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臧质是豪杰之士

臧质是豪杰之士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因而毛泽东赞扬臧质是“豪杰之士”。但豪杰之士却有“妄想”之处,同时遭到了毛泽东毫不客气的批评。魏太武帝向臧质要酒,为了用激将法激他出战,臧质将人尿装进酒坛派人送去,故意羞辱他,魏太武帝勃然大怒。盱眙歼敌,充分显示了臧质的军事才能。毛泽东对臧质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褒中有贬,不苟同于前人。毛泽东不苟同前人,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臧质是豪杰之士

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因而毛泽东赞扬臧质是“豪杰之士”。但豪杰之士却有“妄想”之处,同时遭到了毛泽东毫不客气的批评。

毛泽东评点原文

臧质豪杰之士,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梁山之战,刘义宣不听臧言,因此致败,惜哉。[1]

臧质简介

臧质(约420~479),字含文,南朝宋文帝时候人,能文会写,有魄力,通军机,做过徐州、兖州刺史。宋文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发展,他希望统一中国,想首先收复黄河以南土地,经常出兵进击北朝的魏国。这一时期的北魏,正是勇武善战的太武帝执政,他在统一黄河流域之后,也想南下灭宋,完成南北统一大业。自宋元嘉二十七年(450)以后,南北两朝战事迭起,兵祸连年。臧质在与魏军鏖战中,屡立战功,打得最漂亮的有三次。毛泽东在读南史《臧质传》的批语里,概述了三次战功。

“一解汝南之围”:是指魏太武帝于元嘉二十七年(450)围攻汝南,宋守将陈宪告急,宋文帝派臧质领兵援救,他指挥宋兵大砍大杀,使魏兵伤亡惨重,魏太武帝被迫败退,汝南之围遂解。

“二胜盱眙之敌”:公元451年,不甘心失败的魏太武帝又率10万大军攻击盱眙,身为辅国将军的臧质带兵抗击。这一仗打得有声有色,充分显示了臧质的军事才能。魏太武帝向臧质要酒,为了用激将法激他出战,臧质将人尿装进酒坛派人送去,故意羞辱他,魏太武帝勃然大怒。毛泽东在“质封溲便与之”一句旁加了密圈,用红铅笔在天头上画了一个大圈,写道:“是欲战法,激之使战。”一不做,二不休的臧质还给魏太武帝写信,大骂他此行是自己来“送死”,又写信给魏军,说谁斩了魏太武帝,“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万匹”。气得魏太武帝令人特制一张铁床,装上一把铁铲,咬牙切齿地发誓:一旦攻进盱眙,捉到臧质,定要将他活活铲死,然后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这场攻坚战相持了一个多月,魏军久攻不下,所施多种计谋都被臧质所破。最后魏太武帝指挥魏军登城肉搏,又被臧军“杀伤万计,死者与城平”。魏军损失过半,魏太武帝无可奈何,只得撤围而归。臧质大胜。盱眙歼敌,充分显示了臧质的军事才能。

“三克刘劭之逆”:正当宋王朝进击北魏节节取胜的时候,宋文帝的长子刘劭,昏庸残暴,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君弑父,自立为帝。臧质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通知文帝的第三子刘骏(即后来的孝武帝)和第六子刘义宣(江陵王),自己则于当天点齐兵马5000前去讨伐,生擒了逆贼刘劭,为孝武帝即位扫除了障碍。臧质勇除无道的壮举,为刘宋王朝立了大功。

毛泽东所惋惜的历史上的“梁山之战”,是指孝武帝即位后,臧质因孝武帝年轻,许多事情都不向他请示报告。臧质向来傲慢自负,“自谓人才足为一世英杰”,打算推翻孝武帝,将易于自己控制的刘义宣立为皇帝。事机泄露后,孝武帝派王玄谟等屯兵梁山洲两岸拒守,先发制人。臧质向刘义宣建议:现在应该派兵攻打南州,王玄谟在梁山,“必不敢轻动”,我乘船去攻占南京,必定取胜。但刘义宣的谋士们担心臧质获胜后野心更大,无法对付,极力劝阻刘义宣不要采纳这个取胜的最佳方案。由于没有采纳,结果兵败,臧质逃回家乡,故意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屋,率家人潜藏在一个湖中,追兵赶来后,他就以荷叶盖头用鼻孔出气,但最终还是被捉了,皇帝赐他一死。

试析

毛泽东对臧质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褒中有贬,不苟同于前人。毛泽东十分赞赏臧质的军事才干,在《臧质传》中多处圈画、批注。对臧质向刘义宣的献策,逐字加了旁圈。对劝阻刘义宣采纳臧质的话以及臧质逃回家乡后的情形,都用红铅笔画了着重线。毛泽东分析了梁山之战中臧质和刘义宣两人的作战部署,肯定臧质的计划是正确的,在他看来,梁山一战致败的原因不是臧质的过错,恰恰是臧质的意见未被采纳,并为此发生“惜哉”的感叹。同时,毛泽东对臧质“自谓人才足为一世之杰”处,用红笔画了着重线,并批注:“此是妄想。”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臧质。

《南史》作者李延寿在分析臧质战败被杀的原因时说:“含文(臧质字)以致诛灭,好乱之所致乎。”“好乱”是指他有野心、不安分。毛泽东在“好乱之所致乎”旁,加了红笔着重线,又在着重线旁逐字画了六个大叉。很显然,他不能同意李延寿将梁山战败、臧质被诛,归罪于臧质有野心、不安分的论断。毛泽东不苟同前人,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推崇臧质在解汝南之围、胜盱眙之敌、克刘劭之逆等战役中表现的杰出才能,由衷地赞叹他为“豪杰之士”。

毛泽东在评价臧质时表现出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和不苟同前人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注释】

[1]摘自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十八《臧质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8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