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险”无惊

有“险”无惊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险”无惊“蚂蚁上树躲洪水”,“蜜蜂筑巢低,强风雪将至”,“狗洗澡,有雨到,猪含草,寒流到,野鸡叫,地震到”……这种为个体和群体利益而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的方式,无疑促发了保险的萌芽。汉字写“灾”,象形会意,家火成灾,人命关天。这时,牙科医生巴蓬筹资设立了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之后他又伙同另外三人集资4万英镑,成立了火灾保险营业所。

有“险”无惊

“蚂蚁上树躲洪水”,“蜜蜂筑巢低,强风雪将至”,“狗洗澡,有雨到,猪含草,寒流到,野鸡叫,地震到”……这些鲜奔活跳的句式,来源于日本总务省消防厅从民间收集的防灾谚语,洋洋大观共有2000多条,统统纳入了预警数据库,同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印成小册子传播到千家万户,以帮助国民树立防灾意识,是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

运输保险海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九百年前的北宋豪放派词人东坡居士,早就发了调头(呵呵,水调歌头)。天灾人祸,不可避免,水火无情,总关心境,因此想到了保险。

保险的起源,看来是出于对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协调。早在荷马史诗中,就曾多次提及遇难的航海者。据传有一个叫塞壬的鸟身美女,常在雅典以东的海域中,以歌声引诱舵手触礁。而一旦货船搁浅或遇到风浪,只有抛弃部分货载,才能避免舟毁人亡。紧要关头,哪里还顾得上多方协商,于是约定俗成,海损分摊就成了货主个人和群体之间利益处理的共识。

手头正好有一份运输保险的海报,标题大字拍着胸脯言之凿凿:“保证合同协议贯彻,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画面上呈现的交通工具,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运输保险种类:飞机,轮船,火车,汽车,马匹,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意思的是,同样是水路运输,还分轮船和木船保险,可见其安全系数大相径庭。从文字判断,这张海报当为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物资交流大会度身定制,末尾有一句提醒:“如有询问事项,请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大会服务处联系。”除了这种上门驻点服务的营销意识值得称道以外,保险公司的自我品牌宣传,亦在画面叠现的保险单里若隐若现:“1949年创立,总公司设于北京。”

运输保险的诞生,与一部古老的法典有着牵丝攀藤的关系。大约四五十年前,一支考古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勘探时,发现了一根奇特的圆柱。柱子的正下方,密密麻麻地刻着一行行文字,这些意外发现的记载,便是今人耳熟能详的《汉谟拉比法典》。考古学家埋头考据,从法典里探寻到许多关于保险的说辞:商人可以雇人去外国港口销售货物,当此人顺利返回,那么商人可以收取一半的售货利润;但若在销售货物的过程中,因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而导致货物受损,比方遭遇海盗抢劫,则可免除这个人的债务。这种为个体和群体利益而采取的救灾和补偿损失的方式,无疑促发了保险的萌芽。

无独有偶。长途运输中,难免会遇到不测,损失货物、骆驼或马匹,古巴比伦商人非常精明,凑在一块商量了一个共同承担风险的互助共济办法。如果旅途中有商人货物受损、骆驼死亡,由未受损的商人从其获利中拿出一部分,来分摊救济受难者;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则从每个人的获利中提取一部分留存,作为下次运输补充损失的资金。这种做法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被收进了《汉谟拉比法典》。同时,古代巴比伦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也引发了海上保险的雏形。1347年,意大利人乔治受此启发,与船东达成一项协议:船东先将一笔钱存入乔治的账户,倘若船舶安全抵达,预存款归乔治所有;反之,船舶遇险,就由乔治根据船东的损失进行赔偿。从协议看,它已具备了现代保单的基本内容。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在其他责任方面,也列明了“海盗、抛弃、捕捉、报复”等所带来的船舶及货物的损失。因此,乔治签发的这张协议,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保单。

火灾保险海报

运输保险海报

现代社会,运输工具日新月异,“海陆空”齐齐出阵,运输保险的名堂也越变越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获利与风险总是相提并论。在财务风险及其损失结果的转嫁过程中,保险成了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方式。

火灾保险说明

简易火险海报

闲时爱看电影,灾难片尤甚。《山崩地裂》、《水啸雾都》、《地心末日》、《惊涛骇浪》、《后天》、《活火熔城》、《水深火热》等等,人类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精神力量的无坚不摧,通常在大难关头显得特别珍贵。灾难电影里,表现水火无情的场面比比皆是;现实生活中,“水火不留情,防火要先行”,相关火警案例敲人猛醒:20多年前大兴安岭的一场森林大火,其实并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有人甚而调侃说,火灾是被那年“春晚”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出来的;近观上海胶州路“11·15”大火,浓烟滚滚,来势凶猛,眼睁睁夺走了数十条身家性命,其惨状依然历历在目。

汉字写“灾”,象形会意,家火成灾,人命关天。火灾可防,但真的来了,却无法躲藏。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火灾造成的损失,约为1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间接损失。因而,火灾保险对于全社会起到的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作用,极其重要。火险较之海险,其实辈分差不多,都是“须眉交白”的古老险种。

火灾保险,源自1118年冰岛设立的一家合作社,他们承诺对火灾及家畜死亡损失负赔偿责任。16世纪初的德国,火灾频繁发生,因此出现了救火的会员制互助组织,当其会员遭到火灾损失时,可申请互助组织的援助。1591年,汉堡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酿造行业的损失尤为惨重。灾后,各酿酒厂为了筹集巨额重建资金,维护不动产信用而设立了火灾合作社。1676年,汉堡的46家火灾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府火灾保险组织——市营公众火灾合作社。此后,德国皇帝颁布法令,在全国推广这一做法,规定各城市都要联合起来,成立市营火灾合作社。不久,又在全国实行了强制火灾保险的特别条例,开创了世界公营强制火灾保险的先河。

真正意义上的火灾保险,诞生于英国伦敦。1666年9月2日,伦敦城的大火整整烧了五天五夜,448亩地域中的373亩成为瓦砾,13 200户住宅被毁,财产损失高达1 200多万英镑。灾后的幸存者,非常渴望能有一种可靠的保障,来对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提供补偿。这时,牙科医生巴蓬筹资设立了营业处,办理住宅火险,之后他又伙同另外三人集资4万英镑,成立了火灾保险营业所。在巴蓬的主顾中,相当部分是伦敦大火后重建家园的市民。巴蓬的火灾保险公司,根据房屋租金计算保险费,并且规定木结构的房屋比砖瓦结构房屋保费增加一倍。这种依房屋危险情况分类保险的方法,成为现代火险差别费率的起源。19世纪后期,火灾保险如燎原之火,在全球蔓延开来。

中国何时引进火险,我未考证过。仅是偶然读到清末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上》一篇,其中曰:“银行所置之铁门石栈,堆放所押货物,计出栈租、火险,其费视他业甚廉。其获利之可知者七也。”而这幅火灾保险的宣传画,应由建国时创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印制,海报凡举“财产火险、职工团体火险、简易火险”等业务种类,图中的保险机构建筑坚若泰山,前方的红色消防车如脱弦之箭,稳固加神速,想来是可以“保障安全,消除顾虑”的。

当然,“安全”最终要靠环境来“保障”,“顾虑”最终要靠政府来“消除”。我在这个地球上活过40多个年头,先后经历了甲肝、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事件,那些个境遇和心态,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如今记起依旧心有余悸。翻出一张老海报,标题的“要防牛瘟快打预防针”,宛如爱国卫生宣传画,但究其本质,还应是保险公司产品的广而告之

要防牛瘟,快打预防针

牛瘟是什么?我查了字典,答案如下:牛瘟在公元4世纪就有记载,是古老的家畜传染病之一。牛瘟病毒主要以牦牛最易感染,黄牛和水牛次之,其他野生动物也有致病记录,会使牲畜发生高烧,口部溃烂,腹泻,淋巴坏死,有很高的致死率,影响牲畜、农村生计和粮食安全。欧洲学者认为牛瘟最早起源于亚洲,在成吉思汗东征之后,传播至中东、欧洲及非洲。

耕牛大敌之牛瘟,在我国畜牧业肆虐了两千多年,造成灾害难计其数。抗日战争爆发后,几位“海归”专家深入牛瘟流行严重的川、黔、鄂三省交界地区,考察牛瘟发病和流行规律,制定了“宣传教育与预防注射积极配合”、“包围疫区,由外向里,步步紧缩”的防治措施,建立防疫报告制度,培训了一支兽疫防治队伍,变消极治疗为积极预防的防治方针。同时,江西省还成立了耕牛保险总会,由省农民银行投资10万元,设立耕牛保险基金。此后,耕牛保险一直成为江西省推行耕牛预防注射和疾病治疗的有力举措。据《江西通志》第19卷记载,从1936至1943年的8年中,受保耕牛34 538头,死亡291头,保险总值3 891 622元,除赔偿损失外,盈余达126 000元。

牲畜保险说明

前有预防,后有保障,几经曲折,我国于1956年消灭了牛瘟。2010年,全球牛瘟病毒终于宣告灭亡,这也是自天花绝迹以来,人类史上第二次消灭病毒性疾病。靠地吃饭的农民兄弟,可以像海报的背景图案所描绘的那样,头顶蓝天白云,手推耕牛犁耙,在碧野阡陌之间悠然劳作,等待沉甸甸的收获季节。

既然防范牛瘟可撑起“保险伞”,推而广之,若遇猪瘟鸡瘟羊瘟,自然也不在话下。当年的金融政策,是这样定的调调:“积极组织开展养殖业政策性保险,提倡和鼓励保险公司参与重大动物疫情防灾保险,鼓励养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动物灾害保险,努力降低养殖风险。”为使动物疫情保险产品通俗易懂,走进农家,保险公司也不含糊,搜索枯肠,编了顺口溜广为宣传。从一幅海报上刊登的“大水词”略见端倪:“猪只三包办法好,包防包治包赔款;每猪年交三元钱,免费防治死赔款。饲养管理要改善,喂好喂肥猪儿欢;控制猪病来流行,促进养猪大发展。依靠群众办保险,大家事儿大家办;组织经济大互助,赶快参加猪保险。依靠组织来推动,作好防灾和宣传;减少猪只死亡率,增猪增肥利生产。”好白相哦,为了押韵上口,居然弄出了“猪保险”的说法,叫人喷饭不已!

金梅生作品《菜绿瓜肥产量多》

养猪保险海报

眼前的“养猪保险”海报,看着十分眼熟,画中养猪姑娘的形象,与著名海派年画家金梅生的《菜绿瓜肥产量多》,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姑娘手抚的南瓜土豆西红柿,倏然变成了肥猪和饲料桶……在我的记忆里,金梅生的年画作品题材广泛,人物造型俊美,色彩透亮明快,富有时代气息,凭借这幅《菜绿瓜肥产量多》,他曾荣获1984年文化部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一等奖。望着宣传画里的“孪生姐妹”,心里疑窦丛生:这帧“养猪保险”,究竟是画家金梅生亲力亲为的原创,还是保险公司神不知鬼不觉的“乾坤大挪移”?

公社养猪宣传画

农林牧副渔,万事皆无虞。资料表明,解放初期,各地还试办过棉花收获保险。1951年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即组织四个农作物收获保险展业小组,分赴江苏的南通、山东的高密、德州、惠民地区,投石问路,推出了棉花收获保险,为金融服务农业生产开拓道路。“棉花收获保险以纯种籽棉(岱字棉)的收获量为标的。保险责任是:由于风灾、潮湿、大雨、雹灾、水灾、旱灾、冻灾、霜灾、火灾、病虫害,以及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使棉花收获遭受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保险金额以籽棉斤数为单位,依据当地供销合作社每斤的折实单位牌价折合人民币,按种植面积以每亩为标准计算,并以常年收获量的70%为承保量,只保数量,不保质量。保险费率为5%。保险期限自棉苗出齐后开始,至棉花收获完毕为止,具体起讫日期由保险双方商定。”据说承保的方式,主要依靠地方党政和农会组织,在区、乡一级成立保险促进委员会,然后村村开会,户户动员,统一组织承保。拿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承保方式怎么也不敢想象,但当时人们就是那样单纯,上面挥手发号召,底下就照办不误。

棉花收获保险说明

回到开篇苏东坡吟咏月亮的千古绝句,现在好了,连赏月也有保险产品了。举杯无明月,把酒问保险:我的心情你来赔!哎哟妈呀,时下的保险花样百出,换一马甲就成新品,如同孟庭苇的那句经典唱词,“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