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无”见豪杰

“有”“无”见豪杰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先生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我”这个主观意象,而是“有”“无”这两种表现手法将“我”放在什么位置上。以“有我”解释了“无我”的衬托之意,使读者豁然开朗。相比“有我”给读者带来的共鸣感受,“无我”则更倾向于高层次的领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词 解

境界又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都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因此外物都沾染上我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分不清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填词,写有我之境的是绝大多数,然而未必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就取决于杰出的诗人敢于独树一帜,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评 析

有一则关于风与旗的禅语:不是风在动,不是旗在动,而是心在动。现代人以是否有思维来区别人和动物,而在古代,这个准绳则是“灵”。作为灵魂的独家拥有者,人类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常常以心意入文,或言志,或抒情,这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表达。

因此,我们要先来澄清一个误区。先生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我”这个主观意象,而是“有”“无”这两种表现手法将“我”放在什么位置上。换句话说,是放在字词之内,还是寄寓弦音之外。

先生之所以有“物观”的表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启发。叔本华就认为,人都是有意欲的,只有绝灭欲念才是最高的解脱。但是,叔本华的观点应用在文学中却有些偏颇,毕竟,再客观的表达也酝酿于人的灵魂之中,发酵于人的灵感之中,是无法做到主观色彩的绝对剔除的。

在“有我之境”中,以“泪眼”“可堪”四句为例,说明这是一种情感直白、主观色彩鲜明的意境表达。

的确,花朵安然静立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饱受相思之苦的泪眼里,此处无声并非胜有声,反而让读者倍感凄楚;暮春风疾,殷红的花瓣被裹挟着,在秋千上打了个转儿,又转身飞走了,飞花飘舞本是个烂漫的景致,可在静静流淌的凄楚中,再美的舞姿也只能乱人心绪,甚至使观者叹别流逝的青春。同样,孤馆春寒、杜鹃斜阳都积蓄了作者的愁苦,呈现出哀哀的萧瑟之景。

“有我”的表达手法使“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情感饱满丰盈,当我们阅读它时,犹如清晨的雨后,推开封闭了一夜的窗子,清新扑面而来,强烈地刺激着感官。这种“以我观物”而生发的刺激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以情动人的功效。

“以物观物”则不然。

“无我之境”将作者的个人情绪挡在了画面之外,表面上一派自然风光,但却不动声色地传递着某种情愫。这就好像皮厚汁浓的椰子果,直接用吸管戳下去,它面不改色,但稍后却能让你饱尝香甜一般。先生对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阐释正与“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典故契合。庄周与蝴蝶的视野短暂互换,既是物我两忘,也是物我相容,因为,最大的有就是无,而最大的无也就是有。

民间有个笑话:刘罗锅对乾隆皇帝说,陶渊明居然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明显是个斜眼儿吗!戏笑之余,一幅老翁赏菊沐香的画面浮现眼前。面对这样一幅景致,诗人的思绪并不明显,关键在于读者阅读时的心境。你可以说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悠闲之大境,也可以说这是仕途不济、难觅知音的无奈遣怀。真就像原诗最后两句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冷眼一看摸不清诗人意欲何为,但后两句“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以“有我”解释了“无我”的衬托之意,使读者豁然开朗。再反观这两句的景致,更加回味无穷!

●有我与无我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其实于词而言,无我之境是极为难寻的。这是词的抒情特性所决定的。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略微有些“临境忘我”。名家手笔,自能游走自如。

相比“有我”给读者带来的共鸣感受,“无我”则更倾向于高层次的领悟。自然的纯粹可以屏蔽作者主观的干扰,启发读者用个性的“慧眼”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无我之境”能够产生这种无中生有的效果,好似魅力无穷的幻术。情感充沛的表达方式容易把握而且很多人都做得很好,但先生十分青睐的“无我”却为者寥寥。毕竟提来满满一桶水解渴的常规思路要比望梅止渴的另辟蹊径容易得多,所以,先生称其为“豪杰”也并不为过。

范仲淹曾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人生的大智慧,这并不是推崇冷酷无情,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从“当局者”跳脱出来成为“旁观者”,不要被个人感情所蒙蔽,更清晰地审视外物和自身,从而真正地实现自我的诉求。做到这一点,你便是人生的“豪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