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技术引进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国际技术引进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技术转移是一个包括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两个方面的双向过程,技术引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供方角度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出或技术转让的过程;而从受让方角度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引进的过程。

国际技术转移是一个包括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两个方面的双向过程,技术引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供方角度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出或技术转让的过程;而从受让方角度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引进的过程。本节主要从中国作为技术受让方来分析国际技术引进的现状和发挥的作用。此外,国际技术转移可分为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个渠道,后者的内容将在下一节具体分析。

4.3.1 国际技术转移的内涵、途径和作用

(一)国际技术转移的概念、内容和发展趋势

技术转移是技术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的过程,技术转让是其狭义的概念,而技术扩散则是其广义的概念。技术转移既可以在地理空间上进行,也可以在不同领域、部门或群体之间进行。当技术转移跨越国境时就成为国际技术转移,即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转让和扩散。

国际技术转移有多种途径,从交易方式的角度看,可分为非商业性的和商业性的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博览会、政府间的技术合作、公开出版的书籍杂志等途径,而后者又可以分为贸易型和投资型两种。贸易型技术转移就是通过市场进行跨国交易的方式,主要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技术设备进出口等方式。投资型技术转移就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建立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海外子公司,这是将技术的控制权保留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内部化方式。其他商业性技术转移方式还包括合作生产、合作研发和战略联盟等形式。

从技术转移的内涵看,世界各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模式可分为:(1)软件引进模式,即通过购买许可证、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以引进知识形态为主;(2)硬件引进模式,即通过购买关键设备或成套设备、交钥匙工程等方式,以引进物质形态为主;(3)资金引进模式,即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包括独资、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以引进资金形态为主;(4)人才引进模式,即通过人力资源流动的方式,以引进技能形态为主。

技术转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倍加重视并积极干预的领域,也因此受到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日趋活跃,规模逐渐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首先,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规模扩大。随着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类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国际技术转移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球技术贸易额的增速已超过了传统的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以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为贸易对象的国际技术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

其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快速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技术转移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与技术转移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技术转移载体趋向软件化、技术转移内容趋向信息化、技术转移渠道和转移形式趋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再次,技术输出国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有增强趋势,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日益增大,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保护主义倾向也随之升级。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对高技术的国际转移实行保护措施,加强控制本国先进技术的外流。此外,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也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臻完备、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保护趋向严格化和国际化。

最后,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技术转移出现了研发标准化、研发本地化和研发联盟化的趋势。其中,研发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随着全球战略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加强了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研发本地化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逐步从被动技术转让调整为主动技术投入,逐步从单纯的技术转移调整为研发型市场拓展。研发联盟化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之间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战略性合作,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战略技术联盟国际网络。

(二)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技术引进一般指一国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外来技术的引进,可以有效地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主要源于技术引进的几个优势:第一,缩短研发和应用周期;第二,降低前期研发成本,缓解资金压力;第三,提供与国际技术发展前沿接轨的通道。

国际技术转移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主要包括:其一,新引进的技术通过前后向技术关联,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带动技术更新和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其二,技术引进有利于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转移,对产业升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三,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将外来技术自主创新,进而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其四,新引进的技术能够为本国技术创新提供较高的平台,从而推动本国技术发展与国际接轨。

总而言之,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在于技术结构的升级,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可以加速产业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换代。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作为影响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也更为重要。

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中,外部资源作用较强,引进技术是迅速获得新技术投入的有效途径,这是由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困难所决定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高匮乏、技术落后,通过技术贸易和吸收外资等途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可以缩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并节约相应的资源投入,避免了重复研发;其次,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大部分行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也往往不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和条件,而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缩小甚至跳跃性地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获得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再次,技术引进有利于填补国内产业的空白和弱项,或用于改造国内传统产业,弥补技术不足,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历史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在技术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技术引进是缩小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尽管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转移途径引进的技术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但由于两者之间技术落差的客观存在,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新技术的使用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也由于发展中国家相应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劳动力素质都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就必须努力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制度环境,提高技术引进的质量,加大企业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促进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合作。

4.3.2 中国技术引进的规模结构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到以自力更生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的制约,技术引进形式单一,引进的主体为国有企业,引进规模有限,且大多为成套设备。在当时进口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指导思想下,技术引进难以有较大的发展。

1979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更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技术和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引进,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外技术的引进。由此,我国的技术引进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引进的规模和数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引进的档次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图4.5显示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概况。从中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技术引进的规模相对较小,每年的合同数平均在400项左右,合同金额平均为30亿美元左右。(2)从1995年开始至2001年,技术引进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都基本保持在百亿美元以上,合同数则上升至3 000项以上。(3)从加入WTO后的2002年开始,技术引进的速度明显加快,引进合同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12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2 988项,合同总金额442.75亿美元,合同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02年至2012年期间,技术引进合同数平均达到9 872项,平均增长率为7.9%,合同金额平均达到238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9.8%。

图4.5 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和合同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年版。

除技术引进规模之外,引进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引进以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和生产线为主,以其他技术引进方式为辅。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技术引进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技术引进的方式和质量也有所改进,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的“软技术”引进规模逐年提高,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引进方式。

图4.6显示了2001年以来按引进方式划分的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专有技术许可或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引进规模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近几年两者占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比重达到2/3的水平,已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专利技术许可或转让的合同额起伏较大,在2002年一度成为引进最多的方式后明显回落,但2012年又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此外,计算机软件进口、商标许可的技术引进近年来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相比之下,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则呈现出逐步减少的态势,2011年和2012年的合同额占比已降至3%的水平,而在2001年该比重曾达到37%。这表明,中国的技术引进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传统的、以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为主的硬件技术引进,已经被技术专利、制造工艺、技术服务等软件技术的引进方式所替代。

图4.6 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合同金额)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年版。

另外,从技术引进的来源地看,我国的技术来源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一直都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国家。2001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合同额累计达到2 709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中国技术引进的第一大来源国,所占比重达到23%,日本和德国也分别达到20%和13%,三者合计达到56%。此外,韩国、法国、瑞典和意大利等国也是中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由此可见,中国的技术引进大部分来自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趋势在加入WTO后更加明显,从而保证了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

4.3.3 中国技术引进的行业结构与产业发展

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是以技术引进为起点,通过改变产业技术结构来改变产品结构和供求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影响,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因此,技术引进的行业分布结构与中国各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引进规模不断扩大,引进的内容和方式逐步转向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的“软技术”,引进的来源地主要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从国外大量引进的先进技术流向了哪些行业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从技术引进的行业结构看,中国技术引进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如图4.7所示,制造业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产业重点,近十多年来其引进规模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2012年合同金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373亿美元。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技术引进的重点行业。

图4.7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现状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年版。

相比之下,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技术引进比重很低。近十多年来,制造业的合同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比重变化显示,制造业的技术引进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2002年和2012年则分别达到86%和84%。如果加上采矿业、水电煤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技术引进,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更高。如在2012年我国技术引进的442.7亿美元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仅分别占0.3%和11.5%,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88.2%。由此可见,我国的技术引进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生产领域,这对于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业也加快了技术引进的步伐。2012年,第三产业引进的技术合同额为50.8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加2.6倍。在第三产业中,技术引进最多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也引进了较多的技术。服务业技术引进的发展趋势,不仅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一致,也改善了技术引进的结构和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