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并购主体的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演化仿真

基于并购主体的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演化仿真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基于并购主体的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演化仿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被并购方先进的技术能力。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演化机理并探索其影响机制,本章将借助Netlogo仿真平台,建立动态演化模型以模拟该机制。

第一节 基于并购主体的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演化仿真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被并购方先进的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企业通过特有的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和知识等)的企业能力。技术能力是民营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民营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然而,诸多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充分说明,签订并购协议并不难,真正获得先进的技术能力却不容易。这些失败的企业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地获得技术能力,反而在付出高昂的整合成本后黯然离场,损失惨重。对于中国越来越多的技术寻求型海外并购来说,并购后的技术整合风险不容忽视。

企业海外并购的技术整合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并购之后即使通过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手段和方法,也未能有效吸收和利用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未达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进而偏离并购战略目标的风险。对技术整合风险生成和演化机理的充分认识是企业应对技术整合风险,进而提高并购成功率的关键。

根据相关理论,总结出影响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后技术整合的影响因素指标如下:(1)并购方的技术吸收能力;(2)并购方的技术创新能力;(3)被并购方的技术成熟程度;(4)被并购方核心技术人员留任情况;(5)被并购方的技术共享意愿;(6)并购双方技术含量差异;(7)并购双方技术关联匹配程度;(8)并购双方研发战略差异。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技术整合风险的演化机理并探索其影响机制,本章将借助Netlogo仿真平台,建立动态演化模型以模拟该机制。

企业并购的技术整合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每个企业应根据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进行动态调整。在一定合理的假设前提和条件下,借助系统仿真平台,模拟企业并购的技术整合风险演化机制成为可能。

一、演化模型的建立

在并购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东道国的政治、文化环境,母国政策环境,该过程还会受到文化差异、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本章的研究重点在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技术整合风险,因此我们专注于企业并购后的技术整合过程,而暂时忽略文化差异、政治风险等因素。

我们在系统仿真中,将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作为存量,将被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被并购企业吸收的过程,作为流量。我们根据“技术知识收益函数”来计算企业所能获取的技术能力的最大值。Morone和Taylor(2004)提出了在企业集群中企业间的知识收益函数计算步骤:

首先,计算主体i与j的知识差距公式为

δi=Kj-Ki     (5-1)

接着,计算主体i与j之间的知识差距比的公式为

img49

然后,计算主体i所获取的知识收益公式为

Gi=max{min(δi,Φi),0 }     (5-3)

这一知识收益函数的形式体现了认知共同体对知识学习与传播的过滤效应,反映了主体之间知识差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初始知识水平分别为1和10的主体的模拟检验,可得如图5-1所示的知识学习收益图。从图5-1中可以看出,主体之间知识学习的收益函数表现出一种倒U形的特点,也就是说那些具备相近知识水平的主体间的知识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水平的差异过大并不适合主体之间的知识传递。

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并购后的技术整合过程亦可视为民营企业集群中的学习过程,则知识收益函数可用于衡量企业并购的技术整合行为,这也是本章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机理来源之一。Morone和Taylor的理论中计算主体间知识维度上的差距,也是指多维度的差距。我们可以理解为差异δi包含了企业间技术含量的差距、研发战略差距、技术匹配关联程度的差距,即本章中的R1因子。

img50

图5-1 技术知识收益函数示意图

因此,R1代表了民营企业所能吸收的技术能力最大值。我们将并购方的原有技术能力定义为TC0,设TC0=Ki,δi=R1,则根据

img51

进而,根据知识收益函数Gi=max {min(δi,Φi),0}有公式

img52

然而,由于被并购方因子的影响,企业实际所能吸收的技术能力一般不能达到R1。这是因为:(1)在被并购方层面,由于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和/或被并购企业的共享意愿不够强烈,和/或被并购方企业在整合过程中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从而导致并购民营企业实际吸收的技术能力仅仅为理论量的一部分;(2)在并购方层面,由于其吸收能力可能存在的缺陷,并购方在技术整合过程中不足以完全识别、利用被并购方的技术能力,从而也导致了并购方只能部分吸收技术能力。我们将R2定义为受到被并购企业因子的影响,实际吸收技术能力占理论技术能力最大值的比例,因此R2是介于0到1的某个实数;R3是并购方的吸收、创新能力,也是介于0到1的某个实数。而R3是随着民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而变化的,是时间序列变量。民营企业所能吸收的技术能力以Gi×R2×R3,t表示,即

img53

并购企业在吸收外来技术能力的同时,每一时间段均需要增加R&D支出等整合成本,该成本以一定量的资金形式Et流出企业。该资金流出量的大小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的。我们假设民营企业在收购后进行技术整合之前,只观察到其所能吸收的技术能力的最大值,未能预测到由于整合不力、对方共享意愿较弱、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因此民营企业所愿意支付的整合成本与其所能获取的技术能力最大值相关。假定民营企业的技术整合投入资金由“民营企业所认为能取得的剩余技术能力总量”决定,即

img54

img56

随着民营企业技术整合的不断推进,其技术能力相应提升。这一过程的进展效率与民营企业原有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Cohen和Levinthal等相关研究一致认为,并购方的技术吸收能力越强,其获取被并购方技术能力的效率越高,因此我们以R3因子代表并购方技术吸收能力,影响技术整合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单位投入下的技术能力的增加值为

gi=TCt-TCt-1=R3,t×Et-1    (5-7)

总结一下,我们以R1代表民营企业理论上所能获取技术能力的最大值,gi*×R2×R3,t表示民营企业实际所得的技术能力理论量;R3还表示民营企业技术能力增加、创新产出的速度。假定民营企业的技术整合投入资金由“民营企业所认为能取得的剩余技术能力总量”决定,即img57×0.05。

同时,Cohen和Levinthal(1990)、Zahra和George(2002)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会受到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即现存的技术能力TC)等因素的影响。因此,R3是随着并购方研发投入的增加、技术能力的逐步提升而提高的。定性地,我们随后将设定R3的初始值,并且使

img58

即R3的变化率等同于TC的变化率。这样就近似地符合了Cohen等先前研究者提出的理论。

将其改写为时间序列变量:

img59

最终,根据相关的理论而做出的各项假定,并且进行相应的变量替换,我们设定动态仿真模型公式(5-9)、公式(5-10)、公式(5-11)、公式(5-12)、公式(5-13):

img60

在这一章中,我们把参与海外并购的民营企业作为主体,设定其技术能力的分部函数;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引入不同组别、合理量化的风险影响因素,设定各因素对TC值的影响函数,建立仿真模型;运行仿真软件,得到不同仿真步数、不同因素值对TC的影响结果,分析组间结果的差异,得出不同因素对整合风险演化的影响和风险演化的大致趋势。

仿真参数设置如下:设定TC0即并购企业初始的技术能力均为400,

模型1 其他因子保持不变,研究并购双方差异因子对于并购企业TC的影响,设R1分别为10、20、30;设R2为1,R3为1;

模型2 其他因子保持不变,研究被并购方因子的差异对并购企业TC的影响,设R2分别为0.5、0.8、1;设R1为20,R3为1;

模型3 其他因子保持不变,研究并购方因子的差异对并购企业TC的影响,设R3初始值分别为0.3、0.7、1;设R1为20,R2为1。

将上述设置分别输入仿真模型,以Netlogo仿真软件作为模拟平台,分别运算并输出结果。

二、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对于模型1,设定了不同的R1值,在相同的R2和R3的影响下,研究TC的变化。即在假设被并购方因子和并购方因子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并购双方差异因子对于并购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如图4-2所示(图4-2中横轴代表仿真步数,表示并购后整合的时间进程;纵轴则代表并购方技术能力的实际增加值,后面的图表坐标含义均相同)。

img61

图5-2 模型1:不同R1下并购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

从图5-2中可以看出并购双方差异因子对并购方最终获取的技术能力的影响。这里的并购双方差异因子包含了“并购双方技术含量差异”、“研发战略差异”、“技术匹配关联程度差异”。

可以看出,当R1分别取10和20时,技术能力实际增加值分别为10和20;然而当R1取30时,技术能力实际增加值仅为13左右,表示并购双方差距过大时,技术能力的实际增加值变小了。这说明并购双方的技术研发战略差异不应过大,技术匹配关联程度最好高度相关,而技术能力的差异则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适度的技术能力差异才是并购方的最优选择。以上三个指标综合决定了并购方所能吸收的技术能力的理论最大值。R1过大或者过小都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整合是不利的。

对于模型2,设定了不同的R2值,在相同的R1和R3的影响下,研究TC的变化。即在假设并购双方差异因子和并购方因子相同的情况下,研究被并购方因子对于并购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如图5-3所示。

img62

图5-3 模型2:不同R2下并购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

图5-3展示了一幅与图5-2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我们假定R1与R2共同决定TC的最高上限。R2表示的是被并购方因子对于并购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使得并购企业只能吸收R1的一部分。R2对于TC的影响是单边为正的,R2越大(越接近1)越有利于TC的增加。

R2包含的F7、F8、F6分别是“被并购方技术已十分成熟”、“被并购方技术共享意愿强烈”、“被并购方核心技术人员留任”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对于R2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即如果被并购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共享意愿强烈、核心技术人员留任较多,那么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获取被并购方的技术能力。

对于模型3,设定了不同的R3值,在相同的R1和R2影响下,研究TC的变化。即在假设并购双方差异因子和被并购方因子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并购方因子对于并购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如图5-4所示。

img63

图5-4 模型3:不同R3下并购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

从图5-4可以看出,R3因子越大,并购企业技术能力上升越多、速度越快。实际上,R3包含的F5和F1分别是“并购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并购方的技术吸收能力强”。这两个因素对于R3的影响也都是正向的,即并购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就越利于并购民营企业更多、更快地吸收被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虽然在考虑并购时,并购企业自己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固定值,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商机稍纵即逝,迅速掌握某项核心技术往往对于并购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并购活动中也占有优势——能够快速吸收对方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吸收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的企业,即使并购了技术能力高的企业,也并不总是有效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