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实证研究

基于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基于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实证研究一、模型设定在实践中,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表现为并购公司技术整合后获得较低水平的技术收益,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对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效果由此可以通过二者对并购公司技术整合收益的影响进行认识。

第四节 基于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在实践中,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表现为并购公司技术整合后获得较低水平的技术收益,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对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效果由此可以通过二者对并购公司技术整合收益的影响进行认识。本书以并购公司的技术整合收益为因变量,以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为自变量,构建计量回归模型,通过对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与技术整合收益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二者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作用效果的认识。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技术整合收益和控制变量技术基础,通过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中并购公司不同时期的专利数目来量化,作为计数变量只取非负整数值,为缓和其条件分布可能具有的异方差性或偏态性,以及对极端值的敏感性,对二者取自然对数。本书设定如下回归模型来研究技术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与技术整合收益的关系公式:

img43

式中:因变量ln(return)是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后并购公司技术整合收益的对数形式;自变量X1为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img44为并购双方技术相似性的平方,验证相似性对技术整合收益存在的曲线效应;自变量X2为并购双方的技术互补性;控制变量ln(base)是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前并购公司技术基础的对数形式;控制变量number是并购公司发生该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后,三年内发生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目;ɛ是与其他变量无关的独立随机变量

当自变量显示对因变量技术整合收益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时,表示自变量对技术整合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当自变量显示对因变量技术整合收益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时,表示自变量对技术整合风险进行了放大;当自变量显示与因变量技术整合收益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时,代表自变量对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二、相关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一)技术整合收益return

技术整合收益指并购公司技术整合后产出的新技术,用并购公司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后三年内产出的专利数来衡量。

并购企业所追求的技术整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够立即实现。在技术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并购双方公司日益增加的共同背景下的知识水平、相互理解和信任加以支撑。而这些因素需要通过学习和合作的过程,随时间去获得深化。因此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后的技术整合很可能在并购后几年内持续进行,而不是仅仅在并购后某一年全部完成,本书使用海外并购发生后三年内并购公司成功申请的专利数目来衡量技术整合所带来的技术收益。

专利作为测量新技术产出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专利数据具有良好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其次,专利代表了对公司新技术的一种外部验证,通过授予受让人产权,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再次,专利与其他测量新技术产出的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发现,专利与新产品、创新和发明数量、销售增长等测量方法都紧密相关,同时专家对于公司技术能力的评分也与公司持有的专利数高度相关(Ahuja和Katila,2001)。

为了控制从专利申请提交到得到批准这一中间延迟的差异,本书采用专利申请的原始日期,将专利归为某一特定年份。

(二)技术相似性X1

技术相似性指并购双方技术解决集中在相同知识领域内问题的程度,相同的知识领域是指狭义范围内的,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前五年并购双方位于相同专利分类下的专利比重进行衡量。

一个公司所拥有的专利可以看做是一个公司所积累的技术知识的基础,代表了公司与特定技术知识元素的关系(Kim和Kogut,1996)。因此专利为比较公司间的技术提供了基础,因为每一个专利号都唯一地代表了某一种独特的技术知识,那么两个公司所共有的专利分类号码越多,双方技术的相关性越大(Mowery、Oxley和Silverman,1998)。

国际专利分类法将专利分成8个部类、24个分部类、119类主要的种类。本书用并购双方位于相同专利分类下的专利来衡量共技术相似性,反映了技术相似性定义中所指代的这种狭义范围内知识领域的重叠程度。沿用Makri、Hitt和Lane(2010)对技术相似性的量化思路,并购双方在相同专利类别下专利的数量除以并购双方拥有的专利总量,再乘以并购方相同专利类别下专利占并购方专利总量的比例,就可以得到这个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两个公司在相同专利类别下技术的相似程度。

(三)技术互补性X2

技术互补性指共有的广义范围的知识领域内,并购双方所拥有的属于不同狭义范围内知识领域的技术资源。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前五年并购双方位于相同专利分部类、但不同类下的专利比重进行衡量。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法,本书用属于相同的专利分部但在不同类中的专利代表互补性技术,相同的专利分部对应技术互补性定义中共有的广义范围内的知识领域,不同的专利类别对应不同狭义范围内的知识领域。这个衡量指标反映了互补性的理论概念,反映了并购双方公司间的技术整合潜力。例如,如果两个公司的专利都基于“化学和冶金”部类下的分部“化学”,那么它们基于不同专利类别的程度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整合潜能(C01和C07)(如图4-2所示)。

img45

图4-2 国际专利分类举例

技术相似性与技术互补性的量化方法如表4-5所示。

表4-5 技术相似性与技术互补性量化方法

img46

资料来源:Makri,Hitt,Lane.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knowledge relatedness,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6):602-628.

(四)并购公司技术基础

使用并购公司在并购发生前三年所获得的专利数对公司的技术基础进行衡量,以此来对并购方的公司特征进行控制。

(五)其他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目number

其他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目指并购公司发生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后,三年内发生的其他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目。

在对因变量技术整合收益的衡量中,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后并购公司三年内的专利产出进行量化。为了控制这三年内并购公司发生的其他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对技术整合收益的影响,本书将该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发生后三年内该并购公司发生其他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目作为控制变量。

三、样本和数据

为了明确样本中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获得了每笔海外并购交易的公司并购声明或相关管理者的访谈新闻报道,区分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标准为并购公司是否将技术作为并购的一个动机因素,或者是否把技术作为被转移的资产。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海外并购为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

根据所搜集的资料,本书整理出2000—2009年10年间中国企业发生的58起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对其进行分析。之所以没有把2010—2012年三年间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加入样本,是因为本书对技术整合收益变量的考察运用了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后并购公司三年内的专利产出进行衡量,即对发生在2009年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本书需要用2010—2012年三年的公司专利数进行分析,因此样本截止到2009年。

然后本书将无法应用专利分析的并购交易进行剔除。无法用专利分析法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进行量化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并购公司在该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前5年没有获得过专利,另一方面是因为并购声明或新闻报道中虽然表明技术是海外并购的动机因素或待转移的资产中的一部分,然而被并购方的专利并不能得到确认。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根据并购声明中提供的被并购公司名称进行检索,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没有相关收录,或者表明被并购公司没有专利,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发起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收购对象是外国公司的部分资产业务,其包含的专利是外国公司全部专利的一部分,专利没有被独立地分配给被并购的资产或业务,因此不能与外国公司的总体专利分离。

最后获得36起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作为样本。进入研究样本的并购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及零部件行业,专利在这些行业中通常被看做是使用广泛的以及连续有效的。

选择一个时间区间来对并购双方公司的技术资源进行相似性和互补性的计算。一个极端是,只有并购当年的专利能够被看做是相关的。另外一个极端是,公司在过去所取得的所有专利都被看做是相关的,用来测量双方公司间的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既有的研究认为,技术资本贬值很快,会在5年内失去其显著的价值(Ahuja和Katila,2001),本书因此使用并购双方并购前5年所成功申请的专利,来计算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即如果一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在2000年,本书采用并购双方1996—2000年所成功申请的专利进行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的计算。

最终对于样本中2000—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的36起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本书获得了每一项并购中被并购公司并购发生前5年的详细专利数据,并购公司从并购发生前5年到并购后的3年共计8年的详细专利数据以及并购公司并购后三年内再次发起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数目。样本专利数据时间跨度为1996—2012年,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专利数据来自于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所收集的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主要使用了三种类型的来源:(1)wind上市公司并购数据库、BvD系列库、Zephyr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2)媒体报道,包括政府出版物(中国企业并购年鉴)、商业新闻报道、企业管理者访谈录等;(3)并购公司网站。

四、结果分析

通过案例搜集及对样本的剔除,实证结果最终来自于对36起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交易进行的分析,因为样本容量较小,对所得到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应当以谨慎为宜。尽管如此,本书还是认为通过对并购案例得到数据的科学统计是能够阐述一些问题的。

将样本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获得数据的描绘性统计,如表4-6所示。其中技术相似性X1的取值范围为0%~86%,均值为19%;技术互补性X2的取值范围为4%~74%,均值为35%,说明样本中中国企业发生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中,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平均为19%,技术的互补性平均为35%。虽然均为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并购方民营企业,技术基础base却存在较大的差别,样本中并购前3年并购方民营企业平均获得的专利数为87.89件,标准差为122.20,并购后技术整合收益return也呈现非常大的差异,并购后3年经技术整合获得的平均专利数为193.08件,标准差为287.72。发生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后的3年中,并购方企业平均再次发起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为0.39件。

表4-6 变量描述性统计

img47

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得到数据的回归结果如表4-7所示。

表4-7 模型回归结果

img48

模型调整后的R2为0.733,表示计量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同时F检验值显著,表示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各项解释变量的显著性结果如下:

技术相似性X1以及相似性的平方X21与技术整合收益ln(return)相关性不显著,t检验值没有达到5%的显著水平,显示技术的相似性变量与技术整合收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技术相似性对于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技术互补性X2与技术整合收益ln(return)相关性显著,t检验值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拒绝了技术互补性与技术整合收益无关的假设。其系数为2.225,表示并购双方的技术互补性每增加0.01,并购后技术整合的收益变化2.225%。因此技术的互补性对于并购后技术整合收益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带来了技术整合后较高的技术水平,有效地控制了并购后技术整合的风险。

控制变量ln(base)和number的t检验值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与技术整合收益ln(return)相关性显著,系数分别为0.682和0.589,显示并购公司并购前的技术基础,以及一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生后,并购公司三年内再次发起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数目,对于该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收益均存在正向的影响,带来了技术整合后较高的技术水平,对并购后的技术整合风险均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本节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中,技术的相似性与并购后技术整合收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而对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技术的互补性存在对并购后技术整合收益正向的效应,避免了并购企业技术整合后较低的技术水平,能够有效控制并购技术整合风险。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实证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

首先,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目标选取阶段极具价值。本书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相关性的类型和程度与并购后技术整合的风险息息相关。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后技术整合风险,中国企业在发起海外并购之前就应未雨绸缪,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框架前提下,做好目标选取阶段的功课,明确并购目标技术资源的价值,厘清技术资源禀赋对于技术整合风险发生的作用机理。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并购项目往往进行得匆忙,缺乏对目标企业的技术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并购目标大都为寻求破产保护或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世界金融危机过后,选择国外低价资产更是加大了这种目标选择的风险。

其次,应当正确认识技术相似性对于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影响。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相似性对于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然而不能就此否定相似性对于防范和控制海外并购整合风险的重要意义。正如前文开始时所强调的,本书认可已有文献中使用新技术产出对技术整合进行评价的研究方向,对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的考察,关注于并购技术整合后新技术的产出情况,而不仅仅停留于对获取的新技术的简单利用。因此本书研究中所得到的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对于中国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影响,本质上反映了二者对于技术整合后新技术产出水平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目标匹配上来说,相似性使并购的发生成为可能。如果并购双方的技术知识存在本质上的相似性,那么并购整合中可能存在的对既有技术路径的破坏、过大的整合成本损失都可以被避免。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技术相似性使并购方对于技术的转移和学习成为可能。在对风险演化的动态仿真中,本书也发现必要的技术相似性是技术互补性有效控制并购后技术整合风险的前提。在相似性过小的情况下,技术互补性所带来的高水平技术整合收益将呈现更大的波动性,从而不利于对技术整合风险的控制。但正如Puranam、Singh和Chaudhuri(2009)所发现的,对相似性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对于并购的成功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在中国企业进一步海外并购的实践中,对于相似性对并购后公司整合能力和整合效率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始终应当高度重视,但对于相似性所导致的并购后公司探索性学习的动力下降,从而带来技术整合新技术产出水平的不确定性,应当给予高度防范。

最后,应当重视技术互补性在控制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时的积极作用。以吉利集团为例。吉利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一直在对互补性海外并购进行有益的探索。2009年在对美国悍马的收购中,吉利集团与四川腾中同样表现出收购的意向,然而在经过战略分析后,吉利认为悍马与吉利的战略发展方向并不契合,因此随后选择了与吉利更具互补性的澳大利亚DSI公司。作为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民营企业,DSI大大强化了吉利的自动变速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经过整合,吉利的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随后2010年吉利集团通过收购沃尔沃获得国际汽车制造的先进核心技术,占据了国际高端汽车市场一席之地,更是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标志性事件。在对沃尔沃的这起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中,从并购双方技术资源来看,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吉利集团虽然通过建立汽车研究院和国家级技术中心,在整车制造、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电子电器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积累,但在汽车环保、安全、节能方面的技术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标准;目标方沃尔沃则在连年的研发投入下,凭借多个研发中心和4000多人的研发队伍,确保了在汽车环保、安全、节能方面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尤其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方面的技术,更为沃尔沃赢得了“全球最安全汽车”的美誉。相信经过并购双方互补性的技术资源整合,吉利在新技术领域的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能够在更多新技术产出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