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综述

—年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从编目基础理论研究、编目规则与元数据格式研究、计算机编目研究、编目工作研究、合作编目与在版编目研究五个方面,概述了2006—2009年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进展。2006—2009年,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拓展了视野,探讨了新时期的编目理念,跟踪报道并借鉴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关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更新了一些传统的概念,梳理了编目思想发展史,报道了国外有关研究的新成果。

2006—2009年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综述

孙更新 张 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文章从编目基础理论研究、编目规则与元数据格式研究、计算机编目研究、编目工作研究、合作编目与在版编目研究五个方面,概述了2006—2009年我国文献信息编目研究进展。汇集了近年来编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描述了编目研究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

【关键词】文献信息编目 编目研究 研究综述

Summary for Research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Cataloging in China:2006—2009

Sun Gengxin Zhang L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cataloging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year 2006—2009 from five aspects concluding basic theory,cataloging rules and metadata format,computer cataloging,cataloging technique,cooperative cataloging and CIP.It also points out some existent problems and puts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document information cataloging cataloging research review

1 引言

2006年4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图书馆主办,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各方面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交流与结集的专业研究论文达60余篇(1)。这次会议是在编目工作面临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对我国编目工作、编目技术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总结性的作用,也促进了我国编目理论研究的发展。

2006—2009年,我国编目研究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通过分类浏览检索,查到2006—2009年关于文献信息编目的研究论文有近2000篇;利用国家图书馆、CALIS等的OPAC,检索到编目规则、机读格式及其手册与教材、专著等出版物共40余种。与前一个时期(2001—2005)相比较,2006—2009年的编目论著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在研究内容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近年来编目研究的进展。

2 编目基础理论研究

2006—2009年,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拓展了视野,探讨了新时期的编目理念,跟踪报道并借鉴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2.1 编目基础理论

有关文献信息编目基础理论的研究,更新了一些传统的概念,梳理了编目思想发展史,报道了国外有关研究的新成果。

2.1.1 基本概念

在不断发展的编目理论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中,编目基本概念的更新是难以避免的论题,不少研究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努力。

(1)“文献编目”概念的演变

李晓新在其《新编文献编目》(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中仍然沿用了“文献编目”的概念,但对一些编目术语,如信息描述与文献著录、款目与记录、标目与检索点、文献编目与信息组织等的变化也进行了探讨。孙更新在其《文献信息编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中采用了“文献信息编目”的概念,对文献信息编目法、文献信息目录等概念都进行了新的界定,还阐述了文献信息编目法要素、编目原则、编目工作协调与协作、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段明莲则将其《文献信息资源编目》一书修订后,改名为《信息资源编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并论述了信息资源的概念与特征、信息资源编目的原则等,而对“信息资源编目”的概念并没有作出新的解释。同时,也有研究者仍用“文献信息资源编目”作为教材的名称,但冠以“现代”一词,如王鹤群、马家伟、李华主编的《现代文献信息资源编目》(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新时期的新概念

有关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并建议废除一些陈旧的概念。如有的研究者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组织”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研究指出:信息资源即信息内容本身,可分为实体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是指信息资源的组织,侧重以元数据的方法来统领各类信息资源的组织;信息资源的元数据组织,若从其创建者或收藏者即基于为他人共享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角度,又可分信息资源的前端组织和后端组织两种(2)。有的研究者则提出,作为图书馆组织信息和提供检索的主要手段,编目理论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环境的巨大变化,正在动摇传统编目理论存在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书目数据”这一狭隘的概念将要被摒弃,代之以“元数据”这一较为模糊、能为更多人使用的概念(3)

(3)新时期的新观点

有关研究也重新审视编目原则、信息资源类型等理论。如有的研究者在分析编目工作中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编目原则,阐述了编目的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三项基本原则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是文献编目的精髓,贯穿于古今编目理论和技法之中(4)。有的研究者针对当前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现状,对信息组织中资源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从分类思路、分类标准等角度比较FRBR、DCM I、编目规则、机读格式的资源分类状况,并指出信息资源类型划分不统一等问题(5)

(4)理论研究中的问题

有关研究还指出了当前编目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现存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文献编目”改为“信息描述”,涵盖对网络资源的处理,虽然扩大了描述对象的范畴,但仍然以编制图书馆目录为主要出发点;文献工作标准化只局限于图书馆方面考虑,而未涉及整个文献交流系统,没有完全跳出“图书馆目录”的框框。进而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因为学术研究的路向没有根本转变,技术方法与基础理论脱节,使编目理论不能突破固有的围城(6)

2.1.2 编目思想史

在编目学术思想史方面,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如有的研究者系统阐述了中、西方编目思想发展史,介绍了国外新的编目原则、编目规则及其影响,探讨了中国文献编目发展的路向以及文献编目学未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编目思想深化的主要表现,即:目录职能的进化、著者理论的完善和主要款目的兴衰(7)

对于编目学家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也有新进展。如有的研究者研究了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术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刘国钧,介绍他对图书馆事业贡献最大的三大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分类法理论及编目理论;评述其主要研究论著《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编目条例》等,认为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具有学术里程碑意义的成果(8)。还有的研究者介绍了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工作34年的傅椿徽教授及其在编目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阐述了其所编《图书馆文献编目》一书的学术价值:系统论述了文献编目的理论与方法,在编目基础理论、著录标准化、分类目录组织法、目录体系的建立、编目工作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9)

2.1.3 国外编目理论研究进展

研究者在研究编目理论的过程中,也及时引进了国外研究的新成果。

(1)国际编目组织的研究活动

有关研究密切关注国际编目组织的研究活动。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国际图联编目部2005—2007年发展规划中制定的工作目标,即:促进国际编目规则的进一步发展,研究FRBR模型、发展新的编目标准以及探索书目世界的新方法;持续进行ISBD、RDA的研究;采用新的编目实践法,重构编目流程,选择适当的元数据,促进所有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创建与交换;发展其他标准和规则,以提供所有信息的书目记录和规范记录的检索;促进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切编目活动,并从国际图联颁布的SICP、ISBD、RDA、FRBR、VIAF和FRAR六个方面来论述21世纪IFLA在文献信息编目领域所进行的创新(10)

(2)外国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有关研究也关注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例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目控制的未来报告》。2008年1月发布的《书目控制的未来报告》,建议图书馆在新的环境进一步发挥其作用:①提高所有图书馆的书目生产效率,加强合作,使整个信息资源“供应链”中生产出的数据使用最大化;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高价值的活动中去,特别要揭示稀有和仅有的图书馆资料;③技术要面向未来,要认识到:万维网既是技术平台,也是传递标准的平台,书目数据的使用者不仅有人,还有以各种方式与这些数据交互作用的应用软件;④使我们的行业面向未来,在资源描述中融入评价性的信息和其他用户提供的信息,努力实现FRBR的理念,揭示和利用信息资源中存在的各种关系;⑤发展教育,并制定标准,使现在和未来的决策者能更多地了解,进而提高对图书馆职业的认识(11)。还有的研究者翻译了美国分类编目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泰勒教授的《信息组织》一书(张素芳、李书宁、李金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引进了国外编目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2.2 FRBR与FRAD

2.2.1 FRBR

国际图联于1998年颁布了《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FRBR)。我国从其发布之时就开始研究FRBR,近年来的研究热潮持续高涨。粗略统计,2006—2009年的有关研究论文有60余篇。研究内容也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密切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应用研究落脚到具体文献信息著录的实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综述

有的研究者对我国2001—2006年研究FRBR的成果进行了总结,调研了有关论文50多篇,外加一些源于互联网的研究文献和涉及这方面内容的专著;阐述了FRBR研究的现状,即:理论研究日趋系统化、多样化——从早期对基本内容的介绍发展到对FRBR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探讨,应用研究方兴未艾——涉及FRBR应用于编目规则、编目系统、编目工作等方面;在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后提出了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即:深化FRBR的理论研究,加强FRBR的应用研究,融合其它科技成果,创新编目理念(12)

(2)FRBR在我国编目工作中的应用

不少研究者探讨了将FRBR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编目工作的可行性。例如,有的研究者为实现简化编目工作的目标,根据FRBR所述的著作、内容表达和载体表现的实体层次,探讨了重新构造书目数据体系的方式;阐述了实现这种方式的基本原则:实体分布原则、属性继承原则和关系上连原则;分析了基于CNMAEC进行数据标记的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重新构造书目数据体系的可行性(13)。有的研究者认为FRBR的实体属性与CNMARC的描述元素具有基本一致性,将FRBR应用于中文编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分析FRBR各层次识别要素的基础上,设计出CNMARC环境下FRBR各层次的著录格式,并考虑到这种编目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将遇到的困难(14)

也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我国具体书目系统进行的,如有的研究者探讨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NBINet)”采用FRBR模式的可行性。参考OCLC的FRBR计划,产生作者/题名键,用以聚集并比对相同作品的不同记录,同时辅以人工方式再予检视,以期了解NBINet中聚集相同作品的状况;其研究发现,相同作品的能否聚集与资料库之书目品质极为相关,NBINet要采行FRBR模式,就必须先提升其书目品质(15)

(3)FRBR在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研究者还研究了FRBR模型在具体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如在网络信息资源、连续性资源、音乐资源等编目中的应用。例如,有的研究者基于目前网络书目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入FRBR的思想和概念框架来改造网络书目控制的结构,描述书目记录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显示给用户;进而阐述了FRBR在网络书目控制中实现的具体方法,包括网页标签的制作、按FRBR模式设计网络书目控制检索流程,并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的优化与识别方法(16)

(4)国外FRBR研究新进展

研究者也十分关注国外FRBR研究的新进展。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Aqua Browser Library、FRBR Display Tool、Visual Cat、Virtua等多个国外软件,对它们基于FRBR的设计思想、理念和实现方法,特别是FRBR功能、核心算法、关键问题等进行比较和分析;从技术实现层面上,为资源的优化管理、信息组织的深度序化提出了分析结果和参考依据(17)

研究者也注重借鉴国外研究的新成果,为我国编目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如有的研究者报道了国外FRBR应用研究的进展,其中包括新西兰绿宝石数字图书馆项目开发的FRBR书目数据库、澳大利亚文献信息门户、丹麦国家书目中心开发的编目系统等,以及IFLA对于FRBR应用的深入研究,并对我国如何运用FRBR创新目录工作提出了建议,即:修订《中国图书分类法》和《中国文献著录规则》,分别设计FRBR编目系统、FRBR Web检索系统和FRBR OPAC检索系统(18)

2.2.2 FRAD

1999年4月,国际图联FRBR研究小组认为有必要扩展FRBR模式以涵盖规范数据,因而成立了规范记录功能需求及编码工作小组(Working Group o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Numbering of Authority Records,FRANAR)。该工作组于2005年6月推出《规范记录的功能需求:概念模型(草案)》(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Records:A Conceptual Model(draft)),简称FRAR。FRAR草案在2005年7—10月全球征求评论之后,经过修订改名为《规范数据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FRAD),并增加图示及实体关系的范例。2007年4月,FRANAR推出了新草案,2008年12月又提出了FRAD的最终报告。2009年,经IFLA编目组和分类标引组常务委员会批准,FRAD(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A ConceptualModel)已正式出版。

FRAR草案2005年初次发表,就引起了我国编目领域的关注。如2005年10月,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第一次中文名称规范业务研讨会上,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郭玉梅女士介绍了FRAR的框架结构和FRAR所描述的编目流程,阐述了基于FRBR进一步扩展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探讨了FRAR的用户任务以及规范数据的交换和共享问题(19)。几乎同时,大陆研究者也开始了对FRAR的研究。

近期的研究联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有的研究者从规范控制的角度探讨了国内实现FRBR化目录的难点和障碍,并对中文文献资源的规范控制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合对FRBR、FRAR、FRAD和《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等权威文献的研究,提高规范标目规则的标准性和一致性;以实现国际虚拟规范档(VIAF)的构想为基础,建设大规模合作且具有权威性的规范数据库,并提供全球性的规范资源服务(20)。有的研究者对FRAR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规范文档的目的、范围、用户任务以及规范文档的功能,并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规范工作实现用户任务应采取的策略。其策略为:更新思想观念;鼓励FRAR研究,为FRAR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用户任务为目标,制定规范工作标准;按照规范记录的功能需求设计规范文档的结构,以保证FRAR用户任务的实现(21)

有关研究也日益具体化。如有的研究者比较了FRAD与CNMARC在规范控制的内容、检索点、著录实体方面的异同,指出在CNMARC规范控制中实现FRAD概念模型存在的种种障碍:编目层面上实现的障碍、标目原则不统一的障碍、我国规范文档发展现状对FRAD用户任务实现的障碍,期望FRAD能为我国制订编目规则、确定标目形式等提供参考依据(22)

2.3 《IFLA编目原则》

2003年7月,国际图联(IFLA)第一届国际编目规则专家会议(IFLA Meeting ofExperts on an InternationalCatalogingCode,IME ICC)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产生了“国际编目条例”的基础——《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Draft),ICP)。该草案经会议及其后的电子邮件讨论,于2003年12月得到所有与会者批准。随后,IFLA每年都通过IME ICC及其他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征求评估及修改意见。2009年,经IFLA书目控制部的编目组和书目组常设委员会通过,《IFLA编目原则》(IFLA Cataloguing Principles:The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and its Glossary,ICP)正式出版(23)。同时有印刷版和20种不同语言的电子版,其中包括中文版。

ICP(草案)公布后,就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ICP(草案)介绍

有关研究及时介绍了ICP发展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例如,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巴黎原则和ICP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的介绍和比较,阐述了ICP(草案)的新特点,即:它替代和拓宽了巴黎原则——由只涉及文字内容的作品扩展到包括各种文献类型,由只涉及款目的选择和形式扩展到包括书目记录和规范记录的各个方面,由只涉及描述性编目延伸到主题编目;它同时兼顾了IFLA的FRBR和FRANAR提出的概念模型,强调的目录功能包括发现(find)、识别(identify)、选择(select)、获取(acquire,obtain access)和浏览(navigate),首要目标是为目录用户提供便利;它期望增进国际书目数据和规范数据的共享,同时为制定一部国际性编目规则的努力提供指导(24)

(2)ICP与编目规则的比较研究

研究者也将ICP与我国的编目规则进行比较研究。如有的研究者按照2006年8月在韩国召开的国际编目规则第四次专家会议有关ICP评估的要求,将巴黎原则、ICP与《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比较,通过“一般资料标识”、“连续性资源”、“多卷/多部分资料”、“个人名称”、“团体名称”、“统一题名”等方面的比较,对ICP草案提出了评估意见(25)

(3)ICP应用于编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有关研究也将ICP与当前编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关研究结合ICP的理论,研究了检索点语言、统一题名、团体名称检索点等。如有的研究者阐述了ICP关于检索点语言的原则,分析了不同目录体系、不同语言文字、中西编目规则的差异,提出检索点采用的语言文字,首先要适合读者需要,把读者的便利性放在第一位(26)

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将CIP的研究与具体文献编目结合起来。如有的研究者结合ICP的书目记录层次、目录功能与首要目标等理论,在分析多载体文献的特点及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多载体文献的著录对象、集中著录与分散著录原则、与多载体文献著录相关的检索点的选取,探讨了多载体文献实现FRBR化目录的难点,并对多载体文献的著录提出了制定多载体文献著录细则、加强中文规范数据库的建设的建议(27)

3 编目规则、元数据格式研究

2006—2009年,编目规则与元数据格式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系列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 3792)都已修订完成,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有了更多的品种,不同元数据互操作的方案更为具体、实用。

3.1 编目规则

3.1.1 我国编目规则

我国编目规则的编制、修订及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 3792)

随着编目工作形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颁布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著录总则》等一系列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 3792)陆续重新修订、发布。2005—2008年,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中国标准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GB/T 3792.6—2005)》、《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T 3792.2—2006)》和《古籍著录规则(GB/T 3792.7—2008)》。而《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GB/T 3792.1—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GB/T 3792.3—2009)》,《文献著录第4部分:非书资料(GB/T 3792.4—2009)》和《文献著录第9部分:电子资源(GB/T 3792.9—2009)》也已于2010年初出版。自2010年2月1日起,新的规则全面实施,旧的规则全部废止。新的修订版吸收了国外编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继承了我国编目工作的优良传统,更新了体系结构和内容,更适应当前编目工作的需要。

有关研究报道阐述或揭示了新的编目规则。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我国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 3792)的修订背景、修订过程及成果,描述了新规则的内容、结构与特点,阐述了修订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继承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并在指出新规则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修订工作持续发展的建议,即:广泛、及时地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深化新版著录规则的修订工作,探讨我国著录规则未来的发展方向(28)。有的研究者详细介绍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T 3792.2—2006)》,分析了它与其前期版本的不同点,以及与ISBD(M)的联系与区别,阐述了它在编制机读目录中的优势,并举例说明著录标识符使用法等细则(29)

(2)《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国家图书馆组织修订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自出版以来,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

有关研究阐述了该规则的特点、问题及改进意见。如有的研究者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二者在修订原则、适用范围、体系结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在主要款目的存废、著录规则、标目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继而归纳出编目规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统一中西文文献编目规则,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合二为一等建议(30)

有关研究也涉及《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中具体的细则,包括著录信息源、普通图书著录、电子资源著录等部分。如有的研究者依据文献著录的客观性、规范性、逻辑性基本原理,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中题名著录涉及的名词术语、著录实例的标识符号、题名部分的标点符号等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修订意见(31)

(3)其他编目规则及细则

有关研究还涉及其他一些编目规则、细则或编目手册,包括学位论文、中文电子资源、医学文献、音像制品等编目规则。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会提出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2005年3月23日发布),论述了该规则的目的与作用、修订背景、修订原则及修订依据,分析了它与相关标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列举了文献著录的图例、示例,详细解说了各类型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及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引文标注法(32)

3.1.2 国外编目规则

国外编目规则的编制、修订以及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ISBD

2006年,《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古籍)》(ISBD(A))通过了世界各地的评估。

2007年,IFLA组织编撰、出版了《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IFLA.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s(ISBD)Consolidated Edition[M].Munich,Germany:IFLA and K.G.Saur,2007),我国也及时出版了中译本《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顾犇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ISBD(统一版)覆盖了多种资源类型,综合了各个分则的内容,调整了规则条款和著录项目,更新了示例及编目术语,期望能取代过去分别制定的多种单项ISBD规则。

2009年12月,《ISBD第0项内容形式和载体类型项》(ISBD Area 0:Content Form and Media Type Area)也由IFLA正式发表,它将取代ISBD中原有的著录单元——一般文献类型标识(GMD),目的是在记录的最开始表示资源表现的基本形式以及用以承载该内容的载体类型,以帮助目录使用者识别和选择适合他们需要的资源。

有关研究关注着不断更新的ISBD,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ISBD的历史、现状、修订情况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报道了ISBD评估小组的目标、结构和各项研究活动,并重点分析了“一般类型文献标识”等有待讨论的问题和ISBD的发展趋势(33)

(2)AACR2与RDA

2006年,我国出版了最新的《英美编目条例》(AACR2)中译本,即:吴龙涛、叶奋生、吴晓静翻译的《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2版,2002年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同时,对AACR2的研究也持续不断。如有的研究者通过考察AACR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编目事件之间的关系,论述了AACR2的历史发展渊源(34)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由发展RDA联合指导委员会(JointSteeringCommittee forDevelopment of RDA)负责研制,是AACR2在新时期的发展版。2003年,修订AACR联合指导委员会(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AACR,JSC)考虑修订出版AACR3,2005年决定将新修订的条例命名为:AACR3:RDA,其后的发展动态表明,新的条例将直接以RDA为名。2009年7月,JSC发表了最新的RDA修订本(http://www.rda-jsc.org/),并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出版RDA。RDA为数字环境而设计,具有明显的FRBR化特征,它遵循国际编目原则,与ISBD保持一致,应用领域更加广阔,也更加方便用户使用。RDA的编制与出版将是世界编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对RDA的研究是近年来编目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关研究介绍了RDA编制的进展、特点,以及它对我国编目规则研究的启示。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以FRBR为理论基础的RDA可以突破AACR2在多样化资源描述以及动态电子资源描述方面的局限;并介绍了RDA的制定及其在发展规划、设计原则、结构、术语、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说明它与其他机构标准的协调情况;通过RDA的影响和启示,探讨了当前信息资源组织规则的发展趋势(35)。有的研究者归纳了RDA的特点,即:描述和检索标准的简洁化、相关规则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关注用户利益、强调编目原则,并指出修订我国文献编目规则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考虑兼容性与延续性、中西文编目思想的融合、图书馆自动化环境、用户利益等(36)

(3)其他编目规则

如有的研究者通过对俄罗斯文献编目条例的历史回顾,介绍了《俄罗斯编目条例》的形成过程、内容结构、新版特点,理顺了《俄罗斯编目条例》与新的国际编目原则、ISBD、AACR2的关系,为我国国家图书馆《俄文图书编目手册》的编制提供参考(37)

3.2 元数据格式

3.2.1 机读目录格式(MARC)

近年来有关机构或个人新编了各种机读目录编目细则或手册,详细阐述与解释有关规则应用的具体方法,以便于编目工作使用。例如,苑克俪主编的《缩微文献著录及机读数据制作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李博昭主编的《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实例手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刘小玲编著的《CNMARC书目数据编制方法及操作实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等。还有CALIS的一些编目规则,如刘素清等主编的《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例解(西文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编写出版的《CALIS俄文联合目录MARC记录编制规则》(2008)、《CALIS联合目录印刷型中文连续出版物MARC记录编制细则》(2009)等。

近年来国内关于机读目录格式的研究论文也很多,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MARC格式的发展、变化及其未来

有关研究阐述了MARC格式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了MARC改进与发展的对策。

有的研究者认为:MARC在历史上功勋卓著,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网络载体的诞生和升级,MARC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其存在的问题包括受制于卡片目录的思维、规定繁杂,传统编码格式的局限性,仅在图书馆内使用,编目对象单一等;同时,MARC也处在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MARC将是完整组织文献信息的最好方式(38)

有的研究者分析了传统MARC格式的缺陷和XML标记语言的优势,指出传统MARC需要变革,并探讨了MARC的XML化趋势和新型元数据MODS的创新(39)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在不影响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适当简化编目,以提高编目效率;而简化编目,就应摒弃著录规则中繁琐和毫无意义的规定,确定编目的等级;建立和实施CNMARC的核心记录标准,可以作为编目数据格式简化,特别是我国CNMARC格式简化的一种方法(40)

(2)MARC格式与其他元数据格式的比较与互相转换

这是近几年来关于机读目录格式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元数据类型来看,涉及DC、MODS、XML、LOM以及档案元数据。其中CNMARC与MARC21、MARC与DC、MARC与MODS的比较及转换等,得到了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有的研究者指出现阶段多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问题:只支持CNMARC格式数据,而不支持USMARC格式数据,因而不能直接使用USMARC格式数据;在分析USMARC与CNMARC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出两种MARC的转换规则表及USMARC向CNMARC自动转换的系统,可以实现USMARC向CNMARC的自动转换(41)

有的研究者根据DCM I 2008年1月发布的术语,参考MARC StandardsOffice给出的DC/MARC映射表及2007年颁布的字段列表,参照国内最新制定的一些相关标准和著录规则,制作了一个详细的DC\MARC21\CNMARC映射表,从结构匹配、应用匹配及语义匹配等多种匹配角度对三种元数据给予深入的揭示(42)

也有的研究者从DC和MODS的发展历史、元素集、优点、缺点等方面入手,对二者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并介绍DC与MODS之间的元素映射,最后得出MODS更适合复合型图书馆使用的结论(43)

3.2.2 其他元数据格式

研究电子环境下编目工作采用的各种新型元数据,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专著及不少的论文,如肖珑与赵亮所编《中文元数据概论与实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元数据的评介

有关研究对各种元数据,如DC、EAD、TEI、MODS等进行了介绍、比较和评价。

有的研究者认为,受制作成本和体系所限,MARC元数据无法很好地承载拓展著录内容、详尽揭示馆藏资源的职能;而DC元数据的方法论和XML信息编码标准的出现,为拓展目录元数据,改变传统书目记录的扁平化结构,建立书目记录之间、书目记录中各著录内容之间、书目记录所描述的资源与其关联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44)

有的研究者在简要介绍EAD、DC以及TEI这三种元数据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三者对同一信息资源作描述记录的特点,比较了三者的异同和相互关系;指出三种元数据各具强烈的个性特征,也都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描述、管理、定位及评估,因而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彼此借鉴(45)

有的研究者认为,将MARC转化为依据XML Schema设计后的资料物件描述纲要(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MODS),是图书馆适应电子资源快速增长与实际描述数位资源的需要;进而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建的MODS,包括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特性及优缺点,并通过对美国国会图书馆M INERVA计划等个案分析,报道了MODS的实际应用状况(46)

(2)元数据方案的设计

有关研究提供了各种元数据设计方案。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中常见资源的特点和描述需求,结合DC元数据应用原则,设计了一套稳定的、通用的元数据编码格式,以便利用DC元数据实现不同类型和载体格式资源的灵活描述(47)。有的研究者以XML和XML Schema语言为框架,设计了一种著录古籍元数据的方案,对于基于本体论语义的古籍元数据著录雏形也进行初步的探索(48)

有关研究还针对特定文献设计了元数据标准。如有的研究者参考DC、CDWA两种较为通用的元数据标准,从徽州文书的标识、内容、物理外观三个方面定义徽州文书中的相关数据,根据学术性和实用性原则尝试了徽州文书元数据标准的设计(49)

(3)元数据的互操作

有关各类元数据互操作的研究,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关注。

有的研究者从元数据互操作背景、主要实现方法、映射实例评析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建立有效的元数据互操作机制的构想:同类资源尽量选用一种元数据格式,所采用的重要主流元数据格式之间需建立映射关系,在不同系统之间采用共同的协议来进行数据检索与发布,元数据扩展中力求规范化与标准化,建立国家级中文元数据统一标准(50)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基于OAI-PMH协议的数字档案馆互操作的框架及功能,分析了数字档案元数据EAD的结构及其与DC的映射,讨论了EAD记录向OAI转换的技术原理,尤其是关于转换后保持记录上下文关系的原理;针对转换时存在的问题,如OAI协议的标准元数据过于简单而EAD结构非常复杂、会丢失原EAD记录中的上下文信息、转换后的著录不够清晰、可能出现错误指示等,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即:改善EAD与DC之间的映射、利用XSL和DOM接口保持文档结构的一致,同时以DC、EAD作为OAI协议的标准元数据、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互操作意识等(51)

4 计算机编目研究

计算机编目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论著众多。主要概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情况。

4.1 计算机编目系统

鉴于目前各个图书馆使用的编目系统不一定相同,对各种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持续不断。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

(1)编目系统的比较、评介

有关研究对目前图书馆使用的编目系统进行了评介,提供选择编目系统的参考,探讨优化编目系统的途径。

有的研究者分析了Interlib编目子系统的优点,如特色化的书目共享功能、超强的数据接口功能、灵活的字段关联功能、人性化的字段提示功能、通用的多语种多MARC格式并存功能,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如指示符生成错误、古籍异形字和生僻字的录入和显示不正常、俄文著录某些字母显示不正常(52)

有的研究者对ILASII与INTERLIB两大系统的编目功能、特点进行了比较,通过对编目模块和书标制作模块在使用中差异的分析,试图为用户选择新系统提供借鉴(53)

有的研究者比较了ALEPH 500与SULCM ISⅢ编目系统在体系结构、原始编目、规范控制、典藏管理、界面设计与业务统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根据ALEPH 500的优势和用户需求,提出了改进SULCM IS的对策,即:采用多层结构的系统设计、重视标准的应用、采用参数化管理和数据驱动技术、建立文献统计和工作统计体系、提高系统开放性等(54)

(2)编目系统的应用

有关研究也探讨了计算机编目系统应用的多种技巧,如ALEPH500系统中853/853X字段的导入与导出方法、ALEPH500系统更新西文规范库的过程、Horizon系统中国家代码以及国名的著录技巧、汇文系统实现蒙古文书目文献联机编目及检索的可行性、著者号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等等。例如,有的研究者通过对ILAS编目子系统功能的分析,提出了提高ILAS图书编目工作效率的对策,即:充分利用ILAS系统的自动追加生成功能、设定“缺省输入值”和“缺省指示符”参数、充分利用外来数据、鼓励技术创新、提倡业务竞争等(55)。有的研究者针对MELINETS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记录控制号的重复弊端,结合具体实例,深入分析记录控制号重复的原因,并从业务实践出发,提出了修改书目数据、调整编目工作流程等消除记录控制号重复的具体措施(56)

4.2 书目数据库建设

4.2.1 中、外文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

(1)中文文献书目数据库

有关研究论述了中文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包括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如有的研究者论述了合并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分析了数据重复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多馆数据库合并、回溯建库、编目人员对编目规则和标准的理解不同、编目人员工作粗心大意等,并阐述了在馆藏书目数据维护中对书目数据进行判重和处理的基本思路(57)

有的研究者曾对国内外开发建设的大量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研究论述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应遵循的标准——机读目录格式标准、著录规则标准、分类标引标准、主题标引标准、统一字库标准,在比较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高校古文献资料库、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台湾)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这四个大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从收录范围、著录项、分库/合库、检索方式、检索字段、字库字体、浏览、结果显示八个方面说明了建设古籍书目数据库的理想标准(58)

(2)外文文献书目数据库

有关研究也论述了多种外文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包括一些小语种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如有的研究者对日文计算机编目方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引进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光盘数据、套用CNMARC、使用OCLC中日韩系统、使用CALIS联机编目系统、利用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五种方式的比较,提出在日文文献机编建库方面,应实现联机编目和资源共享;具体可使用CALIS联机编目系统,并利用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联合目录数据库,这两者更适合未来发展,但也各有缺陷,应加以结合改进(59)。有的研究者基于ISBD(M)对CNMARC与KORMARC的著录项目进行比较,说明套用CNMARC进行韩文图书计算机编目是完全可行的;并结合图书馆韩文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从技术准备、著录标准的选择、模板的设计、韩文图书范围的确定,以及韩文图书索书号设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韩文图书计算机编目的具体方法(60)

4.2.2 书目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书目数据库的质量控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1)新的理念

有关研究引进了新的理念。如有的研究者从质量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角度,阐述了质量文化对书目制作和服务质量控制的意义及作用,并从用户驱动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分析了创建质量文化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构建书目质量文化应处理好提高质量和优化质量成本等几个关系(61)

(2)现状及改进建议

有关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出谋划策。如有的研究者论述了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便于资源共享、有利于业务工作开展、可提高文献利用率和服务质量,指出书目数据存在的问题,如著录简单化、著录方式不一、著录不规范、重复著录等,分析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突击回溯建库、外部数据源质量不能保证、图书出版印刷缺乏标准与规范、高校图书馆合并、突击采购编目、计算机设备落后,提出了改进现状的对策,即:书目数据著录标准化、抽调专职人员修改数据、做好数据审校工作、提高编目人员素质等(62)。有的研究者对计算机原始编目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编目数据存在多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原始编目质量控制的措施,即:图书馆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原始编目工作,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加强日常工作管理、业务培训,培养编目员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质量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互联网、计算机软件功能,提高原始编目的质量和速度,加强联机编目中心馆和成员馆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实际操作出发、简化机读目录格式(63)

有关研究也对不同地区的书目数据质量控制进行比较研究。如有的研究者对目前国家图书馆台、港书目数据制作的规范化与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台港图书标引中存在着标引深度不够、主题标引不一致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即:根据内地中文图书编目细则、结合台港图书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台港图书的编目细则,推广使用540字段,建立严格的审校制度,开展馆际交流(64)

有关研究也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有的研究者描述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编目部门的实践活动,对照国内图书馆的情形,阐明了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在线书目质量的对策,即:应用传统的编目技术,如增加内容注释、主题标引、规范控制等对在线书目进行质量控制;应用新技术URL进行编目著录,通过在线书目对电子资源的集成,使在线书目成为扩展信息资源的门户;编目人员必须熟练地将传统和现代的编目技术有机地结合,对文献资源进行更深层、更精确的揭示(65)

有关研究也探讨了书目数据库维护的方法。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当前书目数据库维护中的主要问题,即:记录号重复、查重的问题、馆藏无条码、个别登记与总括登记不符等,并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采用批处理、从不同的检索点出发对不同的字段进行维护、通过阅览区进行编目数据库的维护等,还强调在维护过程中必须有业务能力很强的工作人员把关(66)

4.3 书目规范控制

(1)规范控制理论

规范控制的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包括FRAD概念模型,可参见本文1.2.2 FRAD部分。此外,还有对网络、数字环境下规范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数字化对规范控制的影响,包括规范数据和规范档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规范控制的国际合作和共享、规范控制的跨领域合作、规范控制系统的性能得到扩充等,阐述了数字化环境下规范控制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如控制对象和新元素的增加、规范档动态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语义网建设的协调等(67)

(2)规范控制方法

有关研究阐述了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包括学位论文、连续性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地方文献等——书目数据库的规范控制。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中国台湾“中央图书馆”学位论文规范控制工作的现状,指出学位论文书目规范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个人名称(主要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团体名称)的规范记录;二是建立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名称以及关键词规范库,并阐述了学位论文书目规范控制原理和方法(68)。有的研究者论证了对网络资源进行规范控制的必要性,介绍了目前网络资源规范控制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改进网络资源规范控制现状的措施:将Web 2.0的理念植入规范控制工作、吸收分众分类法以补充主题规范库、借鉴W iki的形式来补充名称规范库等,使规范数据能够为用户提供精确的导航(69)

有关研究还从多个角度对规范数据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如有的研究者尝试借助网络上的免费和付费信息来完成个人名称和团体名称的规范控制工作,认为在规范控制工作中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70)。有的研究者结合我国中文文献规范工作的实际,介绍了中文文献规范控制的著录规则、规范数据格式,阐述了中文普通图书、古文献、连续性资源等文献规范著录的特点,并列举了规范记录的样例,为规范数据的编制提供参考(71)

4.4 编目方法与技巧

编目工作者对于实践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其内容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

(1)MARC记录编制法

有关研究包括著录信息源的利用、MARC记录字段著录法、著录技巧、著录的难点等。例如,有的研究者讨论了编目工作中对网络免费资源的利用,如充分利用网上编目标准,巧获详细的中外文MARC数据,巧用OPAC数据,巧查外国责任者国籍、被传入国籍,充分利用Cutter著者号码,巧用网上免费提供的输入法软件等(72)。有的研究者介绍了中文图书编目中常见的几种并列题名的结构形式及其规范著录的方法,指出著录并列题名时,要注意题名的选择原则、语种的一致性等问题(73)

(2)特定类型文献信息的编目法

有关研究包括各类型文献信息,如地方文献、学位论文、音乐文献、年鉴、网络信息资源等的编目方法。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中、外文音乐文献编目的技巧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分类法、著录规则、主要字段的特点,并提出了建立优质音乐文献数据库的措施(74)。有的研究者讨论了网络资源编目对象的选择问题,提出待编目的网络资源应符合四个方面的标准,即:符合图书馆电子馆藏政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易获取、所在网站应具有良好的技术性,并进一步指出目前网络资源编目尚需考虑的问题有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URL的长期有效性问题以及版权问题(75)

(3)特定文种文献的编目法

有关研究包括中文和外文文献信息的编目方法。例如,有的研究者从国内韩文文献编目的现状与问题入手,着重探讨韩文文献编目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即:MARC类型的选择、编目数据源的选择、编目队伍的建设等,阐述了采用CNMARC进行韩文文献编目的优点,并从系统调试、模板设计、具体著录等方面对韩文图书编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76)。有的研究者介绍了西文连续出版物编目中的访问级记录(access level record)。这种记录由美国联机合作连续出版物权威机构提出,是指一种方便用户查找书目信息、建立和维护书目信息的成本低于“完整级(full level)”记录,并符合目前AACR2、LCSH和MARC 21著录标准的书目记录。该研究探讨了访问级记录的必备元素和可忽略元素,从编目时间和用户可接受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可行性(77)

4.5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

4.5.1 OPAC的理论与实践

(1)FRBR化的OPAC系统

研究者阐述了FRBR模型对现有OPAC设计、显示方式及Web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FRBR化的OPAC系统的构建方法。如有的研究者将FRBR理念应用于OPAC的改进,尝试开发了一个用现有CNMARC书目记录实现基于FRBR模型的OPAC小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系统的实现过程,并说明CNMARC书目记录聚合成FRBR对象的聚合算法;成功构建了一个两层聚集、三层显示的结构化书目检索系统,初步实现了FRBR以作品聚集书目的理念(78)

(2)基于OPAC系统的资源整合

有关研究探讨了利用OPAC整合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方法。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目前利用OPAC整合图书馆资源的三种方法,即:基于书目数据的整合、基于Web Service的整合、利用第三方提供的Link Resolver进行整合,建议未来把资源整合的层次由形式层深入到内容层,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79)。有的研究者认为OPAC资源整合的内容包括馆藏目录与数据库资源、联合目录、搜索引擎、网上书店书目信息以及博客等其他外部网络资源,提出可以通过应用MARC856字段、开源A jax技术和商业软件等方法实现整合,并列举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OPAC资源整合的实例(80)

4.5.2 OPAC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针对目前OPAC系统存在的问题,有关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如有的研究者提出可以通过简化检索界面、建立分面导航、提供检索帮助、相关度排序、FRBR显示、挖掘深层信息、用户参与等方法来改进OPAC,也可以通过为现有的OPAC系统升级、购买商业开发的OPAC2.0、重新设计自己的OPAC三种途径实现OPAC革新(81)。有的研究者介绍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检索功能和图书信息描述功能,并将其与国内四所数字图书馆的OPAC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OPAC在馆藏书目信息揭示上的不足,提出要以亚马逊书店为启示,强化OPAC的检索能力,重视对文献内部信息的深度揭示,鼓励用户参与OPAC建设,以及在OPAC书目记录中整合相关外部资源(82)

也有专门针对OPAC检索功能的研究,涉及OPAC系统中检索结果图形化、可视化,OPAC书封服务的设计与实现,等等。如有的研究者针对目前国内图书馆OPAC检索缺少相关中文图书网络资源链接点的情况,应用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构建了中文图书资源库平台,并为OPAC系统提供相应的API接口,以方便各图书馆OPAC系统与中文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实现OPAC资源的扩展(83)。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用户进行的基于专业学科的需求调研发现,现有的OPAC系统存在用户对检索结果总体满意度不高、检索途径相对单一、专业相关检索点欠缺、缺乏学科检索入口等问题,提出可以通过增加学科专业入口、分类检索途径、专业相关检索点和检索限制选项以及辅助检索功能等途径进行改进现有的OPAC(84)

5 编目工作研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有关研究探索了编目工作变化中的机遇,提出了改进编目工作组织与管理的建议,也展望了编目员的未来。

5.1 编目工作的发展

有关研究主要揭示编目工作现存的问题,继而探讨编目工作的改进对策及发展方向。

(1)编目工作的变化及改革

有关研究关注于互联网环境下编目工作的变化及改革。如有的研究者指出,与传统编目工作相比,编目工作数字化的特点包括:编目工作对象的数字化、编目手段网络化、编目数据全球化、编目数据存在形式海量化、编目工作人员操作计算机化、编目格式元数据化;同时指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化也给编目工作带来了诸多变化:编目环境的变化、编目载体的变化、编目范围的变化、编目模式的变化、编目条例的变化、编目格式的变化、编目员角色的变化等(85)

一些研究者还关注特定系统的图书馆或特定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变革。如有的研究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存储、交流和传播方式逐步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采编部的工作内容、服务方式、职能、工作重心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图书馆努力的方向为:实现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分析读者需要,及时提供服务,坚持科学原则,实行有效采访原则,引进专业人才,提高采编工作人员素质(86)

(2)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

有关研究也探讨了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如有的研究者对目录、编目、文献等概念进行分析,描述了我国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即:书目数据趋向于多样化、目录趋向于多用途、编目操作趋向前移,也指出我国编目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其原因(87)。有的研究者指出,对于互联网时代编目的未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编目工作可以像以往处理其他载体文献一样处理网络资源;另一种则认为由于“Google时代”的来临,编目工作需要作根本性的改变。就目前而言,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相当明显,即:编目格式简单化、编目外包普遍化、数据来源多样化及联合目录本地化(88)

5.2 编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有关编目工作组织管理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编目工作的原则、机构设置、工作制度及流程、作业模式、管理方法等。

5.2.1 编目工作原则

有关编目工作原则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2006年11月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图书馆编目工作原则声明(草案)》。有的研究者详细介绍了该草案的制订过程和主要内容。该草案将编目工作原则确定为三条,即:①标准化原则,无论在实际编目工作中还是在编制编目规则或条例中,凡是已有相应标准的,就应按照标准处理;②统一化原则,当中文文献出现的现象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都没有相应规定时,应采取全国一致的处理;③用户至上原则,无论在实际编目工作中,还是在编制编目规则、主题词表/分类法中,都要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检索情况。在这三条原则的指导下,还应提倡以下三种工作作风,即:严谨的学风、民主的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89)

5.2.2 编目工作的组织

(1)编目工作组织的模式

有关研究探讨了当前图书馆工作组织的最佳模式。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编目机制是分散编目、集中编目、联合编目和联机联合编目等多种方式共存的状态,而这种机制存在不少问题,如:编目中心众多,重复建设严重,编目系统种类繁多,频繁更换浪费严重,书目数据产品众多,缺乏有效利用,对同一文献重复著录,浪费资源,因而提出了改进对策,如:建立联机联合编目中心,实现书目数据的规范化,加强宏观管理,实现书目产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研发智能编目系统软件,实现自动化编目,加强书目数据质量控制,实施编目人员资格认证制度(90)。有的研究者对计算机编目工作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原始编目、套录编目、外包编目的基本方法,提出建议:无论采用哪一种组织模式,采访数据尽量不要用于验收工作,也不提升为编目数据;实行联机合作编目和外包编目相结合的计算机编目组织模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分编部门要对自己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以适应编目工作社会化、网络化的要求(91)

有关研究还引进了一些新理念。如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团队型采编技术服务组织结构,这种新结构以管理学中的扁平化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人员培训机制;通过设计和实施基于团队的组织结构,能够改进工作流程,减少目前存在的种种知识结构屏障,更有效地完成采编技术部的各项任务(92)

(2)编目业务外包

有关研究延续了编目业务外包这个热门话题,对国内外编目业务外包工作也有不少新思考。如有的研究者对美国编目业务外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发展的原因:拥有高度发展的联机编目系统、不断提供创新服务的外包商、详细的编目技术管理、严格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统一的外包管理机制,进而提出: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编目业务外包,大力发展联机编目系统,提高外包商服务水平,加强对编目外包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93)。也有研究者对编目业务外包持质疑态度,在反思我国编目业务外包的现状后指出其优缺点,即:外包人员的工作效率高于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效率,但从人员的学历、信息素质、工作经验、馆藏熟悉度来看,图书馆馆员都优于外包人员;进而提出改进图书馆编目工作组织方式的对策:吸纳编目业务外包所积累的经验和新理念,以馆内员工为主、外包为辅,探索新的外包模式与编目工作管理方式,整合本馆的编目队伍,提高工作效率(94)

5.2.3 编目工作的管理

(1)管理理念

有关研究探讨了编目工作管理的新理念。如有的研究者从解析刚性管理、柔性管理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中刚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提出了采用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管理策略来改进编目工作管理的现状(95)

(2)管理方法

有的研究者阐述了目标管理的涵义及特征,针对我国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现状,论述了图书馆编目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提出了目标管理的具体方法,即:制定科学合理的编目工作目标体系、加强编目工作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进行编目工作目标成果的考核评价(96)

有关研究也继续讨论了编目工作定额管理的方法。如有的研究者阐述了定额管理的本质及其在图书馆编目部门应用的原理,描述了图书馆定额管理的实践过程,分析了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深化定额管理过程中应解决的五个问题,即:站在学校和图书馆发展规划的高度,谋划编目部实施定额管理的和谐外部环境;完善基础统计工作,科学合理制定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保证定额管理的先进性,使工作量与部门工作人员的职称挂钩;平衡质与量的关系,设立编目数据核对员和书目数据管理员,保证数据质量;协调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部门内分工不分家(97)

5.3 编目员

编目环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对编目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关编目员的研究,在编目人员的现状、素质、水平、角色变化等方面都有新的观点。

(1)编目员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一些研究反映了编目员的现状。如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编目员总人数有下降趋势;编目员高学历比率较高,高职称比率不低,但没有正高职称;编目员老中青三结合,年龄结构合理,但高水平资深编目员数量并不多;图书馆的编目业务需要更高素质的编目员(98)。有的研究者分析了CALIS中文三级编目员资格认证的背景,介绍了编目员资格认证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资格认证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总结编目员资格认证考试中的不足并逐步加以完善,构建一个科学的编目员评估机制(99)

有关研究也讨论了“编目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联机编目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书目中心的不断发展、编目外包业务的逐渐兴起等,使得编目员的角色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随着工作压力逐步增加,职业倦怠现象变得日益突出。其研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消极影响,提出了应对职业倦怠的措施,即:转变思想认识,调整管理方法,创新环境氛围,提高个人素质(100)

(2)编目员的未来

一些研究探讨了编目员发展的前景。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数字环境对编目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剖析了编目员的现状:编目部门萎缩、编目技术含量下降、编目员被排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外、编目员的工作过于关注方法而忽视用户需求;继而从编目部门名称的变化、社会相关机构招聘启事和相关文献阐述三个角度探讨,将未来编目员定位于元数据编目员,并阐述了元数据编目员的职能和应该具备的技能(101)

6 合作编目、在版编目研究

近年来,我国联机合作编目与在版编目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关研究找出现存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加速发展的对策。

6.1 联机合作编目

对联机合作编目的研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了我国联机合作编目的现状与发展。

6.1.1 联机合作编目理论

(1)研究综述

有关研究对我国联机合作编目进行了综述。如有的研究者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集到我国1987—2007年有关联机合作编目的研究论文646篇,对这些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和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其结论指出我国联机合作编目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建议研究OCLC的新进展、新动向,深入探索和研究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联机合作编目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培育和建设一支强大的联机编目研究队伍,研究者密切合作,展开深入持久的研究和实践等(102)

(2)理论探讨

有关研究探讨了联机合作编目理论问题,包括联机合作编目的意义、原则、体制、管理等。其中较新的是阐述了境外联机合作编目的理论,包括其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工作内容与方法、发展前景等。如有的研究者界定“境外联机合作编目”是通过国内图情专家从事同国外图书馆员工无差别的劳动,生产出符合国外图书馆要求的合格的数据产品的过程,并阐述了境外合作编目的发展、意义、相关规则和要求、编目特点与操作方法,并论及境外合作编目业务的管理与市场拓展(103)

6.1.2 联机合作编目工作

(1)中、外联机合作编目工作

有关研究也论述了中、外联机合作编目工作。

有的研究者详细介绍了全球联机合作编目的典范——OCLC,阐述了其成功的经验,包括其编目工作标准化、完善的检索服务、非营利性的服务宗旨和良好的协作精神,为我国联机合作编目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104)

有的研究者对中国内地地区现有的五大联机合作编目系统——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CALIS联合编目中心、中科院联合编目服务系统、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以及上海市文献联合编目中心进行了研究,从系统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管理模式、质量控制以及所使用的系统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现存的问题,如各自为政、规范不统一、质量控制不够等,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包括实行图书馆联盟模式、编目中心由分散迈向集中,以及建立编目员认证机制(105)

(2)特定系统的联机合作编目工作

有关研究也涉及特定系统或特定地区的联机合作编目工作。

有的研究者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联机合作目录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的建设背景、文献信息资源现状、成员馆数量、建库模式和服务情况等,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虚拟目录、编目对象、网络信息资源比重、服务模式等方面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发展的趋势(106)

有的研究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机编目概况,分析了国内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应用机读目录格式中的差异,提出了消除差异的重要意义及方法,呼吁:联机合作编目员相互协调,保证编目数据的质量,中心馆加强对成员馆的编目数据质量监控,编目中心数据库便于成员馆下载利用书目数据,提高成员馆对编目中心上传规范编目数据的积极性,以及加强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与维护(107)

有关研究也有针对地区联机合作编目系统的。如有的研究者从组织管理,系统模式的选择,系统的设计,网络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对山东省高校图书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实施方案(108)

有关研究也论述了特定图书馆参与联机合作编目工作的情况。如有的研究者结合黑龙江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对我国图书馆俄文图书联机合作编目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存在着数据的查重问题、CALIS联合目录的质量问题、编目过程中因套录和原编而出现的问题等共性问题及解决方式,并对俄文图书联机合作编目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即:增加CALIS俄文图书联机合作编目成员馆的数量、利用多种途径培训编目人员、加强规范控制、做好联机合作编目队伍梯队建设工作(109)

6.2 图书在版编目(CIP)

有关CIP的研究主要涉及CIP的发展过程,CIP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的对策。

6.2.1 CIP的研究及工作进展

(1)研究综述

如有的研究者对1989—2005年以来该领域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普查,共查到论文260篇;从论文的年份分布、载文期刊分布、著者分布、内容分类分布及论文被引情况分析的角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总结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CIP研究的状况,即:图书情报、出版发行等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与研究热情明显提高,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及各类高校学报上,核心著者比较集中,发表论文质量高,被引用频次高,研究内容包括CIP实施过程与发展、作用与影响、数据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等(110)

(2)国内外图书CIP工作的进展

有关研究十分关注国外CIP的进展,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不同地域的一些国家的CIP工作,概述了捷克、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俄罗斯CIP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为提高我国CIP质量提供借鉴(111)

更多的研究则是探讨我国图书CIP工作的发展方向。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我国大陆地区CIP的发展过程、工作模式、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呼吁正确认识图书在版编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改进现存问题的措施(112)

6.2.2 CIP工作的改革与拓展

有关研究从多种角度探讨了CIP工作深化及拓展的途径。

(1)CIP标准

有的研究者提出将CIP的国家标准发展为强制性标准。其研究指出:从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该标准的法律属性没有正确理解;目前我国法律规定CIP数据属于推荐性标准,出版单位应具有选择权;但考虑到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在一定时期可以规定为国家强制执行标准,在实施标准中,业务管理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113)

(2)ECIP

有的研究者提出推进ECIP计划。其研究分析了我国中文图书在版编目存在的种种问题,指出了实施ECIP计划的重要性,阐述了ECIP的技术原理,即:利用“一次录入、两种产品”的原理,对线性文件进行结构化处理,以及属性数据元素在图书物理结构之中,并提出了推动ECIP计划实施的措施(114)

(3)CIP的拓展

有的研究者建议实行期刊在版编目。其研究分析了目前期刊编目存在的问题,阐述实行期刊在版编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期刊实行在版编目,可使各图书情报机构获得统一的分类号、刊次号以及相同的编目数据,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重复劳动,有利于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115)

也有研究者建议增加在版色标和在版书标。其研究提出了书目数据全信息的概念,即:全信息的范围既包括已经实施的ISBN、图书CIP数据,也包括机读目录MARC数据,还应包括文献的所有物理信息(书名页、版权页、在版书标、在版色标等);指出现今的出版物已经印制了ISBN号和CIP数据,还应增加在版色标和在版书标;将规范化的色标和书标统一印制在规定位置上(磁介质的文献,如光盘、录音带等也可依此法印制),可使未来的文献资源在物理信息上达到全国统一,所有文献到馆只用加载馆藏信息(盖馆藏章、贴馆藏条码、贴磁条),导入套录的标准化书目数据,即可进入流通,读者也能在任何一家图书馆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文献(116)

7 结 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巨大变革,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持续、深入地开展编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编目事业生存的基础及发展的动力。

2006—2009年,我国编目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编目基础理论研究中有所创新,顺应了国际编目界FRBR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大趋势;在编目规则、元数据格式的研究中视野开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计算机编目和编目工作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在联机合作编目、在版编目的研究中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展现了更加成熟的理念。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编目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1)理论研究滞后。这主要表现在编目新观点、新理念等创新性研究成果稀少,同时,对于国外新成果的反映也较迟缓。如由IFLA主持制定的《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SAD),于2008年11月就发表了草案第一稿,2009年6月又发表了第二稿,但至今国内只见少数研究者提及,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更早出现的FRAD,实质性研究论文也很少。(2)重复现象严重。其主要的问题是一般性论述多,调查研究少,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少。如对于提高编目工作效率的实证研究、对于读者利用目录(OPAC)状况的调查研究等,都缺乏足够的调查与分析,因而也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进一步加强编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需要编目界同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勇于创新。

2010年5月31日—6月2日,由国家图书馆等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献编目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120多人参加。会前共收到94篇征文。此次研讨会是在国内、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题为“变革时代的文献编目”。我们期待编目研究能借这届研讨会的东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势头,吸引更多人参与研究,产生出更多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IFLA.IFLA Cataloguing Principles[EB/OL].[2010-05-02].http://www.ifla.org/files/cataloguing/icp/icp.

[2]IFLA.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Consolidated Edition[EB/OL].[2010-05-20].http://www.ifla.org/en/publications/international-standard-bibliographic-description.

[3]IFLA.ISBD Area 0:Content Form and Media Type Area[EB/OL].[2010-05-24].http://www.ifla.org/publications/isbdarea-0-content-form-and-media-type-area.

[4]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RDA.RDA[EB/OL].[2010-05-24].http://www.rda-jsc.org/.

[5](台湾)国家图书馆.编目园地:中文编目文献资源[EB/OL].[2010-06-02].http://catweb.ncl.edu.tw/3-1-03.htm.

[6]编目SHOW[EB/OL].[2010-05-12].http://show2008.blogbus.com/.

[7]编目精灵III[EB/OL].[2010-05-10].http://catwizard.net/.

[8]肖希明.图书馆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img40

孙更新,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信息编目,已编写教材《西文文献编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文献信息编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发表有关论文多篇。

张兰,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发表专业论文3篇。

【注释】

(1)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21世纪的信息资源编目: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王松林.信息资源的前端组织与后端组织[J].图书馆学刊,2007(5):1-5.

(3)陈翔.浅析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变化[J].情报探索,2007(4):21-22.

(4)文榕生.文献编目再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103-106.

(5)陈丽萍.信息资源类型分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58-59,73.

(6)陈源蒸.“文献编目”不应只是“图书馆目录”:从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版)的修订意见谈起[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68-72,107.

(7)高红编著.编目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8)吴稌年.刘国钧先生学术研究成就与《图书馆学季刊》[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36-138.

(9)萧新.我们的编目课老师:傅椿徽[J].图书情报知识,2008(3): 111-113.

(10)柯平,曾伟忠.21世纪国际图联(IFLA)文献信息编目创新的研究[J].图书馆,2007(6):17-21.

(11)美国国会图书馆.关于《书目控制未来报告》草案[J].顾彝,编译.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76-78.

(12)孙更新,陈琦.我国《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研究述略[J].图书情报知识,2008(3):62-66.

(13)曹宁.根据FRBR模型重新构造书目数据体系的探索[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5):43-48,75.

(14)胡晓鹰.中文编目FRBR化之各层次的识别与著录[J].图书馆杂志,2009(3):24-26,63.

(15)张慧珠.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NBINet)采用FRBR模式之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咨询学研究,2007(2):33-53.

(16)吴江.FRBR在网络书目控制的实现构想[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37-40.

(17)白海燕.FRBR在信息组织深度序化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34-39.

(18)曾伟忠.FRBR的应用与我国目录工作的创新[J].图书馆学刊,2009(3):92-95.

(19)曹宁.网络环境下区域合作化的中文名称规范控制:CCCNA第一次中文名称规范业务研讨会议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39-43.

(20)付蔚,王海兰.从FRBR到FRAR:兼述中文文献资源的规范控制工作[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97-101.

(21)杜芸.FRAR及其对我国规范控制工作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3):66-68.

(22)黄艳芬.FRAD概念模型与CNMARC规范控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125-128.

(23)Tillett,B.B.,Cristan,A.L..IFLA Cataloguing Principles:The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ICP)and its Glossary[M].München:K.G.Saur,2009.

(24)梁静.巴黎原则和国际编目原则的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08(4):86-89.

(25)王松林,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与“原则声明”之比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31-35.

(26)林明.从国际编目原则看检索点语言[J].图书与情报,2008(1): 84-87.

(27)张岩.从《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看多载体文献的著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9-13.

(28)孙更新,江志新.我国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 3792)修订的新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14-17.

(29)胡广翔.普通图书著录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0)段明莲.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82-86.

(31)文榕生.新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之题名著录求疵[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3):44-48.

(32)段明莲,陈浩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3)顾犇.《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及其最新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56-60.

(34)刘静一.《英美编目条例》(AACR)发展简史[J].重庆图情研究,2009(2):60-62.

(35)单晓红.RDA:未来的资源描述规则及其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8):144-146.

(36)高红.RDA标准及理念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65-69.

(37)张芳.《俄罗斯编目条例》及其修订[J].图书馆建设,2008(8): 61-63.

(38)冷红中.MARC的未来[J].图书馆建设,2008(5):29-32.

(39)吴万晔.论MARC元数据的缺陷及发展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28-29.

(40)王冠华,危红.编目数据格式简化的标准化[J].图书馆论坛.2009(10):106-109.

(41)沈培芳.USMARC向CNMARC自动转换系统[J].图书情报工作.2006(8):128-130.

(42)伯琼.DC、MARC21和CNMARC映射及匹配的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78-85.

(43)刘圆圆,殷荣.DC元数据与MODS元数据的对比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9(4):74-76.

(44)朱俊波.图书馆目录元数据中关联资源的著录[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87-89,105.

(45)王萍,宋雪雁.EAD、DC、TEI著录实例及其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79-82.

(46)张慧珠,陈素美,吴国祯.数位环境中机读编目格式的新面貌: MODS的产生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馆刊(台湾),2006(2):1-24.

(47)江汇泉.DC元数据图书馆应用中的编码实现:限定性DC的编码实现[J].图书馆杂志,2006(3):57-61;2006(4):50-53.

(48)山川,罗晨光.XML著录古籍元数据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6):53-56.

(49)张晓峰,何广龙.徽州文书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标准设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47-49.

(50)申晓娟,高红.从元数据映射出发谈元数据互操作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4):51-55.

(51)王芳,王小丽.基于OA I协议的数字档案馆元数据互操作问题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3):18-24.

(52)翟文君.浅析Interlib系统中的编目子系统[J].图书馆学研究,2008(12):47-48.

(53)郁曼君.ILASII与INTERLIB编目功能比较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76-78.

(54)胡振宁.编目系统的比较研究:以ALEPH 500和SULCM ISⅢ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9(4):109-112.

(55)袁红梅,刘海燕.ILAS图书编目工作效率的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11-112.

(56)李清.MELINETS记录控制号重复弊端剖析[J].图书馆论坛,2008(8):70-72.

(57)吴玉珍.合并高校馆藏书目数据维护中对重复数据的处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65-67.

(58)毛建军.古籍书目数据库的标准与评价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30-33.

(59)焦玫.日文文献机编建库方式之比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32-33.

(60)艾雰.基于CNMARC的韩文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36-40.

(61)赵伯兴.论质量文化在书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4):33-37.

(62)万丽蓉.论书目数据的质量控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34-35.

(63)杨以赟.原始编目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7(10):117-120.

(64)王维纳.国家图书馆台港书目数据的规范化与质量控制[J].图书馆论坛,2007(4):130-132.

(65)符勤.通过编目技术提升在线书目的质量[J].图书馆,2007(3): 74-76.

(66)杨文霞.论编目数据库的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7(3):63-64.

(67)邹瑾.数字环境下的书目权威控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7): 34-37.

(68)姚蓉.学位论文书目规范控制述略[J].图书馆建设,2006(5): 71-74.

(69)萨蕾.网络信息资源的规范控制探究[J].图书馆建设,2009(12):42-45.

(70)李海蓉.网络支持下的西文名称规范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27-129.

(71)富平,刘小玲.中国书目规范控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72)蔡瑞平,赵会平.文献编目中对免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J].图书馆杂志,2008(6):50-52.

(73)司徒凯.关于并列题名的CNMARC规范著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6):57-58.

(74)朱海燕.音乐文献编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8(4):101-103.

(75)柳丽花.网络资源编目对象的选择标准与所面临的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9(8):38-39.

(76)郭学娟,秦淮.韩文文献编目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131-134.

(77)张海玲.西文连续出版物新书目记录等级:访问级记录[J].图书馆杂志,2009(9):29-32.

(78)王泽贤.基于CNMARC的FRBR化OPAC系统开发初探[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7):81-85.

(79)陈定权,刘胜,莫秀娟.基于OPAC的图书馆资源整合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8(11):43-46.

(80)金岩,于静.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2):27-30.

(81)何颂英,于静.提升图书馆服务从OPAC革新开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80-82.

(82)邢明旻.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揭示功能对数字图书馆OPAC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8(1):23-27.

(83)欧阳剑.应用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扩展OPAC[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11):76-81.

(84)赵荣,王妍,魏晨.OPAC用户专业学科需求调研及其改进途径[J].图书馆建设,2009(8):24-28.

(85)徐美莲,杨瑞,杜芸.对编目工作数字化环境的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33-35.

(86)彭锐.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探讨[J].图书馆,2008(2): 101-102.

(87)文榕生.文献编目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08(6):166-169,186.

(88)胡小菁.编目的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18-22.

(89)王松林.消除编目实践差异,探求编目工作原则: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1):42-44.

(90)陈亚珊.我国现行编目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1):34-35.

(91)吴剑霞,张力岚.计算机编目组织模式的研究[J].图书馆,2009(5):107-109.

(92)王慧秋,吕新惠.团队型高校图书馆采编技术服务组织结构模型构建[J].新世纪图书馆,2008(1):28-30.

(93)曹秋霞,陈如好.美国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5):56-59.

(94)张力,孙佾琳.对我国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现状的质疑与反思[J].图书馆建设,2008(7):72-74.

(95)李春梅.论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J].现代情报,2008(11):113-115.

(96)龙军.论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目标管理[J].情报探索,2008(7): 119-121.

(97)张昕宇.定额管理在图书编目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8(8):110-111,115.

(98)郑兰,张为杰.北京高校图书馆编目队伍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6):94-96.

(99)赵宇星.CALIS中文三级编目员资格认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1):56-57.

(100)王维.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现象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95-97.

(101)吴淑娟.编目员的未来:元数据编目员[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92-95.

(102)莫振轩.我国联机合作编目研究论文(1987—2007)定量分析[J].情报探索,2009(8):27-30.

(103)纪陆恩,庄蕾波.境外合作编目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104)赖碧淡.从OCLC剖析我国联机编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取向[J].现代情报,2007(9):43-45.

(105)顾力仁.中国大陆编目中心的现况与发展[J].台湾“国家”图书馆馆刊,2007(12):193-210.

(106)董红霞.论我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8):78-82.

(107)王燕.对当前联机合作编目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机合作编目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3):111-113,54.

(108)毕静.CALIS联机合作编目在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2):38-40.

(109)付雅慧.俄文图书联机合作编目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105-108.

(110)唐开,樊玉敬.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版编目(CIP)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全国书目,2007(1):79-81.

(111)武二伟.国外图书在版编目(CIP)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情报,2009(3):18-22.

(112)梁焰.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6(2): 101-103,107.

(113)邢红.简论CIP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105-106.

(114)杨兰芝,田昊,曾照云.CIP存在的问题与ECIP计划的实施[J].现代情报,2007(6):249-251.

(115)赵丽华,孙月梅.实行期刊在版编目的构想[J].图书馆论坛,2009(8):115-117.

(116)袁红军.略论书目数据全信息的实现[J].图书馆建设,2008(5): 40-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