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式调研数据分析和结论

正式调研数据分析和结论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问卷回收情况正式调研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省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表8-17 变量对因子的累计解释变异程度续 表四、正式调研问卷的信度分析正式调研的问卷信度分析中,采用SEM中使用的组合信度来衡量问卷的信度水平。

一、问卷回收情况

正式调研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省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时间从2013年11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月中旬。调查的形式主要有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两种,其中纸质版问卷采用现场调研方式,共收回179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156份;电子档问卷采用邮件调研法,共收回172份,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153份。总共收回问卷351份,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88%,并且远高于问卷中的问项(共29项)的5倍,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分析。

二、样本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共获得309份有效样本,其样本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如表8-16所示。

表8-16 样本的基本信息表

续 表

从表8-16可以看出,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中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25至35岁之间为主,在公司中的职位也以中层管理者占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学历主要集中于本科水平,这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同时,被调查者所在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其次为民营企业,这两种形式的企业目前在中国也是最多的,符合实际情况。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SPSS软件分析获得每个因子的变量对因子的总的解释程度都在31%以上(见表8-17)。李薇在科研管理中指出,在社会科学中,当提出的变量对所研究因子的解释程度达到30%,就认为这些变量是有效的,所以这里提出的这些变量都是有效的。

表8-17 变量对因子的累计解释变异程度

续 表

四、正式调研问卷的信度分析

正式调研的问卷信度分析中,采用SEM中使用的组合信度来衡量问卷的信度水平。根据各个观察变量的因素负荷量的估计值,可以计算出这些观察变量公共潜在变量的构念信度。若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值高于0.6,则表示模型具有较高的内在质量。由于AMOS16.0软件不能对变量组合信度进行直接分析,所以这里根据如下公式来求得各个变量的组合信度:

表8-18 因子载荷表

续 表

各个变量的具体的信度计算如下:

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是衡量模型内在质量的方法之一。如果各个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在0.6以上,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内在质量。上面给出的六个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均达到0.6的临界值,表明这里模型的内在质量符合要求,从而说明了根据模型所设计的问卷的信度是可靠的。

五、正式调研问卷的效度分析

(一)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

建构效度是测量工具能测量某种特质或构念的程度。分成以下两种: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即同一构面各题项的其相关程度很高;区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即将不相同的两个构面进行测量,其相关程度很低。可以用因子分析的负荷量来判断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转轴后的成分矩阵如表8-19所示。

表8-19 转轴后的成分矩阵表

续 表

续 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

表8-19显示了因素与变量的相关系数,称为因素负荷量。对同一因素,其对应的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就可认为此变量的收敛效度佳,如表所示,六个因素对应的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所以,六个变量的收敛效度都很好。区别效度是指每一题项在其不所属的成分(因子)中,其因素负荷量必须接近0,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区别效度也很好,例如:产业竞争强度与因子1的负荷量为0.204。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这里在正式调研的问卷效度分析中,使用AMOS软件来检验问卷的效度,对各个潜变量的分析结果分别如表8-20(a)至表8-20(f)所示。

表8-20(a) 产业竞争强度的效度分析表

表8-20(b) 合作风险的效度分析表

表8-20(c) 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的效度分析表

表8-20(d) 合作内部绩效的效度分析表

表8-20(e) 社会心理契约的效度分析表

表8-20(f) 合作外部绩效的效度分析表

从表8-20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中所包含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的值基本都在0.6以上(X8、X9、X12和Y3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382、0.454、0.233和0.384,均略小于0.5),且各个变量中,除了参照指标外,各个观察变量的t值(C.R.值)都大于1.95(P<0.05)。而且各适配度指标都明显落在表8-14中所列出的适配度值的范围(产业竞争强度和合作内部绩效的RMSEA各为0.095和0.096,略大于0.08),综合分析表明各个变量相关问项组成的问卷的效度基本符合要求。

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这里主要是探讨产业竞争强度、合作风险、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合作内部绩效以及社会心理契约等因素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的影响。SEM在观察变量的测量误差以及对模型的验证方面较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更具有优势,所以这里在对整个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以及路径分析时,采用SEM中的AMOS软件来进行分析。

(一)模型整体适配度分析

表8-21为AMOS软件处理出来的非标准化估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模型中不存在负的误差方差,符合SEM的估计参数中不能出现负的误差方差的要求。CMIN/DF(NC)的值为2.777<3,同时P=0.000<0.1的临界值;RMR=0.058略大于0.05;RESEA=0.076<0.08;CFI略小于0.9,GFI、AGFI、NFI、RFI、IFI等指标都大于0.9的临界值。

表8-21 模型适配度表

模型中标准化的因子载荷值如表8-22所示,各个潜变量的观测变量中,因子载荷最小的是0.512,最大的是0.744,均处于0.5—0.95之间,而且t值大于1.96(P<0.05)的临界值,表明模型与数据之间拟合。

表8-22 模型中各个观测变量的标准化的因子载荷表

续 表

(二)模型变量路径分析

SEM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路径分析。路径分析通常有两种:一种为指标变量路径分析,即模型中所有的变量都是观察指标变量;另一种为潜在变量路径分析,即模型中除了指标变量外,还有与之相对应的潜在变量。这里的路径分析为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通过路径分析,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程度,其衡量的标准在于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的大小。

这里,产业竞争强度等五个自变量与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因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如表8-23所示。五条路径的t检验值都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路径合作竞争外部绩效←产业竞争强度的P值为0.046,略小于0.05,这可能是因为调查样本主要调查的是第二产业工业,也有一些服务业企业,调查对象没有包含不同竞争强度的产业,同时总体样本数量只有309份不充足也有可能是路径合作竞争外部绩效←合作风险不显著的原因。同时,路径系数表显示,合作外部绩效←产业竞争强度的路径系数为0.052(β值),表示如果合作企业的产业竞争强度提高1个单位,理论上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可以提高0.052个单位。同理,合作企业间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或者合作内部绩效抑或者是社会心理契约提高一个单位时,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会分别相应的提高0.324、0.318以及0.572个单位;而合作企业间合作风险提高1个单位,理论上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会降低0.062个单位。另外,从β值的大小可知,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合作竞争内部绩效和社会心理契约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的影响最大,而产业竞争强度和合作风险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表8-23 路径系数

七、假设检验结果

通过表8-23所显示的路径系数表可知,产业竞争强度、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合作内部绩效和社会心理契约这四条路径的β值为正数,表示“产业竞争强度”、“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合作内部绩效”和“社会心理契约”这四项对“合作竞争外部绩效”的影响为正向,并且t值范围在1.979和3.177之间,均大于1.96的临界值,P值都小于0.05,即这四个因素对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正相关的影响能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而合作风险这一路经的β值为负值,这与“合作风险水平越高,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水平越低”假设是一致的,这表明这里的五个假设都是成立的:产业竞争强度、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合作内部绩效和社会心理契约与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合作风险与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八、基本研究结论和局限性

根据产业竞争强度、合作风险、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和社会心理契约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这些结论透视了不同的理论意义。

(1)虽然产业竞争强度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有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并不强。表面上看,这与竞争战略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所主张的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主要受产业竞争环境影响的观点似乎背道而驰,实则不然,这是因为竞争战略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立足点是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可能获得的内部绩效,这也是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结论也恰恰反映了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方面证明了竞争战略理论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竞争战略理论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理论体系

(2)合作风险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有负面影响,即合作风险越高,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水平越低。当合作带来的预期收益达成率越难以预测和把握、合作前景的不确定越强以及合作双方对对方的信任成本越高,这不仅将影响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的选择过程,还将影响合作竞争战略内外部绩效水平,这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在第四章提出的有关观点。

(3)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有正的影响,即合作竞争战略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水平越高。

(4)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有正的影响,即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越高,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水平越高。

(5)社会心理契约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即社会契约约束力越强,合作竞争战略的外部绩效水平越高。心理契约是文化的本质形式,社会心理契约是社会文化的本质形式,这从侧面证明了国家文化建设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的重要性。

(6)局限性。一是问卷调查样本选择范围有限,主要以江苏省企业和其他组织为主。二是尽管试图选择一些新的变量,如社会心理契约,但是限于时间和水平,变量设计选择上创新不够。

附件8-1:调查问卷

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请您选用其他颜色,在1—5的数字中,勾选出您所认同的选项数字。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注释】

[1]徐光华、周小虎.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

[2]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0(1).

[3]原文是“效果”,这里全部用“绩效”本文献以下同。

[4]徐光华、陈良华、王兰芳.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

[5]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6]陈宏辉、窦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2008(5).

[7]肖彦.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社会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1(22).

[8]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9]尽管这里的内部绩效和社会绩效并非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但是,我们认为仍然可以从中透视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关系。

[10]潘成云.基于C租金假设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11]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外生合作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

[12]蔡宁、潘松挺.外部压力对企业社会绩效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

[13]徐爱东、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14]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2001(5).

[15]这里的联盟主要是指“合作竞争战略联盟”,本章以下同。

[16]Rice J.,Galvin P.Alliance patterns during industry life cycle emergence:the case of Ericsson and Nokia[J].Technovation,2006,26:384-395.

[17]Dickson Pat H.,Weaver K.Mark.Environment determinants and individual level moderators of alliance use[J].Special Research Forum on Alliances and Networks,1997,40(2):404-425.

[18]Luo Yadong.The structur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An empirical study of multinational alliances in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6):15-30.

[19]王姝.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行业环境与合作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0(1).

[21]Das T.K.,Teng B.S.Managing risk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9,13(4):50-62.

[22]Zineldtnm.Co-opetition:the organisation of the future[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2004,22(6):780-789.

[23]李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4]徐爱东、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25]Parkhe,A.Strategic alliance structuring:A game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ex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J].Acad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6,(33):827-844.

[26]Killing,J.Understanding alliances:the role of task and organizational complexi[A].Lexington Books,1988:55-68.

[27]Dussauge P.Learning formcompeting partners:outcomes and durations of scale and link alliances i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Asia[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0,(21):99-126.

[28]Teece D.J.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92,18:1-25.

[29]Das T.K.,Teng B.S.Managing risk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9,13(4):50-62.

[30]Santoro,M.D.,McGill J.P.The effect of unvertainty and asset cospecialization on governance in biotechnology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61-1269.

[31]李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2]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0(1).

[33]Bierly P.E.,Coombs J.E.Equity alliances,stag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and alliance instabilit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1:191-214.

[34]Cool K.,D ierickx I.,Jem ison D.Business strategy,market structure and risk return relationships:a structural app roa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6):507-522.

[35]Woo C.Pa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hare,business-level conduct and risk[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87,2:149-168.

[36]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研究[J].科研管理,2010(1).

[37]潘成云.基于心理契约假设的企业文化本质、生命周期和管理模式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1).

[38]本章以下除理论模型外,为了简便,所有“合作竞争战略主导型社会心理契约”均简称“社会心理契约”。

[39]Rousseau,D.M.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1(5):389-4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