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增量改善方面,外资的作用在于改善东道国的资源配置格局和效率,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有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渠道:前者包括许可贸易、成套设备进出口、技术服务等形式,而后者不仅包括技术许可和生产设备的进出口,相关的管理经验、技术知识和技能等也会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转移到海外子公司,而且还会产生技术的外部溢出效应。上一节分析了基于技术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引进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本节着重讨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效应,其中包括对外资企业作为技术引进主体的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及其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4.4.1 FDI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决于该国的生产要素及技术禀赋状况的变化,而生产要素的供给、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都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外商直接投资(FDI)并非仅仅是资本的跨国境流动,而是包含了投资企业的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的总体转移。因此,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引入本国缺乏的先进技术和资本,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产业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加速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这种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通过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技术溢出、产业关联等多种效应途径表现出来的。

(一)FDI的技术转移效应

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效应可分为直接的内部技术转移和间接的外部溢出效应两个方面,因而其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作用,即通过建立独资子公司或与当地企业的合资合作企业,直接转移母公司的先进技术;另一条是间接作用,则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来间接地提高东道国企业的要素生产率,引起组织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效应。这是从投资企业的母公司到海外子公司的直接技术转移,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设备和技术,如转让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等有形资产,转让技术专利、生产工艺和设计图纸等无形资产等,而且也包含了必要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等。内部技术转移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除了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引进之外,通常还需要从母公司派遣技术和管理人员,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或对本土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在岗培训、海外研修等方式。此外,也可能设立本土研发中心,转移产品、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技术。

总之,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是FDI的直接效应,是跨国公司有意和自愿的主动行为。随着跨国生产活动的进行,大量的相关技术被逐渐转移到海外子公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优势地位,增强海外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种企业内部的技术转移效应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进入模式、子公司角色定位、当地市场环境和竞争结构等有很大关系。

其次是FDI的间接效应,即发生在投资企业外部的技术溢出效应。所谓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内含的技术、知识、经验和管理模式等要素,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和扩散出去,而外商投资企业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

从跨国公司到东道国的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溢出途径,分为横向的行业内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人员流动效应以及纵向的行业间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1)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于外商进行合资和合作的企业而言,本土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能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对于非合作的企业而言,外资企业的引入会对本土企业产生竞争效应,迫使其加大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力度,以抗拒外来竞争的冲击。(2)人员流动效应。跨国公司的专有技术知识往往必须依附在特定的劳动力身上,随着这些员工离职后流动到国内企业,这些技术知识也将随之移动。(3)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外资企业在向上游企业订购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时,会对其生产的产品提出较高的质量要求,甚至可能会派出相应的技术人员指导其生产高标准的投入必需品,这对于上游供应商提升技术水平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后向关联效应方面,外资企业的产成品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中间投入品,本土企业在使用中间投入品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二)FDI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

FDI 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效应表现在对东道国的资本增量改善和资本存量改善两个方面。在增量改善方面,外资的作用在于改善东道国的资源配置格局和效率,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跨国公司不仅具有技术、资金和管理制度方面的综合优势,也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其投资设立的新企业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并且能够吸收和发展国内外各种资源,进而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次,跨国公司倾向于进入资金和技术相对密集、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产业,而这些也往往是东道国有待进一步发展的产业部门,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道国发展中的技术和资金相对短缺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吸引其他资源,从而提升与改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尤其对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用外资对其改善资源配置格局和效率的作用更为明显。

在对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改善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收购以及大量的技术外溢,可以改善资产存量的质量。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被称为“一揽子生产要素的投资”,就是因为随着资金的转移和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展开,各种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网络等综合因素都会随之转移和扩散到东道国。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收购可以更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存量资本的利用效率。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资金和技术扶持的方式提升东道国关联产业的存量资本和新形成资本的质量。当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购买原材料和零配件时,由于对质量、技术和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往往会对配套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甚至是资金扶持,从而提升关联产业的技术水平。

4.4.2 FDI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

(一)跨国公司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技术引进的战略进行了调整,其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确立了将技术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通过开放市场来引进技术的方针。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引进先进技术成为了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

如前所述,2002年之后,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外资企业的对华投资出现了第二波高潮,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金额不断创出新高(见图4.3)。同时,我国的技术引进规模也从2002年开始加快了速度,引进合同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见图4.5)。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引进的同期快速增长是否具有相关性,通过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否实现了引进技术的目的。

按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技术引进的主体可划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大类,前者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等,后者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从技术引进的主体看,我国的技术引进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际上在华外资企业已成为国际技术引进的主体。

表4.1统计了近十年来我国工业企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现状,从中可知,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技术引进的主体逐步从内资企业转向外资企业。2002年,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约为268亿元,占当年全部企业技术引进的总额比重达到71.9%,而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下降为47.9%。其中,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而私营企业的引进经费和占比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表4.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及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年版。

与内资企业技术引进规模总体不断下降的趋势相对称的是,外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12年占当年全部企业技术引进的总额比重已超过50%,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规模相比之下要远远大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12年的引进额占比是后者的4.4倍。此外,在外资企业的不同类型中,虽然合资企业仍是主要的技术引进者,但独资企业的引进规模已呈现出迅速扩大的态势。

以上对工业领域技术引进的主体分析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成熟,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也逐步高级化,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而大量涌入的外资企业取代国内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市场对外开放战略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基本实现了引进技术的目的。同时,独资企业的引进规模扩大趋势也表明,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利用内部化方式来转移技术,对技术的控制在不断加强。

事实上,随着在华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实际引进的技术总额远远超出相关统计所显示的数据。这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将对东道国产生各种形式的技术扩散效应。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时,许多生产技术是随生产线等设备一起引进的,而外资企业往往不会将其作为技术单独列出来。此外,外资企业相当数量的技术引进是通过产品销售额来提取技术转让费的,而这些费用也没有被统计在国家的技术引进总额中。

(二)FDI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2%、47.9%和23.9%;2002年,三次产业的占比则变为13.7%、44.8%和41.5%;到2012年,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0.1%、45.3%和44.6%,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2.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了20.7个百分点。

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府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转变、消费结构提升、进出口结构变化等,其中FDI的产业投向变化所引起的各次产业增长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表4.2所示,从FDI在中国的各产业分布看,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12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数达到76万家,合同金额累计则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外资企业数和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分别仅为2.88%和2.26%;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则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7.18%和61.37%;服务领域的第三产业也累计吸收了大量外资,所占比重分别为29.92%和36.36%。此外,从细分行业看,第二产业中吸收外资最多的是制造业,而第三产业中则是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表4.2 截至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商务部统计资料:《2013年中国外资统计》。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来看,FDI在中国的产业流向与中国各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支持。外资企业的大量引进,不仅加快了中国技术引进的步伐,促进了传统工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培育发展了微电子、核能、计算机和软件、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并且由此促进了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升级优化。此外,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促进了行业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对国内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竞争和示范效应,增强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