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研结果和现状分析

调研结果和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序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初探

杨鹏程[1] 雷曦[2]

摘 要: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十分必要,它是学生成长、学校教育、德育规律、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需要,遵循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渐成内化性等“五性”原则,探索构建初中三个年级段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活动主题,总结出“两线”“三主”“四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略,以及对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序列化;主题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其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疏导”的思想,但从目前各学校开展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认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该与心理体验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该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所说的所谓“序列化”是指根据初中三个学段,从认识自我、学习活动、人际关系、心理调适四个方面,每一个学段构建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的必要性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性向独立性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可塑性很大。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因而心理问题频繁发生。据我市的调查表明,近几年初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达34%以上,12%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多动症、学习不专心、抑郁、适应不良、人际交往不适等。所以,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当前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序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变革,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领域日趋广阔,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给人们带来新的挑战,很多人还不适应。这当中的许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父母、亲朋,他们各种各样的心态和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因为父母下岗,生活上困难而产生自卑、不平、恐惧、焦虑、失望等心态。社会生活中的激烈竞争反映到学校中,表现为升学激烈的竞争,更给学生造成直接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序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德育规律的必然

从德育工作自身规律来看,德育的根本是实践,“知、情、意、行”的品德结构离不开生活场,“管、卡、压”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给师生制造心理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心理基础[3],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德育主体的“内化”“融化”“优化”“系统化”“外化”“习惯化”的认识体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实际上就是“心育”[4]。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格发展教育。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出发,使良好的思想道德融入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最成功的德育,才是最符合德育规律的。学校序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意,需要改进和提高

当前许多初中学校没有系统而畅通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自觉性。学科教学、教育活动中班主任没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虽然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心理教育因素,但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2.无序性。学校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学生心理教育序列化活动。3.无针对性。没有建立个别心理咨询辅导机制。由于班额过大和心理问题的独特性,班主任无法顾及个别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4.无网络性。没有建立学校和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网络。

二、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的原则

我们总结出活动开展的“五性”原则:即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内化性。针对性,就是依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或不同群体的学生所存在的共同心理矛盾,进行生动活泼、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就是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实践性,就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系统性,就是活动开展要有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内化性,就是活动的整个过程着眼于“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习以成性”的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

三、构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活动主题

根据我们对目前全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初步了解,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系统而完整,但是诸多内容不适合校情和学情,理论性较强,内容繁复,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学生又难以接受和理解。我们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力求探索出既适合校情、学情又简明的主题活动,即将心理教育活动目标层次化、序列化。

我们遵照德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理,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发展初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处理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对初中三个年级段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各个年级段活动主题内容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活动小,活动实,让学生感到亲切。我们从六十多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反复的实验、筛选,确定我校初中1~3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按三个年级各四个方面二十个活动构建起螺旋式的循环往复的序列化活动。1.认识自我板块。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形象、自尊自信、个性、气质、情绪情感等。2.学习活动板块。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考试心理的调适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培养。3.人际关系板块。主要包括同伴(同性、异性)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与陌生人交往等各种交往技能。4.心理调适板块。主要包括调控情绪、保持平和乐观的心境、抗挫能力、考试心理等,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信、乐观、抗挫的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见表1。

表1 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

四、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的策略

近几年来,我们以上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逐渐摸索总结出我校“两线”“三主”“四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的策略。

“两线”。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活动,这是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线。以年龄特点为线索,以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为中心,安排不同要求的活动素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系列化结构。二是面向少数学生开展补救性的心理辅导,这是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拓展线。主要做法是班主任指导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写“心理日记”及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开辟心理健康专栏等办法,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困惑,适时和学生沟通,对个别学生进行全程关注。

“三主”。即学校主阵地和家庭、社区两个主磁场。学校主阵地,主要是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教育思想和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学会倾听和沟通。切实有效地开展预防和促进性心理健康活动。家庭主磁场,根据学校心理学的系统理论,我们认为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第一场所,儿童在学校的不良行为是家庭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而且会在这种紊乱的环境下得到加强。因此,必须把家庭当作心理健康活动的主磁场,我们在每次开展活动前,都要求教师与家长沟通,寻得家长的了解、支持、帮助与参与。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常规的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通信、发放征求意见书等方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更注重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最终使家长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强磁场。家长活动前的参与主要是提供学生在家状况、了解活动的目的内容;活动中的参与或者亲临活动现场,与学生、教师互动,或者幕后提供学生心理训练的空间和机会;活动后的参与主要是追踪学生活动后在家状况,作好后续辅导和记录,及时与学校沟通。社区主磁场,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进一步了解教育,提供实践内容与场所,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磁场环境,以便巩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依托”。一是依托班主任,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要求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把“讲理”与“讲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在开展活动中,突出实践性,每个班每学期必须开展3~ 5次活动。二是依托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新课程学科教学本身蕴含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挖掘学科中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内容,自觉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形成“全员育心”的局面。三是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四是依托家庭、社区,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其最大益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互动。师生、家长的交流,能主动形成教育的合力,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体验、内化与反思。

如有的老师针对“单亲”家庭学生,依托班级活动和补救性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序列化主题活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与爸妈这样沟通”“爱,永恒的旋律”“家,温馨的港湾”“小家,大家,国家”。尤其是在“家,温馨的港湾”这一教育活动中,通过舞蹈表演,学生特长展示,情景剧表演,配乐诗朗诵,家长现身说法等环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的思考与展望

(一)制度保障

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德育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工作体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活动前要充分调查,既要掌握大面积学生的心理动态,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选择大多数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释放压力、走出误区、解除困惑。

(三)注重调动每个学生自觉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体现双主体精神。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构思、形式的选择、结构的编排等准备工作都要有学生的参与,活动的过程更要吸引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见效果,必须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随境动情,刺激兴奋,受到感动,有所体验,才能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因此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五)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薄弱环节,但又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因素,对家长进行科学的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心理辅导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教育无止境,我们将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就学校、家庭、社区和谐综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作进一步的探索,努力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主题活动构建得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内地西藏班初一新生适应能力现状及优化途径——以重庆西藏中学为例

罗弦[5]

摘 要:初一新生,刚刚经历着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身份的转变,他们要面对新的老师、同学、学习环境、学科知识以及自身变化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不仅在于外界环境给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能力,尤其是适应能力。从西藏到内地求学的学生,更是如此,面对比本地学生更多的难题,他们的适应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成长进步的进程。通过对重庆西藏中学初一年级新生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了解他们的适应能力的总体现状,找到优化适应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初一;内地西藏班;适应能力

一、引言

适应能力是指人类适应外界环境从而赖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做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本文的适应能力指学生与学习、生活环境的协调能力。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改变,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增加,中学生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各种不良情绪和不适应性也日渐突出。而中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内地西藏班的藏族学生,他们的适应能力强弱所产生的问题就更显突出。

内地西藏班的藏族学生几乎都是在12岁左右就小学毕业,离开家乡,不远千里来到内地的各个省市就读。12岁正是青春期的起始阶段,又由于文化背景、交流沟通能力的障碍和学习上的困难、压力,他们往往会感到不适应。从不适应—适应—融入新环境,这个磨合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决定这个过程长短的关键,就是每个学生不同的适应能力。

重庆西藏中学从2010年开始,取消了预科年级,初中设3个年级。学生自离开家乡踏入重庆,他们的3年时间将长期在重庆寄宿生活、学习,甚至过节都很少离开学校。

西藏班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关系到他们能否在内地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关系到在未来3年里他们能否自我调节各种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更关系到他们能否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笔者对重庆西藏中学初一年级4个班,共120人进行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99份。通过本次调研,笔者发现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中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适应方面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优化适应能力的策略。

二、调研结果和现状分析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的是智慧思源心理系统V6.8-1中的《中小学适应能力测验》量表。智慧思源心理系统是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文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社会状况、学校管理等特点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研究成果编写而成,我校使用的正是该系统的中小学版。

该心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心理测评,它包括心理健康、个性特征、智力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心理等几大方面,能系统地反映出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平。本次调研采用的方式是学生按照学号在校园网登录到“心理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每个学生完成测评后不仅能看到测试结果,还有指导意见在最后的测试报告中呈现。让学生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适应能力水平,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结果分析

《中小学生适应能力测验》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根据多年科学研究的结果,结合实践应用的经验,集体编制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测验采用情境判断的方法,让被测者根据给定情境的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来评定等级。系统结果显示有两种:一是测验的得分,分数越高,则适应能力越强;二是等级,分为五个等级,一级表示适应性很强,二级表示适应性较强,三级一般,四级较差,五级很差。

1.年级整体现状分析

年级分析结果显示:该年级的整体水平处于2.21级,平均分为98.4分,表明该年级的适应能力总体比较强。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从平均分值来看,男生总体的适应能力稍微高于女生。计划内学生[6]与计划外学生[7]差异比较明显,其中计划内、外的男生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而计划内、外的女生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区别。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计划内学生的适应能力要优于计划外学生;而在全体学生里,计划内男生的适应能力最强,计划外男生的适应能力最弱。总之,全体情况较好,计划内学生优于计划外学生,男生优于女生。(见图1,图2)。

图1 年级分析1[8]

图2 年级分析2

2.各班现状分析

根据图表显示,1班全体学生适应能力总体较好,接近二级水平,其中男生高于女生,计划内学生优于计划外学生。(见图3,图4)。

图3 1班结果(1)

图4 1班结果(2)

如图所示,2班全体学生的适应能力超过二级水平,其中男生比女生的适应能力更强,计划内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计划外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好。(见图5,图6)

图5 2班结果(1)

图6 2班结果(2)

3班的两个结果图显示,该班全体学生比较接近二级水平,男、女生在等级结果上没有差异,但得分上男生略高于女生,该班计划内学生与计划外学生的差异比较显著。(见图7,图8)

图7 3班结果(1)

图8 3班结果(2)

4班的结果图显示,该班总体水平接近二级,平均分值较高,男女生在等级结果中没有差异,但在分值上,女生高于男生;计划内学生大都在二级水平,计划外学生处于三级水平的比例较计划内学生高,(见图9,图10)。

图9 4班结果(1)

图10 4班结果图(2)

3.分班比较分析

各班总体比较结果如下两图所示,2班明显优于其他3个班级,处于一级适应水平的学生比例较其他班级高,因此总体上班级的总体水平超过二级。其次是4班,比1、3班更接近二级水平,再次是1班,最后是3班。分值上的顺序同样如此。(见图11,图12)

图11 分班总体分析(2)

图12 分班总体分析(1)

如下两图所示:各班男女生之间相差不大;1,4班男生和4班女生均处于同一水平,即接近二级水平;3班男、女生处于同一水平,从分值来看男生更优于女生;1班女生是这八个类别中处于最低水平的,但从分值来看3班女生最低,这表明3班女生虽然比1班女生较多处于二级,但大多是在二级的中下游水平,只是分值刚刚达到或超过二级的标准。(见图13,图14)

图13 各班男女生分析(1)

图14 各班男女生分析(2)

根据下两图显示的结果来看,2班计划内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强;3班计划外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弱,无论在分值上还是等级上都处于各项的最末位;各班计划内学生的适应能力都高于计划外学生,其中3班学生的差异最大(见图15,图16)。

图15 各班计划内外学生分析(1)

图16 各班计划内外学生分析(2)

三、结论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如果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则可以顺利地成长;反之,将在与环境磨合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适应不良的学生较正常学生更容易出现躯体疾病或情绪沮丧、愤怒,这些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学习或活动当中去。

从上面的结果分析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班的适应能力强弱的排序,即2班第一、4班第二、1班第三、3班第四,刚好与该班在年级成绩中的名次是一致的;且计划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高于计划外学生。这充分说明:学习成绩会受到学生适应性的影响,而且适应能力越强、适应性越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顺利。由此可以预见,在同样的外部环境的持续作用下,未来3班计划内、外学生的成绩差异将是最大的,4班紧随其后,且3班计划外学生的适应能力如不能及时调整提升将会成为年级最弱的班级。

计划内与计划外学生差异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政策的原因,计划内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及关注,因此他们信心满满,更容易融入新环境新的生活;二是计划内、外学生比例为3∶1,计划外人数较少,受到老师、学校的关注也比较少,在他们的内心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卑感,这些都会阻碍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环境。

四、优化途径

根据现状分析的结论,笔者认为重庆西藏中学初一年级藏族新生的适应能力总体较好,适应性较高,但有的学生还有待加强;即使有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的适应性并不稳定。初中阶段还将面对很多的新问题,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适应能力去攻克一个个难关,因此,怎样优化大多数学生的适应能力,是我们各个科任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及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长期的、必不可少的优化学生适应能力的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辅导(团体的或个人的辅导)的学生能更加科学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因此,即使升入初二、初三,仍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疏导或治疗。

其次,注意性别因素,区别对待男女生。性别上的差异,也对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有所影响。研究发现,进入青春期后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早成熟,与此同时她们也会对外界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样她们的适应能力也会比男生出现更大更多的波动。所以,在出现新的状况时要多倾听女生的诉求。

第三,计划内学生的优越感在一定时间内会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但初中的学习生活远远不同于小学,要经历的事情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西藏班的学生将常年远离父母家乡,如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够很快独立起来,那么对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独立性。

第四,对于计划外的学生,应注重培养他们与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的联系感、集体主义感。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新环境对他们的接纳,他们才能以更加愉悦的心情接纳各种变化,从而更快地适应这些变化。

另外,由于认知偏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不适应感,对学习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改善各种教学方法,逐步消除学习上的不适应感。

【注释】

[1]杨鹏程,重庆市沙坪坝区小龙坎中学。

[2]雷曦,重庆市沙坪坝区小龙坎中学。

[3]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初中实践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4]李伟建.学校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罗弦,重庆西藏中学。

[6]计划外学生:指以自费的方式的入学学生。

[7]计划内学生:指直接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

[8]图表项目注释:全年:全年级学生;男:全年级男生;女:全年级女生;内(外)女:全年级计划内(外)女生;内(外)男:全年级计划内(外)男生;内(外)全:全年级计划内(外)学生;1(2、3、4)班:1(2、3、4)班全体学生;1(2、3、4)男:1(2、3、4)班全体男生;1(2、3、4)女:1(2、3、4)班全体女生;1(2、3、4)内(外):1(2、3、4)班全体计划内(外)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