系统)、市场质量(流动性成本)、技术系统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规模(市价总值、交易金额;企业组织指标包括交易所组织治理形态)、是否公司制、是否上市和交易所整合情况(是否跨国整合、是否实现现货与衍生市场的整合、交易与结算系统市场整合)。

  利用以上指标体系,他们将上交所与纽交所、伦交所、港交所、东交所、德国交易所(DBAG)、孟买证券交易所(BSE)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1)宏观指标比较。上交所处于下风:综合6个指标来看,上交所的得分不仅仅低于纽交所、伦交所和德国交易所,也低于孟买证券交易所和港交所。

  (2)微观指标比较。从产品结构多样性来看,上交所最差(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仍然是一个本土股票现货为主的市场);从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来看,上交所最低;从买卖价差、有效价差等市场质量指标看,与国际市场相比,上海市场处在较好的水平。2006年3月上海市场的平均买卖价差和有效价差分别为0.014元和0.023元;但从市场深度和流动性成本等市场质量指标看,上海市场与国际主要证券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统计计算,上海市场的流动性成本(2005年3月不含ST股票的A股的10万元交易的价格冲击指数)不仅高于德国、东京、纽约、伦敦(其他市场数据位E/M公司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机构交易成本)等成熟市场,也高于印度(国家交易所2006年3月50指数成分股的500万卢比交易的价格冲击成本)等新兴市场;从技术系统的自主性来看,样本交易所都拥有对交易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从市场规模来看,上交所的市价总值仍然较低,交易金额也较小,在与国际同行的比较中居于落后的位置。从综合得分来看,上交所在微观竞争指标的国际比较中仍落后于国际同行。

  (3)企业组织指标比较。与前面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相比,上交所得分更差。

  根据以上比较结果,傅浩等(2006)得出结论:上交所在国际竞争力综合评分方面不仅落后于纽交所等传统成熟市场,也落后于孟买证券交易所等新兴市场,这与我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

  研究我国证券交易所竞争能力的文献是李开秀和龚仰树(2011),他们首先综合了已有研究的观点,认为影响交易所竞争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交易所特征与国家宏观环境特征,具体包括交易机制、市场规模、流动性、法律制度、会计制度、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服务质量和文化相似性等;其次,在交易所特征方面增加了投资者规模和上市费用两个变量,在国家宏观环境特征方面增加了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投资者保护与地理位置三个变量。

  利用所确定的影响交易所竞争能力的因素,李开秀和龚仰树在95%的置信区间预测了我国沪深两家交易所在争取境外上市资源方面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我国交易所争夺境外上市资源的能力是一个逐年提高的过程,从均值看沪深交易所基本相当,但两者竞争能力都比较低下。预测显示,2008年,上交所平均可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9%,深交所平均可占0.78%,远远低于纳斯达克(10.8%)、纽约交易所(13.34%)和伦敦交易所(21.88%)等发达国家交易所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与发达国家交易所相比,我国交易所的机构投资者规模太小,而且信息披露要求又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交易所。

  他们根据我国当前宏观环境和证券交易所条件等预测发现,平均可容纳49家外国公司到我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最多可容纳322境外公司,接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